近年来,小说家叶兆言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受到读者喜爱。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小说家,散文只是玩票!”但其散文的精彩,可与小说媲美。
也许是家学渊源的缘故,小说家叶兆言的散文《永远的阿赫玛托娃(精)/小说家的散文》表达了浓厚的文人情调,无论是漫谈陈年旧事、闲话文化名人,还是追怀亲朋师友,都显得学识丰富、坦诚真挚,散发出平和恬淡的儒雅气息。他的文笔简洁平实,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自有一种韵味,反映了一个作家的深厚学养及其浓厚的现实与人文情怀。
| 书名 |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精)/小说家的散文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叶兆言 |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小说家叶兆言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受到读者喜爱。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小说家,散文只是玩票!”但其散文的精彩,可与小说媲美。 也许是家学渊源的缘故,小说家叶兆言的散文《永远的阿赫玛托娃(精)/小说家的散文》表达了浓厚的文人情调,无论是漫谈陈年旧事、闲话文化名人,还是追怀亲朋师友,都显得学识丰富、坦诚真挚,散发出平和恬淡的儒雅气息。他的文笔简洁平实,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自有一种韵味,反映了一个作家的深厚学养及其浓厚的现实与人文情怀。 内容推荐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精)/小说家的散文》是小说家叶兆言最新散文自选集,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写人记事描物,体悟五味杂陈的人生。 目录 第一辑 重读莎士比亚 《少年维特之烦恼》导言 契诃夫的夹鼻镜 芥川龙之介在南京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关于略萨的话题 去见奈保尔 第二辑 朱自清先生醉酒说英语 胡适先生的应节 闹着玩儿的文人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万事翻覆如浮云 第三辑 从解手说起 西津古渡 蔡公时的意义 1929年,美国人怎么看蒋介石 不重要的谭延闿 考试院长戴季陶 吴佩孚眼里的张良 文化中的乡音 后记 试读章节 大约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契诃夫是非常好的作家。或许也可以叫作潜移默化,反正大人们都这么说,听多了,不受影响几乎不可能。契诃夫在我的最初印象中,是书橱上一大排书,各种各样版本,大大小小厚厚薄薄,汝龙通过英文翻译的那套二十多卷本最整齐。当然,再也忘不了那张经典照片,正面照,头发微微向上竖起,大鼻子上架一副眼镜。父亲跟我详细解释过这种眼镜,它不是搁在耳朵上,是夹在鼻子上,夹的那个位置一定很痛,因此眼镜架上总会有根链子,平时搁上衣口袋里,要用了,拿出来夹鼻子上。外国人鼻子大,夹得住,不过还是会有意外,譬如正喝着汤,一不小心掉下来,正好落在汤盘里。 一向不愿意回答家庭对我的文学影响,很多人都喜欢追问,喜欢就这话题写成八卦类的小文章,其实真谈不上有什么太大影响。不知不觉中,大人们总会跟你灌输一些看法,他们说的那些成人观点,他们的文学是非,你岁数小的时候根本听不懂。譬如说契诃夫最好的小说是《草原》,是《六号病室》,是他的剧本《樱桃园》,是《海鸥》,是《万尼亚舅舅》。我的少年阅读经验中,契诃夫从来不是有吸引力的作家,他的书都是竖排本,《草原》虽然写了孩子,可是并不适合给孩子阅读。至于剧本,更没办法往下看,戏是演给观众看的,那些台词要大声念出来才有效果。如果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契诃夫的戏剧可以上演,我们直接观摩看戏,而不是面对枯燥的剧本,结局完全不一样。 断断续续总能遇到一些契诃夫的小说,他的短篇最适合编入教材,最适合用来给学生上课。对西方人是这样,对东方人也是。我们说一部好的短篇小说,要有批判精神,要有同情心,要幽默,要短小机智,所有这些基本元素,都可以轻易在他的小说中找到。我一个堂哥对契诃夫的看法跟我父亲差不多,他觉得能把契诃夫晚年的几篇小说看懂了,把几个好剧本读通了,就能真正明白这个作家是怎么回事,就会立刻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小说家,什么才是最好的剧作家。 在我的文学影响拼图中,契诃夫确实尴尬,肯定有他的位置,而且也还算相当重要,可是总有些说不明道不白。无疑是位经典作家,是一位你不应该绕过去的前辈,可惜课堂上的契诃夫常常一本正经不惹人喜爱,成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符号。换句话说,在我的读书年代,选择让大家阅读的契诃夫作品,都不是太让人喜欢——我不喜欢《套中人》,不喜欢《凡卡》,不喜欢《小公务员之死》。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我却在课堂上读别人的作品。毫无疑问,契诃夫身上汇聚着一个作家的许多优点,在我看来,仅仅有一点已足够,那就是“含泪的微笑”。有点泪,有点微笑,一个作家有这点看家本领足够了。 我不太喜欢小说中的讽刺,不太喜欢小说中的批判,它们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不喜欢的理由是它们还不能完全代表优秀,我不喜欢小说的居高临下,不喜欢它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对于同情和怜悯也一样,一个作家不应该仅仅是施善者。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不幸的,同时我们又都很幸运。我不认为小说家必须是思想家,是说道理的牧师,是阐释禅经的和尚,是把读者当作自己弟子的孔老二。一个好作家如果还有些特别,就是应该有一双与别人不太一样的眼睛,他能看到别人容易忽视,或者别人从来就没看到的东西。有时候,重要的不只是真相,而是你究竟想让别人看到什么。 据说契诃夫逝世不久,熟悉他的人已开始为他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展开热烈争论,有人说是黑色的,有人说是棕色的,还有人说更接近蓝色。对于没有亲眼见过契诃夫的人来说,这永远都会是一个八卦。对于那些见过契诃夫的人,因为熟视无睹,同样还可能是个疑问。 2 真相总是让人难以置信,契诃夫对我更多的只是一种励志。现在说出来也不丢人,我的文学起点很低,最初的小说非常一般。除非你是个天才,大多数从事文学的人,都会有一个很低的起点。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常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天生缺陷。刚开始学习写作,我很希望自己能写《第六病室》和《草原》那样的作品,那时候,我的脑海里有着太多文学样板,可供挑剔的选择太多。相对于俄国古典文学,我似乎更喜欢20世纪的美国作家。在俄国文学中,契诃夫可能还算年轻,但是他的年龄,也比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先生还要大九岁。不妨再比较一番,鲁迅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然而他的岁数,居然还可以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父辈,因此,作为文学新手的我们,追逐更时髦更年轻的文学偶像无可非议。 我从来都不是个有文学信心的人,作为一名“文二代”或“文三代”,注定了会眼高手低。文学野心是最没用的东西,是骡子是马,你得遛过了才知道。小说只有真正写了,你才会知道它有多难写,你才会知道它是多么不容易。好东西都可遇不可求,古来万事贵天生,没有技巧是最好的技巧,这些可以是至理名言,也可以变成空洞大话,变成偷懒借口,真理常常会堕落成邪门歪道。因此,看到自己小说中的种种不足,发现小说写得那么不如意,你只能跟自己较劲,只能咒骂自己。笨鸟必须先飞,勤能补拙,功不唐捐,不是文学天才的人,只有多写这一条胡同,哪怕是条死胡同。 契诃夫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代表,是文学起点低的最好代言人。如果我没记错,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从一个三流作家,逐渐步入了一流。毫无疑问,什么话都是相对的,契诃夫的三流,很多人看来早已属于一流。这个话题不宜展开,也说不清楚,反正多写总归不会有错。契诃夫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写,他的窍门就是写,真刀实枪操练,好坏不管写了再说。很多人喜欢把文学的位置放得非常高,弄得过分神圣,神圣过了头,就有点神神鬼鬼。文学改变不了社会,拯救不了别人,它能拯救的只是你自己。写作就是写,用不着选好日子,用不着三叩九拜,用不着沐手奉香。写好了是你运气,写不好再继续再努力。 年轻的契诃夫写了一大堆东西,自然不是为了故意三流,他只不过是喜欢写。喜欢才是真正的王道,喜欢写作的人,三流一流本来无所谓,不像有些人,他们对文学并不热爱,或者说根本就谈不上喜欢,他们从事文学,仅仅为了当一流的作家,为了这个奖那个奖,为了反腐败,为了世道人心,为了拯救似是而非的灵魂。契诃夫是学医的,他玩文学完全业余,是为了贴补家用,是因为走火入魔喜欢写,三流一流的话题也是说说而已,对他来说没有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巴金和丁玲,属于一炮而红,相同例子还有曹禺,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们大大咧咧走上了文坛,上来就登堂入室,就等着日后进入名人堂。他们好像都没经过让人有点难堪的三流阶段。与契诃夫的例子差不多的是沈从文,沈先生远没有上述几位作家的好运气,他能够苦熬出来,多年媳妇熬成婆,一是靠自己的笨办法,多写拼命写,还有就是靠文坛上的朋友帮忙推荐。他的创作道路是个很好的励志故事,沈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多写,认真写,写好了一点都不奇怪,写不好才奇怪。记得年轻的时候,退稿退得完全没有了信心,我便用沈先生的话来鼓励自己。为什么你会被退稿,为什么你写不出来,显然是写得还不够多,因此,必须向前辈学习,只有多写,只有咬着牙坚持。有时候,多写和认真写是我们唯一可控的事。出水再看两腿泥,沈先生和他的文学前辈契诃夫一样,如果不是坚持,如果不能坚持,他们后来的故事都可以免谈。 契诃夫出生那年,1860年,林肯当了美国总统,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太平天国还在南方作乱,大清政府惶惶不可终日,两年前签订的《瑷珲城和约》,就在这一年正式确认。此前还一直硬扛着不签字,说签也就签了,这一签字,中国的大片区域,成了俄国人的“新疆”,而库页岛也就成了契诃夫与生俱来的国土。熟悉契诃夫小说的人都知道,如果他不是去那里旅行,世界文学史便不会有一篇叫《第六病室》的优秀中篇小说。 考虑到只活了四十四岁,考虑到已发表了大量小说,1888年,二十八岁的契诃夫基本上可以算一位高产的老作家了。这一年,是他的幸运之年,他在《北方导报》上发表了中篇小说《草原》。此前他的小说,更多的都发表在三流文学期刊上,《北方导报》有点像美国的《纽约客》,有点像中国的《收获》和《人民文学》,想进入纯文学的领地,必须到那儿去应卯。契诃夫闯荡文学的江湖已久,从此一登龙门,点石成金身价百倍。他开始被承认,并得奖,得了一个“普希金文学奖”。这个奖在当年肯定有含金量,大约和我们的鲁迅文学奖差不多。 P32-38 后记 有必要为这本小书说几句。作为一个写小说的,我对散文的兴趣同样浓厚。查了一下出版的散文集,不少于三十种,应该表扬,也应该批评。表扬是写这么多,至少说明还算努力。批评呢,是写得太多,搁在篮子里就是菜,给人印象不马虎也马虎了,想不潦草都不行。 这本书内容拉杂,东拼西凑,如果读者觉得还行,还能翻翻,还想进一步按图索骥,那便是意外之喜。 先客气一声,谢谢了。 2015年1O月30日于碧树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