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梁二平著的《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是《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的姊妹篇;关注的仍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最初的全球化进程,与前一本书不同的是,它不是讲外国的故事,而是讲中国的故事。
书中近100幅图片均为古图,极具资料性,通过古代中国的“天下”有多大 、“西域”到底有多远等话题分析了解古代中国的天下观的文化来源以及对世界的认识。
| 书名 | 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梁二平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梁二平著的《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是《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的姊妹篇;关注的仍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最初的全球化进程,与前一本书不同的是,它不是讲外国的故事,而是讲中国的故事。 书中近100幅图片均为古图,极具资料性,通过古代中国的“天下”有多大 、“西域”到底有多远等话题分析了解古代中国的天下观的文化来源以及对世界的认识。 内容推荐 《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作者梁二平通过解析古汉字中的方位字词、古代的天经地义、早期的方国形成、后来的天下一统,以及交通穿越与军事防线……讲述古代中国天下观的文化来源;通过“王在世界之中”到“西方传教士入华”的历史演进,描绘中国与世界的主动与被动的接触,分析封建王朝在历史关口“关门大吉”式的应对,和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体用”攻略;展现了由于对自身的错误认识和对世界的错误判断,中国被一步步拖入挨打、割地、赔款的可悲境地的历史脉络。 本书从人文地理的角度,以文化随笔的形式,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上的反思,实为一部别样的古代中国的成长史。 目录 第一章 远古方位,天经地义 遥远的地平线 头顶一片天 双凤朝阳 先上后下 左右逢源 不识东西 南北贵贱 插旗立中 十面埋伏 风神统帅的四方 以天分地的天经地义 细分方位的二十四向山 司南疑似指南物 指南针的历史真相 河图洛书中的方位谜团 河伯献图与大禹铸鼎的地图梦 第二章 方国天下,华贵夷贱 在水一方 倾国倾城 大禹何时定九州 摊一张“畿服”的大饼 周人初定“宅兹中国” 大中华概念的形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黄帝梦游华胥国 六亿神州尽舜尧 东夷的大人之弓 西边的胡子,东北的匪 丝之贵与南之蛮 被嘲笑的不知有“汉” 楚河汉界一沟分 最早的全国行政地图《九域守令图》 第三章 山河湖海,王道地德 大河文化的源头—黄河 文化共生的佐证—长江 三山五岳中的王朝地德 “威加海内兮”的中原视野 “忽闻海上有仙山”的探海情结 五湖尚在,四海缺一 华夏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东海 虚写的海,实录的湖—西海 最早进入天朝行政版图的海区—南海 一个海区的伤心史—从“北海”到“北洋” 第四章 故国都城,天下之中 禹都,传说中的夏王城 殷墟,中国都城的雏形 京都,从两都制到五都制 洛阳,王在天下之中 开封,“城摞城”的都市 长安,汉唐风范千古存 临安,不得已的国都之选 南京,从“六朝古都”到大明南都 北京,八百年不老的国都 第五章 家即天下,万国来朝 古代中国的“天下”有多大 云一样游动的“行国” “西域”到底有多远 远西“大秦”的时空定位 妖魔化的“西游” 西方之极谓“泰西” 天涯海角“下南洋” 不辨东西“下西洋” “东洋”入“西”的错位幻影 忽近忽远的“佛郎机” 自娱自乐的“万国来朝” 从有“国”无“际”到国际 第六章 穿越阻隔,海陆通达 古长城,自然切割与防御之功 大运河,两千年的内陆物流传统 秦直道,一条没能高速发展的“高速路” 通西域,为招兵买马而开的丝绸之路 海上探索,丝绸仅是个美丽的开头 唐宋市舶司,开放口岸的伟大开端 第七章 蒙元扩张,东学东来 蒙元帝国的陆海扩张与国际视野 开发海道北运漕粮 “官本船”创建海上商贸新模式 汪大渊“中国的马可·波罗” “东学东来”对蒙元帝国的影响 第八章 恩威四方,西学东进 郑和开启东方的大航海 海商变倭患的历史脉络 中国人最早绘制的世界地图 尚未“混一”的疆理图 利玛窦给中国带来世界地图 新世界观并没改变中国 西儒送来第一部中文版《世界地理》 西文善本的中国传奇 大明王朝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海洋外交引领大明跨入近代史 第九章 认知世界,师夷长技 三朝《职贡图》固化的“天下观” 闭关锁国的“鸵鸟”策略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大清的翻译班底与西学东来 华洋合一的现代报刊 向内视野创造了最先进的大清版图 大清王朝为拒绝和惧怕西学 走出国门认知世界 从“洋务”考察到“走向共和” 面朝大海,一曲悲歌 试读章节 第一章?远古方位,天经地义 遥远的地平线 近代的符号学家说:“人不仅是理性和道德的动物,也是符号的动物”,人以符号的形式描绘世界,又用符号创造了新的世界。那么,先让我们从最简单的符号,来看一看我们的祖先对这个世界的并不简单的描述。 祖先用“一”横,描绘的是什么呢? 世界最早的符号刻记,多数都留在陶器上,距今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由于陶符陶文多是以单体形式出现,让人们很难确信它是文字,只能猜想它所表达的某种可能。 汉字,恐怕只有“一”这个字,出生之后就再没有改变过。从陶符陶文、甲骨金文,再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字的形体没有丝毫改变。“一”是符号与文字的高度统一,以至我们无法比附它的前世,也很难知晓它是为何而造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构成因子,只有进入汉字的内部,才能对民族文化有所认知。 “一”是符号之源,是刻划记忆之物,“一”也是造字之始。它是原始人以简单应对复杂,以简单符号概括复杂生活的表现。后来,原始人越来越聪明了,面对的世界也越发复杂了,要表达的东西更多了。符号转而升级到文字,文字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像一幅画了。 无论是中国的“两河流域”,还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其出土的远古陶器上都有众多的“一”的单体符号。我猜,横的“一”除去人们猜想的计数的作用外,更早的时候该是祖先对方位的表达与思考。 西方人认为字母出自陶文或泥板,东方亦认可汉字与陶文的渊源。 我曾蹲在玻璃展柜前,仔细观看国宝“人面鱼纹”陶盆。这件新石器时代的陶盆,是半坡先民绘画与符号的经典之作。人们对“人面鱼纹”的含义有30多种猜测,但我更想弄清楚陶盆边上刻着多种符号,其中就有那神秘的“一”(见图1。1)。 蒙昧初开的先人,面对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存在,他们用什么来确定自己的所在,用什么来区别空间所属?在神产生之前,他们只能自己为所处的环境命名。大千世界,祖宗最先命名了哪个方位?答案就在“一”的刻画中。它既是天,也是地,更是天地之间那条缝—地平线—的精彩概括。 祖先造“一”的时候,略去了地上的树木,也不管天上的白云,世界简而约之为一条横线。如果我们用西方语言学来分析,“一”的能指,它概括了世界的表象;而“一”的所指也进入了世界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是表位的,是表数的,是物理的;更是说理的,甚至是精神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谈了他对“一”的体会:“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刘安在《淮南子·诠言》中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当然,说得最透的还是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而天下式。”老子心中“一”即是天理,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中国人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哲学。 汉字的高妙之处,在于它不像字母文字那样,字母与意义是分开的;汉字的字,甚至是字中的一个笔划,都有意义;字形与意义完全是一体的。此外,汉字还是向外不断扩散的,一个字会变出另一个字。我们说它是“一”,它不仅仅是“一”,这伟大的一横,代表的是天地方位的原点,它是原始部首之首,有着无数可能:一生“上”、一生“下”、一生“土”、 一生“天”……“一”孕育着诸多方位和诸多意义的表达。 一生万物,万物归一。 头顶一片天 汉字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字,就说人间最崇高的词—“天”的创造吧,其象形意味与哲学思想的融合,真是妙不可言。 甲骨文的“天”字有两种:一种是,大字上面有个人头的大头人形象。另一种是,大字上面有一横,近于头顶蓝天的形象。金文继承了甲骨文的这两种写法,稍有变化。小篆将这两个字合二为一,演进为“从一从大”的“天”字。 “天”是个又具象又抽象的字,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步步统一的。 最初的“天”字,指的不是天空。殷墟卜辞中的“天”,是人体之“天”,也就是脑袋。如,“疾朕天”,直译即“病我头”。甲骨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表示天空的“天”字的用法,但却有表现降水的“雨”字。其字以“一”代天,下面是一串串“雨滴”。那个“一”表明了商朝人对天空的认识,并有了明确的表达。这“一”横,看上去很简单,实是伟大的定位。人们开始了对天的追问—甲骨文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天问”。 金文中的“天”,已经有了天空意思,但所表达的是“上天”与“天命”的抽象概念。 公元前1000多年时,周王朝处在上升期,风头正劲。康王封赏武将盂,告诫他要头脑清醒,少喝酒。为了纪念此事,盂铸了一尊今天看来是西周最大的鼎——大盂鼎,上面铸有291个字的“长篇”文章(商朝青铜器铭文很短,西周有所增加)。其铭文在赞美先王时,使用了“文王受天有大命”的说法。这里的“天”是最早的“天命”表达。在传世最长铭文(497字)的西周毛公鼎内壁铭文中,还可以见到关于“皇天”一词,其清晰的“天”字的第一笔仍是象征人的头部的圆点,“人”与“天”联系紧密(见图1。2)。纯粹描绘自然天空的“天”,其用法还要更晚一些。 P3-6 序言 世界地图是依据什么观念绘制的?思索这个问题,促成了我的《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但还有一个问题仍缠绕着我:古代中国是怎样将自己设定为“天下之中”,它对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的思考促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人类自从有了方位感,就有了空间的人为设定。这种定位留下的历史痕迹,仍可在历史悠久的汉字中找到。所以,这本书首先从古汉字人手,研究古人的方位认知。比如,东、西、南、北、中。这个排列与说法,更是“中”在方位里的核心地位的传统表达。这个“中”似乎属于方位,但又像是纯粹的观念,它好像不实际存在,而是由“东西南北”诸方位围绕而成的观念。另一方面,“中”又像是一种观察“东西南北”的视点,是本体、是自我;“东西南北”是视线所及,是外在的处境。那么,是先有存在,还是先有意识,是先有“中”,还是先有“东西南北”,可以留给玄学家接着探讨。 《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这里的“中”字,已将中庸哲学最初的意思含在里面:不偏谓中,不易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立而不依,无过而无不及。此时的“中”,已由确立方位提升到处世立场,进入了价值观的层面。 接着本书由字而词,在方位词中继续寻找先人的空间定位与地域分割。比如,甲骨文中提到的“方国”,《禹贡》中提到的“九州”。在“由家而国”和“化国为家”的天下一统的过程中,渐渐有了“华夷贵贱”的意识形态对空间认知的强力介入,也有了“蛮夷”对大中华“郁郁呼文哉”的融人与认同.…..古代中国对天下、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在相当长时间内,古代中国世界观是独立于世界之外而自成一体。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居中,抗驭万国”“恩威四海”“万国来朝”——虽然,古代中国长期以“王即天下”来看待世界,但它无法阻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或者说,开放的世界不会因此而不与中国发生关系,或产生冲突。比如,“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英使马戛尔尼访问大清”……所以,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也在变化中演进,在演进中碰撞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对世界的认知,除却文字之外,还有地图。地图是空间表达的直观反映。虽然,《史记》中有“图穷匕首现”的故事,可遗憾的是我们不仅无法见到那幅燕国地图,连秦一统天下后的“全国地图”也见不到。我们能见到相对完整的“全国地图”是宋代地图,而古代中国的“世界地图”则出现得更晚。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力追求扩张的一朝,但元朝的“世界地图”也仅描绘了亚洲的西部以及靠近这一区域的非洲和欧洲的一小部分。 真正的世界地图自西方传来,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大明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使中国学者,甚至皇帝,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但与此同时,这位传教士也以地图的形式迎合了中国在世界中央的帝国心理,并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版世界地图的定式。 其实,以版图而论世界的中央,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地图是一个文化的产物,它反映的不是自然,而是对自然的一种归纳;更多的时候,它呈现的是政治现实,即权力现实。在帝王的眼里,地图甚至是流动的,每每构成新的延伸,给世界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 恺撒时,罗马的版图最大,天下是罗马的。 成吉思汗时,中国的版图最大,天下就在蒙古人的马蹄之下。 大航海时,葡、西两国的版图最大,地球一分为二,他们各取其一。 拿破仑时,法国的版图最大,炮弹落到哪里,哪里就归了小个子的帝国。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版图最大,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大不列颠的米字旗。 “王即世界”是所有帝国的世界观,并非中国独有。正如我国台湾学者傅佩荣教授说:文化有四个特色,其中一个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一个民族不认为自己是文化的中心,而是边缘,这个民族存在的理由就困难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文化倾向,要肯定自己在天地之间生存的价值。 从世界地理史看,公元前7世纪的巴比伦泥板地图,即将两河流域描绘为世界的中央。古罗马,没说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却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欧洲许多小国,都不以本国为世界的中心,却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如,近东、中东、远东之说,就是以欧洲为中心来命名的。 自大不是古代中国独有的毛病,而且,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不论在地域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国,是世界敬仰的大国,“万国来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一个世界认可的现实。只是古代中国在这种自大与现实中,止步不前。当其他自大的国家,开始信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开始用炮舰丈量和拓殖世界时,在中国人仍以“华夷贵贱”来区分文明的高下,仍躺在“万国来朝”的旧梦中不肯醒来。 最要命的是大清王朝,她不是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模样,而是害怕和无法应对新观念和新世界对帝国的颠覆。中国皇帝一直以旧的天下观为封建统治的保证和靠山,这是古代中国与世界相处的基本态度。所以,“开眼看世界”也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也罢,这些皮毛之变,都没能让这个封建王朝摆脱挨打的境地。 世纪之交时,有新锐地理学者拟将中国从世界地图中央移开,构建新的中国版世界地图,后来没有付之现实。因为,各国的本国版世界地图都是将本国放在中央,这是通用的读图方式,它便于观察本国与他国的空间关系。那种以东西半球为描绘基准的世界地图,通常是作为国际版世界地图来使用的。当然,观察世界空间关系的最佳工具是地球仪,转动它就会明白,我们该怎样与这个世界相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