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文华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文华著的《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的创作,既是基于其监狱情感的强烈进发,也体现了他对监狱工作的丰富积累。文华平时工作繁忙,为人低调务实,此次花大力气创作监狱纪实文学,主要是基于他对监狱工作的热爱和作为现代监狱创建参与者的传承,其担当精神令人敬佩。创作中,文华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考证监狱历史、了解监狱文化,还走访了许多人和地方,体现了其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写作风格。作品中既有客观陈述,又援引了大量历史典故和小故事,同时还融入了艺术性创作。文字流畅且不乏优美,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王文华著的《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介绍:1952年底,以刘发清政委、尹祥立场长为代表的一批军人,带领数千罪犯踏上了号称“浙江西伯利亚”的浙北荒野,开荒种地,筑路建房、拯救灵魂、建设农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着毅力和信念,怀着对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满眼荒凉、遍地野草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垦出一片硕果累累的良田和启迪心灵的园地,不仅创造了浙江垦荒史上的奇迹,也为中国现代监狱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篇纪实文学《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通过大量史实和文学描绘,再现了浙江省南湖监狱艰苦的创业历程。南湖监狱的创业史是新中国监狱创建的真实写照,也是浙江省监狱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一所监狱的创业轨迹,折射出一个国家法治建设前进的坚定步伐,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时代前行的厚重足音。第一代干警用他们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一生,凝炼铸就了监狱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浙江西伯利亚”

 楚越文化的碰撞,让这片交汇处充满了神秘

 冰冷的古战场,诠释了这里荒寂的历史

 “跑马圈地”的军人,蒙尘中坚定了信仰

 先遣小分队.敲开了荒野的大门

 充满个性的移民后代,不拒远方的来客

第二章 打破沉默的荒凉

 让历史告诉你:我们先来说说监狱

 沉人湖底的村庄,历史注定会铭记一切

 司令员和公安局长,算得上是强强联手

 遮风挡雨的农草房:一个在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

 情结

 昌硕故里。飞出翠色的竹龙

 农场人开垦了自己的路,也打开了生存通道

 荒野之中,凝结着牢不可破的情谊

 兵马已动,保障后勤异常艰难

第三章 碎片中的记忆

 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的第一代垦荒人

 通讯员“陈小鬼”,农场年龄最小的干部

 方关宁:农场史上最早的会计

 “大老王”,一个来自北方的汉子

 粮食,一个“老红军”心中的梦想

 全靠两条腿,不服输的“采购员”

 荒野里的轰鸣。农场迎来“最牛”的汽车司机

 灾害面前,还原军人的本色

 “假公济私”,任小富回乡买耕牛

 庄稼能手,展示劳改干部的新风范

 一辆自行车的故事,足以让你泪奔

 拒绝半价戏票,只为一个军人的尊严

 坚守,考验着每一个人

第四章 荒野救赎

 冬训评比运动和赎罪劳动竞赛

 九宫房前,九宫道信徒的醒悟

 长隆,恶习在这里被铲除

 大枫树.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

 大堡子三角地,他们的改造生活并不轻松

 梨园,见证了历史反革命的悔过

 他们明白,逃跑是没有出路的

 江湖义气,不该延续到农场

 灵魂的升华.两个年轻人的改造故事

 两派争斗:那些来自军统的人

 寂静的夜空.清脆的枪声突然响起

第五章 传承的力量

 他们,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群

 董崇新:“劳改战线的好干部”

 留影七里亭:“浙江劳改医院”

 “浙江建设兵团”难忘的岁月

 “禹园”香飘,南湖人的茶叶情缘

 南林场:全省最大的独立关押点

 盘活土地资源,支援国家和地方建设

 “三个延伸”到“微心愿”

 南湖,这里的土地不再“冷”

后记:留住历史根脉传递精神信念

试读章节

楚越文化的碰撞。让这片交汇处充满了神秘

谁也想不到,等待建设农场的这片荒芜之地,在几千年前竟然是国都之地,省府所在。安吉龙山、上马山墓群发现大量越文化遗存,有几座王陵等级的大墓,跟印山越国陵极其相似。此地疑似早期越国都城的设想已经浮出水面,虽然确证仍需时间,但是此地是秦朝体制下的鄣郡却是历史的真实记载。照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曾经短暂作为国都,作为省府所在地历经很多年,地位就如今日的杭州。很难想象,小小鄣郡曾经管辖着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苏西南部、江西东北部地区,比如今一个浙江省还大许多。文化沉淀于此不是偶然,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必然。既然是鄣郡所要,那么,干百年来为何一度繁华的鄣郡为何变得人烟稀少,如此的凋零?

改变这里一切的是战争,还有文化。

战争让文化有了穿越的空间,文化使战争有了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先说文化。

据史料记载,昔日的越国绝对是个不安分的种子,它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越国不甘落后的脾气,甚至有所张扬的性格,使它在整个东周时期一直比较强悍。战国初期,越国是当时四强之一。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出兵北渡淮河。不知什么原因,越国突然显得大气非凡,慷慨无私,竟然把淮河流域送给了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了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然,越国的大气也得到了礼遇,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能够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也就成为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秦始皇东游绍兴路过此地时,将这里设为鄣郡,这里便成了浙江境内最早的郡级治所。

“浙江西伯利亚”地带虽然处在楚国的边缘,曾经也是越国的势力范围,越文化的传承,自然也在这里生根。

越文化与楚文化不期而遇有很多年了。当年,吴王阖闾派孙武、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军大败,楚国几乎覆亡,幸好得到越国帮助,楚国才得以保全。之后的越国与楚国关系不错,但有时也很微妙,作为北方进入越国门户的地方,在杯酒寻乐之中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双方对这块交界地带的控制渐渐放松,越文化与楚文化在此得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楚威王时代,越国衰弱了,终为楚国所灭,但两种文化已经在这里交融,流淌在血液里,无法分开,无法理清,她生根发芽,延续至今。

程永军在《越文化在安吉》文中写道:“越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支.中心是宁绍平原上的绍兴。越人保留了较多的吴越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和邻近的吴文化和徽文化相比,越文化具有一种本我的精神特质。越地民俗、越地艺术、越地学术三方面最能显示越文化的特质,其内涵丰富。越地民俗具有勇悍气质、外向开拓、冒险精神的特征;越地艺术是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直抒性灵、返璞归真之特性;越地学术具备批判精神、史论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价值。越文化传承的质朴、悍勇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仍然在当地百姓文化中所体现出来。这一切与讲求礼乐文饰的楚文化差异很大。但是,楚文化的渗透,它的精致与越文化的粗放构成了这一地区特有文化。”

时至今日,这一地区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安吉境内有着丰富的越文化遗存,古遗址、古墓葬及这些遗址和墓葬内出土的大量文物。商周越文化遗址以安吉古城遗址为中心,并向其周边辐射,除古城遗址外,其他比较重要的遗址有兰田窑山遗址、古城大墩遗址、良朋墙山上遗址、良朋王家墩遗址、徐村湾庙角岭遗址、梅溪章湾遗址、溪龙庙山遗址等。这些遗址皆分布在近山临水的农田高台或山坡垄岗地,在其附近的丘陵岗地上有分布密集的同时期古墓葬。这些古墓群内涵丰富,越文化特色明显。

鄣吴一带百姓既能上山做得粗活,又能闲暇之余动动笔,绘画之人非常多,这里最好的手工艺是制作精致的竹扇。安吉的竹雕工艺,在明清时期与东阳木雕齐名。安吉的孝文化与茶文化非常突出,相传古“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天赐金…‘孟宗哭竹冬出笋”皆出安吉。安吉的白茶始于北宋,在这里,诗僧皎然、茶圣陆羽倡导的茶文化、茶风同样盛行。

战国晚期,楚国打败越国,安吉成为楚国属地,因此也成了目前浙江境内唯一发现楚文化遗存的地区。截止到目前,在天子湖上马山已发现楚文化木椁墓近10座,出土器物百余件,其中,不乏精美的漆木器、青铜器和彩绘陶器等。在这些楚文化墓葬中,以2006年至2007年发掘的五福楚文化贵族墓为最,无论是墓葬规模、陪葬器物、墓主人级别等,皆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在中国的南方有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楚文明无论是在成熟期,还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他文明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在对其他文明产生影响,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存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响的影子。正是由于各区域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国古文明才能够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相互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传承、发展了两干多年。

楚文化在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此外,楚人尚赤、尚东、尚左也与北方文化有所不同,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同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于礼法,楚文化偏重于情感,而且楚文化在念祖忠君爱国上比中原文化表现得要更为强烈深沉。如今,我们从屈原的诗词里更能感受到楚人的爱国情怀。

楚人的民族心理深深积淀在楚人心中,表现在楚人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楚人的衣食住行、自娱自乐、思维想象等各个方面都是其民族心理的反映。有人说,楚文化是大陆经济,忠君爱国的思想理念,“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兼收并蓄的包容意识,“一鸣惊人”的创新能力,才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楚文化。而越文化是江水经济,是一种锐意进取、矢志开拓的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家的恢弘气度。在安吉,在这块土地上,楚越文化的碰撞,折射出别样的文化之光;安吉形成的文化特征,兼备了两者的基因,是越楚文化融合所致,映入本土的肌理,游魂尘埃的沉淀,多少年之后,依然无法离释。P8-11

序言

文华同志诚邀,让我给《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作序,我揣测:一则因我与他多年相知相交;二则因我有38年的监狱工作经历,也曾主持过监狱编史工作,对于反映监狱创建史的纪实文学可能有更为深刻的共鸣。文华是第二代监狱干警,在监狱成长,长期担任基层监狱领导,对监狱工作熟知,且带有深厚感情。《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的创作,既是基于其监狱情感的强烈进发,也体现了他对监狱工作的丰富积累。文华平时工作繁忙,为人低调务实,此次花大力气创作监狱纪实文学,主要是基于他对监狱工作的热爱和作为现代监狱创建参与者的传承,其担当精神令人敬佩。创作中,文华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考证监狱历史、了解监狱文化,还走访了许多人和地方,体现了其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写作风格。作品中既有客观陈述,又援引了大量历史典故和小故事,同时还融入了艺术性创作。文字流畅且不乏优美,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文华的笔下,从战场硝烟中走来的一批军人,押解数干名犯人,靠着毅力和信念,靠着对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满眼荒凉、遍地野草的“浙江西伯利亚”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垦出一片硕果累累的良田和启迪心灵的园地,这不仅创造了垦荒史上的奇迹,也为中国现代监狱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段难忘的历史,是镌刻在每一个监狱干警心灵的一种情结,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对监狱第一代创业者的崇敬。即便不是亲历者,一个个生动的字眼、一段段平实的叙述、一幕幕清晰的画面,深深地撞击着人们的心怀,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我省监狱创业的艰辛和困苦。

生命与岁月的相逢,总会造就不平凡的使命。正如本书题目“筑梦荒野”这四个字,作者通过安吉北部农场监狱的创业历史,将垦荒的经历、监狱文化的形成和改造职能诠释得淋漓尽致。6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法制嬗变之时,前辈创业者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壮举,彰显了一个民族对自强、公正、平等、法治理念的不断追求,见证了新中国监狱初创时荡气回肠的感人一幕。60多年后再回首,不仅需要这段风雨历程如实述说的记忆.更需要我们融入历史传统与精神文化的血脉之中,来见证、传承和弘扬,接力一代代监狱人的奋斗梦想。我想,这便是作者的真意所在。

监狱,一个曾经不被关注或者容易忽视的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对监狱的印象来自不同的渠道,要改变社会干百年来对其形成的固有认识,唯有将当代监狱的形态和所履行的职能真实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浙江监狱事业的创建、发展与成长,因第一代监狱干警的付出与奉献,创造了特定的社会价值,其贡献已经载入史册。正如书中所述,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催生了劳改农场,为了垦荒建场,监狱干警离开城镇与亲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监狱创建中去,开辟荒地、发展生产、感化教育。书中不乏真实的人物、鲜活的事例和难忘的细节,这就是新中国最早的监狱走过的创业之路。浙江省南湖监狱的创业史是新中国监狱创建的真实写照,也是浙江省监狱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从一所监狱的创业轨迹.折射出一个国家法治建设推进的坚定步伐,听到了一个时代前行的厚重足音。第一代干警用他们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一生,凝练铸就了监狱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前辈们树起的丰碑,是后继者前进的动力。时代的发展有其自身延续发展的规律,走向现代、文明与法治是谁也挡不住的前进方向!作为担负国家刑罚执行使命,改造人类自身、重塑灵魂工程的监狱事业,需要一群平凡却又不平庸的人来执行、来努力,一点一滴,片片零碎的耕耘和汇聚,最终会编织构建成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

感谢文华同志为监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记录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和创业者的精神风貌,再次提醒我们历史是不可割裂的,要终身铭记老一辈创业者对监狱事业倾注的满腔热血。更为重要的是,作品所传递的正能量。和弘扬创业精神的影响力,必将激励新一代监狱人创造更出色的业绩,为监狱事业发展的明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浙江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后记

留住历史根脉传递精神信念

我的监狱文学集《警戒线》出版已经整整十年了,这期间一直想再写一部关于监狱方面的书。每每坐下来想动笔的时候,却又为寻找切入点而茫然,迟迟下不了笔。

2011年10月,我被交流到浙江省南湖监狱工作,离开自己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浙江省长湖监狱。要说对监狱最了解、最有感情的话,非长湖监狱莫属。然而,长湖监狱经历了1974年和2007年两次监狱布局的调整,第一代人垦荒的痕迹即将消失,我为此感到失落和遗憾。2016年7月20日,作为长湖监狱的第一代干警、我的父亲走完了86岁的人生。此后,无论是思念父亲,还是出于监狱第二代对第一代人的深深敬意,我经常会扪心自问,应当为父辈们做些什么?

由于分管工作的缘故,我经常会到南湖监狱偏远的地块上去巡查,接触到许多垦荒年代留下的遗存,不由得会将这些与长湖的历史联系起来。南湖监狱与长湖监狱有着同样的历史根脉和创业经历,都是湖州地区数一数二的劳改农场。真切地感受到当年老一辈们创业艰辛的同时,我也担心这段历史会很快消失。写出第一代监狱干警的创业史,记录珍贵的垦荒历程,就是在此期间萌生的想法,2017年初退居二线恰好给了我动笔的机会。

南湖监狱的前身是安吉农场。1952年建设农场时有大批干部奉命前来,经过数次的工作变动,真正留下并坚守一生的元老只有25人,到目前为止,只有4名老同志健在,让我意识到写出这段历史的紧迫性,也深感责任的重大。真正动笔后,我感到资料严重的不足。采访老同志时,他们对过去的岁月记忆已经模糊,很难再为我刻画出当年完整而真实的场景,呈现的只能是一张张碎片,对于这些年过八十岁的老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对于第二代而言,他们当时极少关注父辈这段历史,甚至没有从父辈口中留下和记住一点故事。我查阅了留场就业人员的档案,1952年至1953年之前到达农场的已无一人。这些都是这本书无法记录详细历史的原因所在。

“浙江西伯利亚”是当时浙江省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初创时期,生存尚且困难,还要教育改造犯人,干警们当年追求的公正、公平、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诠释了新中国监狱的真谛,让我感到无比的敬仰。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前四个章节叙述创业初期的人和事,比较零碎,所记录的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更多创业者的事迹没能收集到,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改造对象的真实记录显得更加困难,在那个时代人们会极力隐瞒犯罪和改造经历。最后一个章节综述了监狱几十年风雨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更多的史实也是无法去详尽,留待后人叙述。

写作《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我访问了一些老同志和知情人,查阅了大量档案材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还原当时的场景,目的就是留住历史根脉,传递精神和信念,让青年人从中更多地吸取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文化营养。

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胡方锐。是我多年的领导,更是师长,他在百忙之中阅读文稿并为之作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司法部《犯罪与改造研究》杂志社高文老师对此书的关心和帮助!

此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浙江人民公安志、浙江监狱史、安吉地方志和部分老干部回忆文章,相关同志提供了素材和史料,朱云安、周海燕、卢荣明、汪永忠等同志为我查阅资料提供了帮助,应忆航、田家村等先生对书稿进行了审阅,孙玲娣、杨祥年、王华、李湘金等同志进行了校对,有关监区和科室同志提供了图片等资料,省监狱管理局保密委员会对书稿提出了修正意见,南湖监狱宣教科为此书的出版、征订做了大量工作,一并表示感谢!

此书以纪实文学形式撰写,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适当作了文学描述和人物塑造,希望能够得到理解。个别历史恐与记载不符,个别人物刻画或许不够贴切,个别情节描述或不贴切,有不妥之处,在此表示歉意,谨请谅解!并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王文华

2017年10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