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黎圣母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维克多·雨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维克多·雨果著的《巴黎圣母院》法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巨作,它极具艺术色彩,以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为背景,真实的展现了宫廷与教会的阴暗勾当!

这是一部不可不读的浪漫主义流派作品,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著名翻译家郑克鲁经典全译本,法国文豪雨果浪漫主义代表作!

内容推荐

维克多·雨果著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不可不读的浪漫主义流派作品,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是法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巨作,它极具艺术色彩,以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为背景,真实的展现了宫廷与教会的阴暗勾当。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目录

译本序

原序

定本附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大厅

距今三百四十八年六个月又十九天之前,巴黎人听到内城、大学城和外城三重城垣里所有的钟齐鸣,都苏醒过来。

但一八四二年一月六日并不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一清早就这样惊动巴黎的大钟和市民的事件,也并无可圈可点之处。既不是皮卡迪人或者布戈涅人发动袭击,不是抬着圣人遗骸盒游行,不是拉阿斯葡萄园里学生闹事,不是“威名煊赫的陛下入城”,甚至也不是巴黎司法宫广场很有排场的绞死男女窃贼。这更不是哪国盛装打扮、头戴羽冠的使节倏然而至,在十五世纪这是屡见不鲜的。仅仅两天前,最近一次这类车马行列,也即佛兰德使节的队伍,他们奉旨前来缔结王太子和玛格丽特·德·佛兰德的婚约,进入巴黎;波旁红衣主教不胜烦恼,他为了取悦国王,不得不对佛兰德的市长们这一群乡巴佬笑脸相迎,在他的波旁府邸以出色的寓意剧、傻子剧和闹剧款待他们,而这时一场滂沱大雨把他门口的华丽帷幔浇了个水淋淋的。

一月六日,正如约翰·德·特洛瓦所说的,使全体巴黎人心潮澎湃的是,自远古以来汇聚在一起的双重节日,既是三王来朝节,又是小丑节。

这一天,要在河滩广场放焰火,在布拉克小教堂种植五月树,在司法宫上演圣迹剧。司法官先生的手下人身穿漂亮的紫色羽纱上衣,胸前缀着两个白色大十字架,头天在十字路口吹起喇叭,发布通告。

一大早,住房和店铺都关上了门,男女市民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拥向指定的三个地点之一。每个人都打定主意,有的去看焰火,有的去看种五月树,有的去看圣迹剧。必须赞扬巴黎看热闹的人,他们根据相传久远的见识,绝大部分人是去看篝火,篝火正合时节;或者去看圣迹剧,圣迹剧要在关紧门、有屋顶的司法宫大厅里演出;好奇的人一致让可怜的花朵凋谢的五月树,在布拉克小教堂公墓一月的天空下独自瑟瑟发抖。

老百姓尤其拥向司法宫附近的几条林荫道,因为他们知道,前天到达的佛兰德使节打算观看圣迹剧演出和遴选丑王,遴选也应在大厅举行。

这一天要进入这个大厅并非易事,当时它以世界上最大的厅堂闻名遐迩(确实,索瓦尔还没有丈量过蒙塔吉古堡的大厅)。司法宫广场挤满了人,给窗口看热闹的人展现了人山人海的画面;那里的五六条街有如河口,时刻涌出万头攒动。这股人流不断地壮大,撞上四处突出的墙角;在广场不规则的盆地中,墙角如同海角一样。在司法宫哥特式的高耸正面中央,大台阶上两道人流不断地上上下下,然后在中间台阶下面断开,以宽广的浪潮向两道斜坡倾泻而下。我所说的大台阶,不停地向广场涌出人流,宛若瀑布泻入湖中。喊声、笑声、千百只脚的踩踏声,汇成震天价响和轰轰然的喧豗。这种沸反盈天不时加剧。使人群涌向大台阶的潮流在折回、乱动、回旋。这是一个弓箭手在推撞,或者是司法官府的一个执法人员为了维持秩序,他的坐骑在尥蹶子;这个出色的传统由司法官府传给王室总管,王室总管传给骑警队,骑警队再传给巴黎的骑兵总队。

在门口、窗户、天窗、屋顶上,挤满了千万个善良、安详而正直的市民面孔,他们注视着司法宫和人群,别无他求;因为有很多巴黎人只满足于凑热闹,在一堵墙后面发生一件事,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兴味盎然了。(P3-5)

序言

雨果(1802-1885)是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一八〇二年二月二十六日,他诞生于贝尚松,父亲是个共和党人,从士兵擢升到将军。雨果幼年和少年时,父亲征战疆场,无暇顾及他。雨果在母亲身边度过,受信奉保王党的母亲影响,至一八二七年左右才转向。雨果十五岁时获得法兰西科学院的诗歌比赛第一鼓励奖,不久又两次获得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奖金。一时被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夏多布里昂誉为“神童”。雨果则表示:“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

二十年代初他已发表诗集。一八二七年的《〈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这篇洋洋洒洒的雄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提出了新的美学原则:对照。这条对照原则一直指导着雨果的创作。

三四十年代雨果发表了多部抒情诗集:《东方集》(1829)赞美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秋叶集》(1831)抒写家庭和个人生活;《晨夕集》(1835)抒发忧郁,憧憬未来;《心声集》(1837)回忆家庭生活,描绘大自然美景;《光与影集》(1840)记录他与朱丽叶的爱情。

他还写了不少剧本:《玛丽蓉·德洛尔姆》(1829)描写十七世纪的名妓与一个青年的爱情,由于写的是波旁王朝统治下的事,遭到禁演。《欧那尼》(1830)是雨果的重要剧作之一,描写十六世纪西班牙绿林首领欧那尼的爱情悲剧,演出时浪漫派与假古典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双方在剧场展开喝彩与喝倒彩,直到第四十三场,浪漫派终于取得胜利,确立了浪漫派的地位。《国王取乐》(1832)描写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逸事。《吕克莱斯·波基亚》(1833)描写女下毒犯。《玛丽·都铎》(1833)描写16世纪英国女王的爱情。《安日洛》(1835)描写16世纪意大利贵族的感情纠葛。这几个剧本中,下层人物的作用十分突出。《吕依·布拉斯》(1938)是雨果另一部重要剧作,这是他的戏剧创作的一个总结。剧本塑造了一个聪明能干的下层人物,他最后反抗和杀死了他的主人。《城堡卫戍官》(1843)未获成功。雨果确立了浪漫派戏剧的地位,他打破了悲剧与喜剧的界限,将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结合起来;冲破三一律的藩篱;描写下层人物,批判贵族与宫廷。他是与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并列的法国四大戏剧家,他们的胸像被陈列在法兰西喜剧院的大厅中。

与此同时,雨果投身于政治。一八四五年成为贵族院议员。他为受压迫的波兰大声疾呼,为人民的贫困鸣不平,反对死刑。他是自由派,但不是共和派;是人道主义者,但不是社会主义者。一八五一年十二月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被迫流亡,一八五五年来到盖纳西岛,一直住到一八七〇年拿破仑三世垮台为止。他念念不忘祖国,从他的房间可以遥望到法国海岸。

流亡期间,雨果才思大发,写出了一系列杰作。诗集《惩罚集》(1853)抨击拿破仑三世的倒行逆施,预言第二帝国必将崩溃,表示要战斗到底。雨果度过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直到一八七〇年九月,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成立,他才返回祖国。《静观集》(1856)咏叹童年、爱情,抒发失女的悲痛和哲理沉思,这是雨果抒情诗的高峰;《历代传奇》(1859—1883)是部小型史诗集,诗人从《圣经》、神话、历史的日常生活中撷取素材,试图写出一部“人类史”,诗人发挥想象,对人类的前景充满信心,其中既有长诗,又有短诗,不拘一格,由此创造了新型的史诗,堪称十九世纪最有表现力和最丰富的诗集之一。《凶年集》(1872)描写普法战争期间巴黎的被围、饥馑、巴黎公社的诞生、街垒战、当局的镇压,反映了雨果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人道主义精神。直至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雨果仍有诗集问世,如《祖父乐》(1877)、《精神四风集》(1881)。雨果拓展了诗歌领域,在抒情、讽刺、咏史等三方面都写出了优秀诗篇。他的想象力丰富,海洋风暴中的惊涛骇浪,阳光的千变万化,伊甸园的瑰丽,东方之夜的辉煌,都写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风格豪放阔大,诗句有如长河滔滔,不可遏止,有时则短小精悍,笔力凝重,气度恢宏。他善用同位语隐喻,将抽象概念与具体意象并列,构成一个词组,这种修辞手段适用于哲理诗、政治讽刺诗。他将对照手法运用于诗中,效果突出。体裁多种多样,韵律丰富,手法灵活多变,诗节形形色色,以牧歌写情诗,以颂歌写哲理沉思,以轻灵的诗句写风流趣事。雨果不愧是法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

二是《巴黎圣母院》将对照原则运用得出神入化。小说可分为情节场面的对照和人物的对照。雨果安排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审判的对比。一个是路易十一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乞丐王朝。巨大的巴士底狱成了国王处理国事的地方。路易十一毕生竭力维护中央集权,又是一个狡猾狠毒的政治家。而乞丐王国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并没有等级森严的官阶,“国王”仅仅是首领而已,他靠江湖义气来号召大伙儿。封建王朝的法庭随心所欲,栽赃陷害,草菅人命。法庭明知菲比斯活着,客店老板关于银币变枯叶的证词并不可信,但仍诬陷爱丝梅拉达为女巫;对加西莫多的审讯也是这样,法官是聋子,加西莫多也是聋子,聋子审问聋子,弄得满堂哄笑。而“奇迹宫廷”的法律是由乞丐、流民自己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这个区域,不让其他阶层的人擅自闯入。此外,宗教节日的嘈杂纷乱、狂欢的场面与广场上万头攒动、争看处决犯人的对比;巴黎圣母院平日肃静庄严的气氛与乞丐们奋力攻打、乱成一片、加西莫多全力守卫的对比,都造成色彩缤纷、摄人心魄的效果。

人物的对照是小说对照艺术的精髓。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一条新的美学原则:“丑怪就存在于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滑稽怪诞藏在崇高的背面,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伴。”这条对照原则贯穿于雨果的创作中。同为正面人物,爱丝梅拉达和加西莫多都有心灵美,但爱丝梅拉达的爱情是盲目的,不能分辨美丑,而加西莫多爱憎分明;在形体上,他们是美与丑的对照,爱丝梅拉达美若天仙,而加西莫多是丑人之王,除了畸形,眼睛上还长了个瘤,因为长年打钟,成了聋子。反面人物克洛德和菲比斯则有不同的心灵丑:克洛德奸诈狠毒,不能满足自己的私欲,便置对方于死地;而菲比斯快活风流,看重钱财,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爱丝梅拉达与克洛德又是一对矛盾,纯洁与阴毒是他们的相互特征;爱丝梅拉达与菲比斯是另一对矛盾,那是纯真与虚假的比照。加西莫多和克洛德实际上是一仆一主,一个看起来头脑简单,只知道服从,另一个威严,一味发号施令。其实,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在紧要关头敢作敢为,另一个恶毒,暗地里制造阴谋诡计。加西莫多和菲比斯在形体上是一丑一美,加西莫多形体丑而心灵美,菲比斯外貌美而心灵丑。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照使得形象特点鲜明。人物之间的关系像有无形的纽带,联系起来。

雨果的人物对照还应用到人物本身之中。爱丝梅拉达天生丽质,热烈单纯,表里一致,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加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灵崇高,形成美丑对照。雨果曾指出,这样描写能使“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加西莫多在一首曲子中提出了人的美的价值标准:“不要光看脸,姑娘,要看心灵。帅哥的心往往是丑陋的,有些人心中不保存爱情。姑娘,枞树并不美,不像白杨那好看,但它在寒冬绿叶长青。”这首歌正是加西莫多这个形象的写照和意义所在。克洛德外表严峻冷漠,内心凶残歹毒,嘴上标榜禁欲主义,心里欲火炎炎。菲比斯仪表堂堂,像太阳神一样俊美,可是行为轻浮,灵魂空虚,是所谓愚蠢的美。人物的自我对照突出了心灵美的价值: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固然好,然而最重要的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决定一个人好坏的唯一标准。人物的相互对照与自我对照互为补充,是雨果塑造人物的独特方法。

郑克鲁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两。

——高尔基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派小说的典范作品,是一曲反封建的悲歌。

——郑克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