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创业,岳麓传薪,学脉绵延,弦歌不绝。从战火纷飞的1938年,到北京奥运的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栉风沐雨,迎来了七十周年华诞!
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之于大学,七十岁并不算高寿,当然也不算是少年。中国大学高寿者亦不过百余岁。七十年,说她大,因为她已渐趋成熟;说她小,因为她的人生序幕刚刚开启。好的大学是不老的,是万古长青的。
师大创于蓝田,兴于岳麓。蓝田起步,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却不可稍忘。尽管往事如烟,但一想起这段历史,无不令人慷慨悲歌,心驰神往,崇敬之情油然而生。1938年,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这是生死存亡之秋,对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这是颠沛流离之际。这是一个生死未卜的时期,但也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年代。当此之时,廖世承等仁人志士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弃个人生死于度外,怀抱教育救国之理想,凭借坚韧不拔之精神,历尽沧桑,宠辱不惊,顽强办学,艰苦创业。什么叫教育家?这就是教育家;什么叫书生报国?这就是书生报国;什么叫伟大?这就是伟大!
师大穿越七十载沧桑巨变,在辗转迁徙之中屡创奇迹,在分分合合之中延续梦想。创业先贤筚路蓝缕,矢志不移,奏响了学校蓬勃发展的浩瀚长歌:
巍巍麓山,浩浩湘江,堂堂学府,源远流长;承接涟衡形胜,汇聚四海英良,仁爱身修,精勤业广,兴我华夏,争做栋梁;吸取科技精华,弘扬人文理想……
在这高亢的歌声中,创业前辈们于蓝田精心培育的纤纤小苗,终于在麓山脚下茁壮成长为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师大从创立到坚守,从坚守到发展,从默默无闻到跻身全国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几经周折,几多艰辛,涌现了多少贤达智者,演绎了多少传奇故事,收获了多少成功喜悦,个中艰辛难以备述!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这不正是创业者们献身于师大之求索、奋斗、成功的三个阶段、三种境界么?
七十年风雨历程,几代人艰辛努力,终使今日之师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底蕴深厚,声名远播。
师大是美的。伴碧波荡漾的湘江,望风光旖旎的橘子洲,拥一弯明月玉带般的桃子湖,倚清幽秀美的岳麓山。湘江北去,日夜涛声下洞庭;麓山西峙,云雾深处有书声。江、洲、湖、山,四者融为一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湖光山色,钟灵毓秀。 师大是有人才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几十年前,教育家梅贻琦曾强调人才对大学的重要意义。自创办之初,师大人即深谙此理。数十年来,名师辈出,才俊云集。国立师范学院时期,廖世承、钱基博、钱锺书、钟泰、马宗霍、骆鸿凯、陈一百、孟宪承、高觉敷、刘佛年、汪伯明、陈东原、皮名举、沈同洽、汪梧封、李达、汪德耀、金兆均、王兆澄、吴浩清等一批名家大师执鞭于斯,传道授业,作育英才。1949年以后,杨树达、林增平、张德瑗、陈孝禅、周秉钧、宋祚胤、马积高、刘筠、姚守拙、尹长民、刘重德、张楚廷、唐凯麟、李盛华、董爽秋、刘已明、储声虹、曾晓浒、颜家龙等诸多优秀教师坚守讲台,潜心学问,德艺双馨,誉满神州。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诚哉斯言!
师大是有文化底蕴的。如果说历史是尘封的碎片,那么文化就是那根将历史与现实贯穿起来的柔韧的细丝。当文化的基因渗透师大的红墙碧瓦、青砖白柱之间,文化的精灵便会穿越历史的时空,在传统与现实的画卷中翩翩起舞。学校秉承湖湘传统文化,弘扬经世致用精神,已经成为湖湘文化血脉的重要传承地、湖南人文学术的研究重镇。七十年来,师大学人践行“经世致用,求仁履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传统,砥砺“仁爱精勤,,的大学精神,孕育了“勤勉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为了一切学生的成人成才”的育人理念。校园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7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忠烈祠巍然耸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黄兴、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民主革命先烈的坟茔,也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师大是有激情的。诞生于蓝田,在战火中求生存,谋发展;腾飞于麓山,在改革中开生面,图强大。七十年的沧桑岁月,磨灭不了她创始之初的蓬勃激情。西迁溆浦,转徙南岳,没有教育救国之忱,则无以生;艰苦卓绝,锲而不舍,没有坚忍不拔之志,则无以立;志存高远,永不言败,无书生报国之情,则无以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脚踏实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师大人先忧后乐,敢为天下先。每次思想解放,均有人发出时代的呐喊,开一代风气之先河;每次路见不平,都有人挺身而出,领一代社会之风尚。
P3-5
参加工作以来,我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我热爱教育事业,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到中小学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再到干部教育,我都很喜欢。我觉得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完善人生,改变社会,改变历史。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野蛮的社会变得文明,可以使一个落后的社会变得先进,甚至可以使一个国家由穷变富,由弱变强。感谢上苍,让我喜欢上教育事业,并给我舞台,这是我三生有幸。
我要感谢这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华民族更加自信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分有幸,欣逢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大好时期,我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能经历这样的伟大时代,能为这个伟大时代作奉献,是我人生的幸福和荣光。正因为是生活工作在这样的时代,才使我有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如果我对教育还有一些认识和贡献,这是时代给予我的机会,也是时代给予我的舞台。
也由于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我才有机会到国外学习管理和高等教育。我先后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让我了解了世界,开阔了视野,使我这本小书大体上突破了坐井观天的局限,有了一定的视野和见识。
我还要庆幸自己学的专业是文史哲,这培养了我的人文精神和时空观。人文精神养成了我的一种素养,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的关怀,对真善美的渴望,对假丑恶的厌恶,以及对人类和大自然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时空观则开拓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的历史感和方向感,使我认识到不但要从中国看世界,更要从世界看中国,也使我大体知道了人类之福祉,历史之潮流。这使我一生受益无穷。这些在我的这本小书中有所体现。
我的人生感悟是,做成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离不开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这本小书的完成,同样得益于许多朋友的帮助。
我有幸在湖南师大服务了十年,学到了不少东西。说来可能有人不相信,我在师大十年,从来没有提出过离开师大,只是到了第十年我才提出离开,这是因为按照现行干部政策,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岗位,工作两届也就是十年,就得轮岗。这十年中,我经常在工作之中和闲暇时间,向教师请教,向学生请教,向朋友们请教。师大有不少人才,文化底蕴深厚,师大给了我精神上的营养。因此,这本小书的许多思想,是我在师大学习的结果。
我再一次感谢岳麓书社,感谢易言者社长,曾德明总编辑,他们都热心地出版我的书。特别要感谢王德亚副社长,我的几本书包括《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权力向善——我读(孙子兵法)》,都是德亚老兄把关的。每次经过他们的手出版的书,都是艺术品,使读者爱不释手。他们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以及友情,都令我敬佩和感动。
还有三点需要作点说明:一是书中的内容我尽量把重复的删去,但还是有少量的重复。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的文章组成的,且是在不同时间形成的,不是一本有完整体系的书,故少量的重复是难免的。二是书中有的是一些摘要,不是完整的文章。这是因为我觉得只有这一些摘要有点意义,至于那些工作安排就没有必要全文照录了。三是这本书的标题是讲“大学之道”的,但在书中还有一些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内容。这是因为湖南师大是一个整体,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这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其实,我还有一个教育理念,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去培养人,而不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各自分割。整体考虑,有益于人的成长;如果分割,则无益于人的成长。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应该从人这个整体出发,来构建我们的教育体系。当然,关于这一点,我在本书中并没有发挥。
在此书即将付梓之际,写下以上几句话,是为后记。
导言
性灵出万象 风骨超常伦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教育与良心
学术自由而神圣
追求一种境界
是什么伤害了知识的尊严
治校理念答校友问
教育神圣
你将一无所有
淡化当官意识强化知识意识
真理与官位没有关系
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学术与境界
提升五种精神
激扬学术推崇创业
不断修炼自己
大爱最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大学领导要有包容精神
文化、学术与大学品位
大学与大学文化(一)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与大学文化(二) 大学使命与大学文化品质
大学与大学文化(三) 湖南师范大学的文化建设
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师道和教育思想
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
中国大学教育两个优秀传统
精心培育大学文化
建设和谐大学
坚守信念 一以贯之
文化与创新
大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发展
人文自然相得益彰
亚里士多德的话没有过时
重读《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际视野 天下情怀
我的教育理想
美国的教育理念——赴美考察笔记
从大视野和现实中发现差距
积极拥抱教育国际化
科学和知识没有国界
名校在于有名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考察
芝加哥大学的知识创新
尊重个性 学术本位——牛津大学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考察
心怀一流大学的梦想
在丘成桐教授讲座上的主持词
学校领导班子定位要高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
办教育不可提跨越式发展口号
办大学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
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若干思考
管理工作者的时空观
校领导班子要考虑五件事
用五种思维管理高校
我看学校干部
不能让老实人老是吃亏
高校管理的特点
管理在于可行和落实
不要搞成运动,泄私愤,报私仇
搞好管理就是成全师生
简朴从政
管理的艺术是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
就管理问题答学生问
资源共享 物尽其用
权力是公器公器须公用
具体的改革要遵循具体规则
在一起是一种缘分
一句诺言 十年坚守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生是中心
谈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与落实到位是管理的关键
在2013年新年教授团拜会上的讲话
读书 悟道
学生培养还有不完善之处
常回家看看
让师生有切实的安全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读《我们的论语故事》
《岳麓枫红》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怎样做好文秘工作
学会自我启蒙
后记
感恩师大 告别师大
尊敬的各位同事,亲爱的朋友们:
2004年11月,省委决定,我从省教育厅调任湖南师大党委书记,我于2005年1月21日到位,到今天离开师大,整整十年。
这几天,我虽然已经到省委党校一个多星期了,但我的心、思维、习惯却还在师大。前几天在党校开会,我几次说成“我们师大”,在场的人看着我,等我醒过神来,才清楚,原来我已经离开了师大。十几天来,我凌晨两点多钟醒来,我夫人问我:“这么早起来干什么?”我说,我睡不着。我的心还在师大,在师大十年的情景,就像放电影,在脑海中一幕一幕,历历在目。
这十几天我在想,在师大十年,我为师大做了什么,我在师大收获了什么。今天,在离开师大的时候,我回顾这十年,我深深地感到,我为师大做得少,而师大给予我的却很多。
这十年,师大使我认识到,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研究规律。师大使我进一步懂得,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中华民族才会有希望。
这十年,师大使我懂得,大学不是追求权力与金钱的地方,而是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地方。是师大使我真正懂得,人世间有比权力、金钱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知识、良知和情义。
这十年,是师大“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国际视野,天下情怀,探索不止,追求卓越的大学境界,以及人才强校,学术立校,改革兴校,民主治校的治校理念,熏陶了我,使我这个本来有诸多不足的人,有了一定的灵魂、精神和境界。
这十年,师大使我懂得儒家经典《大学》中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应该追求真善美。还有《中庸》上说的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学必须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十年,师大使我懂得,学校作育人才,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必须依靠教师,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学生。师大还使我懂得,在大学工作,一定要善待学生,善待老师,善待所有教职员工。
这十年,我向老师和同事们请教,交流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我们在一起切磋、探讨,获益良多。师大使我更进一步懂得,对待生命,对待大自然,对待文化,对待知识,对待历史,要心存敬畏。
这十年,师大使我懂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好一所大学,很不容易,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耐心。这十年,师大使我懂得,师大的先贤、教育家廖世承先生等一大批志士仁人,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在中华民族存亡之秋,个人生死未卜之际,在蓝田办学,他们创业之艰难,人格之伟大。
这十年,师大使我懂得,岳麓山上的儒释道精神,是中国人的真正精神,儒家的仁爱进取,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是我们中国人永远的灵魂。
而岳麓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民主革命先烈黄兴、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仁人志士的精神,七十三军阵亡将士的抗战英灵,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使我在师大十年,丝毫不敢松懈,丝毫不敢怠慢。
这十年,师大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健全了我的人格,纯净了我的心灵,提升了我的境界。师大十年,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我以后还能做一点工作,有一点成绩,我会主要归因于师大这十年。我衷心感谢师大,感恩师大。
这十年,我要衷心感谢我们的校领导班子,我们一起工作了十年。湘溶、老蒋、老卢、大志、洪新、乐满、俊武、志坤、起军、小云、善平、徐书华、朱翔教授,还有已经不在岗但一起共过事的老冀、景明、梁校长、老瞿、老龚、白校长、杜雪堂、周晚田、李松柏。我们校级班子一起工作,情同手足,困难一起承担,幸福一起分享,虽然我们办学的理念有时有些不同,但我们都是为了把师大办好,希望学子成人成才。我们没有个人恩怨,心中只有事业。十年合作,体现了我们是真正的君子之交,真正反映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那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我要感谢所有的干部职工们,是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关心,使我在师大十年,心情舒畅。也由于你们的敬业、奉献精神,以及你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才会有十年的平安秀美、人文和谐、健康发展的师大。
同时,也由于你们的理解,我虽然批评过人,但你们知道,我是就事论事,不会整人,是为了师大好,你们从来没有记恨过我。
这十年,我要衷心感谢师大的老师们,是你们的默默耕耘,你们的师德师风,追求学术,追求真理,爱生如子,就像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学子们的心灵,使莘莘学子心中充满自信和希望,充满对母校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师大学子一批又一批输送到社会,就像一颗颗种子,撒向三湘四水,撒向神州大地,撒向天涯海角,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要感谢师大的250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十年来,他们对我十分关心和极力支持,他们多才多艺,通情达理,热爱师大,热爱生活。我也很喜欢和他们相处,老年大学的舞蹈与歌声,泼墨与挥毫,他们的忧愁与快乐,我都与他们一起分享。
我要感谢师大附中、师大附小、师大幼儿园的老师们。十年来,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厚爱,你们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平和师德师风,都令我感动和敬佩。由于你们的努力,师大的附中、附小和幼儿园一直立于三湘名校乃至全国名校的行列。
这十年,我要感谢师大的医院和附属医院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凭着他们精湛的医术,慈爱的仁心,使师大的医学才有今天的发展。
我还要感谢亲爱的几万学子,是他们的纯真、热情和智慧感染了我,激励了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会给我献上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的画,并歪歪扭扭写上自己的名字,令我感到温暖。小学生会把自己写的书送给我,要我为他们的书写读后感,他们的纯真、可爱,就像一片冰心在玉壶那样晶莹剔透,令我感动。附中的中学生,会在一些节日,要我题词,我送上我写的书,他们会把我写的难懂的书,读得津津有味,令我激动。大学生每逢教师节,他们都会给我送上一束鲜花,鲜花上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上:“敬爱的张老师,教师节快乐,我们爱您!”这使我觉得办教育有一种成就感。研究生们会与我一起探讨学问,探究社会、人生、科学的真理,充满智慧的刨根问底,使我感觉幸福。留学生会把各国的象征和特产送给我:巴基斯坦的铜质小盘子,俄罗斯的套娃,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加拿大的枫叶,马尔代夫的贝壳,日本的清酒,韩国的泡菜,印尼的咖啡,等等。这不仅反映了我们的留学生对中国的热爱,对师大的热爱,也是师大迈上国际化水平的标志。我感恩他们。
我还要感谢“红楼”的员工,十年当中,我大都在这里吃中饭和午休,我感谢他们的周到和耐心。
我还要感谢车队的司机们,我从教育厅到师大,从师大到教育厅,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早晚接送,朝去晚归,整整接送了我十年。他们早饭吃不好,晚饭不能按时吃,给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添了麻烦。
各位同事,各位朋友,我离开了师大,但师大始终会让我魂牵梦绕,师大的博大、师大的人文精神和师大人的情义会永远激励我做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现在,我最后一次戴着师大的校徽,在这样的场合与大家见面。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感恩师大;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师大;同时,我也怀着忠诚的心情,祝福师大!
我向大家鞠一个躬,谢谢大家!
《大学之道(我在师大十年)》分五个部分记述了作者张国骥在湖南师范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十年间对大学教育的体悟及实践,包括:一、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四、君子成人之美;五、一枝一叶总关情。展示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及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价值,对于大学教育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国骥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多年,他用自己在湖南师范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十年的高校管理实践,著作了《大学之道(我在师大十年)》这本书,是教育管理的经验之谈,也是教育理论的深刻提炼。既具体而微,事事关切;更有天下情怀,学者体悟。书中多睿智、多警句,相信不只是教育工作者,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