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历史学部卷上下)(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溯源,赵剑英主编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溯源、赵剑英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历史学部卷上下)(精)》中的自传朴实亲切、明白晓畅,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叙述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求学、治学,如何克服困难,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贫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本书既富有启发和感染力,又具有当代学术史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周溯源、赵剑英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收录了140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撰写的学术自传,这些自传,以第一人称(有少量几篇为第三人称)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并且总结介绍了自己的治学和为人的体会,相信必将对读者有着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历史学部卷上下)(精)》为其中的一卷。

目录

上册

 丁伟志:问学生涯

 王仲殊:中国考古学研究应与世界考古学接轨

 王宇信:我与共和国成长

 王曾瑜:治史之道:理解过去,透视现在,指点未来;歌颂正义,批判邪恶

 王震中:学术创新,毕生追求:我的学术历程

 王巍:我的求学、治学经历

 仇士华:我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

 吕一燃:学海生涯记事

 朱大渭:我向历史学最高水平攀登的历程

 任式楠:考古研究五十秋

 刘庆柱:我的考古半世纪

 杨天石:从培训拖拉机手到步人最高学术殿堂

 何龄修:我与明清史研究

 余太山:我的古代中亚史研究

 宋镇豪:光大甲骨绝学开启古史天地——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

 张长寿:我在沣西工地的岁月

下册

 张泽咸:我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张显清:八十琐谈

 张振鸡:学无止境:我的学术生涯

 张海涛:从童工到学者

 张海鹏:学术人生——我的理想与追求

 张椿年:我的学问人生

 陈之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苏联历史研究

 陈启能:“一生为了史学”

 陈祖武:我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陈高华:读史治史六十年

 林甘泉:八十自述:我的历史和史学研究生涯

 庞朴:坎坷辛勤治学路

 耿云志:我与近代思想史研究

 郭松义:半个世纪的治学心路

 黄绍湘:我与美国史研究

 黄展岳:回顾考古研究之路

 廖学盛:学然后知不足

 后记

试读章节

记得初一的那年,我非常贪玩,功课只处于中游,可是学校里的那种文化气氛的耳濡目染,对我一生的爱好与情趣影响是很大的。奇怪的是,那时是在沦陷区,可是学校里并没有什么敌伪统治的味道。校长徐培基、训导主任彭孟舆,都是品行端正的正人君子,绝无汉奸言行。徐是很好的山水画家,彭是我父亲的至交。唯一表现出日本人统治色彩的是规定得学日语,不过学生们自发地消极怠学,考试时学生们公然把教科书放在腿上照抄,老师是中国人,也知趣地睁一眼闭一眼,不加干涉。这样大家才能勉强抄个及格,应付了事。公平地说,那一年在目伪统治下我们受的教育,确实没有沾上什么“汉奸”气,所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口口声声把我们叫作“伪学生”,强令参加“甄别”考试,我们实在觉得冤乎枉哉。

同学们满怀热情地迎来抗战胜利,没想到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学校被迫停办,从国民党游击区迁来的中学占据了原来的中学校址。老师、学生,从农村来了一大批。我们这批“伪学生”则被迫待在家里等候“甄别”。无可奈何,我们只好三五成群地找人给补习功课。先是我和董文成找到从农村来的刘老师补习英语,接着我们三四个人又找到丁友鲲先生补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我们隐约知道,友鲲先生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但我们对此无所顾忌;况且他为人极其聪慧,学识渊博,在潍县县中里就是知名的教师;加之他家与我家是同族也是世交,所以我们提出请他补习功课,他慨然应允。那个暑假里,我们每天到他办的小工厂(后来才知道那是地下党的一个隐蔽的据点)听他辅导,真是受益匪浅。

补习没有白费,当年的秋冬间,我以高分数顺利通过“甄别”考试,进入新的省立潍县中学。不过,经过这么一阵折腾,把一个学期白白地耽误了过去,只好等转过年来再开学,我们的学制就糊里糊涂地变成了“春季始业”。原来的男女分校,也改成了男女合校。我们初二那班是个大班,总有60来人。1/3是女生,上课时坐在前边几排。男生们坐在后边。第二学期,学校的体制又莫名其妙地变了,省立潍县中学设在了坊子,我们留在潍县县城的又改回县立中学的名称,倒是增加了不少农村来的学生,校舍居然也有三处。光我们初二这个年级,就分成了甲、乙、丙三个班。就在这样的变来变去中,我们读完了初二下学期.又读完了初三上学期。学生的质量有些参差不齐,教学的质量却还不错,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成绩都突飞猛进。特别是数学。由于假期里找我的四姐为我们补习了代数和几何,所以大小考试,我们全拿满分。在此期间,我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凭借着父亲丰富的藏书,我翻遍了鲁迅、巴金、胡适、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郑振铎、冰心、丁玲、王统照、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谢冰莹等作家的选集和能够找到的单行本。我的文学趣味渐渐有所变化,从崇仰巴金逐渐变为痴迷鲁迅。记得教科书上居然同时选了巴金的《繁星》和鲁迅的《秋夜》做课文,虽然我也喜欢巴金“我爱月夜,也爱繁星”这样清纯的文风,但似乎更加倾心于鲁迅文章的奇异与冷峻,喜欢他笔下描绘的那种耐人寻思的“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两株枣树,以及那些“头大尾小”扑火的小青虫——那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于是乎,读《狂人日记》,读《阿Q正传》,读能找到的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成了我业余的精神大餐。于是乎,我也试着写些文学色彩较浓的散文和杂文,交给同学们办的手抄的小刊物上发表。于是乎,开始懂得设计未来的我,这时的头脑里便交叉做着两个梦:一个是当作家的梦,一个是当工程师的梦。好在还有三年高中要读,一时也不忙着作出二选一的选择。至今回想起来,当年同时爱上“文”“算”两科,对于我打下基本功是极有帮助的。文学启发了我的激情,丰富了我的想象力;数学锻炼了我的思辨,培育了我的逻辑性。

时不待人,当我读完了初三上学期的时候,就急忙筹划起到外地报考高中的事。因为外地的中学、大学都还是实行秋季始业的学制。我们如不赶紧跳过初三下学期出去投考高中,那就得等初中毕业后在家闲居半年,晚上一年高中,将来也得晚上一年大学。所以1947年暑假,我们班上的同学,凡有志于学、家里又有条件的,都纷纷设法到青岛、济南、北京去投考高中。北京路远,去的人自然少,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决定“进京赶考”。他去的原因是哥哥在北京工作,我去的原因是姐姐在北京上大学。不过我邀上了我小学的同学马方同行。赶那么远的路,有个同伴互相照应,彼此都心里踏实些。

P12-14

序言

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十周年,我们适时编纂出版这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这是一件嘉惠学人的好事,也是赠贺学部成立十周年的一份厚礼!学部委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荣誉称号,获此殊荣者是各个学术领域中的佼佼者和领军者,学术素养深厚、学术成就卓越。这套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些优秀学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使后学者能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同时,这套学术自传也是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巡礼,展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薪火相承、人才辈出的盛况。在出版之际我谈一点感想和体会,代为序言。

我国的学部委员制度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全国科学事业的领导机构。1953年,中央派钱三强、张稼夫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访苏联,调研苏联在组织、领导科学事业等方面的经验,了解苏联科学院的学术管理体制等情况。1955年6月,中央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学部委员制度,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部、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四个学部,产生第一批学部委员233人。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哲学社会科学部产生学部委员61人。学部委员包括了我国社会科学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部先后于1955年、1957年、1960年、1963年召开了四次学部委员大会,讨论、确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方针、任务和交流经验,规划重点研究项目,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等,在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树立优良学风、努力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3年以后,由于错误路线干扰,学部再未举行过学术活动,学部委员也再未增选。学部基本处于瘫痪和停滞状态。

1977年中国科学院恢复学部活动并开始增选学部委员,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成为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恢复学部委员制度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强烈愿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自1977年成立后,在历届院长的领导下.与哲学社会科学界一起进行反复调研和论证,形成了大量的报告和方案,为恢复学部委员制度做了充分准备。2003年我院制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年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着手设立学部委员制度”,以此作为加强人才建设,建成培养和造就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重要基地的具体措施和步骤。2006年8月3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分别设立了文史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五大学部,2010年文史哲学部分为文哲学部与历史学部,形成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文哲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六大学部布局。2006年,我院推选出首批学部委员47人、荣誉学部委员95人。2011年,增选学部委员10人、荣誉学部委员38人。2014年,增选学部委员4人。自学部成立后,我院共产生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

我院遴选学部委员的标准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在遵守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学部委员以自己的言行践行了这一标准和要求,他们将学术专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主持和参与了若干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理论创新、资政建言、人才培育、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他们深厚的理论素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勤勉的治学精神、优良的学术操守垂范于后学,是我院宝贵的学术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网自2011年1月1日创办上线,为服务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增强我院在社科领域乃至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宣传好我院的科研成果与优秀人才,引领理论学术的思潮,该网在首页开辟了“学部委员”专栏,一是为学部委员开设专题介绍,二是设置“学部委员学术自传”栏目。这一专栏受到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好评,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形象,扩大了学术影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将学部委员宝贵的学术财富薪火相承,在学部成立十周年之际,我院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特别是在周溯源同志的积极推动下,在社科网专栏资料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撰写学术自传。除了已经病逝或年高病重无法写作者外,有140位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撰写了学术自传。这些自传朴实亲切、明白晓畅,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叙述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求学、治学,如何克服困难,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贫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这套自传不仅介绍了学部委员的学术成就,而且总结了他们各自的治学经验。从学部委员的学术自传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为人民做学问的路上,如何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惜时如金。

由于时间所限,这套学术自传有约稿型、访谈型、随笔型,虽然在整体设计和文体方面看似不甚统一,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学者的学术个性与风格。另外,由于各位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篇幅长短不一,考虑到篇幅的均衡问题,在付梓出版时没有按各学部划分独立成册,也是本套丛书的缺憾。此外,如能增加同行专家对学部委员学术成就与学术贡献的评价,则将起到锦上添花之效。

学术自传是作者对学术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其中凝聚了作者的治学经验与治学方法,又有对新中国关于学术人才培养的描述.更不乏作者对学术与人格、学术与利益、学术与功名等关系的人生思考,因而这套学术自传既富有启发和感染力,又具有当代学术史的史料价值。当前,我院的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总体年龄偏大,有很多已到耄耋之年,他们的学术智慧和治学经验需要传承与发扬。因此,这套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学术史料的保护和抢救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今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为人民做学问,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习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也期盼这套学术自传的出版能乘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东风,推动我院、我国的科研人员以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的高尚追求和优良学风为榜样,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6年8月3日写于建国门社科院科研楼

后记

本书收录了140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撰写的学术自传,这些自传,以第一人称(有少量几篇为第三人称)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并且总结介绍了自己的治学和为人的体会,相信必将对读者有着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在本书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各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提供了精彩的自传文稿。不少文稿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表过,此次收入本书时.多数委员进行了修订。定稿之后,各位委员又认真审定清样,翻找、提供合适的照片。有的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有的放弃了出差机会,有的身体不适仍抱病写稿、改稿,其奉献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风,令人敬佩。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陈奎元同志应邀担任本书编委会顾问,并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积极支持本书的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院长王伟光同志指示务必把本书出成精品,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李培林同志主持阅评书稿,提出了重要的修改与完善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马援局长将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征集与出版,视为科研局和学部工作局的一项基本学术建设内容,他和科研局张国春副局长、王子豪副局长以及相关处室的同志,为本书的出版立项和评审,做了许多具体工作。院其他职能部门从不同方面也给予了积极支持。

原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部的同志承担了在该网初始发表的部分稿件的组稿、编辑工作。2016年,周溯源同志又新组稿几十篇,并负责全书的统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度重视本书的出版。因书稿篇幅庞大,且来稿体例不完全一致,有些自传缺少学术简介或照片,负责统筹出版工作的重大项目出版中心协调组织精干的编辑队伍.加班加点,一丝不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审、编、校工作,查缺补漏,统一体例,并一一电话联系100多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本人或相关人员,分别寄送清样,收集、整理诸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的改稿意见,最后送审的样稿得到各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和相关部门的肯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精心设计,最终呈现给读者制作精良的鸿篇巨制。为此,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主任王茵编审、王琪编辑做了大量工作。

对以上提到和没有提到的为本书出版予以支持帮助的领导、专家和编校印制人员,谨致以真挚的谢忱和敬意!

限于我们的学术和业务水平,本书可能还存在一些差错或不足,敬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备将来修订完善。

周溯源 赵剑英

2017年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