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拔得头筹,进人中学
刘半农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顺理成章地来到了父亲和友人杨绳武创办的学堂。
该学堂是个新旧体制相结合的学堂。何为“新旧体制相结合”?其实也就是新式的西方教学和传统的中国旧式教学并存,学习的内容较旧式学堂要丰富得多。
这种新旧式体制相结合的学堂的存在,在当时也是环境的产物。此时的中国处于光绪皇帝统治的时期,连续经历了鸦片战争、中目战争、八国联军人侵等几场战争,清廷均失败,与多个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社会形态已经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状态——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重农经济状态被打破,外国列强强行闯入中国的市场,经济受到空前的打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又要在中国掠夺劳动力、生产资料,中国的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封闭的中国被强行撕开了一道口子,被迫面对外面的风雨,面对如此窘迫的处境,清政府即使昏庸无能、闭目塞听,也终究意识到了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毕竟他们真正经历过西方洋枪洋炮对战中国的刀戈剑戟的战争,科技的差距显而易见。因此,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权,清政府的革新派也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措施,并派出优秀的学生前往西方国家学习,以图自强,此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
翰墨林小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其也是旧式学堂向西式学堂过渡时期的一个产物。学校的课程安排结合东西方的课程特点,中国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古文观止》、《三苏策论》、《纲鉴易知录》、《五经备旨》、《四书味根录》等,当然也包括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的练习;西式的教学内容包括了英语和算术,每天的课程内容非常充实,晚间还有自习。
刘半农在功课上非常认真,再加上天资聪明,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幼年经历过贫穷,因此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出色的成绩中尤以国文和英文更胜一筹。
学习中,刘半农不是个人云亦云的孩子,他很喜欢独立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天,担任国文老师的杨绳武为学生们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的故事。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广纳人才,很多人都慕名前往做他的门客,因此有“孟尝君食客三千”之说。孟尝君爱惜人才,网罗门客,但是这些门客却良莠不齐,甚至有鸡鸣狗盗之辈。
针对这个故事,杨绳武要求学生们做一篇文章。
大多数的学生都称赞孟尝君的爱才之处,认为他是“得士”之主,但是刘半农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有鸡鸣狗盗的人出入的门庭的主子难道就算“得士”了吗?鸡鸣狗盗的人根本就不能算作是“人才”!
杨绳武看过他的文章惊叹不已,没想到年仅11岁的孩童竟能有如此思考,并且得出自己的见解,实在难得,不禁向其他的老师夸赞刘半农:“此小子不同凡响,前途不可限量。”
在学堂学习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白驹过隙一般,刘半农热爱学习,兴趣广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了数不尽的乐趣,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后来,刘半农参加新文化运动,尝试用白话写小说、写诗歌、写散文,就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写作功底,不仅知识渊博,博古通今,而且对于各种文体更是驾轻就熟,了如指掌,因此在找到了新的文学形式的时候,他便更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和先驱了。
彼时的挥洒自如,文思泉涌,正是他少年时期在学堂的刻苦学习、善于思考得来,扎实的基本功加上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刘半农日后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亲的悉心教导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刘半农的父亲本身是个读书人,并且有功名在身,曾考中秀才,担任过私塾的先生,后来又自己创办学校,对于教育孩子颇有经验,他将那些优秀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用在教导自己的儿子身上。
刘半农年幼时,他教导儿子念儿歌、读方言,学习家乡的传统文化,长大后又教导儿子如何思考学问,如何做人,如何学习,这让刘半农受益匪浅,对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半农一生都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正是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养成的,此令其受用终身。
《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时期的刘半农谦虚好学。翰墨林是中西体制结合的学校,学校的氛围也相对要开放一些,招募了很多有进步思想的人做老师,这其中有一位叫刘步洲的老师,他在标点方面的独到之见,对刘半农有极大的影响。
……
P10-12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无论从是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枉活百岁。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我们想为励志者提供心灵的营养,有如心灵鸡汤那样鲜美;有如粗茶淡饭却为生命所需。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定会从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中收获一份惊喜。
一份爱国的热忱,一颗高傲的灵魂,一场孤独的旅程,一生洒脱的性情。在这世上,鲜有人可“触多方而俱有成”,能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已是不枉此生的。然,有这样一人,在其所涉及的众多领域中,都能游刃有余地行走,许多旁人望尘莫及之事,他均可做到成绩斐然。
这个人,就是刘半农。
刘半农,是一个不俗之人,他的名字前,应当冠上许多个“家”,但称其为“杂家”是最恰当不过的。刘半农在文学创作领域徜徉多年,对于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杂文等的创作非常熟悉,且有十分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其对语言文法亦是很有研究,颇有心得。而其在语音学上精耕多年,所获佳绩更是不必赘言了。
只是,如此之贡献极大之人,早年却因学历太低,善写“打油”而被称太“浅”,着实令之大受挫折。
刘半农的一生丰富多彩:天生勤奋,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之心,却因学历太低遭到无视;自小成家,却能和妻子贫富相依,钟爱一生;自尊心强,却能为了梦想受尽艰苦而在所不惜;热爱生活,却甘愿为了事业和祖国放下安逸,贡献此生。
刘半农的路,走得太曲折,但他却一直昂首阔步地前进着。一路的坎坷波折,也自有一路的满满收获。
由最初的投稿被拒,常常被人指责和批评,到最后成为五四运动的倡导者,成为《新青年》的主力,成为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刘半农依旧是“半农”,而勇敢、活泼、好学,也逐渐让他的“浅”蜕变,进而成了一种优势。
鲁迅在《忆半农君》中这样评价刘半农:“不错,半农却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杂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他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是的,刘半农的人生是逐渐由“浅”入“深”的。
在学术研究上,他孜孜不倦。5年多的欧洲留学生涯,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血汗,承受着难忍的艰辛,可也在语音学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发表的《四声实验录》填补了我国在此项专业上的空缺,在国际上也是新的突破。
其时,刘半农拿到了博士学位,载誉而归。回到国内,积极筹建语音实验室、研究精密仪器、参加考古、保护文物、抵御列强……
在教育行业中,回国后的他于北京大学任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煞费苦心。其参与了辅仁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学校的改革。在师资管理、校园建设、教育方向和理念上,他更是亲力亲为,多所大学都在他的影响和努力下步入正轨。
在文学艺术上,他的广泛爱好为其助力良多,民歌、白话诗、摄影等领域,也因此多了个不俗之才。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开始让人彻底认识了他。而后其在《语丝》上书写了无数篇战斗檄文。他亦担任过《世界日报·副刊》的主编,出版了《扬鞭集》和《瓦釜集》等重要作品。
刘半农一生诗歌无数,经典文章亦是无数。他思维活跃,敢于直言,直率的性格虽招来很多骂声,可也交到了很多挚友。
而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幸福的男人。结发妻子,两女一儿,相伴一生,其乐融融。
遗憾的是,美好的生活在不知疲倦的刘半农的执着下戛然而止。在去绥远一带考察民歌时,不幸被毒虱咬后感染,患病而亡,享年44岁。
刘半农离去了,他的作品和精神延续在时代的记忆里,如浩渺的夜空中,点缀在黑幕上的耀眼星宿一般,永远闪烁!
《革新的号手(刘半农)》一书,作者齐芳用平实的语言、清晰的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拥有一份爱国的热忱、一场孤独的旅程和一生洒脱的性情的语言大家刘半农的一生。
刘半农一生诗歌无数,经典文章亦是无数。他思维活跃,敢于直言,直率的性格虽招来很多骂声,可也交到了很多挚友。
而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幸福的男人。结发妻子,两女一儿,相伴一生,其乐融融。
遗憾的是,美好的生活在不知疲倦的刘半农的执着下戛然而止。在去绥远一带考察民歌时,不幸被毒虱咬后感染,患病而亡,享年44岁。
《革新的号手(刘半农)》作者齐芳用平实的语言、清晰的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刘半农的一生事迹,讲述了刘半农积极推进文学改革、语言文字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事迹,以及他为语言学辞书编纂所做出的贡献。语言平实,逻辑清楚,适合大众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