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是“昆虫之父”亨利·法布尔的经典代表作,也是一部“昆虫的史诗”!原著入选法国《读书》周刊最佳读物前十名!《昆虫记》是青少年成长必读文学经典,是千万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希望青少年阅读《昆虫记》能够提高观察力、点燃智慧之灯,形成人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让名著回归它人生成长导师的功能。
本书从《昆虫记》原著选取了十多种昆虫的故事。这些昆虫都是在我国可以经常见到的,作者对这些昆虫的描写细致生动、精彩有趣,读者们读起来一点儿也不会觉得枯燥。
| 书名 | 昆虫记(精)/乐读文库 |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 作者 | (法)亨利·法布尔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昆虫记》是“昆虫之父”亨利·法布尔的经典代表作,也是一部“昆虫的史诗”!原著入选法国《读书》周刊最佳读物前十名!《昆虫记》是青少年成长必读文学经典,是千万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希望青少年阅读《昆虫记》能够提高观察力、点燃智慧之灯,形成人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让名著回归它人生成长导师的功能。 本书从《昆虫记》原著选取了十多种昆虫的故事。这些昆虫都是在我国可以经常见到的,作者对这些昆虫的描写细致生动、精彩有趣,读者们读起来一点儿也不会觉得枯燥。 内容推荐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亨利·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在法布尔的介绍下,萤火虫、螳螂、蝉、蜘蛛、蜜蜂等多种多样的昆虫走进人们的视野。 《昆虫记》真实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心性、繁育与死亡,帮助读者去了解这些昆虫不为人知的一面:蝉要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但是它只能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就要面对死亡;螳螂在捕食过程中非常善于利用“心理战术”;荧火虫看起来如此可爱,给人以美妙的幻想,但是它的捕食方法却如此残忍;而蜘蛛是天生的“建筑大师”,它们能够把网织得如此结实,等着其他昆虫来“自投落网”……昆虫世界充满着种种神奇,令人为这些小小生物的特殊本领而赞叹。 目录 带灯的萤火虫 捕猎蜗牛 如何吃掉蜗牛——蔷薇花形工具 灯的奥秘 会歌唱的蝉 蚂蚁的嘲笑 蝉的巢穴 蝉的歌声 产卵遇袭 螳螂 打猎的武器 进攻的姿态 螳螂的巢穴 孵化中的危险 奇特的蚱蜢 “小鬼”恩布沙 白面蝈蝈 松毛虫的趣事 松毛虫的卵 松毛虫的队伍 预测气候和蜕变 蟋蟀的故事 关于蟋蟀的寓言 蟋蟀的家 蟋蟀的乐器 亨斯曼蜘蛛 食物 亨斯曼蜘蛛的巢穴 卵的孵化 狼蛛和它的孩子 坏名声 狼蛛的毒素 捕食的狼蛛 狼蛛的卵 小狼蛛 “飞起来”的小狼蛛 蟹蛛和克鲁蜀蜘蛛 捕食的蟹蛛 蟹蛛的巢穴 克鲁蜀蜘蛛 蜘蛛们的学问 蜘蛛的信号线 蛛网的建造 蛛网的黏性 斑纹蜂 巢穴和食物 抢夺者 守卫者 黄蜂和赤条蜂 黄蜂的巢穴 黄蜂的几种习性 不好的结果 赤条蜂 舍腰蜂的家 巢穴的建造之处 巢穴的材料 舍腰蜂的食物 舍腰蜂的起源 捕蝇蜂和樵叶蜂 捕蝇蜂 樵叶蜂 执着的粪金龟 推圆球的甲虫 卵袋的形状 粪金龟的成长 试读章节 螳螂 打猎的武器 再来看另外一种南方昆虫,和蝉一样有趣,但比起蝉的声名远播,它的名气就小了许多。因为它从不发出一点儿声音。如果上苍能赐予它一副音钹,使它具备音乐家的首要条件,加上它奇异的体形和习性,它肯定会让著名男歌手蝉也黯然失色。这种昆虫被这一带叫作“祈祷上帝之虫”,学名就是大家熟知的—螳螂。 这个称呼是如何得来的呢?据说是田间的农夫在干活的时候,发现有种小东西半身直起,站立在太阳炙烤的青草上,看上去非常庄严,它那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纱般摇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这在毫无昆虫知识的农夫们看来,无疑是非常神奇的。他们觉得这样形态的昆虫,好像是一个美丽的女神,从此之后,就把它叫作“祈祷上帝之虫”了。 将“祈祷”这个词用在螳螂身上,无疑是个非常大的错误,因为那种貌似真诚祈祷的姿态,实际上是骗人的。那高高举起的、类似于祈祷的手臂,事实上是最可怕的利刃,只要有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会立刻原形毕露,用它的凶器加以捕杀。 很多仔细观察过螳螂的人都知道,如果只是从外表上看,它长得并不令人畏惧,相反,它的体态看上去十分优美。它的身体纤细而优雅,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柔软得可以朝着任何方向自由转动的头部,头上还有两只大眼睛。单从这一点上来说,螳螂可谓是眼观六路。这一切,给人的感觉都是机灵和温柔的。 仔细观察螳螂,你会发现,它纤细的腰部非常长,其实长并不是它唯一的特点,十分有力才是它隐藏的实力。与螳螂的长腰相比,它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三个大齿,这让它的大腿像锯齿一样锋利无比。当螳螂想把腿折叠起来的时候,它就会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做是为了不伤到自己。 如果说螳螂的大腿长得像两排锯齿的话,那么它的小腿无疑也可以算是两排小锯子。事实上,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锯齿多很多,而且与大腿上的那些有所不同。在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很坚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是一枚枚小金针,尖锐而锋利。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形状像是修剪枝叶时用的剪刀。 对于捕获过螳螂的人来说,这些小硬钩可能给他们留下不堪回首的记忆。去野外捕捉螳螂的人都知道,一旦和这种昆虫周旋起来,会发现它有着非常强的自我保护和还击的能力,这让它很难被抓住。大多数时候,你不仅没有抓到它,反过来还会被它厉害的武器所伤。要知道,一旦被它的武器击中,就很难甩脱。因为,它总是不愿意轻易放开对手,如果想要摆脱它的纠缠,你无疑要花费一番力气。有时,你还需要借助别人才能摆脱。所以,在昆虫研究者看来,小小的螳螂是非常难对付的东西。 因为螳螂身上的武器很多,所以一旦遇到危险,它就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来进行自我保护。比如,那像针一样的硬钩子可以轻易地钩住你的手指;锯齿一般的尖刺,可以用来扎你的手;别忘了,它还有一对十分健壮而且锋利无比的大刀。这对大刀有相当强的杀伤力,如果你不小心被它们击中的话,那滋味可一点儿也不好受。由此看来,无论螳螂使用哪一种方法,都是不容易对付的。因此,想要活捉一只螳螂,非得费一番周折、动一番脑筋不可。 螳螂在不处于攻击状态的时候会将身体蜷缩,同时收起自己的武器。此时的它,看上去非常温和,会让你感觉它是一只特别容易相处、非常热爱祈祷的小昆虫。当然,它不可能总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否则,它那些具有进攻和防御性的武器就不可能派上用场了。当螳螂处于“祈祷”状态的时候,一旦有昆虫从它身边经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是无意路过也好、有意侵袭也罢,螳螂都会立刻伸直腰杆,它那副祈祷的姿态也会随之烟消云散。那个可怜的过路者,或者说是偷袭者,还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稀里糊涂地成为了螳螂的俘虏。螳螂将它重压在自己的两排锯齿之间,令这个可怜的家伙移动不得。然后,螳螂会很用力地把钳子夹紧,这样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即使是比它身体大很多的蝗虫、蚱蜢,或者是比它身体更加强壮的昆虫,都无法逃脱螳螂这四排锋利的锯齿。一旦被它抓住,这些昆虫所能做的也只是束手就擒。单从这一点来看,螳螂的武器的确是够厉害的。 不仅如此,螳螂的习性也非常难以捉摸。有人试图到田野里去观察它,但是它动作敏捷,一转眼就不见了。于是,为了研究螳螂,我费了一番周折,把它抓住带进室内,放在一个铜丝盖住的盆里面,再往盆里加上一些沙子。我发现螳螂对于这个环境还是满意的。现在,为了观察螳螂,就得给它提供新鲜充足的食物,让它收起它的利器。 为了观察螳螂的力气到底有多大,我不仅给螳螂提供活的蚱蜢,有时还会抓来几只大个儿的蜘蛛。在做好这些工作之后,我便开始了用心的研究和观察。 进攻的姿态 螳螂在我为它提供的盆子里待着,看上去很安静。这时,一只不知危险将至的灰色蝗虫朝它跳了过去。螳螂的反应迅速,只是一瞬间,它就抬起头做好了迎战的姿态。很显然,它有些生气,也许是觉得蝗虫打扰了它休息吧,螳螂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无所畏惧的小蝗虫立刻停了下来。只见螳螂把翅膀张得极开,并且竖了起来,那姿态就像是直立的船帆,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样子很像一根手柄弯曲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伏着。 如果仅仅是动作,也许不足以吓住对手,在保持这个姿势的同时,螳螂还发出了一种特别的声音,仔细听起来,这声音就像是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上面,显然,这个姿势就是告诉对手,它准备好了随时迎接挑战。因为,它那对锋利的前臂已经张开并挥舞起来,露出了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的姿势无疑是在向对手昭告自己的目的。 蝗虫已经被螳螂的姿势吓得停在了原地,螳螂看着眼前的对手,保持着惊人的姿势,眼睛瞄准它的敌人一动不动。一场激烈的搏斗转瞬就要开始,这个时候,哪怕蝗虫稍微移动一点儿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跟着转动它的头,它要让自己的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明确的,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继续把更大的惊恐植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的心灵深处,给对手的恐惧火上浇油。 看起来,螳螂这个精心安排的作战计划的确震慑住了对手。那个本来到处蹦跶的小蝗虫此刻已经把眼前的螳螂当成了对手,它紧紧地盯着眼前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不动。这个时候,蝗虫也势必要弄清楚眼前这个奇怪家伙是什么目的,因此,它不能轻易地发动进攻。两个家伙就那么对峙着,螳螂的姿态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蝗虫大概已经被吓傻了,它竟然看起来有点不知所措,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已经忘记了。 可怜的蝗虫看起来害怕极了,它胆怯地匍匐在沙地上,不敢发出半点儿声音,好像生怕一个不留神,眼前这个怪家伙就会把自己吃了一样。又过了一会儿,蝗虫开始莫名其妙地向前移动,渐渐地靠近了螳螂。可怜的家伙,难道它真的已经吓傻了,到了要去送死的地步吗?不管怎么样,螳螂的心理战术看起来的确是成功了。 蝗虫一点点地移动着,它离螳螂越来越近了。就在它刚好移动到可以碰到螳螂的位置时,螳螂毫不客气地出手了,它用那有力的前“掌”重重地击打蝗虫,然后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蝗虫压紧。于是,那个自己送上门来的可怜的家伙,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胜利者开始了自己的盛宴,它低着头吞食自己的战利品。 对于善于捕捉食物的蜘蛛来说,它们惯用的攻击办法是一上来就先发制人,猛烈地进攻猎物的颈部,让猎物中毒。一旦猎物被注入毒汁,也就没办法动弹了。丧失了抵抗能力的猎物,自然也没办法防御了。和蜘蛛有些类似的是,螳螂在攻击蝗虫的时候,也是重重地、不留情面地击打对方的颈部。蝗虫受到密集有力的痛击,再加上先前万分的恐惧,动作慢慢地迟缓下来,最终丧失了抵抗能力,自然也不会逃跑了。对于螳螂来说,用这种办法来打击对手、捕捉猎物,无疑是既有效又实用的。无论是杀伤并食用和它一样大小的动物,还是对付比自己还要大一些的昆虫,它往往都会取得胜利。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螳螂这样一个身材苗条的小昆虫却非常贪吃,而且食量惊人。 螳螂热爱的美食之一就是那些爱掘地的黄蜂,所以,在黄蜂的地穴附近常常可以发现螳螂那优雅的身影。螳螂总是埋伏在蜂巢的周围,等待时机,等待能获得双重报酬的好机会。怎么会有双重报酬这样的事情呢?因为有的时候,螳螂等来的不仅仅是黄蜂,还有黄蜂捕获的猎物,这对于螳螂来说的确算是双重报酬了。不过,这样的事情发生的频率并不是很高。有时,螳螂即使在黄蜂的地穴附近等待好久,也可能什么都等不到。因为黄蜂已经有所疑虑,产生了戒备之心,因此,螳螂只能失望而归。 实际上,无功而返的次数也是数得过来的。尽管黄蜂们已经产生了戒备之心,但是,也会有几个掉以轻心者,即使发现了螳螂仍不当心。这个时候,螳螂一定会看准时机,一举将黄蜂抓获。这些家伙怎么会这么粗心呢?看到了虎视眈眈的敌人,竟然还会被轻易捕获?因为,有些刚从外面回来的黄蜂,它们振翅飞到家门口的时候,有点快乐得忘了形,对早已埋伏起来的敌人毫无戒备。当突然发觉大敌当前时,黄蜂们被猛地吓了一跳,心里稍一迟疑,飞行速度自然减慢下来。螳螂等待的就是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只见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住猎物,黄蜂在一瞬间便坠入那个有两排锯齿的捕捉器中——螳螂的前臂和上臂的锯齿之中了。螳螂就是这样出其不备、以快制胜的。接下来,那个不幸的牺牲者就会被一口一口地吞掉。 我在观察螳螂和黄蜂的战斗时,经常能看到有趣的现象。有一次,一只黄蜂刚俘获了一只蜜蜂,并把它带回到自己的储藏室里,开始享用这只蜜蜂体内的蜜汁。正在它吃得高兴的时候,忽然,一只凶猛的螳螂袭击过来。螳螂用它那有力的双锯,眨眼间就夹住了黄蜂。黄蜂毫无还击之力,瞬间便束手就擒了。正在享受着甜美蜜糖的黄蜂,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敌人的动作竟然是那么的迅速,它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成了对手的美食。连自己好不容易猎获的食物,也一并被对手得到了。 对于很多昆虫来说,螳螂无疑是一种凶狠、恶毒,犹如魔鬼一般的对手,因为它的食物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其他种类的昆虫,这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螳螂还是一种喜欢自食同类的昆虫。这是真的吗?没错,别看它的外形是那么的美丽,气质是那样的独特,它在吃掉同类的时候,可是面不改色心不跳,那泰然自若的样子,就和吃蝗虫、吃蚱蜢的时候一模一样,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仔细观察螳螂吃同类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使周围有很多只螳螂围观,它们也会无动于衷,它们不会反抗,不会戒备。不仅如此,这些围观者还纷纷跃跃欲试,时刻准备着,因为一旦有了机会,它们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仿佛吃掉同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事实上,雌性螳螂甚至还会吃掉她们的丈夫,这的确让人吃惊。在雌性螳螂和雄性螳螂完成交配之后,雌性螳螂会咬住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将对方吃下去,最后,那可怜的丈夫只会剩下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的确又是真实的。 P26-35 序言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之作,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曾联名推荐它,称它为“最有影响力的书”“永远解读不尽的书”“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称赞《昆虫记》:“它融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虫记》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被视为动物心理学研究的开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昆虫记》是法布尔先生用细腻的笔触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因为这本著作,法布尔先生也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法布尔先生用毕生的精力来从事昆虫研究,并将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撰写成书,《昆虫记》共有十卷之多,被翻译成中文的大约有两百多万字。法布尔先生以人文精神统领全书,让昆虫的虫性和人性相交融,让昆虫变得无比可爱有趣,提升了书的精神层级,为昆虫学做出了空前的贡献。在写作过程中,法布尔先生将枯燥的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对每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都细致入微,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让科普类书籍读起来毫不枯燥。 法布尔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他的昆虫研究事业,他曾经这样描写自己观察昆虫的生活:“当一个人整天都在为每日的面包一筹莫展的时候,要在旷野中为自己建立一个实验室是难以想象的、不切实际的。我曾经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贫困潦倒的生活搏斗了四十年,如今这个朝思暮想的实验室终于建立起来了,它来之不易……”法布尔先生的一生都十分贫困,在做研究的同时还要考虑一家七口的生活问题,但是他尽量挤出每一分钱用以购置研究中需要的工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着研究资料,他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牺牲了一切。这样一部世界巨著,传承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是一种无价的、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本书从《昆虫记》原著选取了十多种昆虫的故事,之所以选取这些昆虫,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些昆虫都是在我国可以经常见到的。第二,作者对这些昆虫的描写细致生动、精彩有趣,读者们读起来一点儿也不会觉得枯燥。当然,在《昆虫记》浩瀚的十卷作品中,每种昆虫都有它们有趣的特点和习性,但是因为本书篇幅有限,不能一一选入,因此还请读者朋友们谅解。 在本书选列的这些文章中,法布尔先生用细腻的笔触,一一描写了这些昆虫的特性、生活习惯。他用无限的耐心观察着萤火虫闪光的秘密,蜘蛛织网的习惯,二只黄蜂是如何捕食、建筑巢穴、生儿育女等。读这本书时,好像看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在用温和的语调耐心地指导着大家观察、研究昆虫。在了解众多昆虫习性的同时,大家也会从法布尔先生的描写中领悟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吸取更多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大家还可以体会到文学的优美。 译者 2015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像诗人一样去感受与表达。 ——法国著名戏剧家 埃德蒙·罗斯丹 法布尔的《昆虫记》誉满全球,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 ——《世界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