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学和曾凡华编著的《蓝色三环:北平军调部的故事》再现了联合国军事调停在中国的前后过程和经历。战争的巨轮给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碾压下一道深深的辙印。在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恶的殊死搏斗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胜利。古老的华夏大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再生。这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将给现今的人们提供关于战争、关于历史、关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道路的教益和启迪。
| 书名 | 蓝色三环(北平军调部的故事)/全民阅读精品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纪学//曾凡华 |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纪学和曾凡华编著的《蓝色三环:北平军调部的故事》再现了联合国军事调停在中国的前后过程和经历。战争的巨轮给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碾压下一道深深的辙印。在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恶的殊死搏斗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胜利。古老的华夏大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再生。这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将给现今的人们提供关于战争、关于历史、关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道路的教益和启迪。 内容推荐 纪学和曾凡华编著的《蓝色三环:北平军调部的故事》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者为两名军旅作家,他们占有了大量翔实的历史史料,以专业的眼光,生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北平军调部的产生、使命和终结的全过程,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故事叙述引人入胜。 本书详细描写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首的英勇共产党人与独裁反动的国民党政权以及别有用心的美国特使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恶的殊死搏斗。那场由美国出面斡旋的军事调处,确实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和回味的东西。 堪称—部独特的红色经典文学著作。 目录 第1章 风云际会——军调部诞生 1.马歇尔负命使华 2.蒋介石的心事 3.毛泽东笑了 4.周恩来答记者问 第2章 南燕北飞——三委员赴任 6.纷扬的思绪 7.亮相 8.开场白 第3章 调兵遣将——执行总部组阁 9.令行禁不止 10.留下李聚奎 11.郑介民找“军师” 12.捡来的上校 13.王光美踏雪而来 第4章 初试锋芒——开始的谈判 15.旗开得胜 16.差一点马失前蹄 17.镁光灯下各露锋机 18.路在何方 第5章 多箭齐发——执行小组奔赴各地 19.飞机在硝烟中降落 20.列车上的插曲 21.陈毅说:“我的兴趣在艺术” 22.一张告示 23.车进泰安站 24.棋逢对手 25.袁也烈戏言黄埔校友 26.王震策马抒怀 27.罗山协议 28.迎宾禹王城 29.郭忏的踌躇 第7章 花明柳暗——第8执行小组在广东 30.同楼异梦 31.方方舌战张发奎 32.密送行动计划 33.米勒摇头 第8章 明修栈道——恢复交通之争 34.蔡文治涨红了脸 35.《和字第四号命令》公布以后 36.小特务口吐真言 37.“真理在手,还怕你吵吗?” 第9章 乱云飞渡——耐人寻味的“请愿” 38.冷风卷来的喧嚣 39.乱中飞石 40.三委员的抗议书 第10章 镜花水月——整军方案出台 41.蜃楼在望 42.纸上整军 43.战场谈兵 第12章 山雨已来——北平的几次磨擦 54.夜幕下的黑影 55.叶公馆发出备忘录 56.滕代远奔走呼号 57.郑介民心不在焉 58.“我们被捕了” 第13章 一触即发——战云密布的东北 59.阴霾笼罩关外 60.“下马威” 61.饶漱石口若悬河 62.耿飚隔岸观火 第14章 山重水复——围绕东北问题的斡旋 63.马歇尔骑虎难下 64.陈诚机关算尽 65.焦点是长春 第15章 呼啸山庄——承德几番较量 66.假私济公 67.非正式会谈 68.克拉克点燃一支雪茄 69.借花献佛 第16章 波诡云谲——不平静的北平 70.女儿们 71.翠明庄的特殊婚礼 72.协和医院不协和 73.宋时轮车遭枪击 74.《解放》报又遭封闭 第17章 节外生枝——国民党军少校之死 75.泉城第一夜 7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18章 金蝉脱壳——中原大突围 77.五月雨中行 78.掩耳盗铃 79.枪口下的转移 80.李先念唱“空城计” 第19章 网开一面——东江纵队北撤 81.方方的声明 82.美舰驶离大鹏湾 第20章 琵琶别抱——两种不同的选择 83.加演一出《华容道》 84.译电员误入歧途 85.朱戒吾的感叹 第21章 完璧归赵——中共卡车被扣 86.卡车押进红墙内 87.荣高棠单刀赴会 88.雷英夫虚晃一枪 第22章 平地风波——安平事件始末 89.迷雾笼罩的消息 90.特别小组 91.轮流坐庄 92.手榴弹扔不出一里地 第23章 明珠暗投——谈判桌的背后 93.易里的暗示 94.不速之客 95.日侨酒吧的一次接头 96.一段插曲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风云际会——军调部诞生 斜阳西照,光线柔弱苍白。蒋介石从卧室走出来,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愉快。上午10点,政治协商会议终于开幕了。开幕式上,他身着黑色拿破仑披风,威风凛凛地登台致开幕词,全场向他鼓掌致意。在他眼里,这掌声是对他的赞扬,是对中共的有力回击。在那一瞬间,他瞥了一眼端坐一侧的周恩来、叶剑英、王若飞、董必武、邓颖超等人,想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上,看出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可是看不出来。他们也在鼓掌。 周恩来在会上的致词,颇具煽动力。在向大会“致其庆贺之忱”后,又讲了中国的现状,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蒋介石不相信周恩来的话是真的。什么“在蒋主席领导之下”,什么“坚决避免内战”……娘希屁,我才不信呢! 骂归骂,文件还得看。张群来过电话,请他早点签字发布,因为这些文件也送给了毛泽东。听说周恩来晚上要召开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公布这一消息,政府不能落在共产党的后面。蒋介石坐到写字台前,随手翻开文件,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室内静悄悄的,除了偶尔翻动纸张的响声,没有一点其他的声音。从警卫的哨兵,到侍从人员,都知道此刻是委员长办公的时间,谁也不敢来打扰。虽然这样,蒋介石的注意力还是集中不起来,他感到这些文件枯燥乏味,一点也引不起兴趣。 这不奇怪。对他来说,最痛快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是发布作战命令,剿灭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可是,现在不但不能,还得在这些停战命令上签字,太不符合他的本意了。 看着看着,他把文件放下了,身子靠在椅背上,微微闭起眼睛,心里愤愤然起来。这一生,他干的都是自己想干的事,当黄埔军校校长,清党,4·12大搜捕……不愿干又不得不干的事只有两次,一次是9年前“西安事变”后被迫联合共产党抗日,第二次是3个多月前弄巧成拙,真把毛泽东请到重庆来了。 这两件事,蒋介石一直耿耿于怀。那一次太丢脸了,他在临潼骊山下华清池住下没两天,张学良、杨虎城就发了难,深更半夜的枪声把他吓坏了,连假牙也未来得及安就向山里跑去,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士兵的追捕,堂堂委员长成了阶下囚。值得庆幸的是,共产党不主张杀他,周恩来说服张学良、杨虎城释放了他,当然是以他答应联合抗日为条件。作为对那一“箭”之仇的报复,他审判并监禁了张学良,后来把杨虎城也关押了起来。 蒋介石仿佛又看到了毛泽东瘦削的脸庞,长长的头发,敏锐的眼睛。毛泽东到达重庆的当天晚上,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林园,对面而坐,侃侃而谈。毛泽东落落大方,谈笑风生,机智幽默。相比之下,他自己反而显得小家子气。从心里说,他恨不得立即把毛泽东抓起来杀掉,或者交给戴笠关到渣滓洞里去。可是他不但不能这样做,脸上还得挤出热情的笑容,违心地赞扬毛泽东到重庆来共商国事。这本来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可那个迂腐透顶的柳亚子,还写什么诗称:“卡尔中山两缘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传来,蒋介石抬起头,见宋美龄走到写字台前,便问道:“有事情吗?” “是关于政协会开幕词的事儿。”宋美龄说,“你正看张群他们的文件,等你看完吧。” 蒋介石看着宋美龄:“你说吧。” “是这样的,”宋美龄说,“对你在政协会上的开幕词,有的人只注意最后一段话,并借此大作文章。” 蒋介石一下子没明白夫人的意思:“最后一段话?最后一段话怎么啦?” 宋美龄递过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用红笔划出的地方。蒋介石看得真切: 现在我还要乘此机会向各位宣布政府决定实施的事项: 人民自由:人民享有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现行法令,依此原则分别予以废止或修正。司法与警察以外机关,不得拘捕、审讯及处罚人民。 政党之合法地位:各政党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并得在法律范围之内,公开活动。 普选:各地积极推行地方自治,依法实行由下而上之普选。 政治犯:政治犯除汉奸及确有危害民国之行为者外,分别予以释放。P8-9 后记 时间过得真快! 这部记述北平军调部全过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从1992年第二版起,至今又过去二十多年,接受了更多读者更长时间的审读。虽然这其间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书中写到的事件和人物,并没有因为形势变化而出现所涉及的历史真实或别的什么不当;而关于军调部本身,也没发现更新的史实和材料。这证明,我们写作中遵循的原则和付出的劳动,是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的。所以这次再版,我们除将书名由《蓝色三环》改为《北平军调部》,也就是把原来的副题改成了书名,再没作其他改动。 历史是曾经的现实,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忘记的。咀嚼和回味历史,确实能告诉今天和明天许多东西。北平军调部那段历史,是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事件,既偶然又必然,既奇诡又现实,既复杂又简单,在当时条件下,有着特殊的作用特殊的意义,留给中国乃至世界、今天乃至更远以后的明天的,也会是特殊的史痕特殊的思考。这就是我们最初毅然接受这一选题,并为此孜孜不倦的全部用心。现在看来,这个用心得到了满足,因为收到了广泛的认同和称许。 一部作品的产生,是许许多多人支持的结果。我们永远铭记、真诚感谢曾热情无私支持过我们的众多受访的亲历者、内行的审阅者、敬业的出版者,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这部作品。当然,在未来时间的长河里,它还要经受长久的冲刷和洗礼,我们也将等待和接受。 作者 2014年10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