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渤海_邵市圈
环渤海都市圈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发展基地,集聚了多种生产资源,其中就包括密集的创新资源。环渤海地区的科技力量强大,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创新人才和资源优势明显。
1.北京凭借其首都的定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正在成为创新环境最优、活力最足、成果最多、辐射能力最强的科技创新高地。
2.天津和北京在科技资源分布上具有互补性,天津通过构建首都科技资源转承体系,引导和承接北京的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企业孵化和创新资源转化,据此着力完善和提升天津的科技资源优势。
二、长三角都市圈
长三角都市圈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都市圈之一。江浙沪三地的科技资源十分密集,2007年8月三省市联合建设并成立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施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结构,进行整体规划,据此打破江浙沪三省市之间的科技信息壁垒,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1.上海在国家批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创新企业的培育。上海的科技创新要走“核心技术+商业模式+人口消费红利+全球化”的模式,按照“外源型-混合型-内生型”的路径继续推进,上海在金融服务业高度成熟、基础制造业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摈弃纯粹的技术研发型创新,探索利用资本市场灵活的金融工具激活创新行为和成果转化。
2.江苏建有省级专业技术服务中心197家,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江苏各地政府、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700余个,98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3.浙江扎实推进“千人计划”,多渠道引进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和企业技术开发费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逐年递增。浙江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省物联网技术新服务平台等全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累计达80家。
三、珠三角都市圈
珠三角发展至今已经吸引并集聚了全国诸多创新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科技资源。截至目前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5家,产学研创新平台1700多家,如何整合协调创新资源是珠三角的重任。据此,珠三角成立自主创新示范区,致力于建设、完善创新要素共享平台。
1.深圳走在了创新驱动的前沿,深圳的创新是世界级的。深圳凭借高科技交流会、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拥有创新体系并敢于创新的企业,打造并形成了基因产业、电子产业、金融产业等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深圳进一步吸引央企,通过央企的产业实力和创新实力形成产业再聚合、促进深港通,发展前海互联网金融区。这些举措都促使深圳的创新卓尔不群,可以说深圳的创新是活的,像一个思考者一样不断涌现创新灵感、不断进化、不断提升自己的能量,通过打造科技生态圈力争打造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
2.广州,高新企业集聚: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广州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56家,其中上市企业78家。
四、长江中游都市圈
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既承东启西又连南接北,战略地位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凭借武汉、长沙、南昌等省会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也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
1.武汉城市圈拥有中部地区最好的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国家级科研院所102个,国家级孵化器15家,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2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国家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两院院士总数达59人。
2.长沙通过实施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行动计划,设立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专项资金,重点围绕长沙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高端人才,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6人、创新团队16个,其中人选国家“千人计划”49人。
五、成渝都市圈
成渝都市圈聚集了川渝地区80%的科技实力和79.46%,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川渝两地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是川渝两省市经济发展的核心主体,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中重要增长极和核心支撑区。
1.成都致力于创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电子科大、成都理工大学、十一电子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和技术优势,成都的科技资源主要依靠高新区来带动经济发展,目前已有包括核工业、电子信息、航空等产业集聚高新区,凭借城市极强的包容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十分适合创新发展。
2.重庆致力于搭建创新平台,立足全市首家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器,加快建设国家煤炭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石墨烯研究院,启动实施未来科技城、智慧科技城项目,新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产业发展联盟2~3个,据此促进科技资源的集聚和创新的激励。(P20-22)
白万纲博士《用创新重构世界》一书,抽茧剥丝、层层递进,其系统、全面的创新战略顶层设计,能够启迪传统企业新思维,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读来通俗易懂,实用性很强。
——李国华 中国邮政集团董事长
建立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的产生,一个成功的、有能力的创新型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为创新建立开放的、多元的创新环境。
——段文泉 云南能投集团董事长
创新资源是一种对创新的关键成功要素的一些驾驭,人,理念,环境,组织,心态,时代,趋势,各种当今的理论思潮,重大事件等常规我们认为构成创新的种种力量,包括创新的知识沉淀、知识产权沉淀、心理沉淀、组织沉淀等。这本书可以帮助企业透彻理解这些新变化、新要素。
——王文学 华夏幸福集团董事长
一个创新型组织要同时具有创新型组织体系和创新的组织保障,并形成自己的组织智商,能将知识进行原子化和标准化组合,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
——陈秋途 华信集团总经理
宏观背景篇
第一章 创新是全面进化的源动力
第一节 席卷全球——国际科技创新
第二节 百花齐放——国家科技比较
第三节 逆流而上——中国科技体系
第四节 燎原之举——重大科技举措
第二章 创新是局部优化的最优解
第一节 雄狮乍醒——国家战略的空间再规划
第二节 万剑归宗——都市圈的创新资源集聚
第三节 核心动力——打造区域创新驱动引擎
第四节 谋定后动——各省的创新项目部署
第五节 金促创生——产业引导基金助力创新落地
第三章 创新是微观突破的金钥匙
第一节 万千帮派成武林——科技创新组织
第二节 大海航行靠舵手——央企引领创新
第三节 马首是瞻尽能事——省属企业接力
第四节 雄心勃勃开疆河——大型国企产业发展
第五节 师夷长技为我用——国际科技引入
第六节 千金助力登顶峰——科技与资本对接
第七节 后勤保障安军心——科研机制建设
创新管理体系篇
第四章 万丈高楼入云霄——创新体系的整体认知
第一节 进化的幕后之手——创新体系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节 玲珑宝塔细细看——创新体系大厦的内部构造解剖
第五章 身未动,意先行——创新战略
第一节 琴音将发,花开未开——构建创新目标
第二节 黑白有道,自成一家——形成创新风格
第三节 泼墨山水,心中有数——创新的顶层设计
第四节 书中圣手,绝难相仿——塑造个性化的创新战略
第五节 创新战略案例
第六章 欲唱戏,先搭台——创新平台
第一节 核心的总舞台——组织智商大平台
第二节 绝对的主舞台——创新一级平台
第三节 各地的分舞台——创新二级平台
第四节 舞台扩张运作的奥秘——创新支撑平台
第七章 潜移默化的力量——创新文化
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涵
第二节 创新文化的预测、假设和趋势研究
第三节 创新文化案例专题研究
第八章 成就非凡的载体——创新组织
第一节 创新的载体——创新组织体系
第二节 绵密的网络——创新的组织保障
第三节 近神的视角——组织智商
第四节 实践的凭依——创新思考与工具
第五节 创新组织案例
第九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资源
第一节 多源的活水——创新资源类型
第二节 创新资源案例
第十章 成功背后的必然——创新关键要素
第一节 使或然变必然的十一块拼图——创新关键要素
第二节 创新关键要素案例
第十一章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创新全程管理
第一节 从孕育到转化——创新的全程管理
第二节 从心理到实践——创新激发机制的探讨
第三节 创新全程管理案例
第十二章 发现价值的眼睛——创新价值与绩效管理
第一节 一山更比一山高——创新价值的多个层次
第二节 天生我材必有用——集团各层次在创新中的价值
第三节 上下求索共创新——创新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价值
第四节 创新价值与绩效管理案例
第十三章 带动车厢的巨轮——创新机制
第一节 多方推动促运转——创新二十大机制
第二节 大小趋势促调整——创新机制建设七大导向
第三节 创新机制案例
第十四章 百炼成钢绕指柔——创新能力
第一节 莲开千叶片片金——创新能力构成
第二节 思考的力量——打造企业的集团深度思考力
第三节 明星的效应——明星产品的聚焦效应与打造能力
第四节 创新能力案例
第十五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创新支撑
第一节 重要的后勤——创新支撑体系
第二节 测量的尺子——创新管理成熟度模型
第三节 超神的思路——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组织智商
第四节 创新支撑案例
第十六章 混合的培养基——创新环境
第一节 内宜宽松——内部创新环境
第二节 外宜引导——外部创新环境
第三节 创新环境打造案例
发现创新区篇
第十七章 跳出宇宙看字宙——超体系创新
第一节 从分子到夸克——基本原理创新类
第二节 从沙粒到世界——超体系缔造
第十八章 破碎重塑迎新生——体系式创新
第一节 破碎的力量——体系式创新之破坏系统
第二节 重塑的威能——体系式创新之再造系统
第十九章 石墨转瞬变钻石——结构式创新
第一节 全面洗牌——组织结构重新排列
第二节 轻装上阵——组织结构简化
第三节 化拳为掌——结构松散化
第四节 聚指为拳——结构密化
第五节 层峦叠嶂——结构折叠
第六节 强强联合——结构拼组
第七节 放外延拓——衍生经济
第八节 移情思维——投射效应
第九节 立体思维——延伸效应
第二十章 查漏补缺造非凡——系统功能创新
第一节 追求完美的动力——缺陷弥补型创新
第二节 追求超越的状态——功能增强型创新
第二十一章 管中也能窥豹——局部式创新
第一节 从特殊到一般——行为放大
第二节 从平面到立体——多维度应用
第三节 从小跑到跨越——多方面改进
第四节 从微尘到沙暴——多领域创新
第五节 从碎片到全景——应对市场的独特反应
第二十二章 龙生九子各不同——创新的九个基因
第一节 举国之力——攻坚工程
第二节 崇拜之举——创新仪式
第三节 心口相传——创新传说
第四节 以外促内——创新假想敌
第五节 有色眼镜——复杂世界观
第六节 先破后立——系统的破坏与平衡
第七节 打破沙锅——追索意义
第八节 万千世界——巨系统观
第九节 另辟蹊径——隐秘视角
创新方法论、思路及实施篇
第二十三章 创新大道尽七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方法论
第一节 方法论之一
第二节 方法论之二
第三节 方法论之三
第四节 方法论之四
第五节 方法论之五
第六节 方法论之六
第七节 方法论之七
第二十四章 创新灵药有七方——创新管理体系建设咨询项目核心思路
第一节 核心思路一
第二节 核心思路二
第三节 核心思路三
第四节 核心思路四
第五节 核心思路五
第六节 核心思路六
第七节 核心思路七
第二十五章 创新布局落九宫——创新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内容、实施步骤及成果
第一节 集团创新管理现状调研与诊断
第二节 创新管理专题研究与大创新思维构建
第三节 大创新管理体系框架设计
第四节 创新为核的组织智商建设
第五节 创新机构设计及领军人才库建设
第六节 集团创新管理环境建设
第七节 支撑创新管理落地的机制建设
第八节 集团创新管理体系评价与优化
第九节 集团创新管理体系落地实施
创新展望篇
第二十六章 知行合一得始终——创新的应用
第一节 更上一层楼——创新进化论
第二节 了却天下事——创新的一系列应用
第三节 摇桨赛龙舟——上海VS深圳的科创之争
创新曾经被企业认为是一种神来之物,是一种偶然性,是一刹那的灵感与冲动,是一瞬间的应激反应,以及是一种试错边缘的成功尝试,抑或是少数先智之士、牛人的神来之笔。总之,尽管极少数创新对人类、社会、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但从根本上来说,创新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非持续状态。所以创新的企业少,创新事件也少。所以就企业而言,我们一般认为文化型企业、高科技型企业、高创新者创造的企业天然具有天然的创新因素;某些在风口上待了很久的企业是因为未知的创新因素而飞舞,反而在常规的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贸易、商业、流程性加工业、矿业,我们不认为这些领域里面有很多创新行为、创新思想和创新人物。所以我们会忽略创新的普遍化,而认为创新是少数企业的专利。
今天,全人类的价值探索已经聚合在三个焦点,即:广域空间、微空间、脑空间。
第一,广域空间。星球、银河、宇宙、外太空,大尺度的物理空间的奥秘的探索,时空效应的探索,以及从外太空当中获取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物质、新科技的边缘融合的可能性。
第二,微空间。无论是上帝粒子,抑或是夸克,无论是欧洲的原子对撞机,抑或是美国的人脑基因图谱组,所有材料背后的密码根本不是分子结构,而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形成任何分子背后的上帝,万有引力本身就是上帝,在不同的星球上由于万有引力重力比的不同,导致分子的叠加、结构就会不一样。一宏一微的两个物理空间,一大一小的两个相反的方向,直接指出了人类在创新、再造和重新认识世界的两种相反方向,而在某种哲学高度上是殊途同归的创新空间。
第三,脑空间。普遍被认为是可能带动整个世界创新的、无穷尽的、最后的资源,那就是人脑。高明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就是通过管理人的忠诚度、创造力,将其乘以脑力,再乘以体力,使组织焕发力量,再往后,是把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组织行为更好地连接在一起,发挥比单个人更高的水平。
综上,宇宙、人脑、微观空间是人类未来创新、发明、再认识世界,乃至于改造、颠覆现有世界格局的重要作战领域。
回到我们探索的课题,我们发现,创新不再是研究顾客,不再是把企业里面的试错行为进行简单的管理,不再是拿出客户心目当中真正想要但是被我们忽略掉的东西,而是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认识人类、商业、思考、智力、商业活动与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书将所有的注意力主要聚焦于商业活动,但本书所探讨的创新的一般规律、管理体系,是一个非创新组织、弱创新组织也能导入并创造价值的体系,我们认为这个体系是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的。
创新事实上是组织深处的一种能力,而我们必须把它从个人能力跃迁为组织能力,必须把它由一种隐形、深藏组织深处、难以被唤醒、属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通过特殊手法把它唤醒和激发。就像偶像剧演员由于常年演哭戏,下一秒就进入恋爱状态一样,他们的泪腺被放大,被强化。创新也一样,就是反复把创新的肌肉壮大。例如潜能、人体超能力,尽管这些能力的存在尚且存疑,但其实部分来源于远古生物的本能,而这些所谓超能力,其实也可以进行开发。现在我们只不过想把潜藏于组织深处的这种原始能力开发出来而已。
人类有时候可以借助网络上认识的陌生人或是一种虚拟社区产生深度的创新。事实上这种认知抹杀了相同的若干“境”所产生的聚焦效应、子宫效应、创新孕育效应。创新从潜意识、酝酿,逐渐地被激发、成型,最后在某种诱因之下被唤醒,在某些群体文化中被拼组,同时受到外界的若干诱因、刺激或压力,最终以某种特有形态表达出来,整个过程充满了偶然。但是纵观整个创新过程,越是创新,就越充满不安全感、挑战感,越充满某种想要将不确定的、难以言状的事物表达出来的欲望。用相对不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后。却被同一语境、同一梦想境、人际境、社交境、生活境、文化境的群体进行解读、激发,并逐渐将这种解读回到大众可理解的语境中去,因此,创新存在一个小语境的纠正行为。而这种纠正能力是被泛化、互联网化或虚拟化的社会所不具备的。
围绕创新到底拥有偶然性还是必然性的探讨太多,不同的商业组织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实践,有些组织把一些怪人、牛人聚合在一起,培养高度开放自由的文化,并持续使这些社会创新者聚合在一起,形成创新的相互激发状态。也有若干组织,利用绩效、激励、流程等方法,使员工的时间分配、绩效压力不那么密集和压迫,促使员工从组织层面拥有空间和时问去创新。还有一些组织是通过大梦想、大压力促使组织去创新,当然还存在其他各种做法。
那么,第一个问题,创新到底是一种外部植入物,还是内生的管理体系?这是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现在的社会仍然认为创新是一种偶然状态,所以不管是把优秀的人在物理上集合,还是在组织层面另辟蹊径给创新留出一种“正常+非常”、“有机+随机”的时间、空间,从而形成特殊的激励和绿色的创新通道、法外开恩的管理制度,这种做法其实还是认可创新是偶然事件、偶发状态。所以尽管这些企业在创新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效,但我们仍然说这些企业对创新的认识是片面的。尽管有时候这种偶然状态下的不确定性会产生一系列的创新,但它们只能以偶然的状态去取得若干不确定的成效。
但是,我们怀疑创新,事实上是将不确定性和命运混合在了一起。尽管对现在的企业而言,和不确定性跳舞,几乎是它们的必修课。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企业要努力理解这种不确定性,试图管理不确定性,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并将这种策略作为优先策略。换言之,我们至少还存在一条道路,可以探讨如何将创新进行组织化、流程化、制度化、职能化、常态化。
所以怎样的做法才能将创新由偶然状态转化为必然状态?这里面的机理到底是什么?我们想要从几个方面来说清楚这个事。
首先,从个人层面而言,创新事实上是对自我的非常态激发。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天才?一个人成为天才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被激发状态、高灵感状态、高创造力状态,进行延长、固化,并加以放大的过程,是一种努力的自我管理。任何个人身上都曾经有被激发的状态,智力、体力,创新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同时交融的某种巅峰体验。但是这种巅峰体验对常人来讲,非常短,稍纵即逝,犹如昙花一现。
……
集团公司层面、各个子公司层面,既然彼此间的创新战略任务、创新导向、创新机理、创新效果、创新的应用和放大都各自不同,因此,各个子公司理应在集团顶层设计出的共性创新管理基础上,创造个性化的创新管理手法。
创新还需要独特的企业人格,即企业文化的支持,独特的创新环境及相对开放的理念、意识的支撑。一个好的创新需要一个好的创新资源、创新素材有效的供应。让企业成为开放的、联盟的,能够多点接触知识、信息、客户、运营的细节和丰富的资讯。使得知识型创新企业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它的创新咨询、实践、体验、感受都应该比一般企业更为丰富。
我希望通过创新的研究,做到以下目的:
第一,破除创新迷信。必须告诉大家,创新不是个人行为,偶然行为,灵感行为,创新可以是一套靠得住的管理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导入一个创新管理体系将创新上升为组织层面和必然层面。
第二,去除只有科技型企业才可以创新的某种神话。谋求工业企业、贸易型企业、重化工企业、平台型公司、基础设施型公司也能够实行的一套普适性创新方法。
第三,谋求解密创新。把创新从一种魔王的、魔咒的高度落地为~个可以被管理、可以被实施的一套通常做法,一套企业里面所有人可接住、可参与、离正常人不遥远,用正常管理程序就可理解一套常规管理体系。
第四,建立创新子文化,凸显创新意义。在组织里面通过对创新的认识,创新的宣传,引导组织除了常规的运营、风险、愿景、使命、价值观等常规文化体系以外,还应额外建立对创新的子文化;应对创新的认识、创新的价值、创新的看法以及对创新紧迫性的呼唤,和创新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下价值的描述,来凸显出创新对本组织的发展意义。 第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战略。企业今天都有战略,那是一个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及达成目标的路径的一套方案,但是随着新常态的到来,我们发现靠政府埋单,靠基础设施埋单,靠时代埋单,靠社会给予持续的项目也不可靠,必须要有可持续的、广泛的、有市场的、媒体、有市场媒介、促成的可持续的业务,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所以今天企业已经发现,必须更创新地看待自己、改革、动态、市场变化、消费者和企业的关系、市场与企业的关系,所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的战略,构成了企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中的关键。
第六,南此告诉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基本构成是什么样的。如果一个企业要导人创新管理体系,它的创新委员会、创新部门、创新岗位、创新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创新体系的工作结构,充斥于所有部门的创新一线,和由创新部门引领的创新后台,以及由创新委员会驱动的创新根基,几者之间应构成怎样的关系,创新管理体系和研发部门投资部门运营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创新管理体系6σ、TQC和各种委员会,内部协同小组,企业里面的各种专题小组,专项职能小组,变革行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第七,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所有愿意创新、敢于创新、渴望创新的企业,创新能力应如何根植于现有的岗位、组织、人员素质,同时应以何种方式来建设创新能力。通过并购、外包、联盟合作、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猎头可以缔造一部分创新能力,通过课题攻坚,专项合作,引入外部智力可以补偿一部分创新能力,通过高精尖人才、虚拟人才的引入可以强化一部分能力,通过内部活动,文化激发,使命激发,危机感激发,各种内部小组的构建可以补偿一部分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公司里面的两条腿走路,影子部队的建设,专门创新通道的建设,创新组织的建设,业余创新队伍的建设,可以形成企业里面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后劲。
第八,由此想揭示创新是怎么从一个传说、偶然性走向必然性的。如何使创新变得必然,如何使创新不再是重资产投资,一把手工程,烧钱再挣钱的常年坚持低回报率出现的一种偶然现象,而使之成为低回报率常规管理,可持续发展。既与常规业务有一定距离,研究后天的事务,又与明天事务的研发之间,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又能够回到企业内部,根据企业的缺陷、痛点、问题、难处、经营软肋进行应激式、针对式创新,既可上天揽月,又可下五洋捉鳖就构成了此次我们进行创新管理体系书稿的一个根本。
总的来说,首先,创新不是偶然性的,不是个人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导入一个创新管理体系将创新上升为组织层面和必然层面。
其次,单体公司创新和集团公司创新有重大的不同,集团公司的创新空间更大,创新的时间更久,创新的持续性更长,创新的连续性和纵深发力更强,集团型公司的创新价值更大。
最后,集团公司的创新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形成创新发力的矩阵结构,使得创新能真正有效地支撑集团的运作。
白万纲著的《用创新重构世界》主要是聚焦于商业活动,探讨创新的一般规律、创新的管理体系,一个非创新组织、弱创新组织导入创新管理体系以后所能起的价值。本书共分为创新宏观背景篇,创新管理体系篇,发现创新区篇,创新方法论、思路及实施篇十一个维度进行阐述;对创新的研究,谋求解秘创新,去除只有科技型企业才可以创新的神话。
白万纲著的《用创新重构世界》共分为创新宏观背景篇,创新管理体系篇,发现创新区篇,创新方法论、思路及实施篇。创新宏观背景篇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企业层面三方面来展开分析;创新管理体系篇从创新文化、创新范式、创新战略、创新资源、创新关键要素、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等11个维度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