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根洪著的这本《吴山明(精)》介绍了,吴山明(1941-),浙江省浦江县人。1964年毕业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西泠书画院院长,国家邮票总局邮票评审委员,中国文化部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荣誉教授。
| 书名 | 吴山明(精)/二十一世纪国画大家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傅根洪 |
| 出版社 | 湖北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根洪著的这本《吴山明(精)》介绍了,吴山明(1941-),浙江省浦江县人。1964年毕业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西泠书画院院长,国家邮票总局邮票评审委员,中国文化部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荣誉教授。 内容推荐 傅根洪著的这本《吴山明(精)》对画家吴山明先生的生平及学艺经历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剖析,汇集了吴山明先生从儿至今的照片资料,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以其传记性文字等内容,非常详细地记述了画家吴山明先生艺术辉煌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画乡少年 第二章 美院学子 第三章 青年翘楚 第四章 浙派中竖 第五章 壮年变法 第六章 三上北京 第七章 桃李满园 第八章 触类旁通 艺术年表 后记 一条流向春天的河 试读章节 《新野散集》中的吴醒耶简介这样写道: 1903年8月生,浙江浦江人,大学文化程度。民革成员。上海大学中文系毕业,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11期结业。历任国民党中宣部驻沪特派员,浙江省救国会常务理事,杭州《午报》主笔,浙江庆元县县长、青田县县长等职,1946年愤而退出国民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第一期毕业,曾参加皖北阜阳土地改革,后成为安徽省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省级优秀教师。后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8年1月起又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 聪慧敏锐之人,必能较早感知时事之变化,政局之变革。学生时代的吴醒耶,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大量阅读进步刊物,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吴醒耶原名声鸥,191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金华第七中学,走出山区,使他广识博闻,茅塞顿开。尤其是读了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先生等人的文章后,民主政治和民族自治的观念在他脑中深深扎了根,他自感眼明了,脑清了,遂把名字改成“醒耶”。在金华读书期间,因当了学生运动的“头目”,被校方开除。之后只得赴杭读书,先去“私立安定中学”,后又考入“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师范科”(校长为金华籍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何炳松)。 刚进“私立安定中学”,因对某一问题意见不同,吴醒耶就和一位高年级“以长于作文闻名全校的同学”打了一场“笔仗”,轰动全校。同年,他又在全校辩论会中战胜高年级同学取得优胜,从而为全校师生所瞩目。 1925年,吴醒耶在“省立一中”毕业的那个学期,正是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全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声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之时,激于义愤,吴醒耶发动全杭州各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成立了“杭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五卅惨案’后援会”。作为省立一中的学生代表,吴醒耶被推选为学生后援会主席和次日杭州各界群众大会的临时主席、示威游行的总指挥。不久“后援会”改组恢复为“杭州学生联合会”,他仍被推选为主席。后因操劳过度以致吐血,才不得已辞职。 热心国事始终是青年吴醒耶的主基调。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淞沪抗战,指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杭州一群爱国人士发动成立了“浙江各界救国会”,为声援十九路军的抗日英勇斗争和加强抗日宣传,还决定在杭州创办《午报》。当时,吴醒耶为“中央通讯社”的特派驻杭通讯员,被推定兼任该报主笔。满怀抗日激情,青年吴醒耶奋笔疾书,由于发表了一系列言辞激烈的社论,《午报》诞生不满10天,就被浙江省保安处以言论过激的罪名查封。 组织过学生运动、当过报纸主笔的吴醒耶,还有着当官的经历,先后在庆元、青田当县长。 抗日战争期间,1943年秋至1945年春,约一年半时间,吴醒耶为庆元县县长。 因看不惯同事的“党棍”做派,吴醒耶当县长时,庆元党、政关系紧张,“党政双方的主要负责人之间谈不上有任何私人交谊”。 就自己的职责与能力范围之内,在庆元,吴醒耶把兴学、禁赌和破除迷信三件事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P2-5 序言 山明先生速写 许江 一 速写吴山明先生,谈何易!因山明先生自己是速写大师。这里的速写指的是文字的略写,尝试以写意之文笔,简写山明先生其人其艺。如能捕得神情一二,即遂我意。 吴山明先生鹤发童颜,举止敏捷,语速温缓,天生的一副人师之相。当年中国美协在京西宾馆办堂会,他率先举墨,洒洒点点,一路泼了许多墨痕。边上人要换纸,他却微笑拒之,兀自胸有成竹画开去,最后所有墨点俱成藏族少女的头饰衣纹。人物画毕,他请方增先先生补画牦牛。方先生是他的老师,却一头黑发,边上有人不知其问师承关系,说:“老的下来,年轻的上了。”他的白发天生地占了便宜,每有开会活动,媒体的镜头总向着这位白发飘飘、神情潇洒者。此事已是15年前的往事,却生生如在目前。 吴山明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入美院附中,历本科,度“文革”,领改革,树高峰,将近六十载岁月,始终没有离开美院。美院之于他,是家园,又是事业;是出身,又是归属。从当年的青年助教,成长为中国画系的一代领军者;从身形活跃的浙中才俊,变为鹤发童颜的名师大家,山明先生几乎是一类成功的榜样,一种院校成长的典型。其间折射出美院育才的模式与力量,也标示着某类历练成长、自我塑造的求索路径。观山明先生青春留影,深感英气与朴实的交织。那灼灼的双眸始终未变,岁月的雕刻只在鬓发,仿佛在80年代的某年,银发换掉了乌发。那银发烁烁发光,虽长丝飘飘,却绝无杂沓,质感纯好,既成众人的谈资,又成他的形象标志。那不变的“童颜”,平和宽柔,天生的一副福态,让人感觉亲近。山明先生平日的神情有些闲散,日常语态不温不火,一旦握笔在手,双目随即放光,警若脱兔的流眸,咫尺瞬间,追猎笔下的生机,直逐氤氲中的画意,奕奕神采,凝在其中。 山明先生之为人,外观是一副飒爽气度,内在洋溢着特有的宽厚。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旷达”有言:“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与其终日相伴于尘世,何如置诸事于度外,手持尊酒,往来于烟萝之地以自适。如此田园酒仙般的旷达,不在尊酒,在于胸壑。芳兰芷草,相乐于安居之况,如有急雨相遇,也淡然相过。继而杖藜行歌,驭风而飘行千里。山明先生不善酒量,他手持的是墨笔,是墨笔下的炯云。在这烟云中出游芳郊,杖藜行歌,正可作为山明先生的写照。 绘画之事,外写物象,内蕴胸壑。古代的名画宝墨之中,我们总能感到两种图画思想的潜流:主模古与主写意。模古、写意本是两端,但在中国先贤们看来,模古并不专以古画之迹为模,必得思其意,积学日久,迨见己意。写意也不纯以己意是写,必以古法为规,力追高古之境。模古与写意之间的穿越,并推着绘画历史的发展。近代以来,西画之学传人中国,现代学院已成绘画传习之所,素描之法的观察方法、表现内涵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绘画,尤其人物画,对人体的研究,对造型的研究,对寻常百姓生活之神态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创作。 浙派人物画正是这一历史性浪潮的生动激流。浙派人物画区别于其他地域人物画风之处,正在于其穿越的品质:既坚守写生造型,又寻求表现的突破;既要摆脱主题绘画的叙事性,又要谋求笔墨灵动、传神表情的诗性;既要让绘画注万家忧乐、洗百姓心目,又矢志潜心地营造绘事的独家法门与独特风貌。这生动的文化激流,穿越时代,代有高峰。方增先、周昌谷先生等是第一代,吴山明、刘国辉先生则是第二代的领军者。 …… 四 中国绘画总体上有一种山水化的倾向。这并不是说将人物花鸟改向山水,而是指以山水的境界和方法来塑造人心,涵融艺行。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画者与被画者皆在其间,生姿活态,逸笔草草,俱要疏密掩映,生动只在意写之中。山明先生正是将人物画置于一种烟波望境之中,笔墨徜徉,凝成山水般的苍润意象。人物绘画总囿于写人物形貌之难,难得笔墨自主。今日诸多人物绘画一方面克服古代人物画结构不明、造型不精之弊,另一方面却又沉迷于照相写实,常以墨色状模摄影的效果,深陷艺术遗神取貌之病。中国绘画的神采之妙在于陶冶胸中造化,吐露笔端生活。自古言养有素者,解衣盘礴,不用心而意自足。所谓养者,必得山水之供养,此又可分三端,日敦修品行,日观法自然,日运用书法。又董其昌日:“朝起看云气变幻,可收拾笔端,吾尝游洞庭湖,推篷旷望,俨然米家墨戏。”此均所谓笔墨以天地为师,拜山水为供养。而天地山水,虽极尽变化,却无非生机。得此生机,宇宙生活俱在手上,人物意态呼之欲出。写人物形貌殊难,也必当灵动意写,则不求工巧而白多妙处,不刻形貌而自足神趣。宿墨的残落,可谓点石成金。凭借笔墨的交叉叠压,造成画面的温厚。那墨块如月影移壁,亦苍亦润。霏微迷漫,空洞沉冥,覆水如纩,横山如练,一派烟波氤氲之象。那宿墨天然的沉郁,力克华美裱丽之过。用笔总现镂金刻石的深度,却丝毫不滞;敷染如若古锦旧壁,光晖愈见朴质。自来墨色淡而显浓厚难,而山明先生的宿墨叠笔,却见山水风神,浓纤得中,愈浅淡,愈见绚烂,愈显浓厚。 “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古人意象经营,强调胸中丘壑。此丘壑非仅指章法位置,尤指蕴之于胸、发乎为象的变化之道。近现代的写生直照的方法,总让艺者直面生活,直写眼前的生机生意,但也易受实见之同,难开胸中丘壑。山明先生却艺高心阔,将人物的活动一例相看,取其中最有意者,于举首抬足之间攫其意趣。之后落笔逐意,丘壑生发无穷。观他作画,有若攀缘,于乱石蝗岩中拾阶而上,在山壑交接处,乔木干霄而出,直接长空。转眼碧苔乱缕,日晖竞相而入,满目风神飒爽,一派勃勃生机。《二十四诗品》之“冲淡”中有言:“犹之蕙风,荏苒在衣。”如此柔缓的蕙风,让衣裙飘荡,周身随之相化。竹林中听竹涛回响,赏其美,于心满载而归。绘画若要如此有意,一须清淡,心清闻妙香,平居澹素,以默相守,涵养既深,天机自合。二在飘逸,顺心自然,无隔无阂,飘然意远。如此山水意象,山高水远,意境悠长,正可用以意写山明先生的成就和素心所往的方向。艺术之境达到如此高度,已近于化,吾人无不期盼山明先生天籁之发,扶摇万里,超然于迹象之外,放怀得环中之妙。回到本文第一节所写,烟云中,艺者杖藜行歌,之于山明先生,既是写照,也是众望。 后记 后记 一条流向春天的河 和吴山明老师相识,转眼间已有十多年。 写一本关于吴老师的书,早些年只能是一个梦想。2015年6月起,我突然得到了一个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挂职的机会,遂有了相对空闲的半年时间,于是也就有这样一本或显稚嫩然而足够真诚的小书。 吴老师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的谦和、善良、勤奋。他总是静静地听你述说,偶尔平和地插几句话,语调总是那么柔和亲切;有事求他,只要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论老友新交,他总是一口应允;每回见他,他总有忙不完的事,站在画桌前面,他仿佛一位手握雄兵的大将,指挥若定,激情昂扬。 吴老师在给他父亲的一本散文集写的序言中这样说:“父亲写作落笔成章很少修改,文笔极流畅而犀利,像一条水源丰富的河,静静地然而稳稳地淌着,是那样充实和丰满。父亲耿正、心诚、重情、乐善,他对人对事富责任感,热忱坦荡,令我们晚辈自叹弗如。” 我觉得,吴老师也像一条河,一条“水源丰富,静静地然而稳稳地淌着”的河,一条春风骀荡静水流深的流向春天的河,计人如沐春风,如游画中。 感谢吴山明老师全家对本书的支持,特别是吴老师,亲自细阅文稿,给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感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美术报的诸多师友,正是你们的帮助,才让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作品;感谢湖北美术出版社的苏国强博士,正是您的认真与专业,才让本书能以这样俏丽佳好的形象示人;感谢中围美术学院王犁博士通读文稿,提供了诸多好建议;感谢宫南、迟月老师细校初稿,帮我改正了不少习惯性用语谬误;感谢家人的理解与宽容,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傅根洪 2016年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