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大事者的修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金鸿儒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金鸿儒著的《成大事者的修养》将曾国藩的道德修养总结为十个方面,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克己修身之法、识人用人之术,是一部系统了解曾国藩人生智慧的历史读物。本书不仅反映了曾国藩数十年的从政心得,更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解密中国式官场哲学。

内容推荐

金鸿儒著的《成大事者的修养》是一本历史读物,主要讲述了晚清中兴名臣一生的经历和心得。例如,求学心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丈夫应该学习历史、用历史知识为工作服务,勤学和专注是成大器的重要法宝,此外要专心致志;慎独自律,要管理好自己的家风,戒骄戒躁,要淡泊宁静,因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吏治心得,人们应该崇尚节俭、拒绝以权谋私、像治家一样治理军队;廉政心得,要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要减轻百姓负担……

本书借各种大大小小历史事件讲述晚清历史名臣一生的修养经验,是其求学、生活和工作智慧的结晶,为今人在人生规划和发展中提供了以史为鉴的案例。

目录

第一章 崇尚节俭

 1.整顿湘军,以治家理念治兵将

 2.崇尚节俭,保持清廉的生活作风

 3.不准引荐私人,杜绝以私谋权

 4.效仿唐代武则天之法,鼓励举报贪污不法官员

 5.在人屋檐下,也向小吏把头低

第二章 仁民爱物

 1.升任直隶总督,上任即清理积案

 2.体味百姓疾苦,高度重视民间重案

 3.只有仁民爱物,才能“无间寒暑昕宵,悉心研鞠”

 4.增强办案力量,调配办案精英

 5.建章立制,办案要合情合法

第三章 正人先正己

 1.“剃刀”直指直隶地区的贪官污吏

 2.身为表率,正人先正己

 3.上任伊始,杜绝司法腐败

 4.体恤民情,减轻百姓的负担

 5.是否提拔一个人,看其政绩和品德

第四章 笃学笃行

 1.为经世治国而学史、用史、修史

 2.武备兼文韬,勤学成大器

 3.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4.习学为行世之本: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5.读书的最高境界:宁静安泰,专一不杂

第五章 为政养德

 1.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2.埋头苦干,功成名就时居安思危

 3.亲民是核心,民情是根本

 4.不出风头,收敛锋芒

 5.培养气度,小不忍则乱大谋

第六章 慎独自律

 1.尚廉、尚谦、尚劳的家教家风

 2.慎独:为善去恶,无愧于心

 3.自律:纳善言,省自身,求缺惜福

 4.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5.以贪为耻,淡泊名利

第七章 端正舆论

 1.曾国藩与天津教案:谣言导致的大灾难

 2.强化监督,重视民意

 3.从洋人风气、百姓风气到文人风气、官员风气

 4.主持公正舆论,号召正义

 5.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第八章 雅量大度

 1.不失时机,多谋善断定决策

 2.危急时刻要当机立断

 3.保持头脑清醒,不为一时得失所动

 4.雅量大度,人生的制胜之道

 5.不能被失败击倒

第九章 知人善任

 1.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2.借人之才为才,用人之力为力

 3.施恩要讲究技巧

 4.以严教人,以宽待人

 5.人才是培养出来的

第十章 修身为始

 1.忠君首在勤政

 2.治天下以修身为始,勤政以廉洁为始

 3.为官之道在于勤

 4.以天下之心行忠君之事

 5.治下以严,禁官场不正之风

试读章节

1.整顿湘军,以治家理念治兵将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发动了意欲推翻清朝统治的金田起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太平天国运动”。没过多久,这场农民起义就以风卷云涌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那时,曾经攻无不克的清朝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腐朽不堪,和农民起义军相遇时一触即溃。在这种情形下,清王朝只得颁布命令,鼓励地方人士通过兴办团练来遏制农民起义军队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一步一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咸丰三年(1853年)8月,曾国藩得到朝廷的准许,开始在衡州练兵。他积极响应清政府的号召,依靠师徒、亲戚和好友等人际关系在他的家乡湖南一带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这支军队被称为“湘勇”。同时,他还派人到广东购置西洋火炮,筹建水师。作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操练湘军上,“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在练兵的过程中,无论是招募新兵还是改编绿营军队,他都奉行严肃治军的理念,大力整顿军纪,规范官兵的作风。此后,他的一系列举措逐渐让湘军成了晚清战斗力最强、纪律最严明的军事力量。

曾国藩在筹建湘军时开了个好头,一开始就招募了3000人。同时,还有许多绿营军不断地来依附他。然而,将这些军队带出去经历一两场实战后他发现,军队的素质实在很低,根本没什么战斗力。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整顿湘军:一方面,让所有的兵勇都受到十分严格的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军纪,以使将帅廉洁自律、勇猛作战。同时,他还根据形势需要,规范军队管理,通过等级隶属关系来强化个人对军队的控制,用“三纲五常”来教育士兵,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在整顿湘军方面,曾国藩动作最大的一项改革措施是改革兵制。在此之前,清朝军队实行的是世兵制,无论八旗兵还是绿营兵,沿用的一直是“三丁抽一”以及父死子替的方式。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将世兵制改为招募制。他声称,这样做能够“扫除陈迹,特开生面,赤地新立”。这样一改,就将过去军队直接由朝廷控制、指挥变为由地方长官和军队将领直接控制。此后,湘军各营独立,彼此不相统属,只服从本营的指挥官。最终,曾国藩成了湘军的最高统帅。

湘军指挥体系的变革,一方面让曾国藩成了湘军唯一的最高统帅,另一方面也让他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对各营将领的管理中。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很多时候对地方团练根本无款可拨,所以湘军的粮饷基本上靠自筹。自筹粮饷实质上让湘军在一定程度上插手了地方事务。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招来民怨,还会扰乱军心,从而导致军队人心溃散,失去战斗力。正是因为对此有一种清醒的认知,曾国藩才将自己治家的理念用在了治兵上。他尤其注重管理那些统兵的将领。

P2-3

序言

提起曾国藩,人们很自然地会将他与太平天国运动联系在一起。的确,曾国藩的声名与威望与太平天国运动息息相关。

咸丰元年(1851年)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席卷天下之势沉重地打击了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当时,清王朝的八旗兵已由当初的锐不可当蜕变为不堪一击,在与太平天国的屡次较量中都是败得一塌糊涂。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清王朝只得下旨鼓励创建“团练”这种地方武装,希望以此来对抗蓬勃发展的太平天国,消灭他们。湘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曾国藩创建起来的。最终,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湘军成了清王朝对抗太平天国运动最为倚仗的力量。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被湘军镇压,曾国藩本人也因此事功成名就,走上了人生巅峰。

平时,人们总喜欢将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提并论。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对曾国藩本人的评价也是不一致的:“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支持太平天国运动的人士认为,他是一位以血腥手段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是历史的罪人。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人士认为,他是一位安邦定国的奇才:“戡定粤逆之功,惟曾国藩实倡于始,实总其成。其沉毅之气,坚卓之力,深远之谋,即求之往古名臣,亦所罕见也。”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我们不妨这样想,曾国藩之所以能矢志效忠于清王朝并誓死与太平天国起义人士拼战到底,实与其人生选择有关。这种人生选择就是投身仕途,践行儒家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主张,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其实,多读一点关于曾国藩的史料我们会发现,曾国藩的仕途生涯并非仅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他的为官履历异常丰富多彩。道光18年(1838年)他以朝考列一等第三名被道光皇帝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27年(1847年)任兵部右侍郎。十年内他获得了七次升迁,从无丝毫名气的书生一跃成为官居二品的朝廷大员。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同治7年(1868年),他终于登上了仕途生涯的顶峰,成为京畿重地的重臣——直隶总督。在漫长的仕途生涯中,他的个人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教育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他充分地将自己在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思想认知等诸方面的造诣融入到实践中,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他人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从政心得。

从人生选择的角度来看,曾国藩无疑是一位人生赢家、大成功者。正因如此,一些后人在深入研究了他的言行和经历后由衷地感叹:“为官当学曾国藩!”他的仕途经历能给后人带来一定的启迪。

曾国藩的从政心得,涵盖了吏治、法治、廉政、求学、修身、自律、舆情、用人、决策和勤政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学、修身看上去似乎与为官从政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恰是他从政心得的理念之源。因此,他的从政心得,不仅仅是一些为政技巧,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做官的智慧总结。他把那些智慧用在了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敬佩的非凡成就。

以吏治来说,曾国藩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看到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时,他指出:“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在当时的官僚队伍中,能有这种认识的人也许不在少数,但能够像他那样看透问题的人不是很多。例如,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他指出其根源就在于官吏腐败:“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这种能从自身出发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指出来的人在历史上也不多见。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他还能发现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针对当时的吏治腐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就用人来说,曾国藩在那个时代已经认识到了政治人才的重要性。他为此提出了“行政之要,首在得人”的观点。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他采取了大力举荐人才、招一些年轻的学生赴美留学之类的举措,而创办湘军这一事最值得为后人称道。后来,他将思想教育融入到治军的过程中,这一做法除了起到了以“礼”治军的作用外,还让将士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成为不断进步的成长型人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爱才、惜才的体现,与他在长期的从政过程中明白人才难得、人才可贵的道理有关。

曾国藩是文人出身,能创建湘军并成为湘军的统帅实在难得。在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战斗过程中,湘军最开始屡战屡败,后来逐渐强大并最终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队。这离不开曾国藩的领导。此外,他本人并没有落得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下场,而是成功地做到了功成身退。这一切都显得神奇而不可思议,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谜团。要破解这些谜团,就需要清楚他的从政心得。如果能理解他的从政理念,我们就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地顺理成章、那么地合乎天道人情。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处世方面,曾国藩的仕途心得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意义,成为我们前行的指明灯。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