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河尺素(一位古典知识分子的日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幼棣//翟永存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原新华社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后望书》《大国医改》《怅望山河》作者朱幼棣书信首度整理出版,名为《山河尺素(一位古典知识分子的日常)》。

运笔于红墙中,行走于关山外。回望人生与历史,讲述文坛逸事,追问社会现实。亦与心系之人评诗词,弄文墨,诉衷情。

时政之忧思、人情之洞见,细细回味,每一句话都有弦外之音。

内容推荐

《山河尺素(一位古典知识分子的日常)》由已故著名学者朱幼棣与妻子翟永存的往来书信结集而成,记录了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思、相爱的全过程。本书展示了两位知识分子之间深挚感人的爱情,以及朱幼棣去世后翟永存对他的深切思念,同时体现了两位通信人丰厚的学养、卓越的见地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目录

序 一位古典知识分子的日常 吴晓波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附录:怀念幼棣(文章六篇) 翟永存

试读章节

朱先生:

您好。很高兴那天在广州的花园酒店认识您,只是当时您忙着和银行的人聊天,而我忙着和久未见面的您的姐姐晓华聊天,所以没有机会说话。不过,朱大姐一直在和我聊您,看得出,她非常以你这个弟弟为自豪。

在网上读了您的几篇文章后,说实在的,我非常惊讶,甚至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觉得您同时生活在几个世界里似的,至少同时兼有几个身份:一个是怆然怀古、遗世独立的诗人或说作家;一个是从容应对喧哗纷杂世务的国务院司长;同时又是一个清醒纵论天下、忧国忧民的学者。当作家或官或学者,一职足以累身,何以您能身兼数职而游刃有余呢?

读了你的《后望书》的部分章节,读了你谈黄岩方言的文章,还知道你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我想,最真实的你,也许是一个传统文人,从容淡定,讷于言敏于行。人则有治国宏略,济世奇才;出则修身养性,棋琴书画,样样精通……

今夜坐在电脑前,写这封信,感觉是很有诗意的。这封信在我是觉得写给—个诗人;窗外风声阵阵,夜色如此静谧。我住在25楼,又是江边,这个季节,几乎夜夜有风声——那是非常繁复绝不单调的天籁之音啊。常常读书累了,端一杯茶,站在窗前,听风声,看远处洛溪桥灯光繁密,心底是一片宁静的幸福……幸福,我想就是心灵的宁静吧。

还是要自我介绍一下。翟永存,曾是河北大学讲师,后来南下广州,先后在《希望》和《南方都市报》做记者编辑。现在是《家庭》杂志的编辑记者。

就聊到这里吧。寄去我的一张照片,读其信,知其人才好。

谨颂冬安。

翟永存敬呈

2006年12月20日

小翟:

你好!

回到北京后一直很忙,要起草总理的一个讲话提纲。其实也只是几千字的东西,但要反复修改,心里也安定不下来。刚刚交上去,又接到了一个活儿,也是领导的一个讲话。有时人不太有兴趣的事情也必须做,还得做好。我总想这就像农民种庄稼,这是解决口粮的问题,饭碗的问题。

在这期间,我又把《后望书》的第八部分写完了,给蓝狮子发过去了。他们也催得急。这本书大约有20万字,就余下最后一个单元了。人们常说“团结一心向前看”,我还老想朝后瞧一瞧。方便时请你再看一看,提些意见。此外,手头还写着几篇决策参考之类的研究文章。有时也觉得很累。

自己写的东西要离工作远一些,因为工作太敏感。我在新华社担任中央组组长时,就没有写过红墙内外一个字,反写了一本关于珠宝的书。现在研究方言也是,亦是为家乡做点事。家乡一个亭子叫我写碑记,我写了如下文字,附在信后。见笑。

常常在心沉意静的时候,想写一些自己愿意写的文字,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看一点自己愿意看的书,也找朋友喝茶和聊天。

姐姐的身体非常不好,我一直很担心。

即颂一切好!

朱幼棣

2006年12月21日

朱先生:

上午出去采访——广州市有一位小姑娘,读高一,雅思分数考了全国第一,去采访她的父母,想为本刊写一篇家教故事。给《家庭》写了许多家教故事稿,结集出了一本书。一直在往家庭教育方向努力,采访了许多教育专家的教子故事,希望明年能再出一本书。虽是做纪实杂志的记者,有自己的专业方向,还是好的。学者型的记者,这是我努力的目标。

下午回到办公室,看到你的来信,非常高兴。

原来是给总理写讲话稿的啊,令我大跌眼镜。红墙里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红墙内的人是显赫还是寂寞?是烦恼的时候多还是快乐的时候多?我觉得当官总不如平民更自由更快乐吧。

P3-5

序言

一位古典知识分子的日常

吴晓波

朱幼棣谢世有年了。

当年在新华社时,他是我的同事、前辈、老大哥,是我见过的知识分子中,最有古之名士风采的一位。

一方面,他好古敏思,是位为人厚道、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另一方面,其爱好及学识之博,宛若启蒙运动年代的“大百科全书”学派。

他出身于浙江黄岩的一个书法世家,祖父是位功力深厚的书法家,因而也学得一手极潇洒的毛笔字,每每令人惊艳;他还是一位珠宝鉴赏家,专门写过一本关于宝石的书;他从山东大学的中文系毕业,后到新华社和国务院研究室任职,是一位标准的“文人”,早年却做过地质勘探和技术工作,背着笨重的测量仪表跑遍中国河山。

他曾骄傲地说,他所有对中国地理的认识,小半得自古书中,大半得自脚下。在此知行合一之上的,是他中国顶尖级历史地理学者的学识,此类话题之于他,有若书房散步,娓娓道来自如似随手摘取一本掉落在地上的书本。

有一年,他将数篇历史地理散文新作发于我。我读罢十分感慨,便怂恿他结集成册、付梓出版。他由此心动,日月积累,终于成稿,书中照片大多是他亲手之作,经此才知他还是准专业级的摄影家。这一部呕心之作便是后来的《后望书》。

我感慨于他深具古风的学识与人格,说他“生错了年代”,因为这样的一位知识分子,在今日看来实在已经罕见。

2015年6月3日,接到他去世的消息时,心头猛然生出生命脆弱的痛感。朋友平时飘零各地,常常数年没有联系,总想着来日方长,大不了老了之后赖在一起,不想竟是诀别。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朱幼棣的夫人翟永存女士整理他们早年间的往来信件,记录了自相识相爱的点滴细节。这“鸿雁传书”的典故,若是放在往昔,也必然成为他“颇具古风”的佐证,而现下则只能作我们纪念他的方式了。

这一份几百页的书稿里,我粗粗统计了一番,共有563处与“书”相关的文字。其中九成以上意指书本之“书”,另有348处与“读”相关的文字。读书人,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与读书相关的生活。与之相对的,“想”与“爱”出现得更为频繁,分别有1000多处与455处。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个古典知识分子的日常了,平日读书、钻研学问、进入到第一线就调研,在外时思念爱人、以书件寄情。他们熬至深夜一笔笔写出来的大作,是其位于人前、社会性的抱负与理想,而与爱人、家人间低声的细语、传输的文件,则更代表其平日的性情。  似他这般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都市,去世一位便是少一位,除了他们的作品,多读读他们的生平,或是本人,或是亲友的回忆录,俱已成为拉近与之距离的仅有途径。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个古典知识分子的日常了,平日读书、钻研学问、进入到第一线调研,在外时思念爱人、以书信寄情。他们熬至深夜一笔笔写出来的大作,是其位于人前、社会性的抱负与理想,而与爱人、家人间低声的细语、传输的文件,则更代表其平日的性情。

——吴晓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