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维克斯著的这本《海顿传》以“人生与音乐”为主题,以时间为序,将海顿的人生历程、音乐风格的形成轨迹及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结构融为一体,并配以2张收录该音乐家代表作品的高品质CD,以及使用网络下载的出版模式获取更多的内容资源,全方位为专业音乐读者展现音乐巨匠丰富的人生与伟大的作品。
| 书名 | 海顿传(附光盘)/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英)大卫·维克斯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卫·维克斯著的这本《海顿传》以“人生与音乐”为主题,以时间为序,将海顿的人生历程、音乐风格的形成轨迹及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结构融为一体,并配以2张收录该音乐家代表作品的高品质CD,以及使用网络下载的出版模式获取更多的内容资源,全方位为专业音乐读者展现音乐巨匠丰富的人生与伟大的作品。 内容推荐 作为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海顿的声誉名望经久不衰。海顿那些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交响乐,还有清唱剧《创世纪》都深得人们喜爱,但海顿音乐成就的多面性,还有其精彩的一生,却为他的天才朋友莫扎特、叛逆学生贝多芬的光芒所掩盖。乐如其人,大卫·维克斯著的这本《海顿传》通过大量制作一流的音乐节选,给广大读者呈现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精力充沛且魅力无穷的海顿。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和青年时代(1732—1749) 第二章 学徒期,莫尔岑家族和艾什泰哈齐家族(1750—1761) 第三章 “我不得不在音乐上独辟蹊径”:艾森施塔特与艾什泰哈齐(1762—1775) 第四章 “我乐意为其效劳,今生今世,至死不渝”:艾什泰哈齐(1776—1790) 第五章 海顿在英格兰(1791—1795) 第六章 维也纳(1795—1809) 作品分类 书中人物 术语表 CD曲目注释 试读章节 波尔波拉和梅塔斯塔西奥又介绍海顿认识一些重要的作曲家,诸如格鲁克和瓦根塞尔(瓦根塞尔肯定海顿音乐家的地位,让海顿备受鼓舞)。梅塔斯塔西奥的密友哈塞曾不止一次到过维也纳,海顿极有可能被引见给他。与这些叱咤风云的作曲界前辈的接触,对于志向高远的年轻作曲家来说,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海顿也贪婪地补充音乐理论知识,研习包括马特宗的《完美的乐队指挥》(1739)在内的学术著作。他特别下功夫的是福克斯的《一步走到巴纳斯山》(1725)一书,他在这本拉丁文著作上注上自己的观点看法,将福克斯的理念化为日后作曲教学的理论基础,并一生将其奉为圭臬。 18世纪50年代中期,海顿的生活有所改观。他依然活跃在宗教音乐界,特别在礼拜日往往忙得喘不过气:上午8点钟要到慈善兄弟教团下属的女修道院小礼拜堂指挥管弦乐队(年薪为60盾);紧接着10点钟要到环城大街上波希米亚宫廷事务枢密院内豪格维赤伯爵的私人小教堂演奏管风琴;1个小时后他要马不停蹄地赶到圣斯蒂芬大教堂参加唱诗班合唱(每次做礼拜收入1个盾)。有记录表明,从1754年到1756年这三年的大斋期,海顿都被临时聘为霍夫堡皇宫合唱团成员。1755年和1756年的狂欢节期间,他在皇宫打短工,为王室子弟与友人的舞会演奏小提琴,每个晚上能得到4个盾。 这时的海顿和他的音乐家同伴喜欢搞一些恶作剧,且已经名声在外。他还像孩提时代那样,经常惹麻烦在身。按照海顿的友人兼传记作家阿尔伯特·克利斯托夫·迪斯的说法,这群音乐家常在户外演奏小夜曲。但有一次海顿暗地邀请了一群音乐家在城壕大街集合,安排他们站在街道不同的位置——包括站在桥上的定音鼓手——然后一一告诉他们爱演奏什么就演奏什么。随之而来的刺耳噪音让城壕周边的居民无法消受,纷纷打开窗户,破口大骂,顿时嘘声和口哨声响作一片。在场的音乐家们还没缓过神来,有两个就被闻声赶过来的巡夜人给抓了起来,当然事后他们就被释放了,因为他俩都说不清事件主谋是谁。 然而多数时候的户外小夜曲演奏更为高雅,他的《G大调弦乐五重奏遣兴曲》(Hob.II:2)可能就是为1753年的一次表演所作。他还参加了在故乡罗劳举办的室内音乐聚会,正好有机会回家看看(尽管他的母亲已于1754年2月21日逝世,父亲于1755年7月19日再婚)。据这类演出的亲历者回忆,海顿总是“很谦逊,甚至让人觉得他有些羞怯;但毋庸置疑,每个在场的人都为他的表演着迷”。 要明确海顿在18世纪50年代作品的具体创作年份比较困难。那时的他不知疲倦地创作,作品涵盖诸多音乐领域,名声随之鹊起。意大利语歌剧是海顿尚未涉足的领域,虽然从梅塔斯塔西奥和波尔波拉那里获得了相关知识,但在18世纪50年代的哈布斯堡宫廷盛行的是法式歌剧,而海顿仿佛对此并不感兴趣。在一次户外小夜曲演奏活动中,海顿结识了喜剧演员约瑟夫·菲利克斯·冯·库尔茨。库尔茨(艺名“贝尔纳多”)带着一帮演员和歌手在维也纳人民剧院表演德语歌剧。海顿为库尔茨的剧团创作了他的第一部舞台音乐作品《罗锅小鬼》(约1751—1752年)和后来的《新版罗锅小鬼》(约1759年),但这两部歌剧的曲谱均没有保留下来。除了为固定的表演团体写小夜曲,他还应邀创作弦乐四重奏和嬉游曲。这一时期他所作的钢琴奏鸣曲与三重奏大多为教学所用,因此必须考虑学生的演奏能力。最开始他教学生一个月只收2个盾,随着名声渐长,课酬也涨到每月5个盾。一些权贵也慕名拜在海顿门下学习钢琴和声乐,其中就有德高望重的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图恩伯爵夫人,还有罗伯特·齐默林这样的青年才俊,后来成为梅尔克本笃会修道院的乐队指挥。 海顿的学生中还有假发匠约翰·彼得·凯勒的几个女儿,她们的弟弟格奥尔格·伊格纳茨·凯勒在圣斯蒂芬大教堂任小提琴手。海顿深爱上年纪最小的特蕾丝。特蕾丝的父母公开欢迎海顿吃在他们家,据说还表达了要纳海顿为婿的强烈愿望。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初衷——特蕾丝要到克拉雷会修道院去当苦行修女。最终特蕾丝遵循她父母的意愿,于1755年进入修道院,1756年5月12日正式受戒。而仪式音乐的作曲和指挥都是海顿:《c大调管风琴协奏曲》(Hob.XVIII:1)和《E大调圣母颂》(Hob.XXIIIh:1)这两部精彩之作极有可能就是为了特蕾丝的受戒仪式所写。在乐曲欢快的音符中丝毫感觉不到我们24岁作曲家的心碎,但海顿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两部作品的手稿,后来还把它们的创作时间定在1756年,似乎都在强调它们在海顿心中的意义。 P16-19 序言 要写一部海顿的传记,是不可能避开H·C·罗宾斯·兰登的辉煌巨著的。他的五卷本《海顿:编年史与作品》(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社出版)提供了丰富的让人着迷的素材,以及大量对海顿生平和音乐睿智的点评。有关海顿的文献信息确实丰富,但也并非十全十美:1761年海顿在艾什泰哈齐宫廷得到任命,而在此之前的文献所存无几,唯有他本人于1776年所作书信体的简短自传,以及在他逝世后不久,几个朋友所作的传记,但篇幅都不长。而艾什泰哈齐宫廷档案从1761年到1779年的相关文档大多在1779年艾什泰宫的一场大火中被毁。本书中诸多轶事与引文来自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格里辛格,因为他所作的传记乃是与海顿面对面访谈后的产物,于1810年在莱比锡出版。 本书章节划分的依据是海顿生平及音乐生涯的几个重要阶段,而其中一些章不可避免地要比其他章长出许多。比如详细描述令海顿硕果累累、功成名就的伦敦之行的一章,或记录他创作《创世纪》和《四季》那些岁月的一章,都要比涵盖他早年生活经历的几章长出不少。此外,在正文之后,本书总结了海顿在主要音乐类型方面的成就,包括交响曲、协奏曲、键盘乐、弦乐四重奏、歌剧、教堂音乐和清唱剧。本书使用霍博肯作品编号来标识海顿的作品,但有两处例外:一是他的歌剧和清唱剧(因为作品名本身足以被辨识);二是交响曲(因为其通用编号即源于霍博肯体系)。书中清唱剧的德语曲目用相应的英文代替,但德国和意大利音乐剧的原语标题和海顿弥撒曲的德文名则保持不变。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