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美国对外战略的收缩倾向,欧盟的虚弱和内部分裂,全球大国在应对叙利亚内战和恐怖主义问题上的迟缓犹疑——后“冷战”时代崩溃的边缘,未来的欧洲将走向何方?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地缘政治预言家,《未来100年大预言》作者乔治·弗里德曼的重磅新作!
《欧洲新燃点(一触即发的地缘战争与危机)》梳理欧洲衰落、崛起的历史脉络,详述欧洲的信仰与文明冲突,预测21世纪文明断层及日益激化的地缘政治危局。
本书位列《华尔街日报》春假阅读书单中推荐的16本图书之一。
| 书名 | 欧洲新燃点(一触即发的地缘战争与危机)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 作者 | (美)乔治·弗里德曼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美国对外战略的收缩倾向,欧盟的虚弱和内部分裂,全球大国在应对叙利亚内战和恐怖主义问题上的迟缓犹疑——后“冷战”时代崩溃的边缘,未来的欧洲将走向何方?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地缘政治预言家,《未来100年大预言》作者乔治·弗里德曼的重磅新作! 《欧洲新燃点(一触即发的地缘战争与危机)》梳理欧洲衰落、崛起的历史脉络,详述欧洲的信仰与文明冲突,预测21世纪文明断层及日益激化的地缘政治危局。 本书位列《华尔街日报》春假阅读书单中推荐的16本图书之一。 内容推荐 乔治·弗里德曼曾经准确地预测了全球政治、科技、人口与文化领域的未来趋势。在《欧洲新燃点(一触即发的地缘战争与危机)》中,他将关注点放在过去500年里始终作为世界文明摇篮的欧洲。欧洲文明断层线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它也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多场政治军事冲突爆发的根源。现代欧洲格局与欧盟的建立是为了缓和历史上曾导致欧洲分裂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然而此时,文明断层线已被唤醒,欧洲正在酝酿与20世纪初同样危险的“燃点”。 本书生动再现了欧洲的历史,清晰地描绘了欧洲□动荡的地区:将西方与俄罗斯分隔开来的混乱而瞬息万变的区域(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在内的广阔区域);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古老疆界;诞生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后来又成为伊斯兰教中心活动区域的地中海地区。 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大量分析,凭借宽广的地缘战略视野以及深刻缜密的思考,弗里德曼审视了欧洲正在酝酿的地缘政治导火索:好战的俄罗斯、内乱的中东以及欧盟内部交困的政治、经济局势,三场危机的根源差异巨大,随着形势不断恶化,它们开始彼此助燃,似乎都将导致欧洲政治版图的进一步破裂。弗里德曼大胆预言:在不远的将来,战争的导火索将再次引爆,欧洲一体化计划将以失败告终。 目录 序言 下一场欧洲战争将在哪里爆发? 第一部分 欧洲卓异论 第1章 豺狼横行 战祸不断的欧洲 柏林逻辑:战败皆因犹太叛国 红军枪炮来袭 逃离匈牙利 绿卡背后的交易 第2章 大航海时代 欧洲人的征服之旅 葡萄牙一马当先 圣战or香料贸易战? 大赢家西班牙——发现新大陆 “双剑”统治世界 第3章 思维的裂变 神学与科学的死磕 《九十五条论纲》撬动神权 培根设计:欧洲征服自然的肇始 奉理性为至宝 第二部分 三十一年腥风血雨 第4章 大屠杀 启蒙运动的罪与罚 俄法夹击,肢解德国? “大清洗”运动 希特勒上台的理论支撑 屠杀600 万犹太人的逻辑 第5章 霸业成空 从权倾天下到仰人鼻息 30万“战争新娘” 超级大国角斗场 嫌隙渐生 第6章 欧洲一体化 美国抗苏的卫星国? 别有用心的“橄榄枝” 戴高乐的欧洲计划——谁将主导欧洲? 理性繁荣——一个欧洲人的联盟 来自欧元的主权挑战 第7章 从天堂到地狱 欧债危机撕裂欧盟 俄格战争挑战北约 次贷危机持续发酵 欧债危机引爆 边境海关或将重启? 第三部分 一触即发 第8章 巴尔干与高加索 永不磨灭的宿怨 南斯拉夫内战 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殇 第9章 进退维谷 欧债危机阴影下的德国 德国复苏 “恐德症”蔓延 “正常崛起”成空想? 第10章 生死界限 处于俄欧边缘的夹缝国家 贫穷的霸主俄罗斯 划分欧洲的利刃 黑手党国家摩尔多瓦 第11章 西进 俄罗斯中兴背后的困境与宿命 角逐乌克兰 欧盟势衰,东欧重回苏联时代? 猎枪下的“俄德联姻” 德俄结盟,夹缝国家将何去何从? 第12章 双轴终局 德法从兵戎相见到分道扬镳 卢森堡:从古战场到欧盟之家 比利时或将解体? 冤家对头:既生英,何生法? 地中海联盟——法国唯 一的出路 第13章 欧洲地中海 繁荣正在消失 文明汇聚&烽烟四起 移民冲突 塞浦路斯危机 第14章 土耳其 从动荡中重塑奥斯曼帝国 欧亚大洲“翻译官” 心酸的脱亚入欧路 潜在隐患:库尔德分裂势力 重返奥斯曼帝国? 第15章 日暮黄昏 风光不再的英国狮 分而乱之:大陆均势政策 大英帝国解体之谜 从宗主国沦落到“特殊跟班” 谋求独立的苏格兰 第16章 欧洲危机 俄欧关系——未来冲突爆发点 富有而弱小的欧洲 博弈乌克兰 卷土重来的俄罗斯 后记 德国——又将成为欧洲新燃点? 致谢 试读章节 第9章 进退维谷欧债危机阴影下的德国 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的德国被推向欧洲主导位置,陷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德国若不愿救助重债国家,会遭到不愿承担责任的指责;另一方面,德国若是稍许展示自己的“肌肉”,为欧债危机的应对定调,即被认为德国企图主宰欧洲。基于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历史责任,“只做一个正常国家”已成空想…… 德国复苏 如今,欧洲问题再次成为德国问题,人们担心的是德国的需求与顾虑,以及德国可能做出或者不会做出哪些举动。这个问题在欧洲由来已久,并与欧洲最古老的问题相伴相生:下一场战争将在何时何地爆发?不可否认,德国的统一让欧洲陷入了31年的风雨飘摇之中。随后,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德国被一分为二,欧洲才得以拥有和平。现在,德国不仅再次统一,而且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如果欧盟运转失灵,合作机制崩溃,人们不禁要怀疑,曾经同室操戈的欧洲是否会回到从前的状态。 1945年,人们一度以为,德国不会再次强大起来。但如今德国即使不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至少也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意味着什么。当然,今天的德国与阿道夫·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德国的军事力量十分有限,其内在信仰和原则也深受宪法和民主的制约,但这无法改变德国的实力目前在欧洲首屈一指的事实。对欧洲来说,德国所作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将比其他国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这个新的角色无疑不适合德国。德国在1871年统一后,一度改变了欧洲的运作方式,在欧洲平原的中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富于创造性的不稳定力量。早在欧洲文明发源之初,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部落就限定了罗马帝国的界限。这些部落分布在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以东,其东部边界尚不明确,但实力不容小觑。 1871年,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而不只是一个由数十个州组成的政权。从此以后,德国三度成为政治经济强国。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在战争中大败法国,重新划定了欧洲的界限。1918年,在“一战”中受挫后,德国东山再起,最终导致纳粹党上台。1945年,德国再次崛起,东德和西德于1990年宣布合并。德国从分裂中产生,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一再崛起,如今的它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家,而是欧洲的主导力量。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德国的地形。欧洲的历史表明,任何位于欧洲平原北部正中央的国家都不容忽视,无论该国江山一统还是一盘散沙,例如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德国。如今,德国再次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进而引发了更为复杂的问题。1945年,几乎没有人能够预见,德国在进入21世纪后会如何发展,而少数拥有先见之明的人也将极为惊恐。 我们不得不再次谈论德国这个欧洲不可或缺的国家,谈论德国所制造和解决的问题,谈论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以及其他国家对它取得该地位的怨恨之情。在讨论这一切有何意义之前,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为什么自1871年后,尽管德国屡逢劫难,但仍然能够再次崛起。德国的情况不禁让人联想起位于俄罗斯东南方的日本。当德国统一后开始蒸蒸日上之时,日本也完成了统一,并迅速发展。相比德国,日本的自然资源更加匮乏,对现代战争更加缺乏历练。然而令人惊异的是,1905年,日本利用英国制造的战舰和德国建立的军队打败了俄国海军。“二战”前,日本已经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就像德国一样,日本在压力下急速发展,但其基础无疑更为薄弱。同样,日本也曾诉诸战争手段,试图矫正地区的不平衡状态。与德国一样,日本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几乎没有恢复元气的可能。日本与德国同时卷土重来,前者甚至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二战”期间,日本遭到的破坏远比苏联、英国和法国严重,但这几个同盟国在取得胜利后,其发展状况反而不如日本。 有鉴于此,与其质疑“为什么会是德国”这个问题,不如扩大范围去思考“为什么会是德国与日本?”显然,德国并非独一无二。一些国家实现统一的时间相对较晚,德国只是其中之一。此外,德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也晚于其他国家。19世纪末,日本和德国都完成了统一,随后两国的经济开始突飞猛进。因此,它们急需原材料,以发展新兴工业。但两国的发展都受到强国的制约,而其他强国实现统一和工业化的时间要早于它们。为了确保能够获得原材料和市场,日本和德国都诉诸战争。虽然都曾遭受严重打击,但战后两国的经济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迅速复苏,只有军事实力较为薄弱。有趣的是,与德日大致在同时期完成统一的意大利,虽然遭到战争破坏的程度较轻,但其工业化过程较为缓慢,也未能获得与德日相当的重要地位。 P169-171 序言 下一场欧洲战争将在哪里爆发? 边地:欧洲的火药桶 从1914~1945年,欧洲约有1亿人由于政治原因殒命,其中包括战争、种族灭绝、大清洗、人为饥荒等,原因不一而足。这个死亡人数无论是在任何地区和时代,都足以骇人听闻。在过去400年里,欧洲各国共同征服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人类对自身的看法也随之 改变。因此对欧洲来说,这一数字格外令人震惊。随着欧洲在全球开疆辟土,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人们只有亲赴演奏会现场才能聆听音乐;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读书识字毫无用处,书籍更是难得一见。正是人类的意志造就了这段“黑暗时期”。而如今,男人的平均寿命增长了一倍,妇女也不再屡屡死于分娩。截至1914年,欧洲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大为改观,世界其他地区也随之发生巨变,其变化之迅速、影响之深广令人难以想象。 我们不妨设想,1913年,你正在欧洲某个国家的首都参加音乐会。节目单上有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经典曲目。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而大厅里灯火辉煌、暖意融融。淑女们身着霓裳轻裘,个个姿态优雅。在美轮美奂的大厅里,严冬似乎不复存在。其中一人刚刚向东京发去电报,安排将丝绸装船,载着货物的轮船将于一个月内运抵欧洲。还有一对夫妇乘坐三个小时的火车,从100英里外赶来参加这场盛会。然而,在15世纪末欧洲开始探险活动之前,上述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发生。由欧洲大型交响乐团演奏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目可谓举世无双。莫扎特的乐曲令人飘飘欲仙,而贝多芬的每一个音符都与尘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人们不禁会联想起革命、共和、理性,甚至感觉人类竟像上帝那般庄严神圣。欧洲正是以其精彩绝伦的艺术、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将人类引领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对当时的许多人来说,他们宛如站在天堂的门口。我想,假使我也生在那个年代,必定与他们心有戚戚焉。然而,谁也不会料到风云突变,欧洲从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之后的31年里,欧洲祸起萧墙、分崩离析。科技、哲学、政治曾经令欧洲人称雄世界,如今却对他们反戈一击。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欧洲人利用它们同室操戈、自相残杀。31年后,欧洲变成了一座满目疮痍的荒冢,到处都是颓垣断堑的城市和流离失所的人群。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不再是对欧式生活的赞美,反而成为对欧洲人自命不凡的莫大嘲弄。 欧洲的这种遭遇并非独一无二,因为其他文明也同样经历过动荡、战争和种种暴行。但其突发性、惨烈和迅疾程度以及对全球造成的后果却无可比拟。其中,最异乎寻常之处在于欧洲文明自我毁灭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欧洲残暴的殖民统治、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以及四分五裂的状况中窥知一二。尽管如此,高度发达的欧洲文明与集中营之间的联系,仍然令人触目惊心。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人在全球攻城略地的同时,欧洲国家间也战火不断。整个欧洲仿佛建立在流沙之上,统一总是稍纵即逝,这一点的确令人费解。事实上,欧洲的地形也注定了它们难以同舟共济,因为欧洲并非一块整齐划一的大陆,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岛屿、半岛以及横亘其间的崇山峻岭组成,此外,还有海洋、海峡、层峦、深谷和一望无际的平原。与美洲不同的是,欧洲的河流并未百川归一,而是各自奔流。 除大洋洲以外,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但欧洲大陆上的国家星罗棋布。时至今日,欧洲小国林立、人口众多,共有50个独立的国家(包括土耳其和高加索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2.5人,欧盟国家为每平方公里112人,而亚洲为每平方公里86人。很显然,欧洲支离破碎、人满为患。 这种地形意味着,欧洲很难通过征战取得统一,且蕞尔小邦也能长期生存。公元1000年与公元2000年的欧洲地图相差无几,这便是明证。欧洲国家鳞次栉比,长期以来毗邻而居,深仇宿怨使他们很难信任和宽宥彼此,导致其一再重燃战火。与此前的冲突相比,20世纪的两场战争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一次导致天下大乱的是科学技术的优劣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 与这些人相处越久,我就愈加对欧洲人的看法表示怀疑。因为欧洲人普遍认为,他们已将过去抛诸脑后,而这种自信正在与日俱增。然而,在我看来,这就像医生在癌症手术中漏掉了几个细胞,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病症就会死灰复燃。20世纪90年代,欧洲爆发了两场区域战争,即巴尔干半岛的波黑战争以及高加索地区的车臣战争,但欧洲人对此不予理会,认为这两场战争不具代表性。他们对左翼极端分子也不甚关心,称他们也不具代表性。今天,他们同样对右翼暴徒熟视无睹,称他们不具代表性。这种观点反映了欧洲人的倨傲自信,它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非不证自明。 欧洲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就像人类社会的所有其他机构都会遭遇艰难一样,欧盟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其中大多数是经济问题。欧盟的宗旨是促进“和平与繁荣”,假使繁荣不复存在,或者在某些国家消失不见,和平是否也会难以为继?我注意到,目前一些南欧国家的失业率已经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率持平,甚至超出这一水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上就是本书将要探讨的问题。其中部分涉及“欧洲卓异论”,即认为欧洲已经解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解决的和平与繁荣问题。这或许是事实,但仍需加以讨论。假如欧洲并非天赋异禀,而是陷入了困境,那么接下来将会如何? 这个问题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欧洲为什么会成为人类世界自我发现和自我转变之地?此事是如何发生的?其次,既然欧洲文明如此璀璨,那么欧洲是否存在自身缺陷,从而引发了31年的烽烟?如果这些缺陷确实存在,那产生的原因何在?最后,上述问题一旦澄清,我们就可以预知欧洲的未来及其潜在的危险地带。 如果欧洲已经翻过了血雨腥风的历史残篇,这无疑是一条重要的信息。反之,如果欧洲尚未超越这段历史,其暗含的信息将更加重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审视过去500年中欧洲人的境况。 后记 德国——又将成为欧洲新燃点? 迄今距《欧洲新燃点》英文版面世已有一年,而本书的构思始于数年之前。在此期间,我们看到,欧洲曾多次出现摩擦,但本书的主要概念并没有因此动摇。 欧洲成立欧盟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维持欧洲的繁荣,二是为了阻止欧洲重蹈战争的覆辙。纵观历史,尤其是1914~1945年这31年里,战争令欧洲饱受创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欧盟在这两点上可谓卓有成效。但是随后,欧洲经济整体上步履维艰,而且各国发展不均匀。虽然德国经济状况良好,但南欧却陷入难以摆脱的萧条之中。欧洲日趋分裂,从而导致民族主义抬头、宗教冲突不断、仇外情绪高涨。本书中论及的“燃点”正死灰复燃。 2014年,我们目睹了希腊危机、移民危机、地中海紧张局势日益升级以及俄罗斯及其西方邻国和美国之间的摩擦不断加剧。在此,我来简要分析一下欧洲时局动荡的根源。 希腊危机无疑处于关键阶段,但这场危机不仅关系到希腊一国,而是涉及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即其他欧洲国家能否与德国共存。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欧洲就面临着这个问题。德国经济一直十分繁荣,但正因如此,它也始终处于危险之中。德国严重依赖出口,尤其是向欧洲国家的出口,以维持本国经济发展。这种依赖性让德国提心吊胆,因为其他国家有可能将德国商品拒之门外,或者在受到德国经济实力威胁时对其发动攻击。 尽管第二种担忧目前大可不必在意,但德国对失去欧洲市场的担忧却迫在眉睫。欧盟承担了德国约50%的出口商品,而德国的出口总额占其GDP的一半。因此,德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欧洲自由贸易区以及能够使其优化出口环境的工具,即欧元和《布鲁塞尔条例》。假如希腊未能偿还债务,并因此情况好转,那么包括西班牙在内的其他国家,尤其是意大利,就有可能群起效仿。拖欠债务意味着资本控制,而资本控制意味着贸易限制,这不啻于把枪对准了德国的脑袋。 希腊无力偿还债务。尽管这种情况最终不会发生,但德国必须确保,希腊的拖欠行为不会向其他国家蔓延。更确切地说,德国必须确保,拖欠债务会受到足够严厉的惩罚,以防希腊果真采取这种做法。或者说,即便希腊拖欠债务,这种惩罚也能以儆效尤。免除希腊债务不会使德国或欧洲蒙受任何损失,因为希腊经济只占欧洲经济总量的2%,但是会开创一个先例,从而危及欧盟的整体规划。 在希腊问题上所作的决定还会为欧洲带来其他危险。德国较其他欧洲国家相对繁荣,在这种情况下对希腊进行严惩,会在两个层面引发人们对德国的怨恨。其一是政府之间。当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会晤时,他们不再作为欧洲两个不同地区的主要领导人,朝着欧盟共同的目标携手并进,而是各为其国、各自为政。即使某些领导人仍把欧洲视作一个整体,并试图为其代言,但欧盟将成为各方利益角逐的场所,而不再是一个由多国共同领导的独立实体。 除国家之间的分歧外,我们看到,欧盟各国民众反对欧盟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希腊、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左翼人士,尤其是右翼人士当中,出现了反对欧洲联合的政党。民意和这些新政党将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在德国以及其他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 其中包括欧洲的穆斯林问题。穆斯林社会中某些人制造的恐怖袭击引发了欧洲人的反穆斯林情绪,并导致人们希望阻止穆斯林进入欧洲。此外,由于大批穆斯林难民从地中海国家涌入,以躲避北非和中东地区的战火,许多欧洲人感到惊恐不已。这种恐惧使他们不断要求加强边境管制,不仅包括欧盟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边境,而且包括欧盟内部各国之间的边境。 正如本书所述,1000多年来,地中海地区始终并且仍是欧洲的主要“燃点”之一。欧洲民众以信仰基督教为主,而北非和中东国家居民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双方的军队都曾渡过或绕开地中海,穆斯林一度攻占伊比利亚半岛,甚至远征维也纳,而欧洲人也曾控制了中东和北非。自《欧洲新燃点》一书出版至今,就有一大波移民渡过或绕开地中海,前往欧洲避难。欧洲人曾经设法阻止他们入境。当然,这些难民不是军队,但地中海仍是通向欧洲的主要障碍。 “二战”后,随着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现代土耳其逐渐兴起。英法两国获得了该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并建立了多个现代国家,这些国家即所谓的黎凡特地区。美国入侵伊拉克后,这些国家开始解体。其政府不是软弱无能,就是在严重的内战中四分五裂。 其中一些派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超越国界、按照伊斯兰教法运行的哈里发国家。数年前,这只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设想,现在虽然同样难以实现,但并非不可想象。该地区将在欧洲或美国的大规模介入下进行重建,而这个过程将会再次引发地中海及其沿岸地区的“燃点”。难民潮只不过是该地区即将爆发更为严重的冲突的先兆,它触及了欧洲有关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欧洲人根本无法应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众多移民。《欧洲新燃点》一书表明,欧洲国家建立在不同于美国的基础之上。 另一个更为严峻的“燃点”是位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之间的边境地带。本书首次出版时,该地区一度擦枪走火,但在2014年逐渐降温。虽然第一幕已经结束,但这出戏并没有剧终。在第一幕里,俄罗斯面对的是亲近西方、装备精良的乌克兰。而美国和中欧国家担心,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采取行动有可能危及欧洲。事实上,俄罗斯军队不可能大规模纵深入侵乌克兰。美国人开始在中欧进行部署,但只能向乌克兰派遣军事训练人员。德国人亦对其东部有可能爆发冲突深感恐惧。 有鉴于此,这个“燃点”虽然一触即发,却相对风平浪静。但平静不是永久的,双方正在乌克兰边境集结力量,并预期该地区至少会爆发另一轮冲突,其严重程度尚未可知。与此同时,笔者预计,在爆发下一轮冲突前,该地区的紧张局势将在数年内有所缓解。 最后,《欧洲新燃点》末尾所讨论的国家解体过程已经开始。英国选举开启了英国脱离欧洲的大门,也重申了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分歧。仅在5年前,这种公投还难以想象。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的分歧象征着欧洲其他地区之间的分歧,其中长期分裂的最大危险来自俄罗斯。 在《欧洲新燃点》出版前,我撰写了不少有关欧洲民族主义加剧的文章,而这种势头无疑仍在加剧。这不只包括现存民族国家内部的权力下放,还包括国家之间敌对状态的不断发展。我们所看到的希腊的反德情绪以及德国领导人对希腊的极端蔑视,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在整个欧洲,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其中最明显的现象是人们对德国越来越不信任,甚至充满敌意。 “燃点”以德国与欧洲的关系为中心。欧盟本应以经济繁荣为纽带,使德国成为其普通一员,以消除这种紧张局势。但随着欧盟的繁荣日渐衰退,损失并没有被均等承担。在希腊危机中,德国成了欧洲的真正决策者,而这一角色为许多人所深恶痛绝。 《欧洲新燃点》一书旨在说明,欧盟只是暂时缓和了欧洲的核心问题,即民族主义与国家实力的问题,尤其是德国。目前,在我们所处的时期,这种缓和正处在衰退之中。 乔治·弗里德曼 2015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政治学者乔治·弗里德曼在这部见解深刻的作品中检视了当代欧洲,并质疑了一种观点:欧盟及其邻国已经消除了国家之间暴力冲突的威胁……弗里德曼公正客观地分析了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恐惧、愿望和利益,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历史悠久,拥有诸多弱点,而且曾经出现过多次危机的地区在当下的状况。 ——《出版商周刊》 本书富有一定的预见性,如2015年爆发的巴黎暴恐事件就与书中观点基本一致。欧洲当下面临种种难题,如希腊债务谈判问题、乌克兰问题、欧洲难民危机等,本书均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主任 赵磊 《欧洲新燃点》一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个人的所见所闻分析了发生在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面临的危机和分解因素……此书不失为一部研究欧洲问题的力作。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张利华 这不是一部关于欧洲历史的学术著作,但作者的论述体现了他的博学多识。本书指出,20世纪战争和暴力带来的创伤没有真正成为过去……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欧洲的失业、移民和种族歧视等棘手的问题。 ——《科克斯书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