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阴影下的大帝(明太宗朱棣修订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林楠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朱棣——一位本应光彩耀目的大帝,却终生生活于“阴影”之下。他的文治武功,创造了明初盛世。虽功业盖世,但恶行亦多,毁誉参半。在《阴影下的大帝(明太宗朱棣修订本)》中,作者李林楠对明初历史有着执着的爱好,他以大量史料为基础依据,用通俗的语言分章叙述,真实全面地展现了朱棣极富争议的一生。

内容推荐

《阴影下的大帝(明太宗朱棣修订本)》在已出版的第一版基础上全面修订完成,作者李林楠增补并修改了很多新的研究内容,并附上两篇研究论文。作者于书中介绍说明了明太宗朱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看到他执政期间的自然灾害、民变、屯田、马政、战争等问题,以期展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明太宗和他所统治的永乐王朝。

目录

序言 商传

自序 李林楠

第一章 即位:安抚与杀戮

 一、金川门之变:朱棣即位

 二、稳定全国局势

 三、论功行赏与杀戮的开始

 四、血腥的一幕:方孝孺

 五、“瓜蔓抄”的开始:景清

 六、降将的悲哀:盛庸、耿炳文、平安、李景隆

 七、驸马的疑案:梅殷

 八、“奸臣榜”中的特例:黄福

 九、“打手”:陈瑛

第二章 事必躬亲:内阁、视朝、祀天

 一、政府机构的重要改革:内阁建制

 二、外廷:六部之用人

 三、永乐七年的视朝改革:右顺门内便殿议政

 四、仪式与规矩:祀天

第三章 内政:永乐朝的重大国内举措

 一、流民复业与招抚逃民

 二、南北漕运:会通河

 三、改土归流:贵州建省

 四、大宁都司:明朝北方防线

 五、西北边卫:关西七卫

 六、乌思藏都司:永乐朝的佛教政策

 七、东北:建州卫与奴儿干都司

 八、迁都北京

第四章 民生:永乐朝的百姓生活

 一、屯田兴衰

 二、马政:从官方到民间

 三、自然灾害与瘟疫

 四、永乐中期以后的民变:唐赛儿起义

第五章 战争与和平

 一、从安南到交阯

 二、交阯叛服

 三、蒙古政策:走向战争

 四、“逆命者必歼除之耳”:一征漠北

 五、瓦剌:再征漠北

 六、老骥伏枥:连征漠北

 七、日本与明初倭寇问题

第六章 修书与探索

 一、盛世修书:永乐大典

 二、官修经史:《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与《明太祖实录》

 三、个人著作:《圣学心法》、《务本之训》、《为善阴骘》与《孝顺事实》

 四、帖木儿帝国:傅安与陈诚

 五、朝贡:永乐年间的外交

 六、海外探索:郑和下西洋

第七章 特务:锦衣卫与东厂

 一、复设锦衣卫:纪纲

 二、东厂的设立:永乐朝的中官

第八章 宗社:皇太子与藩王

 一、皇太子与皇太孙

 二、汉王:倾陷太子与失宠

 三、赵王:永乐二十一年的未遂政变

 四、兄弟:友爱与残酷

第九章 从太宗到成祖:朱棣的历史地位

附录一:论“朱棣战死北疆”并与马渭源先生商榷

 一、关于所谓“空白九天”

 二、关于朝鲜史料

 三、关于金忠(也先土干)

 四、再论朝鲜史料

 结论

附录二:论嘉靖改制中的朱棣由“宗”称“祖”

 引论

 一、郊祀配享与对朱棣的评价定位

 二、明堂配享促成朱棣由“宗”称“祖”

 三、庙制改革与朱棣由“宗”称“祖”

 四、建文平反思潮对朱棣评价的侧面作用

 结论:从朱棣的地位变化透视嘉靖初年政局

附录三:永乐朝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内阁诞生于明太宗在位的永乐年问,而其之所以诞生,乃是由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所造成的制度空缺必须予以弥补。明太祖立国之初,仍旧设立中书省,其长官为左右丞相。然而对这一制度,明太祖并不满意,他希望建立的是完全的皇帝一元统治,并不希望有丞相对其进行任何的掣肘。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明太祖借丞相胡惟庸“谋反”之机,不仅赐胡惟庸、陈宁死,更尽诛其党一万五千余人,并于正月十一日大祀天地于南郊,宣告罢中书省,升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正式废除丞相,并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不许立丞相”,建立起所谓“故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大小相维,各有攸属,是以事简而政不紊,故治”,“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的政治机制。

然而这一机制使得皇帝兼任丞相之职,陷入了繁琐的日常事务中,如根据当时的给事中张文辅的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天里,内外诸司的奏章共一千六百六十份,奏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精力旺盛如明太祖也哀叹:“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通,苟致事有失宜,岂惟一姓之害,岂惟一身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因此,明太祖在废除丞相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即设立四辅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然而这终究只是一个临时措施,只存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被罢除了。于是在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明太祖又设立殿阁大学士,品秩正五品,由翰林院官员担任,以备顾问。但至洪武十八年,随着洪武年间最后一位殿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朱善告归,大学士之位遂空无一人,这一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

明太宗即位后,面对的局势纷繁复杂,他自然需要迅速建立一个机构以参赞机务,弥补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制度缺陷。基于此,明太宗在建文四年(1402年)自己即位才两个月之时即先后命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七人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此时,解缙是侍读,黄淮与杨士奇均为编修,胡广为侍讲,杨荣是修撰,金幼孜与胡俨为检讨。虽然此时他们的职衔不同,但内阁班子已经基本组建完毕,内阁作为一种建制,开始出现。

内阁制度的稳定,却已是永乐五年(1407年)了。十一月,明太宗以胡广为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黄淮为右春坊大学士仍兼侍读,杨荣为右春坊右庶子,杨士奇为左春坊左谕德,金幼孜为右春坊右谕德,并明令称:“(胡)广等侍朕日久,继今考满,勿改外任。”

此时,解缙已于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获罪谪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胡俨也已出任国子监祭酒。至此,以明太宗一句“勿改外任”,胡广、黄淮、二杨及金幼孜遂成为内阁稳定成员,内阁也成为了一个整体,开始由一个临时机构向永久机构过渡。

内阁五臣,除了黄淮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明太宗第二次漠北亲征归来的东宫迎驾事件而被下狱十年,直至明太宗去世才被释放外,其余四臣皆与明太宗相终始。

胡广作为相当时间内的内阁首席大臣,识大体,因此深受明太宗信任。胡广“居官缜密”,虽恩宠日盛却“自处泊然”,让明太宗很放心。因此,胡广也能对明太宗多所规劝,如奔母丧还朝后明太宗问百姓情况,胡广趁势以实相告,从而使明太宗渐渐终止了“瓜蔓抄”即为一例。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明太宗深为悼惜,赐谥“文穆”。明朝文臣去世后得谥号,除了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奉诏书前往云南而被元朝旧臣脱脱指使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所害的王祎在明惠宗建文年间即得谥“文节”外,姚广孝与胡广是最早的两位在去世后立即得谥号的文臣,足见明太宗对胡广的信任之深。

杨荣自明太宗即位当日迎于马首提醒他先谒陵后即位后,日渐得到明太宗信任。与胡广不同,杨荣精通军事,深入参与到了永乐年间的国家军务与对明太宗喜爱的皇太孙朱瞻基的教导中。他协助陈懋经营宁夏,上陈十事,明太宗皆听从。永乐十年(1412年)。杨荣又奉命经略赤斤蒙古,协助丰城侯李彬平定赤斤蒙古叛乱,立下大功。杨荣更数次陪同明太宗北征,“军令悉令参决”,记录了《北征记》一书,成为研究明太宗北征的第一手资料。胡广去世后,杨荣成为了内阁首席大臣。永乐二十二年,明太宗于第五次漠北亲征班师途中病逝,杨荣与金幼孜、中官马云临机决断,秘不发丧,驰报皇太子朱高炽,确保皇太子朱高炽顺利即位,是为明仁宗。其后,杨荣又辅佐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直至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赠太师,谥“文敏”。

P31-33

序言

我与林楠相识,机缘就在于这个被后人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

两年前我收到他寄来的一本书,就是这本《阴影下的大帝——明太宗朱棣》。起初没有感到有什么特殊之处,当下业余史学爱好者写的历史读物并不算少,有些也确实写得不错,但终究是一些普及读物。但是翻开看时,却令我感到有些吃惊。这并非一本我们通常所见的通俗历史读物,也不能算是一个历史人物传记,这是一本关于朱棣的研究专著。一时间我很难将这样的一本著作与一位业余历史爱好者联系在一起。

此后与林楠联系渐多,慢慢地了解到,他虽然学医出身,却已经关注明史研究多年。这番话我是相信的,读罢他的这本著作,我毫不怀疑他的确研治明史多年,而且的确下了一番功夫。

我一直以为,选择朱棣这个历史人物研究,绝非易事。我在三十八年前读研究生时,就曾经对朱棣进行过研究,虽然史料并不缺乏,但是因为朱棣为掩盖自己夺位登极的事实,人为篡改事件记述,真伪混杂,难于分辨,增加了研究的困难。况且朱棣其人,功业盖世,恶行亦多,所谓大功大恶之人,实在是难以评说。

记得当初我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永乐皇帝”专题时,就有听众问我是否喜欢朱棣其人。我当时回答说,我并不喜欢朱棣这个人,我觉得他过于残酷了,但是我从心里佩服这个人,就其以毕生努力而创造的功业来说,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众多帝王之中,无人能够超逾。当然,这其实只是一种笼而统之的评说,算不得是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正式评价。但是如果要给这样一个过去长期被忽略的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写一本专著,围绕他的诸多具体历史问题无法回避,倘若不能给予一个清晰评论,又如何能够说清楚那段历史,如何将这个人物树立于读者的面前?

我认为林楠在他的这部著作中,真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仅去看这本书的题目,便知作者用了多么深刻的思考去概括朱棣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那些高踞于金銮殿之上的帝王们,本都是光彩耀目的人物,至于竟然有一位这样的“大帝”,终生在“阴影”之中生活,却也做出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业绩,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历史真实。

林楠这本书在字数上算不得厚重,但是在内容上则堪称对朱棣的全面研究。我们只看他谈及的永乐七年(1409年)右顺门内便殿议政这件事情,便可知他对于朱棣活动观察的细致。再有,书中谈到从官方到民间的马政管理的变化,还有永乐十八年正式完成迁都北京城市宫殿建设之前对于宫中西宫的建设,这是一个以往不大被人们关注的问题。确如这本书中所述,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之前,在皇宫中营造西宫,且以三大殿命之,在其间问政直至新宫落成。今天故宫在西路发掘中已经找到永乐迁都前西宫宫殿基础的遗址,但是林楠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学界对于西宫尚无明确认定。这在当初,虽然可见于一些专门研究成果之中,而林楠作为一位业余的明史爱好者,在这方面却走在了许多专业研究者的前面。

因此,在读过这本著作后,我对林楠感到格外好奇,当时我真的想象不出他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明史爱好者?此后我们之间交流渐多,我慢慢也对他有所了解,知道他的好学、执着与做事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我还得知他因为在图书馆看到稀见史籍而兴奋不已。这似乎已经不是对于历史的一般爱好,而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炽热追求。我不知道是不是明史已经成为林楠工作之余的唯一爱好,而使之不能也不欲自拔。

近年来,林楠利用业余时间,对他的这本著作进行了修订,使其更加完备。上海书店出版社许仲毅社长得知后欣然同意为其出版。林楠命我作序,我实难承此重任,但是我衷心希望能够将他的这本著作介绍给广大读者。

是为序。

商传

2016年7月10日于京南凉水湾

后记

拙作终于完成了。将自己对明太宗朱棣的看法整理并写出来,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为此,我一直在阅读明太宗的相关资料。当我终于完成对《明太宗实录》与《国榷》中明成祖部分的对比阅读,再综合其他各种史料并完成读书笔记后,我感到终于可以动笔了。

拙作的完成,让我基本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也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又逐步完善并系统化了对明太宗的看法,以史料为基础,努力呈现了我眼中的明太宗——一个或许与现在市面上各种明太宗传记中的人物形象都不同的朱棣。

完全真实的历史总是遥不可及,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可能完全矛盾的史料与考古证据努力探寻历史,以求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不敢说做到了最好,但在研究明太宗方面,我可以说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2013年国庆节,我再度去了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此次是专程前去埋葬明太宗朱棣与仁孝文皇后徐氏的明长陵。我在石牌坊前,在大红门前,在长陵神功圣德碑下,在神道上,在石像生前,在长陵棱恩殿下,在长陵圣号碑前,在覆盖着明太宗朱棣与仁孝文皇后徐氏地下玄宫的长陵宝顶前,凭吊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皇帝,我感到自己与这位伟大帝王之间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接近。完成这本书是我的责任,我必须尽全力以不留遗憾。

如今,书终于完成了。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仍难免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2年12月25日于成都家中完成一稿

2013年11月12日于成都家中完成二稿

2014年1月31日春节定稿于天津

书评(媒体评论)

朱棣——一位本应光彩耀目的大帝,却终生生活于“阴影”之下。他的文治武功,创造了明初盛世。虽功业盖世,但恶行亦多,毁誉参半。本书作者对明初历史有着执着的爱好,他以大量史料为基础依据,用通俗的语言分章叙述,真实全面地展现了朱棣极富争议的一生。值得一读!

——商传,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央视“百家讲坛”《永乐大帝》主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