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西医医院的兴起是由传教开始。在宗教历史上,施医散药以引人入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唐代时景教就曾借医传教,元、明及清初,西医西药都经传教士传入中国。如元代北京有位也里可温教士设立施医散药处,名日广惠司。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教士中,有位汤若望借医传教,谙熟历法,撰写《主治群征》介绍西医学理,被钦赐为“通玄教师”,朝廷官封他正一品的光禄大夫。还有位与汤若望同船来华的邓玉函,精通医学,著述《泰西人身说概》,对人体各生理系统都有叙述。另一位传教士研究西药制造术,撰写《药露说》。
进入19世纪后,基督教伴随资本主义殖民势力扩张,随后传入中国,传教士们也继承了这一施医散药的办法。近代的中国教会医院起源于美国公理会传教医师伯驾1835年11月4日在广州新豆栏街创办的眼科医局,开设后头三个月内就诊病人达1195人。作为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颇有代表意义,学界对其也有所探究。学者宋之琪在其文章((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博济医院》中对该医院100多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认为它在介绍西医科学,培养西方医学人才及医院管理方面有众多功劳,对近代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医疗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传教士伯驾在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和神学博士学位及医生资质后,1834年6月4日搭乘“马礼逊”号船从美国纽约辗转东来,耗时143天抵达澳门,成为近代中国基督教从事医药传教的首位牧师,第二年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教会医院。当传教士伯驾为在澳门开办的第二家医院忙得焦头烂额时,英国传教士雒魏林成为他的得力医学助手,并有力地推进了西方医学的东进。1843年英国传教会传教医师雒魏林向中华医药传道全提交的报告,称沪、甬两地是创办医院最理想的场所,为此他在同年7月先访问宁波,年底和翌年初两次赴沪考察,报伦敦传教会批准后,1844年2月在小南门外一家中国民居开设“雒氏诊所”,成为上海最早的西式医院。雒魏林在回忆录中对这座以天井为候诊场地的小诊所印象很深,尽管条件简陋,但前来就诊的穷苦民众纷至沓来。
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其中第十七条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五口通商处设立医院,后《中法黄埔条约》第二十二条中也允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医院。自1835年开始,西方医学医药事业不断扩大,成为在华基督教仅次于布道和教育事业的第三个主要活动领域。1838年广东医学传教会就提出其目标:鼓励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扩大西方在华的利益,用西方医学培养年青人等。
到1905年,据统计在中国的传教士医生有301人,教会医院有166所,诊所有241所。而到了1936年医生达到662人,医院308所,床位数21658张,诊所620所。西医的医护人员及医院等各项指标都在世界各传教地区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 中国西医医学的发展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初期。1910年,满洲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鼠疫,清政府迫于国际压力,启用西医医生应对,从此西医医生才正式获得官方的认可和支持。这一事件的结果将中国的西医医生推到了舞台的前面,从此西医不但取代了太医院在中国医学领域的权威地位,还开始扭转了国外传教医师主导中国西医医学界的局面,使中国的医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上海地区,自从上海开埠后西医东渐,出现了不少传教士医师来沪办医,以医来促进宗教事业的发展。所以也可以说西方医院在中国的兴起由传教士施医散药来引人入教开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来自英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洛克哈脱(Willam Lockhart)来到上海并创办上海首家西医医院一中国医院(即如今的仁济医院)。之后相继有各国传教士来到上海创办西医医院,如公济医院、同仁医院、西门妇孺医院、广慈医院等教会医院。后有国人创办的西医医院,如上海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中山医院等。另有外国友人和工部局创办的宝隆医院、福民医院等。
早期的西医建筑以中式民居为主,如最初设址在上海东大门的仁济医院等。移植时期的西方医疗建筑也具有以下几个建筑特征:建筑设计具有明显的前现代主义特点;在建筑平面布局中一种是吸取了南丁格尔式医院建筑特点,以大病房进行布局如广慈医院,而另一种是采用西方多层中廊式居住建筑的布局如上海虹桥疗养院。
光绪六年(1880年),圣约翰书院增设西医科,为上海近代医学堂之鼻祖。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国博医会成立。至宣统二年,上海共计医院19所,床位共2100多张,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4%。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二年,相继有医学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医学会等学会成立。医学学术团体的成立,促进了西方近代医学在上海的发展。
20世记30年代前,随着外国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教会慈善事业和医疗机构快速成长,从沿海发展到内地。上海从开埠后到1930年前后,从江南名邑发展为国际大都市,外国投资家、冒险家和中国官僚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利用上海这块“国中之国”的独特资源,建造码头、工厂、仓库,使上海周边大批农村农民进城转变为劳工,上海人口不断激增。资本的积累一轮又一轮推进上海城市建设,繁荣了商业和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外人士往上海城里挤。各个层次的城市人口的集聚,都需要医疗保障身体健康,于是各层次医疗机构也随之涌现。
P2-4
策划这套书始于2009年初,那时我刚来到同济大学出版社工作,在选题开发上我对艺术类选题有了新的认识,对城市的历史发展、建筑、人文、艺术更加关注。同济大学具有百年历史,通过对她的发展、变迁以及独特的学科建设的思考,我拓宽自己选题思路。
两干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这代表了人类对城市亘古不变的希冀与期待。
当时也是心血来潮想个题目“上海城市记忆”。开始写策划书,找作者,收集资料,编写写作计划。需要编写人员有足够的学识、文脉与写作经验来完成,这是不小的出版工程,写作难度比较大,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力求原始。作者找到了,由于种种原因拖延好久没有定夺,辗转三年多流产了。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已经有近八年微博的我经常关注人文、艺术等城市影像内容,每天都见到关注我的粉丝,经常交流我们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有个粉丝叫“乔茗星”的,用其儿子名字命名的微博,其本人叫乔士敏,八十年代初上海美术学校毕业,1986年创办活跃于上海的巴黎咖啡厅艺术沙龙,2000年成立自己的艺术工作室。乔先生的作品特点是用摄影作品表现其绘画的艺术效果,体现本土文化的又一特点。我们交流得很深,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都是学美术出身,对视觉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尤其对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了我们感悟与抚慰。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城市记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记忆。城市应该成为一件艺术品,保留曾经在此居住和生活过的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涵养一种独特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气质。一幢幢就在人们身边的老房子,透过年轮的沧桑,折射出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百年建筑,建筑百年,表现的正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建筑不仅是上海城市精神和创造力的表现,更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走向和发展脉络的折射点。
策划这套丛书,全面、系统总结、呈现上海建筑的历史风貌、时代变迁和今昔变革,铅色的高楼大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能长久,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那些看似窄小破旧的弄堂,墙壁斑驳的旧式建筑,无一不是一本本具体真实的人类文化与城市发展轨迹的记录簿。历史和文化才是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个性。在这些老屋老街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民俗民风,独特历史构成了上海的底蕴和内涵,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却风光依旧的古建筑,浑身上下洋溢着的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气质。 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会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奉若神明。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城市的发展才具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市民才能拥有同一份记忆,才能让情感联系得更为紧密。
那泽民
2016年1月28日于同济大学出版社
序言
第一章 近代医院的产生与形成
第一节 开埠前中国传统医疗现状
第二节 开埠后上海教会医院的产生
第三节 教会、公立、私立医院三足鼎立局面
第四节 新中国医疗事业发展
第二章 上海近代医院文化人物
第一节 著名上海医院外国创力、人传奇
仁济医院英国传教士威廉·洛克哈脱
同济医院创办者德国人埃里希·宝隆
笫二节 著名上海近代医院中国创力、人传奇
红十字会总医院创办者沈敦和
国立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
第三节 上海近代名医传奇
外科骨科专家牛惠霖、牛惠生
我国儿科医学先驱高镜朗
我国齿科奠基人司徒博
第三章 追忆上海近代医院
第一节 基督教教会医院
仁济医院(山东中路145号)
同仁医院(愚园路728号
威廉逊医院防斜路419号)
宏仁医院北京西路361号)
第二节 天主教教会医院
公济医院(海宁路100号)
广慈医院(瑞金二路179号)
第三节 外国友人开办的医院
同济医院(凤阳路415号)
福民医院(四川北路1878号)
犹太医院(汾阳路83号10号楼)
宏恩医院涎安西路17号)
第四节 公立西医医院
中国红十字会总院(乌鲁木齐中路12号)
上海中山医院(枫林路180号)
上海医院(多稼路1号)
澄衷肺病疗养院澉民路507号)
第五节 私立专科医院疗养院
虹桥疗养院(虹桥路201号)
上海产妇医院(延安西路934号原大西路212号)
司徒博牙医院(霞飞路342号)
第六节 新中国上海医院老建筑
岳阳医院(周湘云旧居青海路44号)
上海文艺医院(张叔驯旧居天平路40号)
长海医院十号楼(上海市博物馆长海路168号)
杨浦区老年医院九号楼(圣心教堂杭州路349号)
黄浦区中心医院(美孚洋行上海分店四川中路109号)
海员医院(雷士德工学院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
附录一:1930年上海医院一览表
附录二:列入上海市第一~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的上海医院里的老建筑
参考文献
后记
现今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国际化的大潮中,到处都在有规模地开发、建设,红红火火地实现着“旧貌换新颜”。然而,在一片新气象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人们变得越来越“怀旧”,也即越来越向往和钟情于旧时岁月里的东西了,同时,那后面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从上到下开始被高度重视,并且,社会同样为之作出了有规模的行动。
如在物质文化领域,大多数城市只要有可能,都在市内设定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个性化的特色展现出自己城市的历史风采;更有甚者,不少古城重新砌筑起城墙,修复了高大的城楼、城门,以显古城的厚重旧貌;许多古镇均精心打造,恢复以往的各种旧元素,从而成了旅游者趋之若鹜的地方;远在穷乡僻壤的古村落,也一个一个地被开掘、整理出来,参观者接踵而至,竟顿时出名;而在许多城市里,有古街的恢复重建之,没有古街的,会硬生生地打造布置出一条“历史老街”,同样填入各种老的元素,从而成了这个城市非常特别的一道新风景线。至于在非物质文化领域,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从下到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于是包括民俗、民间传统文艺、民间传统技艺、民间传统游艺等,被广泛地挖掘、提炼与利用起来。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可以表演和演示的,它们现今已广泛充实到和活跃在我们每年的传统节庆和群众文化活动中,以非常别致亮眼的节目,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闪耀出了奇光异彩。
人们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怀旧情结,历史文化及其遗产到今天能冲破现代化、国际化的重围,受到当代大众广泛的尊重和青睐,我想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中国毕竟是文明古国,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从悠久历史中一路行进过来,民族之魂永在,文化之根根深蒂固,这是极难动摇的;第二,在现代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国家和地方的性格必然也被提到极大的高度,民族个性、地域特色于是被充分地肯定和阐扬,历史文化正好是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中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内容;第三,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字记载,以及口耳相传的文化情节,丰厚无边,留下了无限广大和精彩的记录和口述,这足以使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会磨灭;第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旅游事业大发展,旅游需要文化,必然推进到历史文化,于是,借着旅游事业的春风,历史文化景点及项目的开发与兴旺就可谓如火如荼了。
也就在上述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济大学出版社适时地推出了这套《上海城市记忆丛书》来,为我们上海文化遗产事业的传承和弘扬来增光添彩。这套丛书的编撰工作由以娄承浩先生为首的一批建筑史专家承担,以上海的重要历史建筑(既有尚在的,也包括已消失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系列。
关于建筑,我一直认为是我们每天目所必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伴侣,而它们又正是每个城市里非常有历史底蕴,有人文内涵,同时以其形形色色的造型、装饰等,生成为一个城市宏观和微观的风貌、风情的主要载体。我想,建筑及建筑文化的伟大与令人感到亲切之处也主要就在此吧。而上海更是特别。上海在近代开埠以后,从一个县城跃起而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和世界著名都会。在这一翻天覆地的变迁中,上海海纳百川,开全国的先河,各种各样的新颖事业,如近代的市政建设事业、近代公用事业、近代房地产业、近代教育事业、近代卫生事业、近代科技事业……在此全面地大举兴起。而每一个事业都需要由实体的建筑来承载的,于是巨量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建筑便在这个城市应运而生了。
目前有关上海的建筑图书已出版了不少,但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近代上海各种新兴事业为分类,一类一书,这样就做到了比较集中、比较专业,如你要了解、研究每一个专门事业的领域的建筑状况,就十分便利了。在写作上,做到了既有建筑的变迁追叙,又有它们的现状交代;既有建筑的结构风格,又有它们的人文故事;既有文字记述,又有大量图照的配合。所以虽然属于建筑方面的书,但称得上是简明清晰、阅读便易、引人入胜的了。这套丛书对唤起和强化我们的城市记忆,必然会起到清新的、独特的功效。
如果提什么希望的话,我但愿这套丛书能继续发动更多的作者,加入其中,以写出更多的专题来。因为大上海历史上形成和延续至今的新兴事业实在太多了,从而相随而起的建筑也是百业百态,丰富多彩,同样多值得我们在今天广泛地回顾和推介。当然,要全面反映和展示它们,并不容易,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类别。不过,来日方长,可以慢慢地不断延伸,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想这个系列一定就会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强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郑祖安
2016年12月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
陆韵、陶祎珺编著的这本《走近上海医院深处的老建筑》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近代医院的产生与形成、文化人物及其代表性医院。
陆韵、陶祎珺编著的这本《走近上海医院深处的老建筑》主要讲述上海近代医院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从上海开埠以后西方传教士的进入,上海出现了综合性的西医医院,成为中国近代西方医学发源地的历史渊源说起,对老上海的医院建筑的历史、创办类型等做了分类介绍,向读者图文并茂地展示上海老医院的历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