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泰、王琳涵主编的《域外趣闻》既有经典美文,也有平凡故事;既有读史新见,也有百科揭秘;还有生活之道,健康智慧,等等。读书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有助于养成沉静、豁达的气质。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必会有一个向上向善的文明生态。
| 书名 | 域外趣闻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荣泰、王琳涵主编的《域外趣闻》既有经典美文,也有平凡故事;既有读史新见,也有百科揭秘;还有生活之道,健康智慧,等等。读书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有助于养成沉静、豁达的气质。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必会有一个向上向善的文明生态。 内容推荐 王荣泰、王琳涵主编的《域外趣闻》主要介绍了华人华侨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感。全书分为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和综合六个板块。前五个板块又介绍了代表性国家。读这些文章,可以使读者加深对当地文化习俗的了解。 目录 美洲 美国 “4·15”美国人最忙的一天 在纽约一美元能买到什么 美国农村的自来水和抽水马桶 美国的乡下人与城里人 美国阿姨不好当 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就医记 美国人的身后事 体验美国性教育 向大树道歉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与爱 美国学校都有天才班 美国处处不方便 闯入美国州政府 在美国钓鱼 美国孩子的权利 加拿大 加拿大警察 追着退税的加拿大人 温哥华的以人为本 加拿大话费真不贵 学历决定你的工资 墨西哥 吃“红灯饭”的人 肥胖墨西哥 阿根廷 卖牛还要奏国歌 放下才懂得享受 交警罚总统 巴西 巴西“三大怪” 巴西人“服软”得实惠 巴西人的礼仪 智利 智利房子震不倒 去了南美才知道中国是天堂 欧洲 英国 在英国没有“坐月子” 女王没有特权 难见英伦风情 搬家也要罚款 英国人这样处理垃圾 英国的超市 俄罗斯 俄罗斯最美是夏天 俄罗斯的“富豪博览会” 莫斯科黄牛 俄罗斯火车 法国 法国人的自我检错法 巴黎的一座公墓 德国 德国医生不好当 高速公路不限速 德国人用水斤斤计较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 德国人板着脸笑 慕尼黑不卖活鱼 斑马线 如此简单的裁员方式 页码是一种态度 列车晚点以后 让人头晕的视力测试 意大利 意大利邮局复活记 意大利技工技术差 别急,哈尔施塔特 威尼斯与茉莉花 制度无过错 荷兰 吝啬的荷兰人 荷兰菜场的中文问候 荷兰医院宾至如归 给荷兰人挑毛病 芬兰 不敢在芬兰违章 桑拿,芬兰造 我在芬兰做监考 瑞士 瑞士路窄不堵车 平等在瑞士 在伯尔尼撞车 瑞典 瑞典的受贿标准 瑞典“三奇” 舒适的瑞典监狱 瑞典的“生存教育” 挪威 挪威人的“大锅饭” 被狗教育 挪威监狱匪夷所思 亚洲 日本 日本人更爱好书法 日本农民如何安享晚年 垃圾分类学日本 在日本花钱扔电器 洁癖之邦 感受东京“生活软实力” 日本女人的韬略 日本人乱做中国菜 体验日本“裸体交际” 印度 领教印度咖喱 我在印度受优待 印度人活得真快乐 韩国 韩国“高考”常考《庄子》 韩国老人不照看孙辈 朝 鲜 我的婚姻谁做主 看车牌识单位 穿牛仔裤逛市场 蒙古 豕白 蒙古人的酒性 蒙古的富贵病 蒙古汉子 蒙古百姓不爱存钱 新加坡 百姓住房有保障 窗户掉了要坐牢 新加坡式华语 越南 越南新贵的奢侈生活 越南人过春节 越南“四瘦” 越南的“寒酸”生活 戴绿帽子的越南男人很神气 骑在摩托车上的城市 东南亚司机真团结 泰国 泰拳凶猛 泰国“象奴”的辛酸生活 堂堂正正泰国人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睡功了得 坐车也能赚到钱 亚洲其他国家 菲律宾当铺有多火 头和脖子最怕冷 在不丹见识“六大怪” 缅甸电话偷偷打 爱管闲事的以色列人 阿拉伯人不爱用阿拉伯数字 不把奔驰当回事 阿拉伯的阳光 科威特富豪的修养 巴勒斯坦寄信难 老挝人遇事不着急 阿富汗婚恋风俗 大洋洲 澳大利亚 悉尼歌剧院的玻璃 S型道路治飙车 小岛难民 新西兰 总理也得道歉 在新西兰捉小偷 所罗门 国家规格 所罗门航空 非洲 没有门牌号的首都 非洲人的时间观念 幽默的博茨瓦纳人 百万富翁换鸡蛋 豪萨人的问候 方便面在非洲成了宝 非洲航空“没规矩” 卖菜不用秤 百米速度赶飞机 有饭大家吃 给城市留个“疤” 不开发的智慧 天时地利洗个澡 穿着破烂也犯法 令人脸红的卢旺达婚礼 综合 在国外开发票 在斐济理发很无奈 欧洲民居含蓄防盗 外国人昨省钱 欧式中餐难下咽 欧洲人迷上麻将 五洲就餐记 乞讨者的光荣与梦想 关爱到极致 后记 试读章节 “4·15”美国人最忙的一天 彭延泰 要问美国最繁忙紧张的日子是哪一天,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说——4月15日! 要问美国政府工作效率最高的部门是哪一个,美国人也会毫不犹豫地说——税务局! 4月15日是美国人纳税的最后截止期限。这一天,全国各地的邮局前都排着长龙,报税人摩肩接踵,争先恐后。根据我的经验,从填写报税单上的各种表格到报税完毕,每个人需要花费三十至四十个小时。为避免报税人延误时间,全国各地邮局延长开放时间至午夜十二点。并且还为纳税人提供各种体贴服务措施:有的为纳税人免费提供背部按摩服务;有的组织乐队演奏;听说有的还准备了长柄大锤子和报废的汽车,以便让憋着满肚子火的纳税人去乱砸一通来出气。 在美国,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大头。公民按章纳税,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这是不是美国人天生思想境界高?当然不是——美国人的纳税意识乃制度使然。 首先,在美国,存款人必须持有社会安全号到银行开户,账户持有人的所有存款本息及账户往来都由银行根据这个社会安全号自动报送税务部门。一个公民由生到死,这个号固定不变,任你在多少家银行开户,必须用这个号,不管你开多少个账户,税务部门都能汇总你个人的总收入,作为你报税、税务局核税的依据。税务局对交易、收支过程中现金的流动很难掌控,因此美国人基本不用现金交易,而用支票和信用卡。公司发放加班补贴,哪怕区区十元钱,巾.开支票。 其次,偷漏税的成本更大,风险就不必说了。过了4月15日,拖欠税款的美国人就要被追加罚款百分之二十五。美国国税局有几千名调查人员。国会还批准举报制度,对提供偷税漏税线索的,国税局根据检举人所提供线索的准确性付给酬金,最高可达百分之十五的查获税款(上限不超过二百万美元)。 偷税漏税的一旦被查实,则被罚得倾家荡产,而且此后税务人员会年年上门盘查,搞得你心惊肉跳。即使你为了偷税漏税,把许多现金堆放在自己家里而不存入银行,国家税务局也会根据线索,牵着能嗅美元的警犬上门搜查。警犬对着哪里汪汪叫几声,偷漏税者就在劫难逃了。 休斯敦一个日本牙医把现金放进保险箱埋在花园里,硬是叫税务人员挖出来了,结果他多年积攒的私房钱一共二百多万都露了馅儿。 美国公民能够自觉地按章纳税,还有第三个原因,即美国从制度上尊重“纳税人意识”。所谓“纳税人意识”,可以分为两块:一是“纳税意识”,如前所述;二是“对所纳税款的监管意识”。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他说他们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丝毫大意不得:如果把联邦政府的信封用于私事,处罚办法是——罚款三十美元,立刻下岗。在美国,如果你对政府的哪个决策有看法,总是这样喊出来:难道纳税人的钱可以这样乱花! 在纽约一美元能买到什么 陈儒斌 在广州,一元钱可以买到一份晚报,或两个鸡蛋,或一个小苹果。在纽约,一美元又能够买到什么? 在街头报摊,一美元可以买到一份《纽约时报》,两份《每日新闻报》或四份《纽约邮报》。如果你喜欢购买中文报纸,一美元可以买到两份中文日报,纽约目前拥有四份中文日报,每份售价五十美分。这些都是周一到周六的价格,大部分报纸周日版都会提价。《纽约时报》周日版售价三点五美元,不过有两百多版,另加三份杂志;中文《世界日报》周日版售六十美分,《星岛日报》周日售七十五美分。 曼哈顿有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旧书店”——史传德书店,所销售一美元一本的图书有数千种之多,其中不乏文学经典和学术专著。在一元一本的书架上,偶尔还可以发现中文书籍。我买了一本1977年出版的《韦氏二十世纪词典》,比枕头还要厚,十六开两千一百二十九页,只花费一美元。 在纽约的公共图书馆,一美元可以用自动投币复印机复印五页。但在街头自助复印店里,复印一页纸仅需五分钱,一美元可以复印二十页。 在唐人街,一美元可以分别买到三至五个苹果,三磅重的香蕉,三个橙子,四个李子。也可以买到一磅菜心,或者一磅半芥菜。 在超市,一美元通常可以买到一盒(十二个)新鲜鸡蛋,遇到减价的时候,一美元可以买到两盒鸡蛋。一罐“进口”的青岛啤酒或者本地的“百威”的标价是九十九美分,跟一罐可口可乐的价格一样,当然,如果你整箱购买,还会便宜许多。 一瓶冰冻的矿泉水售价一美元,在唐人街,不冻的矿泉水一美元有时候可以买到两瓶。 电影里的美国人总是嚼着口香糖,在一路边店一美元可以买到十二片一盒的口香糖,如果在大型超市,两美元可以买到三盒。 一个热狗(香肠面包)的价格通常是一点二五美元,但在四十二街中领馆附近一个很显眼的店铺里却可以买到九十九美分的热狗。 一美元可以在曼哈顿闹市区之外的街道停车一个小时,以十五分钟为单位,每单位时间投币二十五美分。有些人就是为了节省一个二十五美分的硬币,却吃了一张三十五美元的罚款单。 投币二十五美分可以在路边的公共电话亭打一通本市电话,时间三分钟。P4-6 序言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看,是一个思维过程。广义地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是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后三个是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一个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阅读生态。“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遍观周遭,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深阅读、慢阅读成为稀见之事。物质的繁荣替代不了精神的丰富,浅阅读也构建不起基础牢固的精神世界。人要多一些含英咀华来涵养自己。读文学,可以陶冶情操,滋养情怀;读历史,可以鉴古知今,明得失,知兴衰:读哲学,可以把握规律,增长见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养成,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还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阅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持续释放出个人潜在的极大力量。 《中国剪报》创办80年的历程,记录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变迁,也是30年来社会阅读精神史的记录。 《中国剪报》经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于1991年元旦创刊,在全国率先开发报刊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次年5月,《中国剪报》编辑部迁至北京。 三十年来,《中国剪报》始终坚持“集千家精华,成一家风骨”的办报宗旨,立足主流媒体,把握正确导向,传递有效信息,传播适用知识,面向中老年读者。共刊发文章30万篇,文字总量1.5亿,发行总数达16亿份。为了适应中青年读者的需要,中国剪报社在2005年又创办了面向全国发行的《特别文摘》杂志。 《中国剪报》和《特别文摘》十分重视与读者互动,广泛征求读者对报刊的意见建议,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23届读者节活动,共投入资金240万元,参与人数达45万人次,获奖人数达8.4万,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中国剪报社还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先后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纪念馆竖立“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巨石文碑,在江西井冈山和云南大理捐建希望小学,向灾区捐款献爱心等,受到各界人士好评。社长王荣泰被中国报业协会授予“中国杰出报人奖”,报社荣获“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奖”。 今年适逢《中国剪报》创办30周年。30年来我一直是这张报纸的读者、作者和朋友,见证了她的成长。现在,报社从《中国剪报》和《特别文摘》中精选出了近3000篇文章,编辑两套丛书共16本,既有经典美文,也有平凡故事;既有读史新见,也有百科揭秘;还有生活之道,健康智慧,等等。作为编辑部回报读者的礼物,也是向社会上所有关心过本报的人们的汇报。目前,“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正方兴未艾。期望这两套丛书能为每个人的精神成长、社会文明增添新助力,贡献正能量。 后记 《中国剪报》创刊已届而立之年,为了感恩广大读者三十年来的相伴与厚爱,我们编发了两套十六册精选丛书,其中,《中国剪报》精选八册,《特别文摘》精选八册。丛书所编文章全部源自《中国剪报》报纸和《特别文摘》杂志,并按专题分类编辑,一书一专题,与报纸杂志专题栏目相对应,以方便读者阅读与收藏。 三十年来,我们已编辑出版《中国剪报》《特别文摘》一报一刊的文字总量约1.8亿,本书从中精选出400余万字与读者分享。当下,浏览式、碎片化阅读方式流行,我们编撰丛书旨在倡导纸质阅读,引导数字阅读,让梦想与阅读相伴,激情与沉思交替。读书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有助于养成沉静、豁达的气质。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必会有一个向上向善的文明生态。俄裔美籍作家布罗茨基有一句名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应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培养竞争能力而行走的必要途径,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正是缘于这份责任和担当,剪报人三十年如一日,朝乾夕惕,孜孜不怠地编好报、出好刊,让报刊更多散发着知识魅力、学养魅力和品格魅力,涵养着读书种子生生不息。 丛书编罢,掩卷感恩。首要感恩读者朋友,是你们成就了《中国剪报》三十年辉煌;还要感恩作者,是你们的神来之笔,诠释了生活的真谛,让过往的岁月留下深刻的印记,还要感恩编者,《中国剪报》《特别文摘》的编辑队伍是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团队,其中多数同志受过新闻或中文的研究生学历教育,多年来,他们选编的文章深受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还要感恩新华通讯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原主任、高级记者杨继刚先生为全书的编辑给予了悉心指导;还要感恩新华出版社总编辑要力石先生为丛书的选编、版式、装帧等给予了热忱帮助;还要感恩著名散文大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精美的序言;还要感恩梁霄羽先生为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 丛书付梓,值此,谨向三十年来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剪报》《特别文摘》事业发展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限于编者水平,本书尚有疏漏之处,恳请批评、教正;尚有部分原作者未及告之,恳请见谅并联系我们,以便寄付稿酬。 阅读有爱,传书有情。当您手里摩挲着这套丛书时,愿您喜爱她,让书香怀袖,含英咀华,滋养浩然之气! 编者 2015年5月4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