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选择流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辛欣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辛欣,当年国内第一本“口述实录”作品的作者,如今的“非虚构写作”大家。《选择流落》一书就是她的关于流浪于生活的传奇文字,是2016年“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收获。内容有她28年身在异国他乡的磨难坎坷和充沛细节,连绵不绝的内在的反思和生存故事。书中,她以恣意自在、出神入化的文笔,写尽了一个人被丢在全然陌生世界中的遭遇与心境。

内容推荐

张辛欣著的这本《选择流落》包含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悬崖写手”主要讲述了作为一位当年影响过无数人、红透半边天的作家如何在其后近三十年的岁月里不断自我探寻、寻求突破,寻找内在而持久的写作动力。在内心孤独同时物质生活极为艰难的漫长岁月里,作者正是凭借孤独和艰难,加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获得了全新的创作动力:“突然地,我从孤独挣扎的创作深渊里拔出来了,像看电影一样站在内心深渊边缘向里看,就算你失去一切讨论的手段又怎么样,就算你剩了绝对一个人,你绝对不是最难的啊,想像力,到处地,永远地,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生存缝隙,没了任何人,那就自己吧,就像拍电影一样,换着角度,近观,远望,慢慢收拾自己这副材料!”

第二部分“临时生涯”则记录了作者多年来所遭遇的诸多人和事,为实现风行的“非虚构”写作的集大成者。作者用生动又深刻的笔触书写了多年来的所遭遇的各种匪夷所思的的人和事,诸如小镇上的农场主和走出小镇的党魁、国际间游荡的作家、以读书为职业的美国年轻人、将自己所模仿世界名画用一座博物馆阵列出来的美国热心土豪、前往2001年后的世贸大厦现场、和美国的汽车推销员的生意交往……所有的人和事都呈现出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和毫不留情的反思。如金介甫所说:“张辛欣曾当过护士,她今天仍擅长于给我们打针,使我们心智不至于枯萎——虽然已没有药可以治愈我们。”

目录

自序

悬崖写手

 说给木头听

 预习流落

 我在街头看你走过

 无情,何以走

 遥远的日子

 随处默哀

 自画像

 我的黑眼珠,我的语言

 与忧郁症为舞

 与病同行

 十七重人格

 看到绝处

临时生命

 庞德生命现象

 黑工助手

 猎鹿

 死刑犯律师约翰

 推销员的活法

 翻译难当

 女教师卡拉

 职业学生

 关于言论自由

 爱尔兰气象与中国

 都是因为我们穷

 旧日竞选人物

 养鸡人

 白银时代

 玛瑞雅

 败落小镇的名画馆

 All man Brothers——人人皆兄弟

 洛丽塔的美国命运

 失落的主题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肖像

 以口游天下的时候

试读章节

红歌再起。不知道你怎么听,怎么唱,怎么想。几首红歌泛出我的记忆。也许,我的回忆不是你的。

很久很久之前,好像是童话说法,而那是1967年,全无童话可言。我是一少女,曾经翘课,溜到说书馆去听说书,立志长大了当说书人。我亟不可待,立刻练习,摆下糖果和茶水,给同院的女孩儿说书,吃着我的糖,喝着我的水,听着我讲故事的女孩儿把我揭发了,说我宣传封资修,不跟我玩,然后,我和她们成一伙了,戴一样的红箍,穿一样的屎黄,爸爸们的旧军装,我混红卫兵,和她们混得不错,革命一过去,我又被女孩儿帮给扔出来了。我步入逍遥,波特莱尔漫步巴黎,我独自逛京城。虽然街上没有什么可逛的。

旧日的小街,很多小铺,小人书铺,小绒花铺,全都关门了,小街的魅力,小街的灵魂,随着我心爱的小门的关闭,飘散了。我在大街上走,大街上,我的宝贝屋,是旧家具店。这地方最合适玩捉迷藏了,很多地方可以躲,可以钻,古旧里分明埋着奇异宝藏图。这时候,窗上糊着大字报,横竖标语,像是战争片防炸弹的招儿,不过这么个贴法活活是自我告示,没挨炸先就死定了。好久没逛旧家具店了,如果,我过得没什么劲,瞧瞧老宝贝们过得如何吧,掀开冬天的皮门帘,我钻了进来。

这里没有变化,堆满雕花床、八仙桌、大理石面椅子,铜吊环大柜,大喇叭带拐弯留声机。“文革”之前最后一次逛,家具就这么着呆在这儿了。我看那个大坐钟盘面的指针,一个上,一个下,还停在某个永远时刻,想象过,什么时候,它被什么人买走,时针会走起来,钟摆就当当响了,全都被大魔指点过了,全都停住了。也是,谁还买老玩意儿呢,谁还给自己添什么呢,谁知道下一会儿轮到自个儿头上什么呢?没有成年闲人逛家具店,根本没有人,曾经有些人面孔人身子在老家具之间游动,那些不再出现的人怎么了呢,在堆积家具七拐八拐的缝隙里想象阴森地伸展,而没了人手抚摸的家具,桌表,椅撑,雕花纹路,所有表面都罩着尘土。厚厚的。尘土味儿,新鲜,冷清,直袭鼻膜,我不由得打了个大喷嚏。家具沉默着,毫无响应,一个个,沉浸在各自的伤感里,只顾埋头哀悼被人遗忘。

在家具中间,我看到一个小鼓,巴掌大的鼓面,蒙着白皮子。我抄起鼓,抄起一根小棍,敲了一下鼓面,梆,声音好脆。

这一声,让我想起“打鼓的”故事,这是我听说书人讲的,说的就是京城老家具的命运。我好想讲故事啊,可是谁会听我讲呢,我不敢给女孩们讲了。在家具店老箱子上坐下来,来,我给你们,给不说话的木头脑袋,讲一个你们的故事吧。

梆,震动着空中飘浮的灰尘,一条条惨淡的光,从橱窗玻璃上的标语缝隙中透进来,一缕缕的灰尘,轻盈地飘舞着,传奇,也可以这样叙述。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京城“打鼓的”人,一根扁担,挑两个圆筐,筐里垫着蓝布,串胡同,收破衣服和烂东西,用蓝布遮起破烂,一边走一边敲小鼓,梆,梆,梆,所以叫“打鼓的”。

P9-11

序言

以我的感觉,在“流落”这个词里,最少包含这么几个意思:行走,无定向,距离漫长,为了糊口逮着任何活儿都下力干,有时得丧失颜面,心理上经历的磨难和体力的消耗一样巨大。但是“流落”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为了逃亡,为了残存,还有主动冒险的成分,出走时候目的地不明确,或者自以为明确,其实全错了,然而,没有办法,就是想走。这种走,不是背着行囊,在异域风情逛上一段时间,又回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房间,自己熟悉的小天地。流落,是自我放逐,有去无回,任何落脚都是临时的。

也许,你是我过去的读者,也许,你借助这本小书的内封打量我。

不错,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解冻时期,我做电视,电影,广播,舞台,我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被认为是“作家”。因为那时我写了几篇有点出格的小说,在中国率先采写口述历史,我的写作得到各种语言的出版和国际关注。

但是我出走了。在创作高峰时候出走了。我感到个人存在被威胁。

流落是常态。如今,中东人非洲人流落欧洲,中原人流落北美非洲中东,人类在新的大迁徙之中。每当我读被战乱,生态,雾霾,经济,政体威胁的人的故事,我都会再一次问:你为什么不逃走?我都再一次自问:究竟什么时候必须选择走?往哪里走是对的?

如今人的流落,在卫星指引下,手握iPhone6,我走的时候,带着被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那是1988年,我走了二十八年了。

我扔掉过去,出于一个简单的心情:不甘心。

我不甘心坐井观天,不甘心等待迟迟飘到的现代派,先锋派,魔幻现实主义,不甘心被喂养,我怀疑我的超前是不真实的。我不是一个领作家工资的专职写作者,不过,在出走之前,在写作方面,虚构的还是纪实的写法,实验手段或者侦探小说,不夸口地说,我尝试遍了。我是没有耐性的,不能忍受上一次使用过的表达方式。而我深感自己是一片在过度耕作的土壤,我的心田是贫瘠的,我是在必须对熟悉的材料重新观察的个人创造危机时刻,选择了流落。

28年的流落写作形成这本小书的内容。第一部分:悬崖写手。你可以读出一个写作走红的我的变化;第二部分:临时生命。

我流落,我写作,实话说,我一直觉得作家头衔不属于我,虽然,在美国这些年,我继续写各种玩意,虚构的,非虚构的,各阶层人物特写,电影评论,经济分析,法律翻译,这是流落者我的某种生存手段,什么都失去了,写作成本很低。而我感恩阅读。

从小喜欢读。12岁私读三言二拍,17岁偷读史记,盗外国小说上山下乡,我的非法阅读故事太多了,但是,直到流落了,不知下一步往哪儿走,被生存焦虑狠狠地击中。当无名恐惧袭来的时候,我坐在角落,双手举着书,这是我抵挡恐惧的姿势,眼前的字是最近的挡箭牌,是白日梦从噩梦飞起的无数洞穴。于是,写,对我来说,是对感恩阅读的还愿,是继续练习。不是没有遗憾的,弹琴练习,邻人能听到,能和周遭和空气分享旋律,而在一副脑子里推敲词句,人不知鬼不觉,神知道吗?人所以为人,一种说法是,人创造了语言;另一种说法是,人创造了讲故事的本领。我继续写作,除了别无所有了。还有对语言对怎么讲故事的练习。非虚构,散文,也是有讲故事的技巧的。

我的这些文字,碰撞你的练习?

写,是流落的生存,可能是唯一的真正的生存。扑捉零碎感受的时候心已经在出走,一次一次出走着,并不清晰文字落定的归途究竟何在。然而,不写,不能算真正流落着真正活着。写着,在荒芜的以为本来无路的地方发现天与地。我的流落有着地理距离的外观,更为智性的茫然。首先和最后,写,是一次次自我成型,不,是二次次自我变形记。

我的文字,据说与人不大相同。读者你可以怀着悲悯认为,我的短促,我的跳跃,受了美式新闻风格影响,你可以把我看成时尚。不错,广告化和信息量,阅读表面化,无处不在手机阅读,文字天下轻快化。当然,诗从来是短促的,而诗意,不等于无限抒发。结构造成的张力是长篇小说的,也可能赋予短文。

你读,你判断。

至于走这件事,出走的时候,我以为我想到后果的,想到放弃,终身放弃;

但是,诚实地说,我还是没有想到我成为你读到的这副样子,我惊讶我的自在,自问,眼界是不是更大更平坦了而不是随洋逐流?

什么时候回归中土呢?你也许问,我以为我不落叶归根,当你读到我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是了,从首都体育馆带百人千人总导演到现在一个人,失去职称,失去公家分配住房,失去公费医疗保险,而我流落我要饭的手段更丰富了,数码时代什么都给你了,全看你自己了,然而,生命也在去了。

我不是不问自己:后悔吗?我有时会想到,假如滞留那个中心舞台,有更多机会做更大创作发挥?

可能吧。更可能的是,我疯了,进精神病院了。我病了很久了,出走前就病了,我的心理疾病在这本小书里有一点点描述和分析,留给一本大点的书吧,想到同辈创作者得官位教席的,想到流落的其他艺人,再一次,我诊断,再一次,我确诊:

流落,对于我,比较好。

你读,你觉得?

2016年

书评(媒体评论)

传奇,是张辛欣极其多变的视角。她的敏锐气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绵延今日,无论“虚构”与“非虚构”、电影与戏剧、绘画与绘本,既是漫长流浪,也是璀璨的思考哲学,展现了她独立不羁的特质。

——金字澄(作家、编辑)

张辛欣是影响过中国一个时代的作家,后来忽然“流落”了一一也许对她来说,比起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修炼自己。她选择的是到异国他乡度过长长一段包括磨难坎坷在内的各式各样的生活。这本书所记录的就是这一过程。在我看来,无论如何,她的所得大于她的所失。而作为她的一位老读者,佩服之余复感快慰:她那枝笔,还像当年那样恣意自在,出神入化。

——止庵(作家、学者)

三十多年来,张辛欣一直在变动和临时状态下写作,这成了她的常态。每一个深感时代剧变的人,都应该看看张辛欣从容而独具穿透力的文字,感受她与时俱进却又独立不羁的创作人生。

——徐晓(出版人)

张辛欣属于最早从“我们”中辨认出自我的那群中国作家,然而她的独特在于,从此她绝不再隐身于队伍之中,而是以流落为船,以写作为帆,把自我呼唤出来,撕裂出来,四处游走,重铸魂灵。她的写作风貌因此变得独一无二。

——胡洪侠(作家、媒体人)

读张辛欣是一大乐事,她的各种游历,有的来自她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方面没有止境且又系统性的追求,有的则来自她的想象力生发的几乎无法打开的谜团,通过它们,我们看见当下生活的实际状况。我们看见中国,我们看见美国,我们看见“我们”“他们”和“我”是如何为自己的社会和价值观在做辩护,我们同时也看见自我欺骗的阴暗面。张辛欣曾当过护士,她今天仍擅长于给我们打针,使我们心智不至于枯萎一一虽然已没有药可以治愈我们。

——金介甫(汉学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