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奇才苏轼--从才子到大师/奇才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杜萌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

丛书选择的人物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

这本杜萌著的《奇才苏轼--从才子到大师》是其中一册,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本杜萌著的《奇才苏轼--从才子到大师》讲述了他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蜀山少年,初人宦途

一、幼年读书在眉州

二、初入京师:科举场上一呜惊人

三、再回京师:水路迢迢山路遥

四、初入宦途:三分离情,二分宦意

第二章 身陷政治斗争:繁华杭州到惶恐黄州

一、针锋对荆公: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西子湖畔:忧喜参半

三、北上密州:争废手实,安抚民心

四、洪水围徐州:爱民之计,有能者为之

五、惊鸿一瞥:湖州梦醒是黄州

第三章 转折:惶恐尽头是放下

一、兴之所至,偃仰啸歌

二、闲适放旷,自得自乐

三、汝州路遥:且走且游

四、重新受命:再回胶东

第四章 辗转西途:踏花归去,马蹄未香

一、与司马光的争辩

二、诗词酬唱,优游岁月

三、扬眉吐气:弹压变法派

四、分裂的焦灼:保守派的内讧

五、提携后辈:初见庭坚

六、再至杭州,旧时风光次第新

七、京师居非易,杭州又颍州

第五章 贬谪天涯路,奇绝冠平生

一、颍水知吾意,摇荡乱我须

二、扬州观花好,暑日乐偷凉

三、心有戚戚,渊明遥寄

四、乾坤改易,命途坎坷

五、南下惠州:此心安处是吾乡

六、儋州万里遥,故乡何处是

试读章节

而苏洵的妻子,也就是苏轼的母亲,从始至终是个优秀的女人。她是眉州大族程氏的女儿,嫁给苏洵的时候,刚刚十八岁。程家家境殷实且多有官家人,而苏洵家中却只是薄有田产。程家的长辈,若不是看在苏家也算名门望族,而且苏洵的哥哥苏涣已经在外为官的份儿上,想必不会把女儿嫁给略显落魄的苏洵为妻。但程氏自从嫁到苏家之后,却从来没有显露出半点对苏洵的不满,而且孝恭勤俭,恪守妇道,没有因为自己的娘家有钱有势就装腔作势,这些优秀的品德,让程氏赢得了苏家人的口碑。同样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解,有些人问她,你爸妈那么有钱,你若跟他们要,他们肯定给你,为何一定要忍受粗衣疏食呢?程氏却说,我跟父母要钱当然可以,但若是别人因此讥诮我的丈夫,说他因为没本事养不起妻子儿女,只能向别人讨生活,那可怎么办呢?这样的深明大义,让程氏在苏家具有了一定的威望,即使是年老而待人严苛的祖姑,也对她称赞有加。

据说,苏洵在二十七岁上能够改头换面,也是程氏之功。苏家的家境毕竟不够好,苏洵慨叹,要是我专心学习了,那家庭的生计该怎么办呢?程氏却说,我早就有所打算,你不要为了让我过得好而放弃学业,只要你发愤图强,生活的事情,自由我来承担。随即,程氏便把自己陪嫁的嫁妆全都卖掉了。由于程氏善于经营,没过几年,苏洵的小家庭就变得富裕起来,而苏洵也得以专志于学,最终成为有名的文人与儒士。

在苏轼出生之前,苏洵已有一子三女。长子名景先,但不幸早逝。苏洵的小女儿,也就是苏轼的三姐,嫁给程家表兄程之才为媳,但程家人似乎并不待见这位苏家三小姐,在她生病的时候也不予悉心照料,使她一命呜呼。因为这件事,程家和苏家的关系完全中断,再无来往。苏洵作为父亲,万分自责,而苏洵的妻子程氏,面对此事,想必也不会好过。

苏轼和小他三岁的弟弟苏辙两兄弟情同手足,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苏轼对待苏辙,既是长兄,也是老师,在苏辙的记忆里,哥哥苏轼总是那么率性天真,这既让他陶醉,也让他惭愧。与哥哥相处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即使以后天各一方,也让他回味不已。

在这个小家庭外,苏轼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伯父苏澹和苏涣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堂兄妹们。特别是伯父苏涣家的四小姐,苏轼初次见到她时,内心就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此后这潮头掀起的余波,还数次撩拨着他的心弦,让他不得安宁。

当苏轼和苏辙十几岁的时候,他们的个性也渐渐显露出来。这时候,苏洵写了一篇文章,叫《名二子说》,讲述了苏轼与苏辙名字的由来。他说,一辆车有很多部件,像车轮、辐条、车盖、车轸,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轼”,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不过若没了“轼”,车也称不上完整。所以,对于苏轼,父亲希望他能够多注意自己外在的修饰,不要太沉默寡言。而“辙”,也就是车辙,天下的车没有不沿着车辙走的,但若论到车的功绩,却跟车辙没有什么关系。若不幸遭遇到车倒马毙,也没车辙什么错。所以,处于祸福之间的车辙,正是能够保全自我的最佳选择。苏洵对苏辙的期望,就是免于灾祸。苏辙确乎实现了父亲的愿望,他个性沉稳,虽然秉性正直,但并不招惹是非。而苏洵的良好愿望在苏轼身上算是浪费了,因为苏轼不仅才华外露,而且对人无所顾忌,口无遮拦,白白让自己吃了很大的亏。正如他自己诗中所写的——“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此后,这些白纸黑字,代表了苏轼纵横驰骋的精神世界,也不幸成为了党同伐异者讨伐苏轼的口实。

苏轼八岁的时候开始入私塾读书。书塾的老师是道人张易简,在这个拥有百十个学生的私塾中,天资最为聪颖的只有两个,就是苏轼和陈太初。苏轼对陈太初的印象非常深刻,也很钦佩。当陈太初去世后,苏轼还写过一篇文章来纪念他:

道士张易简

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余稍长,学日益,遂第进士制策,而太初乃为郡小吏。其后余谪居黄州,有眉山道士陆惟忠自蜀来,云:“太初已尸解矣。蜀人吴师道为汉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岁日,见师道求衣食钱物,且告别。持所得尽与市人贫者,反坐于戟门下,遂卒。师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骂日:‘何物道士,使我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开目日:‘不复烦汝。’步自乾门至金雁桥下,跌坐而逝。焚之。举城人见烟焰上渺渺焉有一陈道人也。”

序言

四年前的深秋,出版人孙轶女士约我去北京,参与一套史书的策划。有两天时间,大家聚在东四八条的一座四合院里商议,吃过晚饭便沿着胡同走走。临行前,又遇到了山西教育出版社的雷社长,孙女士拿来纸笔,要我给教育社再策划一套选题,我就写了“奇才集”三个字,又开列了一串古人的名录。没想到两位老师一看便认为可行,史书的事后来暂缓,这套“奇才集”倒排上了日程。

丛书的策划要点在于选准要写的人物,回昆明后我再三斟酌挑选,以确保所选名录品质。标准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精选出来的十多位人物均为一流,数量上已具丛书规模。

我做个策划案容易,孙老师他们组起稿来就费劲了。之后的一两年她都在操持这件事情,确定了以青年学者为班底,以前所未有的集、传结合的方式来编撰,既是原创,又兼顾阅读的雅俗,还可推出一批新面孔,显示一种新笔法,创造一个新方式。

以往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出版,都是集、传分开的,集是集,传是传。这次我们将集、传结合,非但形式新颖,重要的是能满足更多读者的实际需求,让他们一册在手,便能读到一位天纵文艺奇才的人生与作品。

选择青年学者来撰写,是想呈现一种新面貌。老学者有功底,学f.-j扎实,他们的研究与书写偏重的是历史和政治,行文严肃。而青年学者注重的是品读和鉴赏,是文学和艺术本身。加之网络时代到来,写作和阅读都要有相应的快感,活泼的语言对读与写来说,均必不可少,这也是青年学者们的优势。

在策划案通过的两年之后, “奇才集”的书稿陆续出现在我面前。前十部稿子,均由我逐字逐句地修改删补,每改完一部还要写几百字的审读意见。从书稿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策划的要求,青年学者们清新活跃的笔调,一改史传人物生平考证和背景说明的繁杂、沉闷,让读者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了人物的生活与创作的情节上来。

文艺家与政治家或企业家不同,尤其是被称为“奇才”的天才诗人、哲人和画家,他们往往个性张扬,注重自我,个人生活也富有戏剧性。政治家与企业家的人生,与社会、现实和历史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在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作为。而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人生,却大都在孤独中进行着自己的文化创造,社会历史现实对他们而言,关系时常并不是很直接,或者只是他们的人生与作品的注脚。

“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而山西教育出版社编辑们过硬的职业素养,那种为一个字查遍所有诗词版本的功夫,更确保了这套丛书的品位和质量。  张宇光

2016年5月于昆明翠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