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奇才阮籍--醉与醒的煎熬/奇才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芸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

丛书选择的人物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

这本刘芸著的《奇才阮籍--醉与醒的煎熬》是其中一册,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阮籍,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这本刘芸著的《奇才阮籍--醉与醒的煎熬》讲述了他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少年知名

士族之后

生逢乱世

博学志远

第二章 正始十年

十年幽潜

托孤祸端

初入仕途

再拒曹爽

典午之变

第三章 竹林之游

山阳嘉竹

开怀畅饮

手挥五弦

清风执麈

第四章 艰难求存

两任中郎

淮南二叛

东平为相

步兵校尉

慈母辞世

淮南三叛

第五章 找寻出口

穷途痛哭

叹无英雄

长生无望

任由自然

第六章 晚年时光

曹髦被弑

嵇康遇害

抑郁而终

试读章节

阮籍的祖父名阮敦,其生平事迹,未见于史书记载。阮敦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璃,就是诗人阮籍的父亲;次子之名,今已不可知。阮璃字元瑜,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是对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阮璃之外,还有孔融、陈琳、王粲、徐斡、应场、刘桢等六人,他们是当时除曹氏父子外最优秀的文学家,阮璃能跻身建安七子之列,充分说明了其文学水准。

在阮璃一生的成长经历中,不得不提及东汉名士蔡邕,二人是同乡,都是陈留人氏。蔡邕学问渊博,才华横溢。他博通经史,不仅儒学修养高,还曾参与续写当时的史书《东观汉记》;又善于写诗作赋,语言清新,切近生活,关注现实,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书法造诣也颇高,尤其擅长篆书和隶书,所创造的“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同时还爱好音乐,精通音律,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就是由他创制的。大概是钦佩蔡邕深厚的学养,加之地缘位置比较近,近水楼台先得月,阮璃很小的时候就拜蔡邕为师进行学习。阮璃本来就天资过人、才思敏捷,连年长他三十多岁的老师蔡邕都称赞他“奇人也”,对他很是赏识;而蔡邕多才多艺、才华出众,也深受阮璃的敬佩。总之,这段珍贵的求学经历称得上是师生两相得了。名师出高徒,有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师调教指点、倾囊相授,阮璃自然是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日后的阮璃不仅文学素养高,写得一手好文章,还精通音乐,弹得一手好琴,跟这段难得的求学经历有很大关系。

还值得一提的是,蔡邕不仅学富五车、博学多才,还特别喜欢收藏书籍,最多时曾达到一万多卷,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东汉末年,上距蔡伦改进造纸术才一百余年,用相对轻便的纸张来传抄书籍还不是很普遍,而印刷术则要到五六百年之后的唐代才产生,大规模印刷书籍更要到八九百年之后的赵宋王朝,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书籍的传播与流通。在那个时代,除了朝廷设有专门的藏书机构,藏书较为丰富以外,一般的士族家庭能有几千卷的藏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据说,蔡邕是历史上第一个藏书过万的私人藏书家。不仅如此,蔡邕为人慷慨,并不把这些书籍据为己有、秘不示人,因为喜欢王粲的才学,晚年便把自己的藏书用车载了好几车赠给王粲。在古代,书籍与知识学问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普通家庭的读书人买不起书,就只能靠借书或者抄书来学习。阮璃这位名师颇为丰富的藏书,自然也给阮璃少年求学提供了很多便利。

阮璃天资聪颖,加之少年跟随名师蔡邕求学,得其真传,随着年岁的增长,学问越来越大,文章写得越来越好,而名气也越来越大。在古代,一般士人都把出仕做官作为人生的目标,而学问、文章、声名、族望这些都是士人求官晋爵的重要因素和资本。如今,阮璃这些条件差不多都具备了,正是步人官场的好时机,可是声名日盛的阮璃似乎并不热衷仕途。这也难怪,这时的东汉王朝早已过了太平盛世,宦官专权、外戚掌政、朝廷腐败、边疆战事不断,国家境况江河日下,动荡不安。大概在阮璃的弱冠之年,黄巾起义爆发了,这场农民战争历时数年,波及七郡二十八州。此后,全国更是军阀混战,战乱不断,加以天灾病疫,导致民生凋敝,白骨遍野,到处弥漫着痛苦和绝望的气息。曹操在《蒿里行》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由于常年的战乱,战士们的铠甲上都长满了虮虱,众多的老百姓因战乱而丧生,累累白骨曝露在荒野之上,千里之间连鸡呜的声音都听不见了,一百个老百姓中只有一个还侥幸存活,想到这里令人肝肠寸断。

深受儒学熏陶的阮璃未尝不胸怀大志,可是身在这样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亲眼目睹朝不保夕的人间惨剧,阮璃渐渐调整了自己的人生路标。他在《七哀诗》中悲伤地写道:“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出圹忘故乡,但见蒿与莱。”人生易老,生命难常,盛衰无情,何必执著于建功立业呢?还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以布衣终生吧。他在《隐士》诗中写道:

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

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

苦,但当守明真。

四皓:指秦末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为了逃避战乱,一起到商山隐居。他们都年岁已高,须眉皆白,被称作商山四皓。

老莱:即老菜子,春秋末年楚国隐士,相传住在蒙山,靠种田养活自己,听说楚王召他入宫做官,就跟着妻子迁居江南。P4-7

序言

四年前的深秋,出版人孙轶女士约我去北京,参与一套史书的策划。有两天时间,大家聚在东四八条的一座四合院里商议,吃过晚饭便沿着胡同走走。临行前,又遇到了山西教育出版社的雷社长,孙女士拿来纸笔,要我给教育社再策划一套选题,我就写了“奇才集”三个字,又开列了一串古人的名录。没想到两位老师一看便认为可行,史书的事后来暂缓,这套“奇才集”倒排上了日程。

丛书的策划要点在于选准要写的人物,回昆明后我再三斟酌挑选,以确保所选名录品质。标准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精选出来的十多位人物均为一流,数量上已具丛书规模。

我做个策划案容易,孙老师他们组起稿来就费劲了。之后的一两年她都在操持这件事情,确定了以青年学者为班底,以前所未有的集、传结合的方式来编撰,既是原创,又兼顾阅读的雅俗,还可推出一批新面孔,显示一种新笔法,创造一个新方式。

以往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出版,都是集、传分开的,集是集,传是传。这次我们将集、传结合,非但形式新颖,重要的是能满足更多读者的实际需求,让他们一册在手,便能读到一位天纵文艺奇才的人生与作品。

选择青年学者来撰写,是想呈现一种新面貌。老学者有功底,学f.-j扎实,他们的研究与书写偏重的是历史和政治,行文严肃。而青年学者注重的是品读和鉴赏,是文学和艺术本身。加之网络时代到来,写作和阅读都要有相应的快感,活泼的语言对读与写来说,均必不可少,这也是青年学者们的优势。

在策划案通过的两年之后, “奇才集”的书稿陆续出现在我面前。前十部稿子,均由我逐字逐句地修改删补,每改完一部还要写几百字的审读意见。从书稿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策划的要求,青年学者们清新活跃的笔调,一改史传人物生平考证和背景说明的繁杂、沉闷,让读者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了人物的生活与创作的情节上来。

文艺家与政治家或企业家不同,尤其是被称为“奇才”的天才诗人、哲人和画家,他们往往个性张扬,注重自我,个人生活也富有戏剧性。政治家与企业家的人生,与社会、现实和历史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在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作为。而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人生,却大都在孤独中进行着自己的文化创造,社会历史现实对他们而言,关系时常并不是很直接,或者只是他们的人生与作品的注脚。

“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而山西教育出版社编辑们过硬的职业素养,那种为一个字查遍所有诗词版本的功夫,更确保了这套丛书的品位和质量。  张宇光

2016年5月于昆明翠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