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夺取全国胜利、准备成立联合政府的革命形势新需要,李源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参加了中央社会部主办的训练班。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来到山西做教育工作,后来又参与了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李源跟随解放大军一路南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组建工作,在历史的洪流中为革命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李源先后从事过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和政治工作,还参与过许多重大案件的审查,借助信仰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凭着共产党员的党性,他始终保持着正确的工作方向。
风雨不期而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源和很多老同志一起受到了冲击。当时,他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因为维护老一辈革命家、福建苏区创始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张鼎丞而被扣上“铁杆保皇派”的帽子,被揪斗不放。后来他与全机关人员一道,被下放到湖北沙洋农场劳动,与他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王彬也被迫害致死。在人生的低谷,心中的红色火种始终如灯塔般照耀着他,他也从未因逆境而对坚守多年的信仰产生过丝毫动摇。
1972年,李源被调回北京市法院工作。劫后余生令他感慨良多,与昔日老友彼此鼓励,相约继续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而努力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律虚无主义和“左”倾错误思想走向极端,全国各地法院大多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虽经拨乱反正,但影响的消除并非一日之功。为了弥补被耽误的时光,他忘我工作,为我国恢复律师制度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在全国第一次法学规划会议上,李源作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作了《恢复律师制度是健全法制的需要,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的发言。发言全文见诸媒体后,成为全国公开呼吁恢复律师制度的第一篇文章,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伴随着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恢复律师制度,北京市律师协会也很快成立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成为全国法院系统唯一的窗口,李源和他的同事们接待了美、日等国的司法界访华代表团,并曾率团出访日本,增进了法律工作者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宣传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司法交流积累了宝贵经验。
不论是经历政治运动的风雨洗礼,还是在政法一线多年的辛勤工作,陕北公学的精神始终伴随着李源,为他指引在曲折道路上前行的方向。这位见证并亲历了政法界多项破冰之举的老人谦虚地说,虽然未能在理论上攀登高峰,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无愧于党和人民。他将其归结为精神支柱的力量,并以诗自勉:“正直清廉堪自慰,长久声誉在人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自1986年离开北京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的岗位后,李源老人“离而不休”。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服务,应邀担任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法律顾问,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为残疾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工作中。
李源一贯反对说空话,唱高调,认定了的事儿,一准付诸实施。20世纪90年代,为了成立中国延安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校友会,李源参加筹备工作会议、拟定校友会章程、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前后奔忙,乐此不疲。1995年校友会正式成立后,他又忙着主持日常工作,编辑《中国延安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校友会(专辑)》,举办李维汉、成仿吾两位老校长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编撰《李维汉纪念集》《成仿吾传》,组织陕公校友书法、绘画作品展览……每年,在陕公校友会召集的各种庆祝会、纪念会、研讨会、联谊会上,老校友们乘兴而来,心旷神怡,自由抒怀,乐以忘忧。因为陕公校友年事渐高,2006年,中国延安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校友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在一片赞扬声中谢幕,为学校的历史书写了难忘的一页。校友会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
手不释卷是李源自陕北公学时起养成的学习习惯,编书和写文章也成为他离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务和最大的乐趣,除了经常阅读《政法老干部园地》《北京老干部》《民主与法制》等杂志,他每天必读《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参考消息》,思想常新,紧跟时代步伐。阅读之余,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伏案写作,写累了就到院子里转一圈,回来再接着写。
因患癌症,李源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但他不以为意,仍然醉心于读书学习。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在医院的病床上仍然坚持完成了党组织规定的学习任务,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知识竞赛中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真正是一位“老有所教,老有所学”“活到老,学到老”的共产党员。
如今回忆起陕北公学那段峥嵘岁月,百岁高龄的李源深情地说:“陕北公学和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光辉典范,其先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是永放光芒的,是中国人民大学80年历史中光荣的一页。我们受到母校培养和引领数十年,自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发挥正能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梦不息。”
P4-6
2017年春,在人大校园里玉兰花正当盛放的时节,本书的编纂工作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环节。春华秋实,《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编写已近尾声,抚卷回顾,这书中的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每一份真情都让我们动容。这不仅是一本记录人大校友奋斗足迹的专访集,更是一部见证着无数人大人与人大风雨同舟、共同成长,并肩担当时代使命的口述史。
中国人民大学即将迎来80周年校庆。80年,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依然年轻,正焕发着不变的青春光彩与热情活力。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这一校庆主题的指引下,校友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即将策划举办的系列校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辑录校友专访的系列书籍,《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一书再次为校庆献礼。
《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至今已经出版了六集,每一集的出版都不仅记录着一个时期内人大校友奋勇向前的足迹,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与收获。他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时代的潮流中奋勇前行,为心中不灭的光亮执着坚守,用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共同谱写出了共和国建设者的精彩华章。他们的奋进故事,他们的求是精神,他们的家国情怀,是属于人大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从初步策划到具体落实,从联系采访到撰稿,从遴选稿件到定稿排版,离不开编写组成员的辛勤付出,也不离开中国人民大学各地校友会的大力协助和各部处、院系以及广大校友的热情帮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宏霞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倾注了不少心血。因此完全可以说,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集体劳动的成果。在此,谨对各个单位、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各种原因,本书难免存在不足和失误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朋友,特别是校友批评指正。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编辑部
2017年9月
旖旎晚霞,不让晨曦——访陕北公学老校友李源
丰碑无语,灯塔有光——记陕北公学老校友、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访著名歌唱家孟于
有温情与胆识,更有坚定信仰与执着追求——访华北联合大学老校友白水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访华北大学老校友、河北省中医院原总会计师贾文鸾
耄耋老人的大学情缘——访华北大学老校友、原河北省乡镇企业局办公室主任俞钦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科学家人生——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锡康
一个闲不住的“艺工”——访国家一级编剧苏叔阳
悠悠母校情拳拳报国心——访人大香港校友会创始人饶友基
会当击水,自信人生——访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
用一生践行爱国爱民的理想——访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兼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林治波
用人生书写“风华正茂”——访江苏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耿正义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闫坤
中国股权投资的探路者——访北京宏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卫保川
做个“二有”青年——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C讲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国青
树法律之义,扬兄弟之情——访北京李晓斌律师所创始人李晓斌
创业世界的“邓布利多”——访《创业家》杂志总编、黑马学院创办者牛文文
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访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访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中祥
母校是我奋勇攀登的基石——访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总编室原主任曹瑞林
忠于内心,成为最好的自己——访资深媒体人朱学东
选择人大,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访凤凰城集团董事长周明德
不一样的体育人生——访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刘建宏
拳拳爱国心,殷殷法律情——访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梁美芬
始终在路上的创业者——访杭州灿越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勋
从未沉寂的电影梦——访光合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朝辉
笃行法学路,点亮求是灯塔——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
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法律部部长王振民
廿一年新闻路,不忘初心得始终——访《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余海波
前行路上的“三个锦囊”——访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董事长汤雪梅
想陪一个好企业一起成长——访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
以脚步丈量世界三极,用新闻理想演绎传奇人生——访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谢力
勤勉之道在有恒——访浙大博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施久亮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
用信息推开金融的大门——访上海华宝证券公司总裁陈林
坚守正道的“住”梦人——访北京裕昌置业集团董事长常鹏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访虎嗅网创办人李岷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访东方汇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纪沫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戏剧人生——访青年戏剧导演裴魁山
见“微”知著润物无声——访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
扎下“为人民服务”信仰的根——访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吴永明
司法改革的锐意探索者——访台州市黄岩法院院长陈崇冠
不惑之年的“90后创业者”——访“跟谁学”学习服务平台创始人陈向东
三尺讲台育桃李四秩春秋谱丹心——访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存刚
用父亲的心做教育——访斯玛特教育集团创始人武志
“重阳一生,不弱于人”——访民晟联创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李哲峰
年轻的商业精英,坦然的赤子之心——访深交所上市公司乾照光电董事长金张育
用无悔青春书写宁夏传奇——访中国人民大学宁夏籍优秀校友尤天彪、崔成涛、马光华、郭黎、陈林
玩游戏就玩到时代前列——访壳木软件公司创始人李毅
追梦的路上永远年轻——访共青团中央直属机关团委书记刘闵
人生的精彩在于未知——访都尚无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飞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访《中国成语大会》冠军彭敏
扎实治学踏实做人——访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建君
饮水当思源树德方务滋——访北京树思源工作室法人代表都晓杰
用茶打开世界那扇门——访空空茶道创始人兼CEO邓佳霖
在“分享收获”中成长——访中国CSA创始人石嫣
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的旅行——记芥末金融联合创始人兼CEO侯瑀
在商场的风浪中一路远航——访兰州海鸿房地产集团董事长段鸿奇
大医精诚——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朱同玉
后记
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80年前,延安清凉山上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陕北公学。80年来,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从延安到北京,这所大学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凝结形成并不断发扬着“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光荣传统。这是人大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80年栉风沐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承载着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好愿景。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其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她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诞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80年砥砺前行,“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光荣传统凸显了学校培育“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辉煌成绩。从陕北公学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共培养了26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他们之中,既有不怕牺牲、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家,也有闻名遐迩、潜心治学的专家学者;既有敢为人先、推动国家社会向前发展的政界精英,也有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商界翘楚;既有志愿付出、乐于奉献的道德模范,也有心怀梦想、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敢为人先、积极探索、求真务实、奋勇前行,为民族进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80年不忘初心,“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已经成为一代代人大人共同的精神底色,它凝结了中国人民大学从战火中走来、在时代中奋进的精神品质,是学校80年办学历史的真实写照;它反映着中国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是一代代人大人精神品质的集中概括;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崇尚人文、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本质反映。1937年,毛泽东在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时写道:“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可以说,“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正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最真实的写照和最贴切的符号。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第七集),收录了50余位校友的专访。作为辑录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的系列书籍,《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自1987年成书,五年一期,已经出版六集。囿于种种条件,不能尽访校友代表,但收入本书的部分校友,确足以为人民大学的校友群像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跨越五年的采访,适逢中国改革开放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也是每一位人大校友应予承担的时代使命和共同愿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施展才干、发挥光热,他们在各行各业奋勇当先、勇往直前,正如穿越了战争烽火和历史风雨依然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一代代人大人,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在于它的学生。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大学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水平、贡献和影响力。告别了校园生活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就是一所大学育人成果与整体形象的代表和体现。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校友已成为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校友的职业成长与人生体验也将为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值此学校80周年校庆之际,让我们携手并肩、一同努力,为母校增添新的记忆与光彩!为把学校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探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之路而努力奋斗!
郑水泉于明德楼
2017年8月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编辑部编的《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第7集)》收录了50余位校友的专访。不仅记录着一个时期内人大校友奋勇向前的足迹,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与收获。他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时代的潮流中奋勇前行,为心中不灭的光亮执着坚守,用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共同谱写出了共和国建设者的精彩华章。他们的奋进故事,他们的求是精神,他们的家国情怀,是属于人大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跨越五年的采访,适逢中国改革开放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也是每一位人大校友应予承担的时代使命和共同愿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施展才干、发挥光热,他们在各行各业奋勇当先、勇往直前,正如穿越了战争烽火和历史风雨依然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一代代人大人,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2017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庆八十周年,“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校庆主题反映了学校“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是一代代人大人精神品质的集中概括。中国人民大学校报编辑部编的《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第7集)》作为辑录校友专访的系列书籍,细腻记录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事迹和感悟,是对学校八十华诞的重要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