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早读过了(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杨早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早读过了》为青年学者杨早近年来的书评集。作者是中文专业的学者,阅读涉猎广泛,又与大众媒体有较多互动,连年主编“话题”书系,对书籍、出版与文学都有新锐的观察。文字晓畅明快,不乏幽默犀利。本书结集之书评多在各类媒体专栏发表过,对推广大众阅读颇有影响。

内容推荐

杨早身兼(文学与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者、书评人与阅读推广的实践者三重身份,《早读过了》辑录其近十年来的近百篇关于阅读、文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评论、书评与短书札文字。杨早师从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开启对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传媒史的关注,并由此进入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史的研究。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写作之外,亦热衷实践对大众阅读的推广与实践,除对专业领域内过眼新书多有评论推介,亦尝试将专业视角对准当下,对当下出版、媒体与阅读生态都有犀利的观察与评论。此外,因其身体力行主持推广社区阅读实践(“阅读邻居”),并积极尝试用新媒体推送私人阅读书单,所以本书亦辑录相当部分的短书札,以志其推广大众阅读的雪泥鸿爪。

目录

争取不被当炮灰

 书评和专业没有关系

 每天阅读一小时

 最畅销的书为什么绝不是最好的书

 你之所谓读者,我之所谓炮灰

 产业有自己的逻辑,我也有

 编辑的自信力

 冬天为啥有冰棍卖

 2016,成立一个阅读共和国

没药还是解毒剂

 好小说的三个特性

 四年前我们所失去的

 我唯一信任的当代作家

 意义不仅仅在于成长

 “说什么?”与“谁在说?”

 网络文学有没有改变“文学”的定义

 哈利魔法在中国

 一剂完美的没药

 知识女性最终都会质疑爱情

 该叫它们小说,还是故事?

 历史小说的壳,官场小说的核

 农村大学生走上了欲望之路

 上半截“爱国”,下半截“个人”

 足够类型,未够游戏

 旧书新读:武侠三变

去奇乃得真民国

 去奇乃得真民国

 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了龙的传人?

 老中国幻影显形

 当大门口站着陌生人

 珠江口外,那艘蓝旗船

 如果世上只有英文

 一切只为了抵达最底层

 洪业的故事:儒生变成基督徒

 辛亥:不战的革命最难得

 物质技术改变了文学生活

 通俗不易,写史更难

 便恁地在意兴亡沧桑

 左史右图说晚清

 “以旧带新”的新闻画史

 《新青年》是《甲寅》的翻版

 编辑角度看《良友》

 报业如何成史

 学问还可以这样表述

 旧史新意大题小做

 第三套笔墨

 晚明晚清的回忆

 他们带回的德国

 那些中国的好人

大家都来读经典

 一只改邪归正的猴

 二十年前读红楼

 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

 救救《背影》

 倘若我来选鲁迅……

 “真孔子”与“真老子”

 吴福辉“暗算”现代文学史

 跨语际,不是翻译是重构

 相对论对“文傻”也是有用的

 昆明大学生跑警报耽误了多少节课

 武戏文唱的《古金兵器谱》

 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你们这帮路痴

 损出一片新天地

 苏北是个语言迷

 为什么是纳兰?

人人家里都有史

 人人家里都有史

 十年日记百科全书

 《四明别墅对照记》之落生

 匪兵、拾荒者与解梦师

 怎样让孩子认知恐怖主义

 闲笔未让丹青妙

 香港那个欧阳

 十年辛苦说《话题》

 2007,四姊妹来到大陆

 革命与生活的“相关”与“无关”

 彼时尚不耻以日为师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用小说法,而以记史

好书恨多贪过眼

 A~Z

试读章节

你之所谓读者,我之所谓炮灰——民主就是这样被滥用的

萧红2014年会很热闹。主要该是拜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所赐。1月22日是萧红逝世72周年,选择此时推出一本新的萧红传记,不可不谓商业上明智之举。

只是书就像水果,有时不必吃也知道是坏的。这本萧红的新传记名为《此生注定爱就是痛》,马上——就让人联想到去年白落梅那本林徽因传记神作《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再一看简介,它要阐述的是“性格即悲剧”,萧红一生的悲苦源于她自己的性格。

继林徽因之后,小清新向又一位女作家张开了它的獠牙。你能听到这只食尸兽上下槽牙摩擦的吱吱声。我说这本书是“跟风卖嗲”实在太轻,应当悬想萧红泉下有知, “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然而就是这轻轻的损评,也还有人大不同意。自然那论调熟得发烂: “卖嗲”并不是原则问题,白落梅亦不坏的,因为“读者买账呀”……我等着这人说出“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没等到。

她又说:不是让你去迎合,但知识分子应该尊重读者,于丹让人亲近经典啊,白落梅也让人了解现代文学啊,也有积极意义不是吗?

我问:谁是读者?是掏钱的人么?一千个掏钱的人,比一百个拒绝掏钱的人,更值得知识分子尊重是么?

一千个掏钱的人,比无论多少不肯掏钱的人,都值得卖这货的商人尊重:大小是衣食父母呢。

最近电信诈骗业风生水起,汤唯不幸成了该行业新的代言人。对于诈骗从业者,上当的人,比不肯上当的人,更值得尊重,对不对?

那些要求受骗者“配合国家机关调查”的,有没有宣扬爱国主义与公民义务?那些吓唬老年人“不转账你的卡会被锁死”的,算不算进行个人财产的普法教育?那些操南方口音冒充旧友出车祸找你借钱的,是不是在考验你为了朋友两肋插刀?那些发短信说“爸妈我嫖娼被抓速汇8000元给警警官”的,难道不是会让你警醒子女教育问题?它们有没有积极意义?

那怎么一样?你说,骗子造成了人民群众财产损失。哦,那么,印一本坏书卖给读者,损亏其金钱,浪费其时间,虚耗其心力,斫丧其趣味,又怎么说呢?

还是不一样嘛,你不服气地嘀咕。受骗上当的只是少数人,于丹和白落梅的书可是有上百万的销量……而且我身边的谁,谁,谁,读了还很觉得不错哩。

假如咱们是在台湾地区选领导人,是的,于丹正,白落梅副,迨无异义,我屁都不敢放,因为我相信在政治领域,人民的选择值得尊重。可是当下咱们是在说读书吧?那就不能讲民主喽。

政治者,管理众人之事。理论上每一个体都是平等的,在表决时应该尽可能尊重每个人的平等权利。读书者,人类智慧之流布传承。必须尊重经历千百年形成的智慧考量体系,它由爱智者共同维护,而不由庸众投票决定。

一个反智的社会,才会将政治领域的普遍民主法则,商业领域的拜金主义,滥施于读书这样的智识场域。抱怨好书榜歧视畅销书,大谈畅销书的积极意义,看上去是尊重商业规律,鼓励民主选择,其实是拔高一种标准,来压制其他标准。

一本书卖出了一百万册,只能说明有一百万名读者选择了它,出版商挣到了一百万本书的利润。除此之外,是否好书,有无意义,亮点何在,缺失谓何,都需要重新考量。如果仅只“买的人多”这一条,就成为了一本书拒绝批评的护身符,还美其名日“用数据说话”,那可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了。

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夏虫没见过冰。倘是明明懂得智识领域有独立的价值高下,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只肯拿销量说事,还大言不惭地蛊惑夏虫们,让他们吞嚼着狗屎,却自以为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那只能用川话国语双重的“造孽”来形容了:他们好造孽,你们造的孽。

直说了吧,你之所谓“读者”,我之所谓“炮灰”。什么是炮灰?并不是所有的牺牲者都是炮灰;参加无意义的战争,承担无意义的牺牲,用生命换不来一点社会进步与民众福祉,这样的牺牲品,就叫炮灰。一本书制造了一百万炮灰,好光彩吗?这跟“特大诈骗案,超百万人上当”有什么区别?

你眼珠转动,在想词儿。你是不是想说:一个能骗倒一百万人的骗局,必然也是有技术含量的?错。看过一篇报道,分析当下的电信诈骗为何手段如此低劣——因为它都是连环扣,如果一个人进行到第三第四步,他突然猛醒,退出骗局,那么骗子之前投入的诈骗成本就颗粒无收了!因此骗子会用异常拙劣的手法如“你的电话已被锁定”“你的银行卡涉及一个特大诈骗案”作为开局,连这种手法都无法识破,也不懂得求证的人,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基本不会在后续的进程中回过昧儿来。没见那些哭着喊着要汇款的成年人,执拗顽强得逼银行断掉ATM机的电源?

一个人读了于丹或白落梅,内心获得了——我不敢学张晓舟说“卑贱的满足”,只能说“低劣的满足”。这事本身没有错,也不一定要被嘲笑。有谁完全不需要低劣的满足呢?不去说看AV、当大V这种违反公序良俗的勾当,就算像我这样,拿着手机每天玩五盘连连看或斗地主,又何尝不是低劣的满足?这是民主社会的好处,没人能逼着你高级,没人能阻止你享受低级趣味。

但这不意味着因为很多人安于低劣的满足,这满足就变得高雅了。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他们有浅层的欲望需要满足,但又不甘于只满足浅层的欲望,这种复杂便是人类社会精神领域一直能追求更高更深,而不是永远沉溺于酒神狂欢的动力所在。一个现代人习得智慧的结果,并非就此放弃所有的浅层欲望,而是能够辨认出自身的满足哪些是低劣的,哪些是高级的,进而用理性控制欲望,就像我每天玩连连看和斗地主,但从来不去买任何道具,又好像看着《非诚勿扰》感怀身世轻抛珠泪,但心里明白那只是一出连续剧。

其实,说于丹或白落梅提供的是“低劣的满足”,多少有点侮辱敬业的苍井空和史玉柱们。摆明我要靠你的浅层欲望挣钱,那是你情我愿,不是骗局。骗局是以次充好,明明就是矮穷矬,偏要冒充高大上,欺负人没见过好的。学富五车,仍免不了喜欢动作片,梁启超也爱搓麻将;你见过熟读《论语》的人喜欢于丹吗?你见过研究文学史的人喜欢《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知道啥是实在啥是吹,才能不被当炮灰。

P16-21

序言

这个时代没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

编完、校完《早读过了》,我突然发现,我好像丧失了我的拟想读者。

我本科二年级的任务是“八篇书评”。那时的拟想读者就是本科导师黄修己先生,只要导师同意通过就一切OK。题目似乎也是导师指定的,记得有《坟》,可现在完全想不起都写了些啥。

四年级的时候,毕业论文导师程文超先生有次要我写一篇张旻小说《校园爱情》(?)的书评,我请教他怎么写,程老师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后来交了稿,程老师说:你这篇书评啊,把我说的都写出来了,可是……没有你自己的看法啊。

毕业后在媒体工作。因为历史系的师姐李霞在《粤港信息日报》编书评版,我就开始给那儿写书评。集体宿舍楼,她就住我楼下,所以经常是叫我过去,给我一本书。我吭哧吭哧读,完了来一千字。这期间的拟想读者……我也不知道是谁,因为书评不像新闻或时评,读者正面或反面的意见都会来信或给编辑部打电话。书评会影响哪些人?我到现在也不清楚。反正评什么书也是编辑定的。

这期间,有一本书是自己读后有感想的,《吕著中国通史》。因为不是新书,报纸书评版比较难发。我就壮起胆投给了《读书》,居然在“短长书”栏目登了出来。那时《读书》的地位非同小可,我被同事和同学逼着各请了一顿饭。

还有一次,我给《苏菲的世界》写的书评,发在《粤港信息日报》上,过了一阵,却发现被人剪破拼贴,也发在了《读书》的“短长书”里。追究了一下,无果。不过,说明我的书评还是有人看的。

1998年来北京读研,正逢《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创办,主编是现在凡客的CEO,陈年,到处拉人写稿。我被师兄师姐介绍认识,可能还算手快吧,就被划拉进固定书评作者队伍里。那时《书评周刊》有一个制度很好,固定书评作者,每人每月可以报销200元书费。这就让穷学生有了底气去关注新书,比加200元稿费得劲儿。发在《书评周刊》上的书评,以《余兮余兮奈若何》影响较大,这跟余秋雨先生的火热市场地位有关吧。

读书期间的另一类书评,是学术类书籍评论。这些书是摆明了的小众,所以拟想读者不外是学界同行。好在治学偏历史,还不至于新名词乱飞。

毕业之后,写书评其实已经是一件有些疲惫的事。我这个人,不爱做跟别人一模一样的事,也不爱做重复自己的事。在没有找到新的写作动力之前,除了出版社的编辑朋友约稿实在推不掉,反倒是偏爱给媒体写一些短书评,一二百字,一条微博的量,有点寸铁杀人的意味,其实也是训练自己用最少的文字点准评论对象的穴位。

又过了些年,发现自己又可以写比较长的书评了。纸媒受版面的限制,特别偏爱千字文。但是千字的书评,如果想全面一点,就很容易写得“板”,又要介绍内容,又要梳理谱系,还要独抒己见,往往自己都有话没说完就画句号的感觉。而且我这个人看书喜欢看细节,从细节进入一本书的世界,所以慢慢摸索出另一种写书评的方法,以问题而非书本作为切入点,将书本中的述论,与自己对时事、社会、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感觉这样更能做到“随脚出入”,行止自然。

2011年与邱小石、绿茶一道创办“阅读邻居”读书会,荐书是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是同好相聚,不假外物,用邱小石的话,“想咋个就咋个”。荐书评书,都不为发表,就更加自由了。对一本书的推荐与评论,有可能经历三个阶段:

(一)在DIAO计划(这是一个盲荐图书的计划)的微刊里,写个千把字的推荐语,随便写,就是写自己最感兴趣的点,反正读者书已到手,重要的不是“要不要读”而是“怎么读”;

(二)如果这本书被选成了读书会的主题书,我就会在读书会上有一个长篇的话痨式发言。有现场速记,每次都是发言的时候很爽,整理的时候痛不欲生,但有好多“砸挂”式的快乐,逮到什么说什么,经常是回应其他书友的疑问与评论,针对性很强;

(三)如果还有未竟之言,或问题重要,也会将发言记录再加工改写成一篇长书评,再在媒体上发表。整个过程,因为都是自动自发,没有逼迫感,完全没有此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痛苦,想咋个就咋个。写书评二十年,近几年算是最舒服最手顺的啦。

2001年曾经出版过一本书评集《纸墨勾当》,收罗了自本科毕业到研究生毕业这六年的书评。《早读过了》从那个时点出发,又是十五年,各个时段的文字都有。我很难说清,整本书的拟想读者该是什么样的人。要说这书是我的阅读小史,也不尽然,大多数篇什还是外向的,期待与别人分享,而非内心的隐秘生活。我只能说,读书评书这些年,越来越体悟陈寅恪先生“读书不肯为人忙”的词意,读书而不能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就会始终像个整理功课的学生,或接受订单的匠人。学生或匠人并非不好,但最大的乐趣,肯定在书、人、事、思的有机混同之中。

从此我不再知道自己拟想读者是谁,清楚的段落,是我想清楚了,模糊的部分,是我还在想,或在想如何说。“尽心思索,戮力表达”就是我的唯一旨趣。

你看,我花了廿年的时光,才慢慢摸索到一点读书评书的窍门。难怪我最近一直宣传“读书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不过,征服生命中的一些难关,也是畅美难言的享受。《早读过了》里各篇长短不一,文风也有些跳跃,都是横冲瞎撞的谜之征途。当成攻略,未必有效,看作测评,倒还靠谱。如果有那图省事的,非要我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感受,我必须对赏脸读这本书的你,还有我自己,大声说一句:

“这个时代没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

为了你面前的这本书,我要感谢商务印书馆,感谢最早提议出版、现在美国的刘雁女士,感谢本书责编大眼姑娘孙祎萌,我们从容淡定地合作了这本书。感谢与我合作过的所有书评媒体的编辑们,感谢邱小石,阮丛,绿茶,与阅读邻居的小伙伴们。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几乎每个生日都会收到一本书作为礼物,父亲总在扉页上写:“给杨早读。”不管我后来读了多少书,最初的阅读就是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