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医李重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重人(1909.10.12—1969.1.7),原北京中医学院副教务长,解放前在万县市长期从事中医医疗工作,并做过不少有益于革命的事。解放后,他带头组织万县市个人开业的中西医,走集体化的道路。1950年起,即被推选为万县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被选为万县市人民代表。1954年秋,他被调到成都工作,之后又调北京。1962年,他和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等几位老中医,写了一份《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报卫生部,建议对全国各地中医学院的大学生加强中医基础教学。李厚编著的《中医李重人》是一本纪念李重人的书。

内容推荐

李厚编著的《中医李重人》分四篇、(一)纪念篇以四川万县市(现重庆市万州区)政协文史资料第15期李重人专辑中的文章为主(二)行医篇以李重人先生所作《中医病理与诊断》,《丁甘仁遗方歌括》,《内经讲义介绍》,《中医方剂的发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主,辅以一些历史的,从医工作上的人物,刊物,笔记等照片图片(三)诗词书法交友篇以李重人先生所作《龙池山馆诗》集影印件为主,辅以书法,书信来往,题词等的照片图片(四)五老上书篇“五老上书”全文及编者对各位的感谢编后共有约11万字,100多张图片。

目录

一 纪念篇

 《李重人专辑》图片插页及前言摘录

 纪念父亲李重人

 忆亲人

 深刻的往事——纪念奉哥

 忆恩师李重人先生

 李重人的一束遗方

二 行医育人篇

 《起华医药杂志》相关图片

 李重人万县行医相关图片

 李重人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相关图片

 李重人在北京中医学院的图片

 李重人著作相关图片

 同吕炳奎司长、路志正老、程莘农老及医界同事合影

 李重人处方

 李重人为任应秋藏书题签

 现代中医应取之途径

 怎样救济灾民

 往县南五区诊查病情记

 第二版《内经讲义》内容介绍

 中医方剂的发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丁甘仁遗方歌括

 中医病理与诊断

 老师的治学思想

三 诗文友人篇

 龙池山馆诗(全集影印) 

 抄录毛主席《实践论》书作

 魏大坚先生以诗留言

 覃异之先生离别赠诗

 惜别覃异之先生的诗作

 抄旧诗致文怀沙先生

 为李可染先生“暮赞图”题字

 李可染先生所赠《石涛画集》上二人的题字

 任应秋先生来信

 为任应秋先生藏书题诗

 为周禹锡先生新著题词

 谢无量先生来函

 周赤萍将军赠书签名

 何其芳先生赠书签名

 悼赵树屏先生词

 致周谷城先生信的底稿

四 五老上书篇

 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五老上书”原稿誊抄本复印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起诉书提及“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李重人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决书提及“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李重人的部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五老立的塑像

 感谢为李重人先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人们

编后

试读章节

纪念父亲李重人

李 厚

盛世奉调赴京师

筹建中医学院急

培育杏林人才业

五老上书倡底基

诗词书画金石文

毕生临床愈难疾

蜀山深处一书生

命运乖舛泯智机

父亲李重人,于旧历1909年8月29日出生在四川奉节县柏杨坝,有他的好友魏大坚先生刻的“后孔子二日生”印章一枚,作为他生日的纪念。他原取名伦敦,小名叫作奉生,也曾书写成“凤笙”,以后一直用李重人为名,意思是要以敦厚待人。后来他也被称和自称为“重翁”。原成都中医学院副校长侯占元先生写出了“重翁”的来历:“当时分工,重翁任《中医病理学》的教学、我兼授诊断学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相近,又是自编教材讲授,故我们经常在一起研究教学内容和有关教学问题。重人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他为了培养中医人才,废寝忘食,熬更守夜,在短时间内写出了一本《中医病理与诊断学》教材——这可能是重翁唯一留下的他的个人著作。他还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一起研究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正是在这实践中,使我逐步认识了重人同志,他热爱党,为人忠厚耿直、学识渊薄,治学严谨,多才多艺,教书育人。所以,重翁不仅受到我,而且受到全校师生乃至中医界的崇敬。大约是1955年的3月,由李斯炽、邓绍先、蒲辅周、卓雨农等中医界前辈和我们中医校老师一同尊赠他一雅号‘重翁’,并由一位金石专家刻图章一方日:-四十五岁号重翁’。这是一件颇有纪念意义的珍品,但不知这方图章还在否?”

后来对我百般呵护宠爱的奶奶和我从没见过的爷爷当年对父亲的教育可谓极其严格,甚至苛刻,父母之命绝不可违。父亲没有进过一天正式学校。入私塾之前,父亲曾受到清末老秀才冯老师的教授,学过古典文学和音韵等知识。又受到过前清拔贡毛子献(书贤)先生的教导,12岁已经能写律诗,毛先生极为赏识,常与他酬和。12岁至15岁在奉节“昭文私塾,,读过三年。私塾执教的是京师大学毕业的郑仲宾先生,他曾经在夔府联中教书,通古文、英语、数学、医学等。父亲离开学校时,写过一篇《桐荫记》,文中写道:“学习三年时间,三株小梧桐树,已经成荫,人应当有志向,有抱负成为栋梁之材。”郑先生看后,嘉许说:“此生必成大器。”郑先生的儿子郑惠伯先生后来也是川东名医,当时和父亲是私塾的同学。

有了好的古文学基础,阅读中医古籍方面就有了条件。在爷爷的教导下,他学习认真踏实,据我所知,万州区图书馆珍藏有当年父亲手抄的《殷虚书契前编集释》一厚册,是他自学文字学的遗物。他除了学习文学、诗词和书法,把主要精力投入钻研中医学,19岁的他,就开始为人诊病并立志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

1929年,蒋介石政府要废止中医,上海、北京等地组织中医药人员到南京政府请愿,当时父亲在万县市组织中医发电报声援,并与全国中医名流通信,讨论中医应该如何救亡图存,并在上海《中国医学月刊》《医界春秋》发表文章。这一斗争中,父亲是积极参加者。

这次斗争后,父亲就感到振兴中医应该从教育人手。他与向蛰苏先生一起到上海考察了两所中医学校办学的经验。在上海,他结识了不少当地名医,如陈无咎、陆渊雷、时逸人、秦伯未、沈仲圭等,在他的《龙池山馆诗》中,有《次韵陈无咎二首》《沈仲圭由渝寄像嘱题》等诗,从中可窥见他们之间的友谊。父亲考察返回万县市后,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医应办学校教育,吸取现代科学知识,学习西医的长处,中医文献要整理,要打破门户之见,继承发扬祖国遗产,在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同时掌握有关现代医学知识。这些看法现在看来都是正确的,足见他很有远见。

1933年,爷爷不幸去世。在临终前告诫父亲要终身以医为业。时年24岁的他在寓所正式悬壶济世,大门上有自己书写的“李重人医寓”铜牌。他在《元日祭墓四首》中写道:“不朽功言德,谆谆记过庭;髫龄承迪训,弱岁许传经。陟岵情何极,移家事未宁;蹉跎违壮志,何以慰尊灵。”

次年,父亲开设了“尊生药室”,既应诊又经营中药。他认为除了医和文之间有密切关系外,还应该重视药物学与医学理论的关系,即药理与医理的关系。他还认为,在继承祖国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应从事现代医学生理、病理、药理方面的研究,运用今天的科学,去解释剖析理解古人的经验,这是发扬中医学重要的一环。于是他把自己的诊室取名为“三理斋”,即学习《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三理”,以此自勉。P5-7

序言

近年来,社会上不少关心我父亲李重人的人,发表了许多有关他的文章。对李重人先生的遭遇表示深深地同情,对他的早逝感到无比的惋惜,对他在中医学上的造诣和贡献多有褒奖,对他在书法、诗词、绘画、文史哲上的修炼和鉴赏能力表示敬佩。早在几年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为李重人先生和本校的名老中医专门办了展室;在今年全国第一批中医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北京中医药大学又要为在1962年联名书写“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文革中被称为“五老上书”而遭到批斗迫害)的五位老教授——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五老”立铜像,以资纪念。受此激励,加之北京、四川等地亲友的鼓励与支持,尽管我不在中医界,也应该尽我所能编辑出一本纪念父亲李重人的书,为大家提供一些他的著述和生平资料,致谢一直关注他的人们。

由于历史的变迁,家里绝大多数的资料已经散失。行医是父亲的主要人生实践,他临床40余年,治病无数,他在中医学上的建树应当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然而开出的药方却散佚在病人手里;父亲原本有记录病案的习惯,我的记忆当中他记录了至少有三四箱那种长条卡片,是准备在他退休后自己总结经验,出版医著;他也曾在他的诗著《龙池山馆诗》的末页预告要出一本“应用方剂学”,但据我所知没能完成,是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我手里也没有他关于这方面的记录,他的医学学术的总结只有有待今后有心有志之人了。介绍父亲行医部分,我现在可以找到他于20世纪50年代为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现成都中医药大学)编写的《中医病理与诊断》一书和他早年发表过的几篇文章,以及他的学生路喜素医师所写的有关他学医、治学、治疗思想的概要讲述,这些皆收录书中,其余为一些罕见的图片和照片,记录他一生从医的足迹。我认为这也是解放前后老一代中医从业人员经历的一个缩影。

父亲与各界朋友的交往是和他的书法、诗词赋诵、笔墨绘画的收藏鉴赏分不开的,这方面的资料原本应该很多很多,可惜现在能够找到的无几,这里以影印他的《龙池山馆诗》为主,附上一些零散的照片图片,供大家浏览,或许能够对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父亲的纪念文章部分,主要采用我们亲属所写的几篇,参考《万县市政协文史资料选辑》(万县市即今重庆市万州区)第一辑和第十五期①(“李重人专辑”)的文章,当中有他的老朋友、老同事和学生对他的追述和怀念,我十分感谢他们的付出,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里要特别感谢路喜善先生允许我无偿发表他姐姐路喜素(我叫路姐姐)医师的文章,其中许多是珍贵的记录。

“五老上书”(还有另一污蔑称法“五鬼上书”),由贬到褒,“五老”由损到荣,50来年历史沧桑,其实说明了一个很简单通俗的道理,人们从事现代生产劳动,干好哪一技术行业能不要基本功吗?所谓有能之人,就是脑子里知识多、手上技能精的人。泥瓦匠如此,国之大器的工匠亦如此,何况是要治病救人的医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中医的自然属性。中医是科学的,是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中医的主要理论,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药物的关系,都是符合自然的规律的。再读“五老上书”,它对打好中医知识基础和强调中医学特点的倡导是值得尊重的。“五老上书”从初稿到成稿到最终上报一定会经过多人的修改,我在本书后面采用当年我母亲帮助誊抄的起草版本,呈现给大家。在这一版本中的第四部分,大力提倡读书一节中特意提出了读书“是指高声朗诵、口不绝吟而言。朗诵读书……”这是我们祖先早已经总结的帮助记忆的有效读书方法,我在网传的“五老上书”中没有看到这句话。而这和我们现在学习英语时建议采用高声朗读帮助记忆是异曲同工的。

在搜集整理此书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父亲李重人的两点特质。

来自四川大山深处的他,虽然是在旧社会成长生活了40年的知识分子,却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他胸怀宽阔,待人诚恳,乐观豁达,为人正派老实,与人交往没有他图,乐于学习新鲜事物,爱党爱国爱家爱事业,故此在他蒙难之时仍有那么多的人能帮助我们,在他去世多年之后还有人在怀念他。

对中医事业和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是他的另一个特质。中医学博大精深,诗书辞赋源远流长,它们都蕴含着极其丰富深奥的知识、典故、哲理和技艺,要学好当中的任一门,做到精熟的运用,都要付出极大的脑力和心力,甚至毕生的精力。虽然它们之间有类通的地方,但要做到门门精通,却是常人极难做到的,而父亲正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他医术的精湛,是得到同人和病友的认可的。现在的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的大女儿路喜素医师遵其父之嘱在20世纪50年代拜李重人为师。三年困难时期,肉类副食奇缺,我大姨妈还要把她每月本不能饱腹的28斤粮食节省下斤两来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自己却因此得了浮肿,她现在见到我还在说。你爹爹医术真好,我只吃几副他的药浮肿就消退了。父亲学问的渊博也得到同道的赞赏。他初次到北京来,临别时齐白石先生就作画“鳜鱼”与他(见书中余仲九文章);李可染先生的画作中有过他的题词(见书中引用的图片);至今我还能记得他和任应秋先生、文怀沙先生在厅堂里摇头吟诗的情景;本书中还有一些他和其他画家诗人交往的例子。更能体现父亲的执着的,是他对中医的继承发展和中医教育事业的倾心倾力。原本已经是川东名医,但有了实现推广中医教育的机会,毅然来到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原本已在卫生部中医司管理全国中医教育,却又要到中医学院的教育一线来;本来已经赢弱有病,在休养期间还在了解基层对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的意见,还在找人谈话(见书内张珂梅等人的纪念文章),最终写出“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父亲的特质造就了他的人生。

先父已逝多年,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告慰他老人家,现在正是中国历史上中医发展的最好时期,今后一定会出现更多德才兼备的新一代中医高级人才。

后记

汇编本书的最初想法是再版《中医病理与诊断》和《龙池山馆诗》集,这两本书即使在旧书市场也很难找到了。几年前我已在留心寻找收集一些父亲的资料,但是所获甚微,这次特别得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邱浩先生的鼓励和支持,才得以在书中添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丰富了书的内容,印证出李重人先生的多彩人生,在此向邱浩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我搜集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是: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陈代斌老师,他曾写过许多关于李重人先生的文章,为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材料;

重庆奉节生活网,摄影爱好者田军先生为我无偿地提供夔门的风景照片作为本书的封面,使得李重人先生得以与故乡山水永远在一起;

原南京市政协秘书长陈五一先生,为我的编排和文字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

律师俞汉立先生,为本书的法律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意见;

北京卓玛文字录人室,作为非中医专业的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将有着大量古汉语及中医专业词汇的书面文字录入为电子版本,是要克服很多困难的;

其他提供资料而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们。

再次感谢他们。

我所知道的书中涉及的一些人物的简介(排名没有先后):

王维舟先生,老一代革命家,军事指挥家

李可染先生,当代著名画家

任应秋先生,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何其芳先生,当代著名诗词文学作家

周谷城先生,当代著名史学家

赵树屏先生,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魏大坚先生,当代著名篆刻家,诗词学家

文怀沙先生,当代著名国学家,楚辞专家

谢无量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覃异之先生,当代军事家,著名爱国将领

周禹锡先生,近代中医学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