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平、肖航编写的《章裁集》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师生们的论文集,收文三十余篇,包括《王安石性命说的演进及其内在线索》、《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看佛学对宋明理学体用观的影响》、《略论朱陆修养方法论之渊源及其异同——以“尊德性”与“道问学”为中心》、《张枝易学思想探析》、《浅论王阳明之“经权”观——与孔孟、汉儒相较》、《潘平格“仁者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说研究》、《黄宗羲的象学思想研究》、《王夫之庄学研究文献综述》等作品。
| 书名 | 章裁集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秦平、肖航编写的《章裁集》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师生们的论文集,收文三十余篇,包括《王安石性命说的演进及其内在线索》、《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看佛学对宋明理学体用观的影响》、《略论朱陆修养方法论之渊源及其异同——以“尊德性”与“道问学”为中心》、《张枝易学思想探析》、《浅论王阳明之“经权”观——与孔孟、汉儒相较》、《潘平格“仁者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说研究》、《黄宗羲的象学思想研究》、《王夫之庄学研究文献综述》等作品。 内容推荐 秦平、肖航编写的《章裁集》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师生们的论文集,收文三十余篇。分“儒道新研”、“理学辨异”、“今学探微”三部分,分别探讨了先秦儒家、道家,宋明理学与现代儒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对一些国学基本问题做出了颇有价值的回应 论文集的书名源自《论语·公冶长》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目的是寄希望于今天的学子,能够与昔日孔子家乡的狂简小子一样,已渐渐斐然成章,只待裁之。 目录 儒道新研 “天籁”与“卮言”新论/吴根友王永灿 道家思想与日本哲学的近代化 ——以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为例/徐水生 《庄子》“濠梁之辩”研究述评/张明亮 以孔子为中心论“心安”/张智 试从《中庸》论孔子的中庸观/张红霞 《礼记·檀弓上》“孔子少孤”章疏义/覃力维 从《春秋》经学视角看汉代的历史叙述 ——以吴太伯、季札事迹为例/古宏韬 魏晋经学之华章:范宁《春秋毂梁传集解》 ——以经典解释学方法为视角/秦平 理学辨异 王安石性命说的演进及其内在线索/丁四新 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看佛学对宋明理学体用观 的影响/沈庭 略论朱陆修养方法论之渊源及其异同 ——以“尊德性”与“道问学”为中心/连凡 张枝易学思想探析/鲍绘宇 浅论王阳明之“经权”观 ——与孔孟、汉儒相较/龚开喻 从平定“宁王之乱”管窥王阳明的军事思想,詹良水 吕坤女性思想探论/钟婷 潘平格“仁者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说研究/吕威 黄宗羲的象学思想研究/冯宜山 王夫之庄学研究文献综述/杨铭硕 以赏善罚恶之辞,明因果报应之理 ——由《春秋左氏心法>序》观憨山之儒佛会通/郑齐 今学探微 国学与传统 ——再论当代“国学”的定位/肖航 “学衡”者的会通与困惑 ——吴宓眼中萨克雷的“庄严境界”/余婉卉 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对中国古代“逻辑学” 之建构,秦院院 王国维与戊戌变法/许倩 人间佛教可能的迷谬,李升” 论熊十力对船山“乾坤并建”说之批导/陈吉旭¨ 早期启蒙思想的孕育与发展 ——侯外庐先生对中国近世文明发展特殊路径的 阐释/魏薇 性与命、天 试读章节 ——卫礼贤、花之安的《孟子》译本研究/任防··浅谈池田大作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诠释/胡藤…··“东洋”:明治日本所想象的共同体/[日]加藤真平 “天籁”之后的一段文字是讨论人世间的大言与小言,这些大言与小言,其频率与表现形式都是极其不同的。再接下来讨论儒墨之间的是非之争,其声音与天籁之音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声音不仅仅是在节奏上与乐器发出的美妙乐音不同,更主要的是他们用语言表达出的一些观点、思想,与“道之出口,淡乎其味”,道之入耳,“听之不闻”的“希声”相比,都是杂音与噪音。当然就不可能是“天籁之音”了。接下来讨论的“言非吹”,言未定而有所待,就比较明确地揭示了由诸子百家用自己的理论语言建构起来的所谓“真理”,其实都不具有真正稳固的根基或自足性,它们必有待于“道”。“道隐于小成”,是指人类的根本真理被人类阶段性的文明成果所掩盖。言隐于荣华而有是非,其“荣华”亦即老子所批评的“道之虚华”,亦即儒墨等思想流派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看起来很漂亮的理论与观点。人们只要在各自的理论框架下来讨论是非,就永远没有宁日,因为这些处在不同理论框架下的言论,都是“师其成心”的表现,亦即是没有丧失偏狭、固执之“我”的缘故。为解决这一问题,庄子提出“莫若以明”(即“不如用明”之意)的办法。笔者曾著文论证过,“以明”即“用明”11]。“用明”即“以道观之”、“以道视之”、“以道论之”。故“莫若以明”与“照之于天”,其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说法有所变化而已。 从语言的表面看,“莫若以明”与“照之于天”,都与视觉的“看”有关系,而与“天籁”——道之声无关。其实不然。天籁(道音)是通过声音的途径来揭示道,而“莫若以明”与“照之于天”,是通过视觉的途径来揭示道。老子早已经指出,通过人的感官方式来把握“道”,都有其困难性,故他说:“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见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道之出口,淡乎其味”。因此,“莫若以明”仅仅是转换了论证的角度,即从视角的角度再次讨论“道”,而其所说的“看”,也并不是感官意义上用眼睛去看,仍然是抽象的理论思维,即从某一个理论视角、立场出发来思考问题,甚至还可以说是以理论性的想像去看问题,而不是看任何具体的事物。也即是说,从道的角度看,人类语言中“彼此”之分并不是固化的,每一个具体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说,都可以看作是彼或者是“是”(此)。生死在语言的框架里表述的是两件性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事情,但从生命本身的过程看,生的同时就蕴含着死的因素,而死的同时又蕴含着生的因素。虽然有时候,死与生已经不属于同~主体,如人从出生开始,就一步步地接近死亡,而人死亡之后,新的生命形态就从此死亡中产生。所以,彼此、是非、生死都处在永无止境的过程之中,是不能做固化的理解,像语言中名词所表现的那样截然不同。这就是从道的角度看问题所得出的真理性认识,也是“用明”的结果。既然“莫若以明”即“照之于天”的结果如此,那么,我们人类各种有声语言斤斤计较、仔细分辨出来的是非对错,相对于“天籁”(道之声)的“大音希声”,或自然而然的一切声音而言,又与真理性的认识相差何啻万里呢?《齐物论》开头一大段从声音——人籁、地籁、天籁到抽象的“莫若以明”、“照之于天”论证角度的变化,给后来读者的理解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而这种不见痕迹的论证视角的变化,也与庄子以有法而无法的“卮言”言说方式密切相关。 二、“天籁’’与《庄子》中以“天”为词头 的词汇分析 除“天籁”之外,《庄子》文本中以“天”为词头的词汇还很多,天均、天府、天倪、天道、天运、天年、天放、天德、天乐、天伦、天门、天游、天极、天机、天性、天理、天壤、天韬,天帙、天地等,在这些词汇中,“天”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作为限定语,是指大自然的本有状态,此一层意思,实与“道”的意思相通。只有极少数词汇的“天”字不是这样的,如“天地”是两个名词联系在一起,“天”并非作为限定词来修饰“地”,而是以“天地”来代指实体性的大自然本身。“天运”即是指大自然本身的运动。“天年”一词中的“天”字虽作定语,修饰“年”,其词义是指自然而然的寿命极限,没有多少哲学意味。除此三个以天为词头的词汇之外,其他以“天”为词头的词汇就非常具有哲学意味了。 天道、天德、天极、天乐、天伦、天放、天游、天机、天性、天理这些词可以作为一组,但考虑到道、德、极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词汇,可以另作一组,而将天乐、天伦、天放、天游、天机、天性、天理另作一组。 天道、天德、天极即道道、道德、道极。天道即是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之道”,天德即“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上德”,“天极”即是“道之极”。 天乐、天伦、天放、天游、天机、天性、天理等词,即是指与大自然的本性相一致的乐、伦、放、游、机、性、理。因而与人间的人乐、人伦、人放、人游、人机(或日心机)、人性(特别是儒家讲的人性)、人理(人所规定的法则、秩序)构成相反的一极。通过这些词汇,庄子丰富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内容,将老子重视大自然本身法则的思想,通过这些词汇从不同的侧面与层次揭示出来了。 天均、天府、天倪、天壤、天韬,天帙、天门等词汇可以作为一组,这一组词汇的特点是:“天”字后面的名词都指具体的人间事物,加上“天”字则不再是指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了。而是与道发生了关系,具有比喻与象征的意味。而“天籁”一词的性质与这组词汇相同。“天均”之“均”有二义,一是指制造陶器或乐器的模具,一是指轮子。天均既可以是大自然的模子,它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事物。它也可以是自然时间之轮,日来月往,轮转不已。“府”,本指藏物之闭合型的库与洞穴。“天府”则是大自然本身,它可以拥有万物,生出万物,为人所用。这种类比性的词汇,既与形下的、具体的事物有关,又不是具体形下的任何一事物。这种“不类之类”的词汇,正是庄子“卮言”所具有的思想魅力。它是以超越形式逻辑的文学性的类比思维方式构造出的表达哲学思想的新词汇,看似酒桌上的喝酒者的胡言乱语,实则是庄子“以卮言为曼衍”的理性语言巧妙运用的结果。读《庄子·天下》篇,不可轻易放过“以寓言”、“以重言”、“以卮言”三句话中“以”字所透露出的理性语言的自觉意识。P6-9 序言 相传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门口曾经竖过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这句话可以有多重解读。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古希腊的哲学以及由它发展而来的西方哲学格外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知识的可积累性;因此,必要的几何训练成为进人哲学之门的前提。 其实,学习中国哲学也有“入门”的说法。不过,与西方哲学相异,传统的中国哲学更看重身心的感受,强调直觉、体悟。故而,入门的过程以及入门后各个阶段的精进,在中国哲学这里,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逻辑性和可积累性,而是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和某种神秘色彩。当然,这不意味中国哲学缺乏逻辑性、不具有普遍性。一旦进入传统中国哲学所营造出的意境,便能清晰地体察到某种普遍性,并真切地感受到更广阔层次上的逻辑性。 中国哲学习惯将入学之次第描绘为三个阶段:入门、登(升)堂、入室。这是借用古代房屋的结构,形象勾画出子弟学业递升的过程。譬如《论语·先进》篇评价子路:“(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谓子路已越过入门、升堂两个阶段,只不过尚未人室。 “入门”、“登堂”、“入室”三者之中,“入门”是关键。人得门来,方可窥见堂中奥妙,进而洞彻室内精微。结合自身学习的经历,以及多年教学的体会,我们发现:硕士阶段正是中国哲学专业以及国学专业的学生“入门”的一个重要契机!硕士同学往往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必要的专业训练,在更深入系统地读书与思考之际,不少同学朦朦胧胧地瞥见传统学术的门径,并逐渐处在将入未人的微妙关头。此时的他(她)们,可能最需要的就是必要的指引和善意的鼓励。 缘此之故,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和国学学科点尝试着将这些硕士同学的叩门之作汇集起来,并正式出版,以鼓励他(她)们前行的勇气。同时,收录部分指导老师的论文,以作为示范与指引。 论文集的名称源自《论语·公冶长》篇:“子在陈,日:‘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目的是寄希望于今天的硕士同学,能够与昔日孔子家乡的狂简小子一样,已渐渐斐然成章,只待裁之! 是为序。 编者 2015年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