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有一种本能愿望,就是逐渐深入地了解自我,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一旅程始于探索自己的心理。我们发现自己或外向或内向、自尊心或强或弱、和自己希望的同等诚实或担心自己没那么诚实,这种自我分析数量庞大,差异多样。
但是如果每次新的观察过后,评价随之而来,而且试图扬“长”补“短”,自我意识会很快转变成自我知觉。不久,我们就陷入无望地挣扎之中,花无数的时间和努力试图“变成自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相反,当我们抛开自己的小过失,思考人生体验的本质时,就会发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人类自以为所犯的大多数错误,只是人类状态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情绪,都有这会儿做这件事似乎不错,而随后就后悔了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有的事做不好,有的做得好,而失败与成功的比率更多的与人们是否选择去尝试有关,而非天赋和缺乏潜力。
当我们不再追问“我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转而开始追问,“人类大体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就会发现自己在恢复力、创造力和希望方面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潜力。并且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不以某种评判的标准和我们做比较时,这个事实更显而易见。
人类经验是指对所有人类都适合的真理。所以,当我和人们聊天时,我们从他们生活的某些方面谈起,金钱、事业、表现、人际关系等等,这些谈话大体上都免不了归结于生活本质,谈话结束时,他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变。
我知道这些听起来像是在说大话,但是我已经见证过多次,因此不会再羞于谈及此事。当人们见识到生活体验的一些本质性东西时,与那段体验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生活就开始发生了改变,这一切不费吹灰之力,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转变的要素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性谈话,似乎总有两个因素存在。其一我称之为“深度情感”。多年来,每一个精神导师都试蛩准确地将其描述清楚,这既是动力,也是祸胎。我认为这就像试图向一个盲人描绘日落,你可以精确到细枝末节,但是无论多么逼真,与真正的日落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么多年来,我听过人们用各种各样的称谓来称呼我们内心的深度情感世界,从“绝对精神”到“涅粲”,从“先天心理健康”到“内在健康”,我称之为“奇迹之地”。而且我发现,和许多值得拥有的东西一样,一旦开始追逐,它似乎就要远离。
其实并非它真的去了哪里,而是当头脑兴奋,想法芜杂时,这些想法比深度情感之类的“细枝末节”重要得多,也真实得多。我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形,有时候我把自己的深度情感体验归结于妄想和自欺,但是恢复常态时,发现实际情况则正相反。我的想法显然是个骗子,在周围制造关于现实的假象,而真理正在中心。
在变革性谈话中,只要节奏放得够慢,深度情感世界就总是触手可及。它陪伴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在严酷的环境中温暖我们,点燃我们的灵感,看它在或不在,我们就知道自己是否误入歧途。
所有真正的变革性谈话的第二个共同点似乎不在于用生活细节来理解体验,而是向内引导至这种体验的来源和本质。
举个例子,近来我和一位客户谈话,她正在经历离婚,处境艰难。问到一切进行得怎么样时,她说,尽管这个过程只有一次延误,但是状况一直起伏。
我接着问道:“你的体验波动比周围环境的变化快得多,该如何理解这一事实。”
我们接着进行了一场美妙的探索——无论周围发生了什么,你的体验总与想法一致。她安静下来,和往常一样,什么也不做,突然就像被什么震到一样,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想开了。自此她在情感上更坚强,也比以前更有办法。现在她和孩子们关系良好,自己也相对很幸福,考虑到正在经历的一切,她对生活中这些依旧美好的事物表达了感激之情。
因为她可以看到自己的体验是由内而外创造出来的,她不再那么害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些令她立刻获得资源和常识的东西,每个人内心都有,而且一直在指导我们的生活。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