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南地北宜兴人(共2册)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伟主编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灵魂,水一般高洁

“相信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领导就是领导,老师就是老师,人就是人,鬼就是鬼……妈妈一直是这样教我的。”

——《南溪水》

范培松的博士生、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王尧,跟随先生十多年,在他看来,“范培松本身就是篇散文。论范培松的性灵,真性灵;论人格,真人格;而他待入接物处事,又是不施粉饰的叙述文字,不运匠心,但见真情。”

一个声名显赫、身世坎坷的学者,依然保持着如此坦荡的胸怀,如此纯净的内心,靠的是什么?也许我们应该回到生养他的那片土地,回到南溪河畔去寻找答案。

南溪河自溧阳而来,横贯宜兴半境,经由西氿、东氿注入太湖。因它和与之并行的北溪河,宜兴古时被称为“荆溪”。1943年7月10日,范培松就出生在南溪河畔的徐舍镇中范村(现徐舍镇佘圩村)。南溪河水清澈透明,幼时的他经常和小伙伴“站在河埠的没在水里的台阶上,弯着腰,把水当镜子,照我们的脸……我们的脸映在蓝天白云上,朝发呆的白云挤眉弄眼,笑了,那甜甜的笑容灿烂地悬挂在白云边上”(《南溪水》,下同)。镜子一样的河水,把蓝天、白云、自己和小伙伴甜甜的笑脸叠印在一起,让幼年的范培松感觉大自然是多么纯净,自己也是这纯净世界的一部分。

同样纯净的还有父母、亲友和乡邻们的心。翻开范家的历史,苦难像生命的孪生兄弟一样如影随形,祖辈的苦难范培松只是听说,父辈的苦难他却历历在目。幼年时在山里砍柴受寒,使父亲落下了浑身的伤痛,睡梦里常常呻吟甚至嘶叫;整日里不说话,仿佛“苦难封闭了他的嘴巴,日月榨干了他的情感,永远是呆呆地想,默默地看世界,村人称他为‘富呆子’”。而“妈妈四十二岁生下我时,就没有一颗牙齿了,本来瘪瘪的嘴,更是凹陷下去”。但苦难没有让父母的人生走向虚无,走向怨天尤人,走向人性丑恶的一面;相反,他们固守着代代相传的为人准则,教儿子要做“好人”,要学会“相信”。我想,这朴素的人生信念一定来自生养他们的苍天厚土,来自哺育他们的南溪水。而这样的人生教育让率真与耿介深深植入了范培松的灵魂,在此后的数十年里,无论他的学识变得如何丰厚,地位如何尊贵,也无论他的遭遇曾怎样的不堪,前途曾怎样的黯淡,他始终心性不改,坦荡为人。

“文革”中,身为苏州大学教师的范培松,曾经被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批判,被武斗的造反派逼到生死边缘,被非法囚禁在黑屋中长达一年半之久。在这场颠倒黑白的运动中,在那间囚禁他的幽暗小屋里,在对自己的灵魂无数次拷问之后,他坚定了最初的信念。他听到母亲的声音在斗室的上空响起:“儿子,不能动摇。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人就是人,鬼就是鬼!”他的眼前出现了为自己仗义行善的村民九哥,冒着危险为他作证的邻居老徐,坚持事实为他人平反的干部尹洪生……于是,几年后,在那位曾经折磨过他的“逻辑先生”突发疾病、万分危急之际,范先生冒着狂风暴雨借了船送他到医院救治,挽回了他的生命。“文革”后,范先生担任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2年,令他问心无愧的是,他从来没有无缘无故地伤害过一个人,以后也不曾有过,实现了自己当年在幽暗的小屋里立下的誓言。

率真、耿介几乎成了范培松精神的名片,有时,人们也许会因他不顾情面的直言而有些许不快,但绝对不会怀疑这背后的真诚与坦荡。

在他担任苏大中文系主任期间,一次,有位老师到校领导那里反映范先生在教师职称评定问题上搞阴谋诡计。

领导问:“你说谁搞阴谋诡计?”

答曰:“范培松。”

领导说:“你讲他别的说不定我还会相信,搞阴谋诡计,他还没有学会。”

见过范先生的人,都对他昂首挺胸、用力摆臂的走路姿势印象深刻,仿佛不管前方如何艰险,他都会坦然面对,勇往直前。这其实也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行走姿态,因为心底无私,便无所畏惧了。

P64-66

后记

永远走在回乡的路上

《天南地北宜兴人》,终于问世了,这是我们敬献的深情礼物,值得放进人生的行囊。

这本书,容纳了宜兴一百位在外杰出乡贤的人物通讯,是《宜兴日报》同名专栏的文童结集。

阅读有无数种方式,读人,也许是最为深刻的那种。

2012年5月,在中共宜兴市委的支持下,由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牵头发起的大型人物专访栏目《天南地北宜兴人》正式启动,是年9月28日起至2014年10月30日,《宜兴日报》每周一期,共刊发百期,从社长、总编,到青年记者,无不倾力投入。宜兴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给予大力支持。许多读者每期必看,珍重收藏。

“乡情”,是访问征程中不断递出的温暖名片。“天南地北”,代表了访问的地理空间维度。然而,我们更想打造人文精神的高度。

我们曾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需要传递给读者的?

只是想更有力地说明,宜兴是当之无愧的“教授之乡”“院士摇篮”吗?

只是塑造宜兴人的气质群像,让更多的人,借此读懂宜兴的人文底蕴、精神气韵吗?

是,但是不止如此。

答案,我们自己给不了,给予答案的,是这一百位可敬的乡贤。

写到这里,这一百位人物,音容笑貌宛在我眼前。他们的故事,带着滚烫的心,奔流而来,承载这些的,是时代的河床,里面布满了艰辛与奋斗共同造就的沟壑。

在这样一个年代,物欲的声音往往盖过心灵的孤鸣。“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样的自我拷问,亲爱的读者,你我都曾深埋于心。

这一百位乡贤,无一不是行业翘楚,声望卓著,但他们也是从默默无闻的青涩少年起步的。在相同的时间轴上,一样面临苦难、挑战、机遇、迷茫,他们提供了属于自己的灵魂答卷。

他们的故事,让《天南地北宜兴人》,得以传递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关于担当、关于崇高、关于理想、关于幸福、关于守望、关于生命品质……

于是,这本书得以凝聚更为深沉的内涵——这是一百位杰出宜兴乡贤的心路历程;一百位宜兴籍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命运的宏大交响中,进发的心灵乐音。时代,需要黄钟大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采访的百位人物中,有两位杰出的长者——丁天缺、闵惠芬,已先后辞世。他们留下了美好的作品,留下了超越时间判断的精神之光。他们的离开,令人无比悲伤。我似乎还能听见,他们曾经的喃喃低语:“我还想为故乡多做点事……”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说过类似的话,深情、朴素。其实,他们已经为“故乡”留下了最具精神意义的礼物——这里,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宜兴”,更是指其同的精神故园。

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曾说:“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路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亲爱的读者,你我一样,永远走在回乡的路上。对人类精神意义、价值观的探索,让这本带有地域烙印的书——《天南地北宜兴人》,具有了更深远的人文意义。而我们的采访,还将继续。

程伟

2014年11月20日

目录

第一卷

西窗独守 识得丹青透——记著名画家丁天缺

撰文:赵辉/摄影:赵辉

一杆尽传奇——记斯诺克世界冠军丁俊晖

撰文:张胤/摄影:丁焕新

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万伯顺

撰文:沈芸/摄影:丁焕新

最美是原味——记星巴克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和亚太区原副总裁马胜学博士

撰文:蒋瑜/摄影:蒋瑜

清澈的眼眸——记我国金属液体与非晶奥秘的探寻者王伟民

撰文:戴军/摄影:蒋瑜

拼命走 不回头——记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王伯初

撰文:沈芸/摄影:沈芸

卓尔不群 大雅之君——记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

撰文:史志强/摄影:马超

专业赋予的使命——记全国食品营养与品质评价学术带头人王锡昌

撰文:张晴/摄影:吴骏

宛若兰花蓄力绽放——访著名篮球运动员卞兰

撰文:张胤/摄影:马超

将军的雄风与柔情撰文:乐心/摄影:蒋瑜

山一般厚重水一般灵动——记尹瘦石之子、著名作家尹汉胤

撰文:郑钊/摄影:丁焕新

寻找一种好制度——记著名经济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卢现祥

撰文:俞臣 苍立新/摄影:翟霄帆

沥血披肝 倾情满腔——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史颖弘博士

撰文:程伟王凌珏/摄影:蒋瑜

一生痴情 满纸鲜灵——记植物科学画专家冯晋庸

撰文:程伟 李丽/摄影:程伟

用坚定的信念美丽自己——记发电厂热工自动化领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黔育

撰文:王凌珏/摄影:王凌珏

琴心宁静如秋籁——记著名古琴家成公亮

撰文:乐心/摄影:翟霄帆

写在大地上的丰收诗行——记从象牙山下走出的著名水稻专家吕川根

撰文:余文桂/摄影:马超

世界经济发展的“探索者”——记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经济学教授朱邦宁

撰文:杜晶/摄影:资料图片

问中取道 学何清芬——记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

撰文:张杰/摄影:马超

率真做人 自在作画——访国家一级美术师朱理存

撰文:郑钊/摄影:程伟

她想让更多的人懂得汉语之美——TLI产学集团主席、总裁朱婉清

撰文:耿蕾/摄影:耿蕾

如玉在渊泽四方——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

撰文:戴军/摄影:资料图片

追寻“天火”之谜——记著名空间电学研究及工程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庄洪春教授

撰文:杨錾/摄影:仇洪生

行走在历史的风景里——记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庆柏

撰文:耿蕾/摄影:蒋瑜

他是中国IT界第一操盘手——记百度原副总裁汤和松

撰文:张晴/摄影:蒋瑜

构筑像水泥混凝土一样坚实的生命——记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大副主任、工商联主席许仲梓

撰文:杜坤强/摄影:仇洪生

人生是场马拉松——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学军博士

撰文:沈芸/摄影:沈芸

我有一个“香格里拉”梦——记民族生态学家许建初

撰文:张晴/摄影:张晴

气高远 意绘就 蓝图长卷印城郭——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负责人许顺才

撰文:李震/摄影:资料图片

电网“侠士”——记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牟龙华

撰文:张晴/摄影:潘俊悦

生命在自山黑水问燃烧——记吉林省煤田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孙礼文

撰文:杜坤强/摄影:仇洪生

永远有颗中国心——记加拿大北光集团总裁孙兴华

撰文:韩良华 江奇/摄影:丁焕新

孙岳明:人生无梦不成真

撰文:徐娜姿/摄影:马超

“我的使命是:读书、写书、教书”——记复且大学企业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芮明杰教授

撰文:许娟/摄影:许娟

鸟金之光——访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原院长芮素生

撰文:许娟/摄影:许娟

内在的力量——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李小山

撰文:赵辉/摄影:赵辉

率真的艺术人生——记油画艺术家李建民

撰文:黄萍萍/摄影:蒋瑜

万面鼓声中 喜向涛头立——访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军

撰文:何洁蕾/摄影:蒋瑜

仗笔为犁纵江湖 四海之内皆兄弟——记当代“艺术外交”的推行者吴欢

撰文:王涛 邢娟/摄影:资料图片

绿色化学的追梦者——记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鹏

撰文:李震/摄影:翟霄帆

八十年追寻美的历程——记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开诚

撰文:戴军/摄影:丁焕新

磨漆悟道——记中国漆画界代表人物吴可人

撰文:马超/摄影:马超

高山之巅望蓝天——记国际著名疲劳断裂专家吴学仁

撰文:许娟/摄影:许娟

浩瀚宇宙“追梦人”——记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

撰文:史志强/摄影:程伟

开天合地 我花怒放——著名书画家吴冠南先生的艺品和人品

撰文:邢娟/摄影:王豫明

望万里征程 越关山险阻——访我国玻璃钢研究事业开拓者何宇声

撰文:许娟/摄影:许娟

苦楝树般的人生风骨——记著名农业化学家闵九康

撰文:许娟/摄影:吴辰超

琴之魂——访当代杰出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撰文:吴骏/摄影:丁焕新

侠骨铮铮 书写外交斗士传奇——记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

撰文:程伟张杰/摄影:仇洪生

牵引“中国速度”的宜兴人——记中国高速铁路牵引动力首席科学家张卫华

撰文:乐心/摄影:马超

第二卷

大河般奔流的精神——记数学教授张志让的人生之路

撰文:徐沭明/摄影:马超

来自宜兴的挪威“纳米力学第一人”——记挪威科技大学纳米力学实验室主任张志良

撰文:陈丽/摄影:程伟

静水深流——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

撰文:程伟李丽 贾俊康/摄影:程伟

在大地上铺陈精美画卷——记著名造园学家陈圣泓教授

撰文:戴军/摄影:马超

大江流日月 高天行风云——记著名通信、电子科学家陈如明教授

撰文:吕燕/摄影:资料图片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

撰文:芮占良 陈 丽/摄影:陈 丽

回响在生命深处的“打夯号子”——记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生导师陈国荣

撰文:冯夕成/摄影:潘俊悦

陈俊长:人生处处仃风景

撰文:徐娜姿/摄影:蒋瑜

织就中国环保”管控网”——记西安交大长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宣雄

撰文:吕燕/摄影:仇洪生

将生命流淌成南溪水——记中国散文史家范培松

撰文:戴军/摄影:马超

周枫:IT世界的行者

撰文:张晴/摄影:资料图片

不务虚名的坚守——记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杏鹏

撰文:许娟/摄影:许娟

士不可以不弘毅——记湖北经济学院原党委书记周元武

撰文:俞臣/摄影:翟霄帆

“我还想奏响黄钟大吕”——记著名山水画家、剪纸艺术家周蕴华

撰文:徐沭明/摄影:徐沭明

腹有诗书气自华——记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高级董事总经理郑学勤

撰文:王凌珏/摄影:翟霄帆

三尺讲台前演绎生命宽度——访南京政治学院教授胡滨

撰文:陈丽/摄影:蒋瑜

仁者雄心——记上海市台协常务副会长胡兴中

撰文:许娟/摄影:蒋瑜

赵亮宏:为了教育的“星空”更灿烂

撰文:杜晶/摄影:卫平

“神笔”绘就城市韵味——记中国著名视觉艺术家姚建伟

撰文:王凌珏/摄影:王凌珏

心如行云独自流——记著名大气物理学家钱云

撰文:许娟/摄影:马超

透明的心——记著名水彩画家钱洪兵

撰文:马超/摄影:马超

梦想会飞翔——记暖通领域著名专家、企业家郭占庚

撰文:高歌/摄影:高歌

探寻地质奥秘的人——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夕生

撰文:杜晶/摄影:马超

走近徐庆平:父与子的审美世界

撰文:耿蕾/摄影:耿蕾

琴心剑胆徐志云

撰文:乐心/摄影:翟霄帆

诗意的生命色彩——访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徐明华

撰文:程伟赵辉/摄影:程伟

清风徐来——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国源

撰文:张云芳/摄影:蒋瑜

搏往大时代——记南京市安居和辉投资集团董事长、南京市宜兴商会会长谈旭东

撰文:张晴/摄影:张晴

永不自满的“拓荒牛”——访著名军旅作家黄国荣

撰文:杜坤强/摄影:仇洪生

心窄境自高——记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领军人物黄富强博士

撰文:戴军/摄影:林天全

建筑仃爱——记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曹卓

撰文:吴骏/摄影:吴骏

不要问我在哪里——记海军南海舰队某基地原副司令员盛同良

撰文:冯夕成/摄影:冯夕成

如是多情 大有文章——记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章剑华

撰文:程伟李丽何洁蕾/摄影:蒋瑜

般若莲花处处开——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董群

撰文:耿蕾/摄影:马超

“广发中国”的银行领潮人——记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

撰文:杜坤强/摄影:仇洪生

心事浩茫连广宇——访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蒋祝平

撰文:冯夕成/摄影:邵佳程

千秋家国梦 百年翰墨韵——访百岁书法家蒋思豫

撰文:耿蕾/摄影:严龙

持灯的尊者——访史学泰斗蒋赞初先生

撰文:徐沭明/摄影:徐沭明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景德祥

撰文:岳鹏李慧张云芳/摄影:翟霄帆

防原医学大师程天民的“侠骨柔情”

撰文:李丽/摄影:马超

以宁静之心追寻自我——记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储福金

撰文:戴军/摄影:资料图片

桃李春风三十年——记淮海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童志伟

撰文:杜晶/摄影:杜晶

大美人生——记苏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路建美

撰文:徐沭明/摄影:资料图片

褚君浩院士的“红外人生”

撰文:黄萍萍/摄影:邵佳程

苦读大地的语言 找寻大地的血脉——记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原院长裴峻峰教授

撰文:赵辉/摄影:赵辉

廖静文:我是宜兴的女儿

撰文:王凌珏/摄影:马超

行至云深处 坐看风起时——访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翟盘茂

撰文:耿蕾/摄影:耿蕾

四十不惑的逐梦“少年”——记分布式制氢领域专家潘立卫

撰文:李丽/摄影:蒋瑜

一位大学校长的圆梦之路——记著名信息技术专家、大连大学校长潘成胜教授

撰文:岳鹏/摄影:仇洪生

银杏树下的那个背影——记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潘定海博士

撰文:沈芸/摄影:蒋瑜

永远走在回乡的路上(后记)

序言

团结凝聚市内外宜兴人建设家乡的强大合力。

书中讲述了100位宜兴人的故事,包括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原空军政治部副主任邓铜山、著名画家丁天缺、斯诺克世界冠军丁俊晖等在内,涉及科技界、教育界、体育界、艺术界、商界等各个领域。他们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历程,令人倍感振奋;他们热爱家乡、心系家乡的情怀,令人为之感动。相信他们的故事,必将激励更多宜兴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为宜兴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正能量。

回首过去,宜兴的发展得益于全体宜兴人的合力奋斗;展望未来,宜兴的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在外乡贤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以本书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对乡贤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深化实施在外乡贤凝聚工程,架起海内外宜兴人沟通联系的桥梁,真正形成乡贤支持家乡建设、宜兴助力乡贤发展的良性局面,从而为宜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是为序。

中共宜兴市委书记、宜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中苏

2014年10月

内容推荐

江苏宜兴,有着“教授之乡”、院士摇篮的美誉。程伟主编的这本书是宜兴日报社大型人物专栏《天南地北宜兴人》的作品结集。该书所介绍的一百位宜兴在外乡贤,声望卓著,成就突出,遍及经济、社会、科学、文教、体育等各个领域。文章作者通过深入的采访,鲜活质朴的语言,勾画了宜兴杰出乡贤,与时代同步、勇于创新、敢于开拓、乐于奉献的心路历程,以及感人至深的家乡情怀。

编辑推荐

程伟主编的这本《天南地北宜兴人》讲述了100位宜兴人的故事,包括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原空军政治部副主任邓铜山、著名画家丁天缺、斯诺克世界冠军丁俊晖等在内,涉及科技界、教育界、体育界、艺术界、商界等各个领域。他们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历程,令人倍感振奋;他们热爱家乡、心系家乡的情怀,令人为之感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