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心学国学(习俗卷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
分类
作者 张文,乌力吉主编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什么是“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的内容包含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也曾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又曾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究竟何者为“仁”,一直也是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命题。在孔子看来,“仁者爱人”也好,“克己复礼”也罢,甚至恭、宽、信、敏、惠、智、勇、忠、孝、悌等传统美德,都包含在这一字之中。这样一来,“仁”成了一种道德的极致,成“仁”、成“圣”成为了孔门的终极关怀。

在孔子之后,孟子在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说,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指称王。孟子力倡当政者施仁政,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与法家的“霸政”相对。将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义”

“义”,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中庸》讲:“义者,宜也。”就是说,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做应该做的,就是义。孔子将“义”作为个人利之取舍的标准,提倡“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观念深为后世儒家赞赏,继而被发扬光大,成为伦理“五常”之一。

此后,“忠孝”、“仁义”、“侠义”等随之派生而出。举一些具体事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义”之典型,他对刘备忠心不二,擒获曹操后能念及旧恩网开一面;再如诸葛亮,刘备逝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幼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水浒传》中,梁山群雄,侠义之士比比皆是,不分帝王子孙还是富豪将吏。他们所具备的除暴安良、扶弱济贫、仗义疏财等义举,在国人看来就是对“义’’的最好诠释。

什么是“礼”

“礼”,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其最初是祭神的仪式,后来内涵扩展,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礼”的范围甚广,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凡祭神、宫寝、服饰、车马、仪仗及婚丧嫁娶,乃至举手投足间,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体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根据传统的说法,周公制礼乐,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化传统,而孔子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除了倡导以礼治国,更加注重修身。“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其特定的道德内涵。作为封建“五常”之一,“礼”对人的视听言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什么是“智”

“智”,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如孟子认为,“智”为“是非之心”,人只要尽心,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继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孔子则将智、仁、勇三者并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将其视作君子的美德。

什么是“信”

“信”,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信”,即诚实、不欺,被儒家视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起码准则。孔子教授弟子,“忠信”并提,他说:如果人没有“信”,就如同马车没有车轮,不能远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与朋友交往时守信与否”,意思是,你和朋友交往守信了吗?“信”还被孔子推及治理国家的层面上,他认为,在“足食”、“足兵”与“取信于民”三者间,首先要“取信于民”。他说:“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人生自古谁都免不了一死,而国家一旦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这种以诚信立国的观念,除了儒家、法家等门派也有主张。如著名的商鞅变法,其树立的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当然,相对于法家“南面立木,下设黄金”,儒家的“信”更侧重于君子品德的修为。

P1-3

目录

第一章 古代礼制

 什么是“仁”

 什么是“义”

 什么是“礼”

 什么是“智”

 什么是“信”

 什么是“孝”

 什么是“悌”

 什么是“忠”

 儒家倡导的“勇”

 克己复礼

 礼义廉耻

 如何“寡欲”

 何谓“知耻”

 怎样“慎独”

 什么是“三纲领”

 什么是“八条目”

 十六字心传

 什么是“中庸”

 立德、立功、立言

 什么是“孔颜气象”

 什么是“修齐治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什么是“内圣外王”

 什么是“三从四德”

 什么是“七出”

 什么是“节烈”

 什么是宗法

 什么是五礼

 社稷的本意

 帝王为什么要封禅

 什么是明堂

 什么是宗庙

 古人为什么要斋戒

 古代的宫室

 古代的车马

 什么是“五服”

第二章 节日礼俗

 春节的起源

 春节拜年的习俗

 春节守岁的风俗

 春节扫尘的由来

 除夕年夜饭

 除夕压岁钱

 鞭炮的由来

 春节对联喜盈门

 过年贴窗花

 除夕不杀鸡

 元旦的由来

 元宵抹黑脸

 正月十五闹花灯

 踏青的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

 中秋节吃月饼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吃糕

 重阳节赏菊

 重阳节采茱萸

 腊月初八喝粥

 闺女不看娘家灯

 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蚰蜒无处藏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清明扫墓祭祖先

 端午宜戴长命缕

 五月五,送扇子

 七月七日尚乞巧

 八月十五团圆会

 九月初九登高处

 冬至饺子,夏至面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除夕守夜盼新年

第三章 婚葬礼俗

 什么是服丧

 什么是守制

 什么是夺情

 传统婚姻有六礼

 房上没安插花兽,别想攀那高门楼

 婚期择吉讲究多

 哭丧致哀见孝意

 初终之后急报丧

 闻丧奔赴忙吊唁

第四章 日常生活礼俗

 起名十忌

 五行与取名吉凶

 生肖与取名吉凶

 中华民族衣服特征

 中华民族饰品特征

 中华民族北方服饰特征

 中华民族南方服饰特征

 中国古代饮食结构和食品种类

 中国古代饮食礼俗

 中国传统饮食以及美食

 中国美食以及用具的起源

 中国南北饮食

 品茶习俗

 中国胎教

 古代的求子方法

 孩生百日称百岁

 抓周卜前程

 认干亲,保平安

第五章 交际礼俗

 家父、令尊两回事

 拥彗折柳话迎送

 拱手作揖话见面

 寒暄问候暖人心

 客不压宾,宾不压主

 递烟倒茶待宾客

 书信传情意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说话要避忌

 吉祥话要多说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下午不把病人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第六章 华夏图腾及符号

 图腾

 旗帜、族徽

 图腾舞蹈

 图腾崇拜与禁忌

 图腾牺牲与图腾圣餐

 图腾文化

 龙

 凤凰

 麒麟

 饕餮

 蟾蜍

 鱼

 鹿

 鹤

 龟

 鸳鸯

 喜鹊

 蝙蝠

 岁寒三友

 鼎

 钟

第七章 民俗信仰

 对人类祖先之信仰

 对天之信仰

 对地之信仰

 对婚姻之神的信仰

 对妇女之神的信仰

 对护子之神的信仰

 对日月之信仰

 对星辰之信仰

 对江河之信仰

 对风雨雷电之信仰

 对土地神之信仰

 对山神之信仰

 对医生之神的信仰

 对药王之神的信仰

 对护门之神的信仰

第八章 禁忌风俗

 禁忌产生的原因

 服饰禁忌

 饮食禁忌

 居住禁忌

 行旅禁忌

 人名禁忌

 年龄禁忌

 交往禁忌

 行为禁忌

 语言禁忌

 服药禁忌

 妇女禁忌

 农事禁忌

 经商禁忌

 戏业禁忌

 祖灵禁忌

 动物禁忌

 植物禁忌

 天象禁忌

 节日禁忌

 行业禁忌

序言

国学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它是民族之魂,是文化之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如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过的文化。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发展国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国人,绝不能成为无根的民族,而应当在历史的绵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在时代的脉动中把握自己的方向,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重振国学不仅可以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精神生活水平,还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学是中国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孕育的集体习惯。

追根思源,知古鉴今。学习国学需要理清国学的脉络,了解国学的内涵,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国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之乎者也,更在于用其中的思想来提高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完善道德修养。国学是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贯彻的人伦、和谐、安定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是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学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可以使我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丰富知识,更有助于启迪我们的思维,引发我们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

“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也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迫切要求,反映了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生命力。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又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我们编撰了本套丛书。丛书包含八本,涵盖了国学的各个方面,浓缩了国学知识的精华。本套丛书内容丰富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分类科学合理,体例新颖别致,可读性极强,是您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必备读物。

本册主要从中国古代礼制、节日礼俗、婚葬礼俗、日常生活礼俗、交际礼俗、华夏图腾及符号、民俗信仰、禁忌风俗八个方面来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习俗知识,书中既有有关的典籍记载,同时也有民间的一些常用礼节。不仅如此,在介绍日常礼俗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俗语,这些更加增强了本书的趣味性。相信本书将会在普及国学知识等方面,给广大的读者带来帮助和指导。

内容推荐

追忆传统民俗文化,走进中国传统习俗。展示传统习俗的方方面面,洋洋大观展示传统习俗的方方面面,洋洋大观的的《开心学国学(习俗卷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主要从中国古代礼制、节日礼俗、婚葬礼俗、日常生活礼俗、交际礼俗、华夏图腾及符号、民俗信仰、禁忌风俗八个方面来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习俗知识,书中既有有关的典籍记载,同时也有民间的一些常用礼节。不仅如此,在介绍日常礼俗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俗语,这些更加增强了本书的趣味性。相信本书将会在普及国学知识等方面,给广大的读者带来帮助和指导。

本书由张文、乌力吉主编。

编辑推荐

国学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是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支柱,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源泉。《开心学国学(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是为广大青少年而编写的国学读本系列,由张文、乌力吉主编的这本书是其中的习俗卷分册,内含古代礼制、节日礼俗、婚葬礼俗、日常生活礼俗、交际礼俗、华夏图腾及符号、民俗信仰、禁忌风俗8个方面的内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