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福州文人创作杂剧、传奇已然成风。明代福州藏书家徐(火勃)的《红雨楼书目》第三卷收有戏曲剧目达140种,其中甚多为福州文人所撰,如林章的《观灯记》《青虬记》、何璧的《北西厢记》、陈介夫的《异梦记》、陈轼的《续牡丹亭》等。细数这些风雅词客,可以感受那个时代的风气。
即便不填词度曲,单是听曲、赏曲,也造就了一批有见地的戏曲评论家,如长乐的谢肇涮、连江的陈第、福州的曹学俭。他们对于戏曲的特性、诸腔的特点、史与剧的关系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文人创作到戏曲理论,明末福州的戏曲环境已然相当成熟、完整。此外,还有频繁的戏曲演出。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福州乌石山曾上演过一场非常独特的戏曲盛会。那年的中秋夜,乌石山上笙歌靡丽,“词客七十余人”云集于凌霄台上谈词论曲。宴席上最令人瞩目的是祭酒屠隆。这位在万历词坛上享有盛誉的剧作家,以《彩毫记》赢得无数文人士子的感情共鸣。自罢官后,屠隆寻山访道,填词赋诗。此次访闽,屠隆途遇曹学俭,二人同登武夷。同游闽中,二人又在中秋之夜应福州推官阮自华之约参加这次曲坛盛会。同行的有福州的昆曲爱好者陈一元、藏书家徐(火勃)、诗人邓原岳,以及精通音律的曲家陈鸣鹤、谢在杭等戏曲音乐名流,当然还包括福州当地的官宦文人等。一时间斯文雅集,尽现榕城风流。
席间邀集“梨园数部”进行演出,“观者如堵”,只听得管弦齐奏,歌清曲妙,四周观众喝彩声声,场面热烈非常。酒阑歌罢,屠隆在兴致之际,幅巾白衲,奋袖做《渔阳掺》,尽显他一贯的愤世嫉俗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狷介。月华如水,平时不相往来的官宦文人与普通市民,因对戏曲相同的热爱和痴迷,自然聚合在一起,共同聆听人间仙曲,一起感受戏中的悲欢离合。这一刻他们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阶层、身份、观念的差别,这一刻他们同喜同悲。
“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学得昆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邓原岳这首七绝描绘了万历年间福州春节时昆曲演出的盛况。作为闽地的政治、文化中心,福州对外来文化一直是敞开胸怀,广纳博取。不论是“独抒性灵”的文化精神,还是才子佳人的舞台浪漫,都很快盛行于榕城。早在万历初年,昆山腔已流行于福州,时称“正音”。从万历到崇祯年间驻守福州的官员中,有许多都是风雅词客。主持乌石山曲会的正是当时的福州推官阮自华。阮字坚之,安徽怀宁人,明万历进士。从文献中看不出他政绩如何,但他无疑是一个“雅好梨园”的词客,走到哪里,便把他对昆曲的热情带到哪里。天启年间,词坛临川派主将吴炳任福州知府。这位才思卓绝、文藻斐然的粲花斋主人生于簪缨世家,万历进士,为官清廉正直,其剧作文字典雅,情致柔美,格调清丽,意境深邃,对明末福州词坛文人创作影响不小。 福州人喜爱昆曲的莫过于陈大花。对于一个御史或巡抚来说,“大花”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够庄重,却给他刻板的官宦生涯添了几分情致,让人在他的士大夫形象之外多了一些生动的想象。陈大花即陈一元,因痴迷于昆曲并时常粉墨登场扮演大花而被称为“陈大花”。大花是昆曲行当角色名,即净行花脸。也许正是游宦江苏时,陈一元迷上昆曲的清丽风雅,后又到江西汤显祖的故乡,领略了《牡丹亭》的至情至性,于是在归乡的舟船中,添上昆曲歌童一部。从此,榕城衣锦坊内,箫鼓弦歌,不绝于耳。
从乌石山盛会到陈大花家班演出,我们已经可以想见明末福州昆曲演出之盛炽,以及普通市民对昆曲蕴藉雅致的美的接受和喜爱。儒林戏所体现出的婉转低回的特质当源于昆曲。
闽剧源流之一是文人自娱戏曲,最初萌芽于文人的家班,其中对儒林戏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曹学伶的家班。
P4-7
用“意气飞扬”来形容闽剧的品格似乎比较合适,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闽剧在它近四百年的历史中,总能挣脱各种束缚,而有令人惊诧的表现。不论是时装戏的兴盛,还是豪华的机关布景,小到艺人的服装,也要追求闪亮出新,八个花旦一起出场,姹紫嫣红的衣饰晃得人们忘了剧情。再看看这十年来民间剧团的大繁荣,闽剧好像总是急切地展示它所能有的,哗啦啦地亮开,不够矜持内敛,不够优雅婉转,但确实是活泼的、新鲜的,是有生命力的,而这正是它最重要的品质。
短短几万字,未能给闽剧一个完整的面貌,让世人认识它独特的个性、品格。因为学养不深,本书在各方面可能多有遗漏,不能满足各类读者的要求。在写作过程中,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戏曲志·福建卷》《闽剧志》《福建戏史录》《闽剧史话》《闽剧月刊》《闽剧研究报》《福州文史集萃》《福建戏曲历史资料》《华报》等图书、报纸及艺人访谈录;对于有争议的史料如曹学俭与其家班、《紫玉钗》的作者等,均采用《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一家之言。因文体所限,未能在文中加以注释,在此一并说明。文中多数老照片由吴迪老师、杨榕老师提供,并由刘向东老师、潘文芳老师扫描处理,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王晓珊
2015年4月5日于福州烟台山
闽剧是福建最大的剧种,覆盖福州及闽东北。剧事繁盛,现在仍有数百个剧团奔忙于城市乡间,灯火笙歌不绝于夜。其史可溯至明末,有自创的儒林之逗腔,又有江湖之四平乱弹诸腔,以及平讲之民间歌谣小调。其后融会大成,清末民初盛极一时,班社林立,票友景从,海军将领、金融巨子、船政商会捧场,征歌逐曲,沉醉飞觞。不仅演红上海,且流播海外,令侨人闻曲思乡,不能自已。其艺事至雅至俗,士大夫、文人、知识分子,代有沉迷其间,编剧作曲,典雅悠远,亦文华之深邃下延;又市井之故事人物,亦形容肖妙,转作世代典型,为地方性格心理、人性弱点之深层刻画;而民俗祭祀之戏,敬畏悲悯,以先民神迹淑惠后世,林林总总,几无边际。唱腔有曲牌、板腔、小调,或宛转绵邈,或粗犷高亢,或如吟如诉,月白风清于坊巷流淌,令人不知今夕何夕。做工则科范严整,程式优美,状貌摹神,多有绝招奇技。生旦净丑,代有奇人,尤以民国前期,名伶四起,蔚为大观,更有机关布景,领时代风流,影响几近全国。
本书简明扼要、结构严谨、条理分明,亦为厚积薄发之作。尤其书中几乎句句皆有出处,史料铺陈密集,却能娓娓道来,不着痕迹,几无接缝。历史、人物、事件、典籍,剧目、艺师、班社……无不一一妥帖其间,若原始实录,使人恍然亲历亲闻。也足见其史料爬梳剔抉、钩沉发微之用功用力。那种胸有成竹、驾轻就熟的流丽,虽不饰文采,却蕴然有从容的节奏与诗意。而其中对闽剧士大夫、知识分子精雅细密之文心,村野市井“随心入腔,不必合调”之野性,及其相互规范、突破的丰富强健之张力,闽剧都市化、现代化之觉悟追求,与剧种博采兼容之生气勃勃,及其审美属性特质,亦多有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之述之论。是故书小而信,论短而精。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著名戏剧理论评论家
王评章
闽剧是以“逗腔”为核心唱腔,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王晓珊编著的这本《闽剧史话》沿闽剧产生、发展时序,将其条分缕析,分早期、近现代、当代三个部分述介。早期部分述介重点在于儒林、江湖、平讲三派之源流、形态、风格及其演变与交融,近现代部分侧重描述闽剧鼎盛时期的都市化追求和审美品格的嬗变,当代部分则再现其革新发展及至回归本体沉雄积健的追求与自觉。每部分之史、事、人多出自文献典籍实录,并辅以田野调查、口述历史。
本书花大量篇幅细述事件、剧目、人物,以之构成闽剧历史、形态之骨、肉、气韵,兼有班社、票房、戏园、机关布景之铺陈,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对于闽剧历史中一些模糊、争论之处,多有清晰阐述;对于剧种本体之属性、风格,也有精当概括。故虽为小书,却为信史。
王晓珊编著的这本《闽剧史话》是《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以时间为序,分别介绍了早期闽剧、近现代闽剧和当代闽剧。其中内容涉及闽剧的历史、人物、事件、典籍,剧目、艺师、班社……
本书简明扼要、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是为厚积薄发之作。尤其书中几乎句句皆有出处,史料铺陈密集,却能娓娓道来,不着痕迹,几无接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