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偏不倚地长大》——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的教研一路走过的作者姚莉,运用轻松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真实事例,将纵向的长远回溯与横向开阔的参照纵横交错,文笔辛辣诙谐、思想深邃灵动,表达了“没有成为出类拔萃的精英,并不妨碍孩子成为一个快乐清醒、自足济人的人”的观点,认为“在物质和荣耀都少有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踏踏实实活得好,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 书名 | 让孩子不偏不倚地长大 |
| 分类 | |
| 作者 | 姚莉 |
| 出版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让孩子不偏不倚地长大》——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的教研一路走过的作者姚莉,运用轻松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真实事例,将纵向的长远回溯与横向开阔的参照纵横交错,文笔辛辣诙谐、思想深邃灵动,表达了“没有成为出类拔萃的精英,并不妨碍孩子成为一个快乐清醒、自足济人的人”的观点,认为“在物质和荣耀都少有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踏踏实实活得好,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内容推荐 从业轨迹贯穿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研的作者,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向读者将自己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状况娓娓道来。 将纵向长远的回溯与横向开阔的参照交错,使辛辣诙谐的文笔与深邃灵动的思想两相映照,作者姚莉在《让孩子不偏不倚地长大》中表达了“不优秀、不成功,不妨碍孩子成为一个快乐清醒、自足济人的人”的观点,认为“在物质和荣耀都少有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踏踏实实活得好,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书中没有枯燥的说教,有的是养育孩子的真实经历,有的是让家长感同身受的笑点和泪点。它好似一道出给家长解析的谜题,谜面是酣畅有趣的教育方法,谜底则是哲学思辨的教育原理。阅读时,能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时,又让人颔首顿悟。 目录 上篇 老天给了一个不优秀不耀眼不乖巧的孩子——你总得接着 费这个劲干吗——回头时,你总在0 打招呼——这都不叫事儿 玩是干什么的——最正经的事 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不打不成器 有话好好说——让耳朵竖起来 猫呢?——怒刷存在感 两个人的秘密——培养一个铁哥们儿 中篇 生活即使没颜色没惊喜没意思——你总得过着 “老师特坏,非~常~坏!”——什么叫轴 礼物——只为欢喜 坏了门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选什么都是对的——没有十全十美 做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 大院儿——接地气 幼儿园的选择——好幼儿园的标准其实很简单 入园那些事儿——长痛不如短痛 上幼儿园为了啥——不是为了“学习” 下篇 哪怕世界不完美不顺溜不像你想的那样——你总得待着 你再敢动一下!——欺负和被欺负 广播找人——平安长大 兴趣班——究竟是谁的兴趣 宠物引发的一系列案宗——因为爱情 让孩子说孩子话——天真与神性 小钱钱——天生爱钱 挣钱不容易——一双旱冰鞋2 上小学为了什么——审视“学习”这个词 干吗总捞我!——磕磕碰碰 没有我!——又怎样 驴友养成记——用“好”坐底 后记 试读章节 当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母岽的时候,我从没想过养育孩子是一件多么考验人智商情商体力商的事情,我的理解就是好好养人家、好好教育人家,想来,大多数的妈妈也基本如此,只想着做好,却不明白什么才是好、怎么才算做好、怎样才能做好;愿意付出,却不知道付出什么、怎样付出才是要紧。 说到这个“好”,真是一个莫名其妙时不时就蹿出来折磨人的字眼。在惯常的评价标准中,“好”基本等同于优秀、人才、精英、成功人士,那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词汇全部与可以控制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对位,也就是说,“好”就是高分数,就是名校,就是好职业,就是高收入,就是高官阶,就是高职称,就是大房子,就是豪车,就是奢侈品,就是高出镜率,就是获诸多大奖……那么,假设当两个人同时实现了其中某个同样的标准之后,两者之间又怎样区分或者比较这个“好”?也就是说,当数字已经不成为评价标准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评判出这个“好”? 还有,当我们抛开这个线性思维,在不同领域、不同体系之间进行比较的时候,一个坐在写字间埋首敲键盘的白领和一个晒着太阳修剪树枝的园丁,你用什么标准说这个就是好,那个就是不好? 再继续,一边是那些关乎人性伦理、情绪情感的极其主观化的感受的词语,比如,温暖、积极、正直、善良,还有被折磨得体无完肤的“幸福”,等等;一边是我之前所列举的诸多数量化的标准,你又会怎样搭建两者之间的比照关系,或者说,你凭什么认为这个比那个更“好”? 当我们抛开以上的切断面的时候,把人放回到一生的长度的时候,也许又会发现,某个阶段的好不一定就是好,某个阶段的不好也不一定就是不好。 现在学业上的优秀,不一定意味着未来的成功。现在的受人瞩目,也许会是长久的沉重背负。 我相信事物一定有它的另一面,就像地球的另一边。 我相信每个词语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要把它做到极致,也许就会有缺憾。 我谨慎地对待所有关乎评价和定性的字眼。 我知道这世间没有唯一的、正确的路,每个人要走的和走过的都不相同。 我容忍我的孩子活得有比例,大半这样,也得允许人家小半那样。 善良,也要能够凶悍。 积极,也要允许懒惰。 正直,也要懂得迂回。 不知大家有没有读过清代李密庵的《半半歌》,我认为尽管一半一半的切分稍显僵硬,但是,有切分总胜过绝对。人不是硬邦邦的机器,有弹性有温度的人才是一个正常的人。读读这首诗,会别有一番天地在眼前——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一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恩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回溯我对养育孩子的观点,不是起初就清晰坚定的。我是摇摆着走钢丝的人,在小心翼翼的每一步中寻找着平衡。直到现在,我也不认为自己有多么确定无疑。矛盾和复杂本来就是人性和生活的真相。如果什么都一目了然,每个人的一生也就不必辛辛苦苦走几十年了。 反正那时年轻,就更是稀里糊涂,老天就这样把一个孩子砸给我了。没问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孩子,是没得选择的。是否健康、聪明。、漂亮,都不是你能左右的。因为这个,我常常在想,所谓血缘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你没得选择。老公老婆朋友伙伴什么的,都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事,父母兄弟姐妹还有孩子,都是你不能选择的。没选择的事,你就必须扛着。关键是,为了扛得轻省,你就得用心善待,这儿缝缝那儿补补。否则,这个包袱总有一天千疮百孔糟得不可收拾。 既然老天给的条件没商量,孩子天生就不是奥黛丽·赫本、就不是林青霞,天生就不是智商超群、聪明绝顶。我们就不能在这没商量的事情上较劲了,咱只能做有商量的事不是?那,哪些是有商量的事呢?咱慢慢说。P11-13 序言 我常常想,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倘若用作对孩子教育的描述,着实恰当。人性总有阴阳两面,两面的本质又是统一的。未来与眼下、粗犷与细腻、坚硬与温柔、感性与理智,都是这样以一分为二而又合二为一的方式呈现的。教育孩子也如同猛虎和蔷薇的结合体,少了蔷薇未免粗莽,缺了猛虎难免怯懦。 我相信事物一定有它的另一面,就像地球的另一边。 我相信每个词语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要把它做到极致,也许就会有缺憾。 我谨慎地对待所有关乎评价和定性的字眼。 我知道这世间没有唯一的、正确的路,每个人要走的和走过的都不相同。 我容忍我的孩子活得有比例,大半这样,也得允许人家小半那样。 让我甘之如饴的,不是乖巧,不是出色,不是学业,不是成就。我不需要这些让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或是,让身为父母步步顺遂的安心。 而是在她从小到大的很多个瞬间,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给我的惊喜与感动。 我更愿意讨论的是孩子内在的变化,而不是孩子外在的获得。 比如学习,我更想看到的是孩子在其中为了克服困难付出的努力,对新鲜事物抱有的好奇和兴奋,在探索中对知识独特的理解和领悟,对自我认知风格的发现和矫正。 可爸爸妈妈们在意的,往往是成绩。 比如活动,我更想看到的是孩子投入其中的热情,在活动中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关系的重要性的体验,克服羞怯和紧张的方法,将自己的魅力发挥到最大的路径。 可爸爸妈妈们关注的,往往是风光。 如果说在一本正经一心一意一日千里奔向人生无上荣光与无尽可能的人潮中,我是漏网之鱼,我的孩子差不多也是。反正我们就是在母女一场的邂逅中,互相对付着、互相将就着,摸爬滚打磕磕碰碰走到了今天,估计,以后也基本要这么走下去了。 我不是个好妈妈,她也不是完美女儿。这就是我们的开始、现状以及未来。我反正不是成功人士。照目前的样子来看,她将来估计也辉煌不到哪里去。要知道,我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把自己的女儿教育成这样,“还有什么脸面苟活于世”,这话虽然说得有点严重吧。大概意思也差不离。 需要严正声明的是,我走的这条路绝不是所谓的“非主流”“小众”“小资”路线。我就是一个辛苦存活的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勇气、能耐、金子、身家背景与全世界对抗。恰恰相反,在自己平庸、孩子平常的现实面前,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其实终归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与必然,只不过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愿不愿承认罢了。 到了人生某个阶段回首的那一刻,在最终与世界握手言和的那一刻,你可能会认同我的这一点点想法。 只是真到了那个时候,怕是晚了些。 晚了,这个词,放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是最令人痛悔的字眼。所以,我愿意趁着天光还好,趁着一切还来得及,早早把我的私藏告诉你。无论你对我的观点怎样品评,但作为一种存在,一种声音,在众声喧嚣的舞台上,我想让你听到。 在这个世界越来越走向多元与丰富的趋向上,一元性思维与唯一性的判断终将消解。越来越多的人总要发现,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只有那么几个。况且,谁说金字塔只有一座?优秀与成功的标准终将不在一个尺度上定义。 不优秀、不成功,不妨碍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清醒、自足济人的人。在物质和荣耀都少有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踏踏实实好好活着,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我们所能帮助孩子的,就是帮他们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生长的“坑儿”。 我不想“一”,我愿意“二”。我不愿意在“唯一”的角度上讨论教育这个问题。 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熏陶,做了学前教育,又做中小学教育,还跨了大专院校的边儿,就我的人生经历,也就是在专业说法上的从教经历而言,相对于其他人,这样的跨度还是少有的。也正因为这样的跨度,我对一个孩子的长成,无论朝向前方还是回溯过往,都有了纵向的观察与思考,如果借用“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的观点,我至少看到了一个人的半程。比各管一段的“铁路警察”,稍稍看得多了那么一丁点儿。 在学前、小学、中学各自讨论对一个人教育的重点和价值的时候,我恰恰不在各个阶段上做分析。举个例子,大家在流水线上制造一个梯子的时候,每个环节都在各自这一段上用心,而我关注的恰恰是段与段之间的联结,以及最终组合的质量怎样。 我只想“放长线钓大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谁也不能下一个完整的结论。即使灰飞烟灭,武则天的无字碑还要被后世的人们写上多少的不同。 人生不能看得那么短、那么窄,教育孩子也是同样。 看短了,就把人生切成一段一段的了。顾头不顾尾、顾前不顾后,或者为了将来损失现在,或者为了现在不计未来。 看窄了,就把人框住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一条道走到黑。这条路走不通了,就没路可走了。 原来的我讨论的是各种专业术语,现在的我只想讲一些故事。 教育是需要格外审慎对待的一件事。所以,我只讲我的真实的故事。现在逐渐被人们关注的教育叙事、故事治疗等等,无非都是在讲故事罢了。 人生无非就是一个个故事。我说的这些故事都在孩子0到6岁之间发生。 越根基的越重要,一棵大树最要紧的是头几年的扎根。根深才能叶茂。十二岁以前就是扎根的阶段。所以,一切还来得及。 这本书,送给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孩子们有权知道,在自己成长的路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而发生过的这些,有可能意味着什么。并且,我愿意接受来自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评判。 我愿意“二二”…地养孩子,我愿意养一个“二二”的孩子。 后记 一封家书大猫: 之前、以后,都不会有人这么叫你。 由于这个蛇精病妈妈的胡作非为,直接导致关于你的名字有多种版本。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家混叫一气。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口中的人是你,你也知道他们喊的那个人是你。但是,你在每个人嘴巴里的称呼都不一样。所以,把你唤作“大猫”的,就只你妈妈一人了。所谓亲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独一无二。当然,你也是我独一无二的孩子。当然,绝不仅仅只因为你是我的独生女儿。 很多年后,也许在面目模糊的人群中,突然听到有人唤起这个名字的一刹那,你会想起我。我希望那个时候,你的眼前能够清亮亮地淌出有关自己童年的记,}乙。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开关,一按,就连通了母女一场的灯火通明。但也许,你再不会听到这样的称呼,那也很好,你可以趁这个空当,快快抹去自己的那些个小丑事小窘事,再理直气壮地杀出门去。好多秘密毕竟只有我们两人知道。再没有人望着你呵呵地笑出诡异的模样——你总在这样的笑容前面红耳赤恼羞成怒,被人抓住把柄的滋味真不好受。而我,牢牢握着你最多的把柄。有哪个特务可以从你出生一直在你身边潜伏这些年? 说到写信,你一定不喜欢煽情也不喜欢听道理,以你的一贯论调,你会将它们一概斥为:装、假、空。而且,我自认为,从小到大,我该给你的都给了。现在,为了尽量不装不假也不空,那我就说一件耸人听闻的事吧。 你现在看到的你不是出生时的你。对这个论调,你也许嗤之以鼻:那当然,我长大了啊!细胞分裂啊!也许呵呵一笑:这妈,又神经大条耸人听闻了。 唉!我说的是真的。这回。 人的长大,都是换了肚肠、整了零件的。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人要长出脑子——自己的。这样大脑才不只是左右半球白质灰白质,才有了真正的功用——思考。建立自己的思考,才可以指挥自己的行走。你永远不能与别人共用一个大脑,无论这个“别人”是什么人。你不能只希图人家思考的结果,最珍贵的是形成这个结果的过程。就像去一个旅行的目的地,去了不是关键,关键是,你是徒步的、骑行的、自驾的,还是晃着绿皮小火车或是空中飞人的,设计什么样的出行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沿途。就算你到了目的地,下一步怎么办,仍旧要取决于你的判断。这就是自由行永远比旅行团的收获更多的原因。 同样,永远不要排斥别人的想法。你的思考就像一粒粒的江米,只有加入酒曲,才会酿成米酒。别人的思路就是珍贵的酒酵,没有这样的催化发酵,难有香醇入口。能熬出一锅美味的石头汤,缘于所有人心甘情愿对一锅汤的贡献。当你长成自己的大脑的时候,要感谢经过的每个人的贡献。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滋味丰富的人生的来源。不可或缺。 人要长出骨头——丰子恺老先生说过:“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你不耐烦名人名言,但这句话,相信你能听得进。从古至今,那些被人们永远仰视的名字,无不具有铮铮铁骨,人数之多,灿若星辰。千古之下,光芒永远璀璨。有骨头的人,才有直立行走的可能。你的骨头搭起了自己的边框,才能成为一个有边界有形状的人的模样。当然,骨头一般是包在肉里的,不会都戳在外面向世人亮相,或者,把人刺伤。但是,没有骨头,就是一摊泥,只能贴着抹着粘着,依附别人站立。一旦墙倒,灰飞烟灭。 骨头主要由两种组织构成:外面的是坚硬的骨密质,里面的是多孔的骨松质。坚硬和弹性才能构成一副强健的骨骼。所谓骨气,指的一定是坚硬的一面。是朝向美好的矢志不渝百折不回。而弹性,你可以去看看王阳明——用尽所有可能始终朝向光明的人物。向日葵的向阳是终生不变的属性,它可以扭转花盘、弯曲自己,但是,一定向阳。 人要长出心——如果说大脑是理智,骨头是气节,那心就是情感。很小很小的时候,你就因为姥姥姥爷说到生老病死而泪流满面。大猫,这是我最爱你的地方。一个人的柔软与善良,是生而为人最可贵的珍宝。 真正动人的永远是人性的光辉。就像《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就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老师,就像泰坦尼克沉没刹那优雅的琴师,就像辛德勒倾家荡产为纳粹提供的名单。这颗心,可以护佑苍生、悲悯众生,更可以拯救自己免于沉沦。“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所谓丧失人性,就是因为丢掉了这一颗心。丢掉了同情,丢掉了不忍。就会有疯狂的攫夺,残暴的杀虐和无情的漠视。 “不忍心”不是一个人的懦弱,恰恰是真正的勇敢。 人要长出肉——水分是肉中含量最多的部分,能占到70%左右。水是万物之母,有水才有生命。长出肉就接了地气。爱自己的肉肉,如同爱这平凡生活的晨昏朝暮。在平淡的日子里能够发现、创造你和周围人的欢乐。你就成了快乐的泉眼。自给自足,汩汨不绝。人生的长与短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快乐的多与少就差得很多。胡适老先生说:“总得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工作之外,是更广大的人生。把这个人生过得有滋有味,才是最重要的事。 这一点,我从不担心你。 其实,要说的只有两个字——选择。每个人的面前有无数条道路,每时每刻。你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任何人的话,包括我这个妈和你那个爸,统统没用。要迈出腿的,是你自己。 就算阿甘,成为开始的他还是成为最后的他,完全在于他自己。就算僵尸,成为骨皮还是成为人,完全在于他自己。就算你最爱的哈利,走向斯莱特林还是格兰芬多,在分院帽犹豫再三后,最终听从的还是哈利的意见。 所以,长出什么样的脑袋、骨头、心和肉,全部是你自己的选择。最后,你会依据自己的心愿,成为你最想要的自己的样子。 如果,你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长成什么样,那么,亲爱的大猫,妈妈只有一个建议:起码,你应该知道,自己不要长成什么样子。 剩下的,就是你的事了。不过,妈妈再哕嗦一句,就一句——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老先生的话)。反正不会十全十美,所以,不要怕! 妈妈 2015年1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