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尘距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闻道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读不懂自我那张笑脸

周末,朋友组织冬游,十多个人,从景点到景点,都是车马转承。为防丢下某人,上车下车,总是要清点人数。开始,在清点人数的时候,我总发现少了一位。正要查询,却被大家哄笑。原来,在我聚精会神的清点中,恰好忽视了我自己。

是的,我们往往忽视自我。不仅是冬游,在生活的许多时候,都是这样。或许可以说,自我是自我存在的意义,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说清楚,那意义又是什么?

最早的记忆里,自我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梦幻,或日神秘兮兮的传说。那梦幻和传说,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先后和彼此。很容易联想一个故事,那个至今仍没有理清的秩序。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有一些纠缠,至今仍记得鲜活。记不清是在几岁,也模糊了地点和时间。总之,在某一天,我开始关心起自我。我好奇地问母亲,我究竟来自哪里?母亲先是微微一怔,继而微笑着,温情地,神秘地告诉我,你呀,路边捡的。哦,路边,哪个路边啊?母亲努了努嘴,就是长池坎呗。过分的认真,我忽略了母亲深藏的笑。没有怀疑,也没有过多的思考,就一趟跑出了门,跑到长池。正是一池清水,哺养着散漫的水草和鱼。风很轻,不知从哪里吹来,一来就不想走了,从长池的岸,走向池塘里。如此不断往返,似乎想牵伸池面的皱纹。可是越牵,那皱纹越复杂,长池里荡溢着生命的灵气。即使这样,我也有了几分相信,相信这长满了草和鱼的池塘,也会长出个娃娃。当那个妇女,从池塘边经过时,我便是深信不疑了。她背着娃娃,提着一只大公鸡。我甚至猜想,那妇女背上的娃娃,也许就是从池塘那边捡的哩。怀揣悠悠的担心,回家,紧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不敢造次。我怕母亲再把我带到池塘边,丢下不管,被别人捡了去。

原以为,长大了,有了些知识,明白了生儿育女之事,就会走出那个童年的梦呓;然后,带着一个明明白白,清清爽爽的自我,从容地面对世界。然而,我错了。这世界是认知越多,怀疑越大;自信,也许原本就属于浅薄的人。我不知道,让我产生怀疑的,是维特根斯坦,还是福柯。

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照片,特写的。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陪衬,只有人物和面容。九个人,六男三女,面部表情特写,呈圆扇状排开,面向世界,或面向你,都是灿烂的笑。乍一看,我轻易地读出了愉悦。对,是愉悦。愉悦,是九张脸上渲染的强烈主题。可是,维特根斯坦立即击碎了我的自信。他对着这照片说:“我,这个我,恰似最幽隐的神秘。”心里被什么触动,深深的,令我微微一震。有一些防线在动摇,自信的防线。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在内心里滋生,蔓延。随即,有一个声音传来,悠远的,轻轻的,有力的,像是问世界,又像是问我:感到愉悦的“我”是什么,愉悦存在于何处?我的防线坍塌了,彻底的坍塌,呼啦啦似大厦倾。我听见那坍塌的声音,离我很远,又似乎很近,杂乱,破碎,短暂,难以收拾。

感到愉悦的“我”是什么,愉悦存在于何处?

我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追问,希望从中找到些微的答案。可是,我越找越迷惘。每一次伸手,抓住的,宛然是一只断线的风筝。没有方向,失去牵制,飘忽中,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把目光再次移向照片,与九名愉悦的男女照面。我希望从中找到一张我熟悉的面孔;不,应当是可以与我的内心观照的脸,解读一种也许属于我的愉悦。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捡拾,珍藏,就像母亲讲的童年故事,那个从路边捡回的我。

思维就这样出发,照片上的面孔,是始发站,却不知道何处是终点。此刻的寻找,带着灵魂,我相信,它不亚于网络中的Google(谷歌)或百度。先遇见卞之琳。卞老已驾鹤西去,但那张张望的脸,仍留在桥上。还是依然。依然的张望,依然的迷蒙,依然地看与被看。但是,桥上桥下,车来人往,人在变,车在变,风景在变,甚至楼上看他的人,也变了一轮又一轮。但是,从他紧皱的眉头,凝重的表情,深邃迷茫的眼神以及看与被看中,构成的情景画面,似乎可以断定,他没有看清风景,看风景的人也没有看清他。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这样彼此互看,构成一道风景,世间的风景。然后,留下许多迷,让路过的车辆和行人捡拾。

又遇见庞德,随他走进一个地铁车站,重逢那些幽灵般的面孔。经过了几十年,一切依然,场景没有改变,面孔没有改变。那个陈旧的地铁车站口,依然是一些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和繁杂的花瓣,在晦暗压抑中,呈现着无端的繁忙,拥挤,阴;令,厌倦,期待,不安。最捉摸不定的,是那些花瓣。似乎春天已很近,但又还没有到来;枝头是光秃秃的,甚至没有倦乌光顾,花瓣是唯一的主人。那些花,灿烂的,晦涩的,阳光的,阴暗的,浅显的,深藏的,真诚的,虚假的,坦诚的,诡秘的,都拥挤在同一个枝头,彼此不相诚让,又谁都占不尽永远的风头。它们就这样拥挤着,推搡着,挤兑出一种诡谲的乱,让人在简单的愉悦之后,便逐渐走入一种茫然,恐惧,不敢妄自接近。

掉转视线,我又把目光投向那张九人照片。照片未变,可是我发现,那些男男女女的脸,和脸上的笑容,都已发生变化。凝视越久,变化越大,越复杂。你甚至会发现,并不是一切笑容,都是有了真诚,有了愉悦,都是生命的灿烂。心里琢磨着福柯的话,“我无所是,亦无所往”,“别问我是谁,也别让我一如既往”。心灵被深深震撼。突然感觉到,也许世上最愚蠢的人,最愚蠢的事,就是像我这样寻找。对于笑脸,似乎放弃不下的寻找。

身在书房,背后是书架,书柜上有一面镜。此刻,我却不敢转身。

P11-15

目录

读人无数

 没看清路上那个人

 读不懂自我那张笑脸

 读你:没有眼泪的人是可怕的

 揣摩

 回眸

 仰望天空,我无法找到标题

 红尘里给我一段距离

 轻轻拾起成吉思汗的神鞭

精神简史

 把生命托付给内心的沉静

 初三早晨的生命哲学

 黄昏,在一种没有意义的状态中悠走

 阳光,或一个春天的崇高

 与上帝同行

 坐在上帝的花园看这世界

 一片杏叶的奋斗史

 我的怀疑是一个美丽的符号

 为黑夜的出现点一盏灯

城市幻象

 一只麻雀飞到电线杆上

 街头

 巷尾

 车站

 大门

 醉了

 五线谱:城市之舞

 一些树长在屋顶

 有堰西来

 岷东有帆影

一方水土

 家在周庄

 冬日意象:风霜雪雨

 停留的河

 画板上的柳江

 山籁在窗外

 赵州晓雨

 那坡……

 金川之川

 就听竹说

 大地之舞

 行走于雅

山河追问

 震后书:瞬间

 在汶川,我问大禹

 拯救,或黑色的穿越

 平遥之遥

 塔里木,一个脚印与上帝有关人

 哪一条沟壑能够带我走进陕北

 沿额尔古纳走近蒙古

 纸上的根河

 天生桥,还是桥生天?

 一个村庄的沉没史

 梦里仙霞不是客

 洪雅三镇

 寻找自己:青藏万里行

序言

红尘里的哲思

近十年来,网络文学大兴,类型化作品浮出水面,争奇斗艳。奇幻穿越、历史盗墓、神魔仙侠、言情宫斗、官场悬疑、谍战青春,种种小白文招摇过市,让无数少男少女为之疯狂,为之沉迷。正是在小白文大行其道的时候,一些坚守文字品质的作者,默默耕耘,张扬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地气的在场写作,为网络文学赢得尊严。

眉山周闻道先生,一直执掌天涯社区的散文天下论坛,提倡散文写作介入生活、关注当下,去蔽、敞亮、本真,关怀终极价值,并与同人创立了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影响深远。这一石破天惊的散文观念的革命,赋予了散文与其他文学样式比肩的独立神圣的社会担当,给平庸乏味的散文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周闻道先生身体力行,他既是发起者、倡导者,亦是这场革命的代表作品书写者。

他的《七城书》即是在场主义散文的标志性写作,展现了在场写作的实绩;《玻璃城》写的是极权的控制无所不在,人的隐私及人格的尊严荡然无存;《危城》表面看是写尘世的灾难无可逃避,实则指向的是更大更深刻的社会体制危机;《欲城》写的是欲望的极度泛滥、人性的泯灭及道德的沦丧;《皇城》写的是传统皇权意识的顽化及其流毒的危害;《蛊城》巧借湘西民间放盅的传说,引申到长期的愚化教育对人灵魂的扭曲;如此等等。作者深入其中,或以虚构方式,或以魔幻变形的超现实手法,揭示了我们的时代之病,让我们通过这样的写作,对现实有了重新的认识。

最近,周闻道先生的散文新作《红尘距离》即将出版,嘱我作序。关于散文,我正好有话要说,借此机会,重温文字的原初意义。以《红尘距离》为标本,对当下散文进行一番症候式的解剖。因为法国拉罗什福科说过:“沉默是缺乏自信的人最稳当的选择。”我不愿沉默,尽管我们的言说,随时随地随风而去,但,我们又不能不言说。发为心声,听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红尘距离》的内容分为五部分,乃是“读人无数”“精神简史”“城市幻象”“一方水土”“山河追问”。周闻道先生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人生逼问,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文字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精神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关于终极关怀与人生的可能性。由这种不懈的追问,抵达根性的真实,从而把握世界的本真。

作者在《读你:没有眼泪的人是可怕的》里如是写道:“没有雨水的大地会枯裂,没有云彩的天空会孤寂,没有眼泪的人是可怕的。”他的关注凝聚在人心的柔软处。没有眼泪的人是可怕的,为什么可怕,可怕在何处,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人性的追问,在读人的过程,亦在读心,读这个世界。无论行走还是静思,都以一颗敏感的心观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留下细微的体验和深切的启悟。

中国散文一直有抒情与言志的两类传统,恰如宋词的婉约与豪放。自近现代以来,周氏兄弟分别领衔,鲁迅以攻击性的杂文取胜,知堂以枯淡的随笔见长。当然,两人文字风格惊才绝世而不能被定义所拘,往往旁枝横溢,别见佳处。1949年后,大陆文坛一片沉寂乃至荒漠,散文变成颂歌,成为八股,毫无人性的气息可言。

红尘之中有哲思。面对当下浮躁的现实境遇,众人对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人出逃,有的人麻木,有的人反抗,有的人沉湎于寂寞,而周闻道先生安于孤独,安于诗书,以“苦”为乐。孤独时他的想象力更加汪洋恣肆,加上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思想上严格自省的态度,弥补了他对事物理解上客观存在的有限性,扩张了他的精神界域。“好在,根,是最大的黏合剂,总是把对立连接在一起,让其若即若离,相生相克,争而不夺,灭而不亡。”——在《纸上的根河》中,周闻道先生如是说。

文学就是寻根。任何好的文字,其实就是说出了个体面对时代的脆弱。这个时代,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的巨大兴奋。而安于寂寞的写作者,只能守护文字,在文字的世界里,展开自己的无限之思。《沿额尔古纳走近蒙古》,一次地理上的接近,伺尝不是内心的接近——对一方水土,一个民族。正如作者所写:“沿着额尔古纳,我们不仅走近了蒙古,还走近了自己。”古希腊哲人有言,认识自己最难。在文字里走进自己,怕也是一种艰难的跋涉吧。

周闻道先生执着于文字,昔时杜甫有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周闻道文字或可当此也。繁华经眼皆如梦,唯有平淡才能持久。他的散文从文首的自然切入,到文末的戛然而止,句与段落,简约与绵密的纠缠,硬朗与幽默的共谐,干净的短句式,意象化的修辞,贯通如一的哲思,有惊无险的险字,织成他的散文空间,形成独特之美。然而,写作者并没有目的地可以抵达,写作者永远漂泊在对文字的拷问之中。所谓春风无限潇湘意,红尘距离有所思。

朴素(出版人)

写于京城草房

2016年1月1日

内容推荐

《红尘距离》乃是人生的距离、情感的距离、精神的距离,从“读人无数”开始,穿越“精神简史”和“城市幻象”,走进“一方水土”,去“山河追问”。周闻道先生以诗意的文字和睿智哲思,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生命命题。他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文字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精神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关于关怀与人生的可能性。由这种不懈的追问,抵达根性的真实,从而把握世界的本真。

编辑推荐

《红尘距离》是一本纯文学散文集,内容分为五部分,分为读人无数、精神简史、城市幻象、一方水土、山河追问。作者周闻道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人生逼问,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文字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精神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关于终极关怀与人生的可能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