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记一忘三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娟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娟著的《记一忘三二(精)》是作家的最新随笔集,二十三篇琐记,带你感受李娟式的快乐。本书收录了《台湾记》《信仰记》《扫雪记》《飞机记》等文章。

李娟的文字是独特的,李娟式的快乐也是独特的,她文章的阅读感受也一定是独特的。

《记一忘三二》以纸面精装的形式出版,阅读收藏两相宜。

内容推荐

李娟著的《记一忘三二(精)》书写近几年的点滴生活,有趣有味。随性、轻松,却从亲情、友情、工作、生活等多个侧面记录了作者的日常经历、心路历程。无论写她和母亲的相处,还是就业、感情上的起伏,或是北疆乡村生活中与猫狗牛羊相伴的瞬间,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都保持着李娟那种流畅、平实带些自嘲而又诗意暗涌、幽默丛生的文字风格。

目录

李娟记 代自序

台湾记

信仰记

扫雪记

挨打记

邻居记

藏钱记

风华记

飞机记

滑雪记

老师记

奇梦记

猫馆记

宠牛记

爱情记

伤心记

过年记

阅读记

冰箱记

野鸡记

避孕记

末日记

大院记

沟通记

试读章节

阅读记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捡到一张旧报纸。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大为震动。那种震动直到现在还能清晰记得。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这种交流是之前在家长老师及同学们那里从不曾体会过的。那可能是我最初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开壳中小鸡琢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阅读令我打开了通向更大也更黑的世界的一扇门。从此只要是印有汉字的东西我都饥渴阅读。最大的来源是捡垃圾的外婆拾回家的旧报纸。邻居家则是最渴望的去处,他家有一面书架,密密麻麻的书籍对我来说无异于阿里巴巴宝藏。可惜他家总是不被允许进入。每年新开学是最快乐的时候,往往不到两个星期就读完了整学期的内容。小学三年级我转学到了新疆,和妈妈一起生活。

妈妈单身,正在考虑结婚。当时她有两个追求者,向我征求意见。我怂恿她选择其中一个,却没说出真实原因:那人家里也有一面摆满书的书架,令人神往。很快我如愿以偿,却害惨了我妈。那人嗜酒,往下有八年的时间我妈陷入了混乱的人生。而且后来我也发现那些书其实全是装饰品,没啥靠谱的内容。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妈开始做收购废纸的生意。怕淋雨,专门腾了一间房子堆积。所谓废纸大都是书籍和报纸。于是那个暑假我幸福惨了。天天从那间房子的窗户上爬进去(门锁着,我妈不让随便出入),躺在快要顶到天花板的书山书海上看书。那才是真正的书山书海啊!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左手取本书一翻,不行,右边一扔。再一本,还行,翻一翻,扔了。下一本,不错,甜甜看到天黑……只可惜,我妈的收购生意很快就倒闭了。六年级回到四川,发现了全城最幸福的一处所在:公园里的租书摊。那可比买书划算多了!于是整个暑期里,每天跟上班一样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那里。夏天结束时,摊位上差不多所有书都被我看完了。上初中后,学校有小型的图书馆,能借阅到一

些文学经典及报纸期刊。此外,帮同学做值日的话,也能借到他们的书看。全部是毫无选择的阅读,全然接受,鲸吞海纳,吃干抹净。然而渐渐的,阅读的海洋中渐渐浮起明月。能记得的语句暗流涌动,认准一个方向推动小船,扯动风帆。而忘记的那些,则是大海本身,沉静地荡漾——同时也是世界本身。我想这世界其实从来不曾在意过谁的认可与理解吧。它只是存在着,撑开世界应有的范围。直到现在为止,我对阅读也并不挑剔。只要不特别枯燥都能看下去。而且在我如今的年龄上,阅读记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捡到一张旧报纸。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大为震动。那种震动直到现在还能清晰记得。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这种交流是之前在家长老师及同学们那里从不曾体会过的。那可能是我最初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开壳中小鸡琢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阅读令我打开了通向更大也更黑的世界的一扇门。从此只要是印有汉字的东西我都饥渴阅读。最大的来源是捡垃圾的外婆拾回家的旧报纸。邻居家则是最渴望的去处,他家有一面书架,密密麻麻的书籍对我来说无异于阿里巴巴宝藏。可惜他家总是不被允许进入。每年新开学是最快乐的时候,往往不到两个星期就读完了整学期的内容。小学三年级我转学到了新疆,和妈妈一起生活。

妈妈单身,正在考虑结婚。当时她有两个追求者,向我征求意见。我怂恿她选择其中一个,却没说出真实原因:那人家里也有一面摆满书的书架,令人神往。很快我如愿以偿,却害惨了我妈。那人嗜酒,往下有八年的时间我妈陷入了混乱的人生。而且后来我也发现那些书其实全是装饰品,没啥靠谱的内容。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妈开始做收购废纸的生意。怕淋雨,专门腾了一间房子堆积。所谓废纸大都是书籍和报纸。于是那个暑假我幸福惨了。天天从那间房子的窗户上爬进去(门锁着,我妈不让随便出入),躺在快要顶到天花板的书山书海上看书。那才是真正的书山书海啊!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左手取本书一翻,不行,右边一扔。再一本,还行,翻一翻,扔了。下一本,不错,甜甜看到天黑……只可惜,我妈的收购生意很快就倒闭了。六年级回到四川,发现了全城最幸福的一处所在:公园里的租书摊。那可比买书划算多了!于是整个暑期里,每天跟上班一样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那里。夏天结束时,摊位上差不多所有书都被我看完了。上初中后,学校有小型的图书馆,能借阅到一

些文学经典及报纸期刊。此外,帮同学做值日的话,也能借到他们的书看。全部是毫无选择的阅读,全然接受,鲸吞海纳,吃干抹净。然而渐渐的,阅读的海洋中渐渐浮起明月。能记得的语句暗流涌动,认准一个方向推动小船,扯动风帆。而忘记的那些,则是大海本身,沉静地荡漾——同时也是世界本身。我想这世界其实从来不曾在意过谁的认可与理解吧。它只是存在着,撑开世界应有的范围。直到现在为止,我对阅读也并不挑剔。只要不特别枯燥都能看下去。而且在我如今的年龄上,阅读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汲取养分增加知识领略愉悦……诸如此类了。看到一本好书固然觉得幸运,遇到烂书也并不排斥。况且烂书带给人的思考空间同样巨大:何以烂?何以不能避免烂?都烂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能令人接着往下看?……还有那些没啥天赋的作者们,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奢望,他们的努力……历历在目。看多了,也就渐渐熟悉了他,理解了他,并且原谅了他……阅读不但带来共鸣的乐趣,也带来沟通的乐趣。

对了,之前说的都是少年时期的阅读,那么后来呢?惭愧,后来几乎不怎么读书了。各种原因。直到这几年才开始重新大量地读。而且,对现在的我来说,“阅读”这件事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成为日常习惯了。什么都是“读”,什么都是学习与获得。世态百相,人间万状,阅读行为没法停止。我仍稳稳当当行进在当年的航道上,明月已经升至中天。当我再次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总感觉一切仍然刚刚开始。当年的耳语者还不曾走开,只对我一个人透露唯一的秘密。阅读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汲取养分增加知识领略愉悦……诸如此类了。看到一本好书固然觉得幸运,遇到烂书也并不排斥。况且烂书带给人的思考空间同样巨大:何以烂?何以不能避免烂?都烂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能令人接着往下看?……还有那些没啥天赋的作者们,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奢望,他们的努力……历历在目。看多了,也就渐渐熟悉了他,理解了他,并且原谅了他……阅读不但带来共鸣的乐趣,也带来沟通的乐趣。

对了,之前说的都是少年时期的阅读,那么后来呢?惭愧,后来几乎不怎么读书了。各种原因。直到这几年才开始重新大量地读。而且,对现在的我来说,“阅读”这件事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成为日常习惯了。什么都是“读”,什么都是学习与获得。世态百相,人间万状,阅读行为没法停止。我仍稳稳当当行进在当年的航道上,明月已经升至中天。当我再次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总感觉一切仍然刚刚开始。当年的耳语者还不曾走开,只对我一个人透露唯一的秘密。

2015年

(P161-164)

序言

从前有人生了个女儿,她决心要给她取一个最特别的名字,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名字。为此她翻烂了字典,终于由一部电影得到启发。她激动极了。

她为她取名为“娟”。

是的……就是我……李娟……

我看过一个关于中国人常用名的统计,叫“李娟”的约二十四万人,远远超过阿勒泰市的市民总数。使用率位列全国十强。排名仅次于王明、刘强和张红。

每当我向人做自我介绍,对方一听往往立刻接口:“哦我也认识一个李娟。”我说:“是的这个名字很普遍。”开场白万年不变。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手机通讯录里都存有一个以上的李娟。我手机里就有三个。

有段时间我收稿费的地址设在朋友老梁那儿。我不在阿勒泰时,她随便找个李娟借个身份证帮我把钱取出来。

上中学那会儿流行交笔友,其他年级其他班的其他李娟也不知错拆了我多少信!后来我的笔友越来越少,我怀疑都跟她们好上了。

开始写作之后,发现热爱文学的李娟也不少。我们新疆就有两个。大家以“大李娟…‘小李娟”区分之。

我曾经合作过的一家出版公司的作者队伍中有三个李娟。以至于有一次财务把我的版税误打到其他李娟账户上。

此外的不便还有,经常会无缘无故遭到读者痛心疾首的指责:“李娟,看了你近期发表的那篇在丽江的咖啡馆怀念张爱玲的文章,对你实在太失望了……”

她失望,我更失望。我没事怀念张爱玲干吗?就算要怀念,哪儿不能怀念,干吗非得跑到丽江去?

话说我从小就佩服佚名这个人,到处发表文章,横跨美术文学诗歌音乐多界,还活了好几千年。现在呢,好多人都佩服我,写作风格多变,昨天还在种地养鸡喂牛,今天就漫谈文化与传承,明天又跑到丽江怀念张爱玲。

想过很多次,干脆取个笔名算了。可取名这事更令人烦恼。世上那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取名而殚精竭虑(比如我妈),更别提给自己取。况且,到了这把年龄了突然换名字,对我来说简直跟整形一样尴尬。

哎,李娟就李娟吧。好比自己个儿矮的问题.反正都已经矮了三十多年,也矮习惯了。无论对于这个现实多么不甘心,也不甘心习惯了。

还有,名字虽然容易和别人混淆,但文字不会啊。幸亏我文章写得好。

嗯,以上说的是李娟。往下说说李娟的书。

长久以来,我的写作全都围绕个人生活展开。于是常有人替我担心: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万一写完了怎么办?我不能理解“写完”是什么意思。好像写作就是开一瓶饮料,喝完拉倒。可我打开的明明是一条河,滔滔不绝,手忙脚乱也不能汲取其一二。总是这样——写着写着,记忆的某个点突然被刚成形的语言触动,另外的一扇门被打开。推开那扇门,又面对好几条路……对我来说,写作更像是无边无际的旅行,是源源不断的开启和收获。总之,只要开始动笔,往往刹不住脚——不过也可能因为我话痨……

然而自《冬牧场》后,这些年再没出过新书。之前很多编辑劝我要“趁热打铁”。可我又不是打铁的。如果只因好几年没出书就被读者所抛弃,那是读者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总之冷了热了什么的也没管太多。写作方向一直稳定不变,野心勃勃的长篇计划也从未停止。闲暇之余,兴致所至,也会随手记录一些身边小事。写了这么多年,写作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习惯与乐趣。冷静漫长的长篇计划也罢,计划外的闲笔也好,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于是渐渐地就累积出眼下文字——发现恰好够一本书。说到这里,得感谢此书编辑,她的赞扬令我对出版此书充满信心。

偶尔看到古人的一句诗:“记一忘三二”。觉得还算贴切,便拿来用作书名,为这些文字小小地归一个类。我发现,很多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旦形成文字,似乎就只剩强烈的情绪鼓动其中了。读起来可能还不如自己平时随手记录的流水账精彩。可随着时光流逝,忘记的反而是后者。可见记忆的筛选取舍并不公平。幸亏自己勤快,大事小事统统记下来再说。每次翻看自己成山成海乱七八糟的电脑文件夹便无比庆幸——像最贪得无厌的人那样庆幸。好吧,长年在河中拦网守候的人,总比隔三岔五空着手到水边碰运气的人收获稍多。

关于“记”系列的随笔,原本还有数万字。但为了风格统一,便从此书中撤出。等将来累积起来再单独成书。没准儿将来会沿着这个脉络源源滚滚写个没完呢。一想到这个,就有家财万贯的从容感,以及,二十四万个李娟也没能淹没我的小小得意。

谢谢你买李娟的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