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欧仁妮·葛朗台(名家全译本)/世界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巴尔扎克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欧仁妮·葛朗台(名家全译本)》是巴尔扎克本人十分珍视的一部作品。它的问世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葛朗台这样一个凶狠残忍、贪财好利而又吝啬成癖的资本家形象,揭示出为了追求金钱而牺牲人间一切美好感情的资本家的无穷贪欲及其对人的冷酷无情,有力地抨击了资产阶级“勤俭起家”的谎言。

内容推荐

《欧仁妮·葛朗台(名家全译本)》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仁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层层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和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成功地刻画了世界文学史中不朽的吝啬鬼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目录

献给玛丽亚

序言(1833—1839)

欧仁妮·葛朗台

试读章节

索缪城里,人人深信葛朗台先生有一个装满金路易的秘密宝库,说他深夜瞧着那一大堆金子,有难以形容的快乐。那些守财奴看到老头的眼睛像是染上了金子黄澄澄的颜色,都相信这种说法。一个习惯于靠资金获取巨大利润的人,就像色鬼、赌徒或者奉承者一样,目光中有着某种难以界说的习气和躲躲闪闪、贪婪、神秘的神态,绝对逃不过同他一路的人。这种秘密语言可以说形成了激情的秘密联系。

葛朗台先生得到大家的尊敬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从不欠人情,他是个老箍桶匠、老葡萄园主,按收成必须制作一千只还是五百只酒桶,他都以天文学家的精确估计得出;他做投机买卖没有失过一次手,酒桶价格比要采摘的葡萄还值钱的时候,他总是有酒桶出售,而把酒藏到地窖,等一桶酒涨到五个金路易时再抛出。1811年大丰收时,他精明地把酒囤积在家里,慢慢地售出,赚了二十四万法郎。在理财方面,葛朗台先生好比一头猛虎、一条巨蟒:他懂得躺着、蹲着,久久地注视猎物,然后扑上去;他张开钱袋的大口,吞进成堆的金币,接着安静地躺下,有如蛇一样不动声色、冷漠无情,有条不紊地消化。看见他走过的人,全都感到混杂着尊敬和畏惧的赞赏之情。索缪城里,人人不都感到过被他的钢爪锐利地抓了一下吗?有人要买田,通过公证人克吕绍,向他借到一笔款,利息要一分一厘;有人拿期票到德·格拉散先生那里去贴现,要先提取一大笔利息。无论在市场上还是在夜晚市区的闲谈中,不提到葛朗台先生大名的日子很少。对某些人来说,这个老葡萄园主的财产之多是地方上的骄傲。因此,不止一个商人,不止一个客店老板,颇为得意地对外地人说:

“先生,我们这儿的百万富翁有两三家;但是,至于葛朗台先生嘛,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有多少财产呢!”

1816年,索缪城能掐会算的人估计老头的地产约值四百万法郎;但是,从1793年至1817年之间,按平均每季地租计算,他大概每年收入十万法郎,由此推算,他拥有的现金几乎和他的不动产的价值相当。因此,在打完一场“波士顿”牌局,或者谈过葡萄的年成以后,就会谈到葛朗台先生,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会说:“葛朗台老头吗?……葛朗台老头大概有五六百万吧。”要是克吕绍先生或者德·格拉散先生听到这句话,就会说:“你比我还有能耐,我从来不知道他的总数呢!”

要是有个巴黎人谈到罗特希尔德或者拉菲特那样的大亨,索缪人会问他们是不是和葛朗台先生一样有钱。倘若这个巴黎人轻蔑地微笑着说是的,他们便互相对视,不相信地摇摇头。这样巨额的财产给这个人的一切行动都披上了一件金缕衣。即使起先他的生活特点给人提供了笑柄,这些笑柄也显得陈旧了。葛朗台先生的一举一动都有一锤定音的权威性。他的言谈,他的衣着,他的动作,他的眨眼,成了当地的金科玉律,人人都像博物学家研究动物本能产生的后果那样研究他,然后才能发现他最细小的动作中深邃而不露声色的智慧。有人这样说:

“葛朗台先生已经戴上皮手套了,今年冬天会很冷:应该收获葡萄了。”

或者说:“葛朗台先生买了许多桶板,今年的酒少不了。”

葛朗台先生从来不买肉和面包。他的佃户每星期给他足够食用的阉鸡、童子鸡、鸡蛋、黄油和麦子,都是用来抵租的。他有一座磨坊,承租人除了交纳租金以外,还要来他家取走一定数量的麦子,再把麸皮和面粉送回来。他唯一的女佣大个子娜依尽管年纪不轻,仍然每星期六亲自烤制全家的面包。葛朗台先生和承租种菜的讲好,让他们供应蔬菜。至于水果,他收获之多,可以把大部分拿到市场卖掉。取暖用的木头,是从篱笆上砍下来的,或者取自田边半腐烂的老截头树。他的佃户替他锯开,用大车拉到城里去,为了讨好他,替他送进柴房摞整齐,得到他的几声“谢谢”。大家知道的他的几项开支,只有圣餐费、妻子和女儿的衣着费、全家在教堂座椅的租费、蜡烛费、大个子娜依的工钱、锅子的镀锡费、赋税、房屋修缮费和耕种费用。他刚买了六百阿尔邦的树林,交给一个邻居照看,答应给他津贴。自从他购置了这些树林以后,他才吃上野味。

这个人举止非常简单,寡言少语,表达思想一般用格言式的短句,声音柔和。从他开始引人注目的大革命时代起,老头每当要长篇大论说一番话或者要进行讨论时,便结结巴巴,令人讨厌。这种口齿不清,前言不搭后语,在一大堆话中淹没思想,表面缺乏逻辑,人家当成是他缺少教育,其实是他佯装的,下文的一些情节足以说明这种诡计。此外,有四个用字准确的句子,如同代数公式一样,他习惯用来应付和解决生活和买卖上的所有难题:“我不知道;我做不了;我不愿意;以后再说。”他从来不置可否,不留字迹。你对他说话吧,他冷漠地听着,右手托着下巴颏儿,肘子支在左手背上;任何事,他一打定主意,就决不改变。一丁点生意,他也要琢磨老半天。经过一番巧妙的谈话之后,他的对手以为逮住了他,却把自己的底牌露给了他。他回答说:

“我没有和太太商量过,什么都不能下定论。”

妻子被他压得像俯首帖耳的奴隶一样,在生意上却是他最合适的挡箭牌。他从不去别人家里,既不愿意吃人家的,也不愿意请人吃饭;他从不发出响声,似乎什么都要节俭,甚至动作也在内。他一贯尊重所有权,在别人家里决不翻动东西。不过,虽然他声音柔和,举止审慎,仍然流露出箍桶匠的谈吐和习惯,尤其在家的时候,不像在其他地方要有所顾忌。

P8-12

序言

《欧仁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法国评论家指出,这部小说“长期以来是巴尔扎克最著名的作品”,巴尔扎克本人也认为,这是他“最完美的绘写之一”。

众所周知,小说塑造了一个吝啬鬼,也许这是古往今来塑造得最成功的吝啬鬼形象。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但比起葛朗台,则是小巫见大巫。巴尔扎克笔下还有不少吝啬鬼形象,如《戈布赛克》中的同名主人公、《柯内留斯老板》中的同名主人公、《纽沁根银行》中的同名主人公、《舒安党人》中的奥日芒、《幻灭》中的赛夏、《搅水女人》中的奥松、《农民》中的拉博德雷和里谷等,虽然写得各有千秋,有的还是相当著名的典型,但总的说来都不能和葛朗台媲美。马克思指出,巴尔扎克“曾对贪欲的各种色层,作过彻底的研究”(《资本论》第1卷第645页)。巴尔扎克确实深入观察过守财奴,守财奴可列入他一系列人物典型画廊中最具特色的几组形象之中。守财奴自古有之,似乎这是随着资本主义因素产生之日起就相伴而生的人物类型,尽管时代变化也带来了守财奴特点的变化。

大体说来,这部小说从三个方面去塑造葛朗台的吝啬性格。第一方面是以细节的累积去描写葛朗台的吝啬。葛朗台家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墙垣残破;楼梯踩上去吱嘎作响,踏板和扶手被虫蛀坏了,女仆去拿酒,差点绊了一跤,而葛朗台舍不得叫人修理,自己拿起工具和一盏蜡烛亲自动手修理踏板;每顿饭的面包,要用的面粉、黄油,每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偌大的厅堂只点一支蜡烛,欧仁妮生日那天,说是要“大放光明”,蜡烛也只多点了一支,他去修楼梯时,还把蜡烛拿走,让家人待在黑暗中;家中来了亲戚,不让加菜,竟让佃户打几只乌鸦来熬汤;欧仁妮想让他的侄儿沙尔早餐吃得稍为好一点,多弄了几小块糖,多弄了一只鸡蛋,他就说是在设宴;多点了一根白蜡烛而不是黄蜡烛,给沙尔的床用暖炉烫一下,他就大惊小怪,说是浪费和多余;他不想给妻子零花钱,让买葡萄酒的外国人掏出额外的钱给她,随后一有机会便要妻子代他付钱,直到把这几个金路易都刮光为止;妻子卧床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花钱;他连签署文书备案的钱也不肯出,并赖掉每月给女儿一百法郎的诺言,用沙尔的金饰来顶替……巴尔扎克将葛朗台的吝啬性格刻画得细致入微。

第二方面是葛朗台对黄金的嗜癖。吝啬是同贪得无厌地追逐金钱联系在一起的。在葛朗台的心目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什么都谈不上。半夜里,他关在密室中瞧着堆起来的黄金,连眼睛都变得黄澄澄的,像带上金子的光泽;沙尔得知父亲去世后痛哭不已,他觉得这孩子不哭自己已破产,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真没出息;他以为别人一见钱就高兴,即使生病也会立即痊愈,因此,他的妻子被他吓得病倒以后,他便拿了一把金路易撒在她床上;他发现女儿把金币送给了沙尔,不禁大发雷霆,演出了一场“没有毒药、没有匕首、没有流血的市民悲剧”,他把女儿囚禁起来,只让她吃面包、喝水;发现了沙尔的金梳妆盒后,他像头猛虎扑过去,要用刀把盒子上的金子撬下来;他害怕妻子死后女儿要分掉一部分财产,赶紧跟女儿讲和;他患风瘫之后,坐在轮椅上,整天让人在卧室与密室之间推来推去,生怕有人来偷盗;还让女儿将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盯着,心里感到暖和;他要女儿料理好一切,到阴间去向他报账;看到教士递给他的金十字架,他一把抓在手里,终于一命呜呼。资产者嗜钱如命的本质真是被揭露得淋漓尽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有别的痛苦。”葛朗台就是这样一个资产者典型。

第三方面是葛朗台的精明和时代特征。他的一切行动都表现了精明,小至对娜侬的盘剥:他发现这个身材高大的姑娘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就把她留了下来。她确实为他死心塌地干了几十年的活计,整个索缪城都找不到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女仆,而他对她的同情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至多给她喝杯果子酒,送给她一只旧怀表和几双破鞋;他靠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变动起家,通过贿赂低价买到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一座修道院和几块分租田,还利用当市长的机会,修了几条公路,直达他的产业;复辟王朝时期,他照样如鱼得水,利用当地葡萄酒业主压着酒不卖,暗地里与外国商人洽谈,以高价售出自己的葡萄酒,背信弃义,坑害了所有的同行;索缪人都受到他的伤害,他像老虎和巨蟒一样,长时间窥视着猎获物,然后扑上去吞吃掉,再躺下慢慢消化;他计算精确,知道什么时候该卖酒,什么时候该卖酒桶,什么时候该种白杨,什么时候该种牧草;葛朗台骗人的手段之一是在关键时刻结巴,让人替他说出他想说的话,办他想办的事,德·格拉散就这样做了冤大头,为他到巴黎去办理他弟弟破产还债的事宜;葛朗台熟悉欠债和还债这一套,摸透了债权人的心理,自己一个子儿也不出,着实耍弄了这些债权人;他看不起巴黎人,认为他们不是他的对手;葛朗台尤其精于金融投机,尽管他酷爱金子,但他懂得在金价涨到最高点时,不失时机地把自己所有的金币全部抛出去,再兑换成公债,他深知公债利息高,更有利可图。公债投机是刚刚出现的一种金融投机活动,内地人比较闭塞,不知道公债投机可以发财,而葛朗台不但弄明白了,还非常精通此道。葛朗台是个大土地所有者、大房产主,又是金融资产者。他拥有一千九百万法郎,他的日益得势和无往而不胜,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和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  也许是葛朗台这个形象塑造的巨大成功,掩盖了欧仁妮这个本应是主要人物的光辉。如果说,巴尔扎克对葛朗台是持批判态度的话,对欧仁妮却是抱着同情态度的。她对堂弟的爱情始终不渝。当她父亲要毁坏她视如生命的、沙尔寄托在她那里的金梳妆盒时,她抄起一把刀,表示如果父亲动一下盒子,她就以命相抵。她不同于母亲之处,是有一点葛朗台的强硬本性,敢于和父亲对抗,不在乎被囚禁。当她得知沙尔负心时,虽然悲伤,却仍然对他有挥之不去的感情,愿为他清偿所有的债务。沙尔不择手段地发财致富,不讲感情只看重金钱和地位,与欧仁妮形成鲜明对照。她毅然做出决定,同意和德·蓬封先生结婚,但保持童身。她听从了神父的劝告,不进修道院,履行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但又明白德·蓬封看中的是她的巨大财产,而无爱情可言。她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这个神父所说的“两难问题”。欧仁妮是这场婚姻喜剧的中心人物,她受到当地两家富户的包围,德·格拉散一家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葛朗台去世以后,欧仁妮更是成了克吕绍一家志在必得的目标。蓬封一再表示“愿做您的奴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显示了他信奉金钱拜物教的丑态;他的早死和他企图独吞财产而定下的遗产归活着一方的结婚条款,既是作者对贪婪者的嘲讽,又留下了这场追逐金钱的闹剧尚未结束的余味。作者感叹她本应成为贤妻良母,她却成了没有丈夫、没有儿女、没有家庭的孤苦伶仃的可怜女人。不过,巴尔扎克虽然忠于现实主义,将欧仁妮限定在服从父亲、接受父亲管理财产的教诲,受到宗教教育的影响并逃脱不了人间利益的算计,既有父亲的遗风、又不同于父亲的一毛不拔的角色之中,但这样一个正面人物形象,显然不如葛朗台这个反面形象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艺术上看,这部小说具备了巴尔扎克小说的主要优点。一是精细的环境描写。巴尔扎克开创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原则。他认为,一个典型环境正如动物化石反映了一部生物史一样,能表现时代的真实面貌。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葛朗台的住宅的破败寒酸,跟它的主人的吝啬是相得益彰的。巴尔扎克由外及里,特别是对厅堂的描绘,不仅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外省的风貌,而且也留下了远至中世纪法国市民生活和建筑的面貌。典型人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二是巴尔扎克重视人物的外形描写。作者突出葛朗台的眼睛和鼻子上的皮脂囊肿,认为这能体现他的阴险、狡猾和吝啬;他表面平易近人,骨子里却心如铁石。三是巴尔扎克善于以性格化的语言来表现他的人物。如葛朗台说家里人上下楼梯“就不知道踩在角上结实的地方吗”;娜侬说沙尔不肯吃饭,这样会伤身体,葛朗台回答“节省了也好”;葛朗台太太提出要为死去的弟弟戴孝,他说“你只知道出点子花钱。服孝是在心里,而不是在衣服上”;他对女仆说,乌鸦熬汤是道美味,女仆问他,乌鸦吃死人“可是真的”,他回答:“乌鸦就像大家一样,找到什么吃什么。难道我们不是靠死人生活吗?那么,什么叫作遗产呢?”葛朗台把继承遗产和吃死人等同起来,言之凿凿,活生生地表现出吝啬的性格,又显示出了这个资产者的歹毒和凶狠。在塑造这个人物时,虽有夸张笔法,但并不影响人物的真实性。正如作者所说,在法国的每个省都有葛朗台式的人物,只不过其他地方的葛朗台不如索缪的葛朗台那么富有罢了。

小说写得非常紧凑,显示出巴尔扎克的艺术功力。小说先从环境和人物的介绍开始,转入正题后,从欧仁妮的生日叙述起,引入一场争夺女继承人的斗争;沙尔这位不速之客倏然而至,出现了第二条线索;葛朗台面对复杂的局面灵巧地周旋,并展开投机活动是第三条线。这三条线索彼此交叉,一环紧扣一环,笔势酣畅细腻,占去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紧接着写家庭纠葛,达到故事高潮。继而沙尔回国,欧仁妮得知他负心,小说急转直下。但她处事果断,而且天从人愿,惩恶扬善,结尾留有余味。小说夹叙夹议,但并无废话。从结构上说,也达到了成熟阶段。

郑克鲁

2010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窬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得主许渊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8: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