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弱你有理?我凭什么要帮你?
我没有权利迁就你的过分。
你还没重要到让我动用情商的地步。
也许你并不知道,诸如此类糟糕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因为缺乏“界限感”造成的。“界限感”的基本原则是,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别人的事,顺应老天的事。
缺乏“界限感”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索取不愿分享,总是命令不愿商量,总是发泄不愿包容,总是破坏不愿维护……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欠你什么,想得到就要付出;你并不比谁高贵,想被尊重就要以礼待人;发泄情绪没关系,但不要伤害无辜的人;你的行为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掌握了“界限感”,你就会明白,亲密地保持距离,才是恰当的交际方式;圈子不同,不能强容;想跟别人愉快地做朋友,就不能强人所难;收回玻璃心,别人更愿意理解你……“界限感”是打造完美人际关系的魔力法则。
请看由凌岚所著的《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际关系的秘密)》。
凌岚所著的《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际关系的秘密)》是一本探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著作。全书分为六章,从多方面多角度说明界限感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感到人际关系不好处理,是因为没有“界限感”。如果没有“界限感”,在人际处理上容易犯低情商,愣头青的问题。本书旨在指出哪些是缺乏“界限感”的行为,并给出纠正方法及合理建议,对于读者有效、良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大有裨益。
把握自我边界,别因自我认同感而失去理性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触:当别人说起你所熟悉和喜爱的人或事时,哪怕他的评价很客观,可一旦稍有负面评价,你就无法容忍,会与之据理力争。
这是自我认同感在作祟。自我认同感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
一般来说,人在成熟之后的各个阶段,不论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会被自我认同感影响到日常中的规划、心情、行动。它给了我们内在自信,但有时也会让我们盲目自信,丢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我们一味地坚守自我认同感,就很容易在跟别人的交往中引发不快。
我的小表妹刚刚步入大一,她的自我认同感也是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的。不过,这可给她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有一次,小表妹在微信里跟我诉苦说:“我真是讨厌死班里那几个多嘴的女生了,恨不得马上转到别的班级去!”
我平时跟小表妹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个好脾气的乖乖女,从初中到高中,全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学习上,从未做过出格的事。这次不知是什么事,竟然惹得她大发雷霆。
我试探着问:“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孩子间拌拌嘴是再正常不过的,能有多大的事让你这么生气呀?”
小表妹愤恨地说:“如果是我个人的事,她们随口说说我也忍了;可是她们居然辱骂我的高中母校,我怎么能咽下这口气。”
听到这里,我心中咯噔一下,大概猜到了其中的原因。我说:“她们是不是议论你高中时学校有个女生坠楼自杀的事情了?”
小表妹说:“是呀,那件事给我的高中母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可是,她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说我的高中是个垃圾学校吧?”
我劝慰说:“她们那样说确实不对,但是那件事确实恶劣,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你可以跟那几个女生解释说,不论是哪所学校,谁都不希望发生那样的事,但她们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恶意抹黑你的高中母校,更不能以此嘲笑你。”
小表妹说:“好,我会跟她们解释的,更会以优秀的表现来证明我的高中母校不垃圾。”
过了一段时间,小表妹再次给我发微信,说那几个女生已经跟她道过歉了。因为她在班级里成绩优秀,还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她的同学们认为这是她在高中时期打下了好的基础,对她很是佩服,现在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我回微信说:“这样最好不过,你们年纪都还小,有了矛盾就要及时化解。不论是谁,要想明辨是非,就得走出自己的偏见,用客观事实来说话。”
随即,小表妹发了个撇嘴的表情和一个网址给我。我不明所以,打开网址,立即被里面的内容惊呆了。
那个网址是一个论坛讨论帖,内容是某明星因犯了严重错误被媒体曝光,结果引发了粉丝和看客的口水仗。粉丝自然是极力维护这位明星的名誉,看客则是大加指责。
我发现,小表妹也是这位明星的粉丝,她极力跟看客们争辩,甚至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看客进行谩骂。
为此,我不禁怀疑这还是那个好脾气的小表妹吗?很多人在网络中固然会放纵自己的情绪,但小表妹发表的那些言辞,堪称是网络暴力。
很快,我就意识到,小表妹的这种情绪,是她盲目地听从自己的自我认同感的结果,只要对小表妹加以指导,就能带她走出这个情绪的雷区。
很多人都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通常会固执地坚守自己所认可的观念,容不得别人指责。比如,像小表妹提到的母校问题,即便她的母校发生过不好的事情是事实,她也无法忍受别人说出这个事实。我们最先认可的观念在我们心中往往是神圣的,即便那种观念是错的,我们也无法察觉,而是按照惯性思维去一味地坚守。
小表妹这次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而不辨是非地对别人恶语相向,就是因为在她看来偶像是神圣的,不可能有污点。与其说她在维护偶像,不如说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我认同感。
明白了症结所在,我对小表妹说:“我知道你很喜欢那位明星,但明星不是圣人,也可能犯错。你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能够分辨是非,你扪心自问,那位明星真的没错吗?一个犯了严重错误、品行有问题的人,值得你费尽心思去维护吗?”
小表妹犹豫了好一阵,终于给我发来一个微笑的表情,并回复说:“我想通了。其实是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不管好坏,都一律维护。可是,如果我认定的是错的,还极力去维护,不就是错上加错吗,这可不是好事,幸好有你的提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每每面对与自己观念相反的事情时,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极力排斥其他观念。如此一来,轻则跟别人闹得不愉快,重则大伤感情。
要知道,自我认同感固然能维护自己的自尊和立场,却更容易让人失去理性,误判是非,以至于引发跟他人的矛盾,破坏彼此间的感情。
试想,当我们判断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如何如何”,又怎么能作出理性判断呢?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且自认为凡是关系到自己的都具有“优异性”,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如此一来,你的视角将会变得狭窄,从而得出一些片面和幼稚的结论。
与人相处,如果能不一味地听从自己的自我认同感,不盲目地固执己见,或许,你可以与别人更加愉快地相处,你的世界从此会变得更加宽容美好。(P8-P12)
序言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两句话经常被提起,第一句是“跟我有什么关系”,第二句是“跟你有什么关系”。
不过,即便我们有这种意识,也总是界限模糊,分不清你我,因为我们尚未真正掌握界限感的魔力法则。
界限感,指的是对人际关系的界限判定和认知程度。事实上,人际关系确实可以概括为“跟我有什么关系”和“跟你有什么关系”。
“跟我有什么关系”,通常说的是别人的事,你可以态度分明地表示支持、反对、尊重、接受,却不能强加干涉。
“跟你有什么关系”,通常说的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才有权处理,也应该由自己负责,不能托付他人。
当然,人际关系中除了这两种类型的事情外,还有一种隐藏的类型——老天的事,比如,缘分、机遇、运气等,你无法左右,只能顺应和配合。这种事难以捉摸,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我们在世间行走,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人际交往,可是由于缺乏界限感,我们与他人之间未必能达成良好的关系,反而经常会使彼此间的关系恶化。
我们跟父母相处,双方都不明白,关系再亲也要互相尊重,有时我们会强烈反对父母的好意,有时父母会强行安排我们的生活,最终导致家庭不和睦。
我们和伴侣相处,总是喜欢牢牢地监视对方,无视对方的私人空间,无限放大猜忌、怀疑、小气、自私等负面情绪,让双方的感情出现裂痕。
我们和朋友相处,习惯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要求对方,用交情“绑架”对方,不尊重对方的感受,不顾及对方的难处,让友情沦为人情买卖。
我们和同事相处,常常谈论别人的隐私,指责别人的缺点,别人的功劳一点也不放在眼里,自己稍有成绩就大肆炫耀,结果大家全都陷入办公室斗争中。
……
界限感的缺失,让我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感觉不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于是就造成了我们总是索取不愿分享,总是命令不愿商量,总是发泄不愿包容,总是破坏不愿维护……长此以往,我们就如同一只贪得无厌的寄生虫,令别人心生厌恶。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欠你什么,想得到就要付出;你并不比谁高贵,想受尊重就要以礼待人;发泄情绪没关系,但不要伤害无辜的人;你的行为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角色……
而当你掌握了界限感,就会明白,原来最好的关系,是亲密地保持距离;原来圈子不同,不能强容;原来敢爱敢恨,是对待感情的最佳方式;原来各司其职,才能愉快地合作;原来多替他人着想,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自己的事,别让他人插手;他人的事,不要强加干涉。把握了界限感,你就能打造完美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