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墨香斋编写的《山海经(双色插图版)》配有现代文翻译,方便读者阅读。
| 书名 | 山海经(双色插图版)/典藏文化经典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墨香斋编写的《山海经(双色插图版)》配有现代文翻译,方便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山海经》是一部包含神话传说的上古地理著作,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巫术、宗教的知识,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并保存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书中所描述山、水、国、民族、动植物、矿物、药物等,大部分都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也有一部分是后世常见的。不论是传奇的还是常见的,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古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情况。阅读《山海经》,可以对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鬼、金玉珍宝、自然矿物、神话故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墨香斋编写的《山海经(双色插图版)》配有现代文翻译,方便读者阅读。 目录 前言 卷一 南山经 南山首经 南次二经 南次三经 卷二 西山经 西山首经 西次二经 西次三经 西次四经 卷三 北山经 北山首经 北次二经 北次三经 卷四 东山经 东山首经 东次二经 东次三经 东次四经 卷五 中山经 中山首经 中次二经 中次三经 中次四经 中次五经 中次六经 中次七经 中次八经 中次九经 中次十经 中次十一经 中次十二经 卷六 海外南经 卷七 海外西经 卷八 海外北经 卷九 海外东经 卷十 海内南经 卷十一 海内西经 卷十二 海内北经 卷十三 海内东经 卷十四 大荒东经 卷十五 大荒南经 卷十六 大荒西经 卷十七 大荒北经 卷十八 海内经 附录 西汉 刘秀《上山海经表》 东晋 郭璞《注山海经叙》 东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清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 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 试读章节 《南次二经》的第一座山是柜山,向西靠近流黄,向北可以望见诸眦山,向东可以望见长右山。英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南流人赤水,水中盛产白玉,还盛产像粟粒般大小的丹砂。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小猪,长着鸡一样的爪子,发出的声音像狗叫,名字叫做狸力,哪个地方出现狸力那里就会有繁多的土木工程。山中还有一种鸟,形状像鹞鹰,爪子却像人手一样,啼叫的声音如同瘅鸣,它的名字叫耱,呜叫声好像在呼叫自己的名字,哪个地方出现鹈那里就会有很多人被流放。 从柜山往东南四百五十里,是长右山,没有花草树木,山间多水流。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名叫长右,叫的声音如同人在呻吟,哪个郡县出现长右就会发生大水灾。 再往东三百四十里,是尧光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盛产金属。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人却长着猪的鬣毛,冬季蛰伏在洞穴中,名称是猾裹,叫声就像砍木头的声音,哪个地方出现猾裹那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是羽山,山下有很多水流,山上经常下雨,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蝮虫。 再往东三百七十_里,是瞿父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玉石。 再往东四百里,是句余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玉石。 再往东五百里,是浮玉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具区泽,向东可以望见诸龇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巴,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名叫彘,能吃人。苕水从这座山的北麓发源,向北流入具区泽。水中生长着很多凝鱼。 再往东五百里,是成山,山呈四方形,像三层土台一样,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玉石,山下盛产青鹱。阂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库勺水,水中有丰富的黄金。 再往东五百里,是会稽山,山呈四方形,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玉石,山下盛产斌玟石。勺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人溟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夷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沙子石头。溟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人列涂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仆勾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玉石,山下有茂密的花草树木,但没有禽鸟野兽,也没有水流。 再往东五百里,是咸阴山,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水流。 再往东四百里,是洵山,山南盛产金属矿物,山北盛产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却没有嘴巴,不吃东西也不会死,名叫辑。洵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人阏泽,水中有很多紫色的螺。 再往东四百里,是库勺山,山上有很多梓树和楠树,山下有很多牡荆和枸杞。滂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人大海。 再往东五百里,是区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沙子石头。鹿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叫蛊雕,形状像雕但是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能吃人。 再往东五百里,是漆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盛产作棋子的博石,不产玉石。这座山位于东海之滨,在山上可以望见起伏的丘陵,有忽明忽暗的光芒,那是太阳停歇的地方。 总计南方第二列山系,从柜山起到漆吴山止,一共十七座山,途经七千二百里。这些山的山神都长着龙的身子鸟的头。祭祀山神的礼仪是:把畜禽和玉璧一起埋人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P13-14 序言 《山海经》产生于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先秦古籍。《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包罗万象,堪称当时的大百科全书。 因为《山海经》是一部综合各种知识而显得庞杂的古籍,所以古今对它的性质众说纷纭。西汉刘歆(后改名刘秀)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看作是地理书。而《隋书·经籍志》就把它列入地理类。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山海经》归入数术略形法家之类,看作是巫卜星相性质的书,而《宋史·艺文志》就把它列入五行类。明朝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山海经》,古之语怪之祖。”看作是神怪之类的书。清朝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在辩驳了诸家的说法和归类后,认为“核实定名”,应是“小说之最古者”,又看作是小说。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把《山海经》列入古史类,则又上升为史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袁珂先生则在《山海经校注·序》中盛赞:“《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被历来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所公认。 《山海经》共计十八篇,大体可划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而联系到它的内容,又可划分得更为详细。即: 一、《五藏山经》,共五篇,约占全书二分之三以上,内容有关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礼仪式和祭器,有时也写到诸山山神的形貌、职司和神力。这五篇被称作《山经》; 二、《海外经》,共四篇,地理范围较《山经》更广,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有些古老神话零片记叙,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 三、《海内经》,共四篇,内容是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仑的景象、建木的形态、巴蛇、雷神等,同时兼记一些国家和民族,还有帝王的世系,器物的发明创造,如番禺发明舟,吉光发明车,晏龙发明琴瑟,鼓延发明钟等等; 四、《荒经》,共五篇,内又分为《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记录了一些有关帝俊和黄帝的神话。这十三篇被称作《海经》。 《山海经》虽非儒道经典,历来却备受重视。它以广博、丰富的内容和奇特、高超的想象力为古往今来的读者所称道、所叹服,不仅是广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广大读者获得古代文化、历史、民俗等知识的宝库。它汇集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而且最优美的神话,这些神话除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之外,还有很多我们并不熟悉但仍然十分精彩的。如《海外北经》中记载的禹杀相柳的神话,既充满了奇幻色彩,也不难看出共工、相柳、大禹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中可见上古时期部落之间的战互相攻伐。 东汉明帝时,有一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因治理河渠立下大功,得到皇帝的赏赐,礼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东晋诗人陶渊明一生折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山海经>十三首》,留传至今。其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快乐兴奋的情绪:“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家喻户晓的《封神榜》的故事,其中就有许多《山海经》的元素。创作于清代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以神奇的故事深深吸引着读者,小说中的故事素材和艺术构思,不少都取自《山海经》,而作者的想象力也多受《山海经》的启发。 同时,今天的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山海经》的史学价值。书中的肃慎、匈奴、犬戎、氐人等国都是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民族。书中所述炎黄两个部落的战争以及皇帝以降的世系,有很重要的史实价值。书中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药用价值,除了寄托先民长生不死愿望的“神草”“神树”多为虚构之外,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山经》中记载的447座山,见于汉晋以来并能实际找到方位的有140多座,大方向上基本正确。尤其是《中山经》,对晋南、陕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区的里距记载都十分详细准确。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图文经典,图画可以说就是《山海经》的灵魂。据很多学者考证,《山海经》是先有图后有文的。东晋郭璞在注解《山海经》时,就为它配上了整套的插图;梁武帝时张僧繇画了《山海经图》十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也记载了在唐代就已经失传的《山海经图》。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古老的《山海经图》都已经亡佚了,但是后人对《山海经图》大感兴趣的不乏其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众多学者兼画家凭借流传下来的资料和自己的丰富想象创作了很多风格旷古、想象奇诡的插图。如明代胡文焕的《山海经图》,共有133幅图,合页连式,左图右说,没有背景;清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共有144幅图,按神、兽、鸟、虫、异域划分为五类;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有图五卷共144幅等等,对后人认识以及传播《山海经》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