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凭借此书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脊椎受伤,失去了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阿什利夫人相爱。然而,由于生理原因,他们无法结合,阿什利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巴恩斯只能借酒消愁。犹太青年科恩苦苦追求阿什利夫人,却遭到了阿什利夫人的拒绝,她迷上了年仅19岁的斗牛士罗梅罗。在与罗梅罗相处一段日子后,由于双方年龄过于悬殊,而且阿什利夫人不忍心毁掉这位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阿什利夫人重新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他们都很清楚现实,但两颗真诚的心还是永远地结合在一起……
《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作品集)》体现了欧内斯特·海明威“迷惘的一代”的文学特征,书中塑造了“迷惘一代”的典型。书中主人公巴恩斯的形象带有作者自传的成分,体现了海明威本人的某些经历以及他战后初年的世界观和性格特征。
第一章 中量级拳击手
罗伯特·科恩曾在普林斯顿就读,是一名中量级拳击手。别以为我很在意拳击手这个头衔,但是这对科恩来说却十分重要。其实他一点儿也不喜欢拳击,更确切地说,他讨厌拳击,但他仍然痛苦而又毫不马虎地学习拳击,借以减轻他自卑、羞怯的心情,因为作为一个犹太人,在普林斯顿好像总是低人一等。知道自己能打倒所有对他傲慢无礼的人,让他内心有种得意的感觉,尽管因为害羞和为人厚道,他从未在体育馆外的任何地方揍过任何人。他是斯拜德·凯利的明星学员。斯拜德·凯利让所有人都按次轻量级①选手的模式来训练,不论他的体重是一百多磅还是两百多磅。这种方法似乎很适合科恩,因为他的动作很快。因为他表现太好了,斯拜德给他安排了很强的对手,但却最终导致他永远地变成了扁鼻子。这件事让科恩更加讨厌拳击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拳击也给了他一种满足感。因为这也的的确确让他的鼻子变得好看了些。在普林斯顿的最后一年,他读书过多,带上了眼镜。我从没见过他的哪个同学记得他,他们甚至不知道他曾经是中量级拳击冠军。
我不相信所有坦率、朴实的人,即使他们讲的故事毫无漏洞,但我总是怀疑也许罗伯特·科恩从来就不是什么拳击冠军,说不定他的鼻子不过是被马踩到了,又或许他妈妈怀胎时看见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或受过惊吓,再或许他只是撞在了什么东西上。但是,我最后从斯拜德·凯利那里证实了他的那段经历。斯拜德·凯利不仅记得罗伯特·科恩,还经常会讲科恩后来怎么样了。
罗伯特·科恩父亲的家族是纽约一个非常富有的犹太家庭,而他的母亲又来自一个古老世家。为了进普林斯顿,他先去了军事学校补习,是那个学校橄榄球队里很出色的球员,在那里,没人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种族问题。没有人曾让他觉得自己是犹太人,和别人不一样,直到他进了普林斯顿。他是个和善、厚道的男孩,容易害羞,这就更让他感觉心里很难受。他靠拳击来发泄这种情绪,最后他是带着一种自卑的心情和一个扁鼻子离开普林斯顿的,而后和第一个对他友好的女孩结了婚。结婚五年后,他们有了三个孩子,这时他基本上花光了父亲留给他的五万美元,遗产的其余部分归他母亲所有,这就导致他富有的妻子和他之间的关系很不好,毫无幸福可言。就在他刚刚下定决心结束这段婚姻的时候,她却先抛弃了他,跟一个袖珍人像画家跑了。他已经为离开妻子考虑了好几个月,担心这样做对妻子太残酷而一直没有实施,所以她的离开虽然让他有点意外却又觉得宽慰。
离婚后,罗伯特·科恩去了西海岸。在加利福尼亚,他投身文艺界,他那五万美元还剩下一点儿,他把这些钱拿出来赞助一本文艺评论杂志。这本杂志在加利福尼亚的卡默尔首次发行,最终在马萨诸塞的普罗文斯敦停刊。科恩最初仅仅被视为赞助人,他的名字也只出现在版权页的顾问栏内,但到后来,他成了这本杂志唯一的编辑。杂志靠他的钱出刊,而他发现自己喜欢做编辑时具有权威的感觉。当杂志的开销越来越大时,他不得不放弃,他感到十分遗憾。
然而那个时候,其他的烦心事也来了。有一个女人想要重整这本杂志,科恩无法摆脱她的掌控,因为她的强势,科恩也无法离开杂志社。而且他很确定自己是爱她的。当这个女人发现杂志无法起死回生时,她有点儿嫌弃科恩,但是看还有东西可捞,就决定再捞些什么。于是她极力主张科恩一起去欧洲,科恩可以在那里从事写作职业。之后他们就到了欧洲,这个女人曾经在欧洲念过书,他们在那里待了三年。在这三年里,第一年他们到处旅行,后两年他们在巴黎安定下来。罗伯特·科恩有两个朋友——布拉多克斯和我。布拉多克斯是他文艺界的朋友,我跟他是打网球时认识的。
第二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弗朗西斯——那个掌控科恩的女人——发现自己日渐年老色衰,对科恩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科恩由一件可有可无的私有财产和利用品变成了一个必须和她结婚的对象。这时,科恩的妈妈决定给科恩一笔生活费,每个月大概三百美元。这两年半的时间里,科恩从来没有关注过别的女人,他过得很幸福。但他还是希望自己能住在美国,就像很多居住在欧洲的美国人一样,同时他发现自己能写点什么。他写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虽然不至于像后来有些评论家说的那么烂,但仍稍显苍白。他博览群书,玩桥牌,打网球,偶尔会到当地的健身房打打拳击。
在一次我们三人一起用餐之后,我才第一次注意到弗朗西斯对他的态度。在大马路饭店吃过饭,我们去了凡尔赛咖啡馆。喝完咖啡我又喝了几杯白兰地,我说我该走了。科恩刚刚提议我们两个人应该在周末找个地方去旅行,他想出城好好玩一下。我建议我们先坐飞机到斯特拉斯堡,从那里步行到圣奥代尔或阿尔萨斯的其他地方。我对他说:“我认识一个斯特拉斯堡的姑娘,她能带我们参观一下。”
这时有人在桌子底下踢了我一脚。我以为是无意间碰到的,就继续说下去:“她在那儿已经住了两年,对那个城市可说是了如指掌,是个可爱的姑娘。”
我又被踢了一脚,然后我发现,罗伯特的情人弗朗西斯正绷着脸,下巴抬得老高。
“该死,”我说,“为什么到斯特拉斯堡去呢?我们可以北上布鲁日,要么去阿登森林也行啊。”
科恩明显松了一口气,我也没有再挨踢。我向他们道了声晚安,准备离开,科恩说他想买份报纸,可以陪我一起走到街道拐角。“上帝保佑,”他说,“你干吗要提斯特拉斯堡的那位姑娘?你没看见弗朗西斯的脸色吗?”P1-4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母亲喜爱文学,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海明威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中时期,他就开始在校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表现出很高的创作天赋。中学毕业后,他在《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由此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大战结束后,他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但伴随这些荣誉的是他身上数不清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1926年初,他完成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创作。他根据《圣经·传道书》第一章中,“一代逝去、一代出生,大地却永远存在。朝霞升起、晚霞落幕,周而复始。南风猛烈、北风呼啸,旋转翻滚返回原道。滚滚江水流向大海,大海海水却不多。水从何处来,亦往何处去。”其中“朝霞升起”的英文原文为“The sun also ariseth”,海明威将其改为“The sun also rises”作为本书的书名。这本书的原著出版于1926年10月,销路不错,颇受好评,被看做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本书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男主人公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与目标,被一种毁灭感所吞噬。虽然他深爱着女友,但由于身体受过重伤,两人无法结合。他消沉苦闷,竭力借酒消愁。女主人公也是个不幸的流亡者,大战中她当过护士,战争夺走了她爱人的生命,战后她流亡巴黎,在放纵中借以弥合心灵的创伤。然而,男主人公不愿白白耗费生命,到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女主人公也不甘堕落到底,一时冲动爱上了一个斗牛士,但由于年龄上的巨大差异,这段恋情最终以分手告终……两个彼此相爱的人注定不能结合在一起,于是,他们更加孤独苦闷……
小说的结局是浓郁的伤感。实际上,海明威本人就是一部自我矛盾的书,这种矛盾既渗透于他的全部写作生活,也贯穿于他一生的生活际遇之中。他本应是天之骄子,却一辈子与死神打交道;他责备父亲自杀的怯懦行为,但自己最后也走上了同一条路;他本来主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创作,可是却经常擅自杜撰情节,时而把自己扮成英雄,时而又成为自己笔下的流氓和骗子;他重友情,讲义气,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少此类人物,但他几乎和他所有的亲友闹翻。
从思想上来说,晚年的海明威依然是一个“迷惘者”。他的自杀恐怕不仅仅是由于病痛的折磨,也可以看作是苦斗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在个人力量丧尽之后,看不到更大的希望,只好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向世界告别。无论如何,海明威是一个严肃的富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为20世纪美国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太阳照常升起》自出版以来,一直畅销至今,并被译成世界上的几十种语言,还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海明威也借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作品所展现的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无论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文学读本,它对当代中国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李华伟、林中华、李华军、范高峰、林学华、张慧丹、林春姣、李雄杰、刘艳、李小美、林华亮、陈聪、曹阳、李伟、曹驰、庞欢、刘艳、张丽荣、李本国、林晓桂、李泽民、龚四国、周新发、林红姣、林望姣、李少雄、陈志、向丽、杨城、曹茜、杨卫国、孔志明、叶超华、金泽灿、罗斌、赵志远、汪建明、翟晓斐、林承谟、曹雪、林运兰、曹建强、陈娟、许伟、曹琨、曹霞、丁艳丽、金泽灿、林葳、梁晓丹、赵生香、丁彦彬、李雄杰、张培玉、邵鑫、朱成兰、王晓玉、常志强、李友仙、蒋永红、张宏洲、李华军、张红平、李丽芬、林丽娟、李伏安、丁一、刘屹松、林喆远、张恒、周宣、辛大念、孟凡君、陈艳、兰豪、陈胜、吴露、陈艳威、任勤超、张杨玲、陈怡祥、赵艳霞、王甫东、王智利等不少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特表示深切的谢意!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