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决策的基因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李娟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不要自作多情去做梦,给我尽献殷勤管接送;不必一再问我恋情可有渐冻,时时追击如烈风。

——歌曲《自作多情》

相对于男性有短期择偶和长期择偶的两种策略,多数女性只采用长期择偶这一种策略。男性和女性在择偶策略选择方面的差别,主要是由性行为所引发的代价差别而导致的。相比于男性,女性性行为的代价可能会导致将近十个月的怀孕、痛苦的生产,以及为期一年左右的哺乳。所以,进行性行为时,女性有理由变得更加慎重,从而多采用长期择偶策略。中国俗语也言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把女性的结婚和男性的选择行业相提并论,足以见到,相对于男性,女性在进行择偶决策时应该更为谨慎。

对女性来说,听到男性说“我爱你”不免会激动。可问题在于男性的承诺可能是“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

女性愿意把真当成假

面临这样的承诺,女性的判断有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把假当成真,这类错误是致命的;而第二类错误——把真当成假,至多错失一次机会。对于女性而言,犯第一类错误:把假当成真——把负情汉当作有情郎,万一一不小心怀孕生子,就有很大可能被这个负情郎套牢终生。因此,相比之下,第二类错误就显得更为保险:女性会默默地对“甜言蜜语”进行脱水处理,选择低估男性承诺的可靠程度。

男性愿意把假当成真

对于男性而言,男性留下后代的数目受到与自己发生性关系女性数量的限制,如果一个男性与女性交往的机会越多,那么这个男性留下后代的数量也越多。若犯了“把假当成真——她迷上我而实际上不是”的错误,代价是面临尴尬或声名受损,若犯了“把真当成假——她对我有兴趣但我无视了”的错误,代价是错失了繁殖机会。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两种错误之中。后者的代价更高,因此在判断对方是否钟情于自己的时候,男性比女性更加容易“自作多情”,认为美貌的女性会为自己而春心荡漾,对自己微笑的女性爱上了自己。

为了证明这个推断,Perilloux等(2015)邀请了96名男性和103名女性参加一个速配活动。在速配活动开始前,参与者会对自己的吸引力评分,并被评判其寻觅短期性交往的渴望程度。在速配活动开始后,每个人和5名异性聊3分钟,并且在每次速配谈话后,每个人都会为对方打分,包括外表的吸引力及对自己的兴趣。结果发现,寻找迅速机会的男子更有可能过度评价女孩对自己的兴趣,认为自己是有魅力的男子,也更容易认为女性喜欢自己。

男性易自作多情

Cameron等(2013)设计了恋爱关系的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要写下他们上一次约别人出来但被拒的经历。他们要记下在“关系初始期”中自己的行为,如亲吻,并且评估他们的这些行为有多冒险。这份记录上的行为从直接(比如,直接约对方出来)到不直接(比如,等待对方采取行动)变化。在第二个实验中,参与者则要参与制作一个类似于个人广告的视频。在这个视频中,他们会回答各种与自己有关的问题。

研究者让参与者以为有异性正在看他们的视频并且会制作一段视频回应,并且研究者会让参与者相信自己真的可以见到对方(被拒风险高)或者受校规所限而没有与对方见面的机会(被拒风险低)。之后,研究助手会观看这些视频,并且记录参与者在视频中有多直接地对对方表现出兴趣。

与此同时,每个实验中的参与者在自尊程度上都有两种表现:自尊心强的参与者,自我认可程度很高,倾向于接受其他人,甚至包括那些和他们意见相左的人;自尊心弱的参与者,常常把事情往坏处想,而且付出的努力较少。

研究发现,当被拒风险高时,自尊心强的男性比那些自尊心弱的男性使用了更直截了当的调情技能;当被拒风险低时,自尊心弱的男性会比自尊心强的男性发动更直接的调情攻势,并且在自认为风险较低时,他们的调情攻势也比被拒风险高的时候强。所以,自尊心弱的男性也是会调情的,只是他们需要正确的时机。恋爱中的女性行为模式与自尊心强弱无关,一旦她们觉得被拒风险较低,就会使用更直接的调情方式。

异性友谊中男性对女性的性兴趣明显高于女性对男性的兴趣 Bleske等(2000)招聘了一些彼此是异性朋友的参与者。实验开始前,研究者首先确定双方都认可彼此是朋友关系,以防止出现一厢情愿的情况。然后,两人分别进入不同的房间,回答一系列关于他们之间友谊的问题,例如,彼此之间的吸引力高低,想不想发展成为约会对象,以及是否认为对方对自己存在超出友情的情感。结果发现,双方都多少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吸引力,男性对其女性朋友表现出更强的性兴趣,同时,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高估自己的吸引力,认为朋友对自己存在超出友情的情感。

如果异性友谊中掺入了友情以外的情感,双方会如何评价异性友谊?Bleske等(2000)分别向年龄段在18—23岁及27~55岁的两组人发放调查问卷,询问有关异性友谊的问题,并要求受调查者列举出异性友谊能带来的好处或者负担及其原因。两组调查的最终结果十分一致。受调查者都认为,异性友谊带来的好处远大于其带来的负担,但是大部分人都把异性吸引力列为带来负担的一部分。

因此,男性需要知道,当你越是对对方感兴趣时,越是有可能判断出错;女性应该知道男性自作多情的风险,并尽可能地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另外,从社会地位的角度看,相对于女性,若男性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他就越容易误读女性所发出的交往信息。Bendixen(2014)对挪威和美国的男女误读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实验研究背景是,根据联合国性别平等排行,挪威位列世界最平等的五个国家之一,美国则排到了第42名。Bendixen(2014)研究发现,在挪威,有88%的女性至少都碰到过一位自作多情的男性,而男性遭遇自作多情女性的比例是70.6%。而在美国,女性是90%,男性是70%。

P25-28

目录

他序 行为决策与决策行为

自序 面对

第一篇 择偶决策

 男神如此绊人心

 女神如此绾君心

 女人,勇于与女人竞争

 怯于与男人竞争

 男性更易自作多情

 男性也接受一夫一妻制

 新娘的“价格”

第二篇 无奈的傻瓜决策

 欲罢不能

 跟着感觉走

 心为身役

 此钱非彼钱

 聪明反被聪明误

 见树不见林

 抓住相关性漏了因果性

 过忙让人傻

 男性衰落还是女性崛起

第三篇 暗黑决策也有光明一面

 偏见有时是好事

 嫉妒也有关德

 “装”得其所

 接受暗黑的幸灾乐祸

 孤独也有力量

 刷脸有道理

第四篇 聪明的傻瓜决策

 八卦促进合作

 延迟享受有回报

 随大流的积极力量

 运气有时可以赌

 信则胜。不信则败

第五篇 行动的动机

 从心上改

 决策的投名状

 失去才会行动

 轻罚之下出现勇夫

 促进合作的法子

 新起点的力量

 距离影响决策

 让她甭纠结

 我要买买买

第六篇 决策中的人性之善

 人人都有共情心

 感同身受

 偏爱公平感

 从私有到共享

 利他者也需自利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南京大学周围的书店明亮华丽,文学大家、海外知名学者、网络知名作家的书满坑满谷,有点排山倒海的架势。每次跨进那华丽的书店,就难免自疑:将研究过程中对于行为决策问题的思考,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与观察、与友人交谈的一个个场景,道出的一家之言,这在我的人生紧要关头,究竟有什么意义?隔天的旧报纸还可以拿去包银行里领出来的钞票,书恐未上市就已被下市。

我知道,这些关于行为决策的文章,既不能教人如何立刻增加物质财富,也不能教人如何“游山玩水”,享受人生的艺术,更不能为万世开什么太平。“只是多年来,常常情不自禁地去思考,人性基因导致的那些傻瓜行为是否真的一无是处?譬如,过度自信总是不好吗?去赌运气总是盲目的吗?本书所写的文章就是一颗颗时间胶囊,有意无意间体现出了这个阶段自己关于行为决策的思考。”本书的主要内容大体如下。

第一篇讨论了两性决策的差异。毫无选择地,我是个女人,生下来就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千年刻就的男权价值体系。带着这样的先天印记,我开始体验自己的人生,阅读了很多关于经济环境中男女差异的书籍和文章,然后大惊失色地发觉:女性,勇于与女性竞争,怯于与男性竞争。于是,原本纯属抽象的男女平权、择偶偏好等,突然变成和日日所吃的早餐——小馄饨、豆浆一样的万分具体的生活实践。面对男权社会的巨大投影,一发不可收拾,从男性和女性的进化,以及婚恋的视角,探索人类本性是如何影响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新娘如何让新郎出一个好价格?为何更自作多情的男性其实也愿意接受一夫一妻制?

第二篇是关于无奈的傻瓜决策。人生在世过得快乐才是最好的状态,不必揪着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不放手。有时,自己会有点欲罢不能、跟着感觉走、见了树木忘了森林。大多数人都只是平凡的一员。所以在作出最大努力之后,要试着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并与不完美的自己共度一生。学中医的贯剑师兄说,每一天要花费十分钟,安静下来,倾听自己的气息,用大脑问候身体内的每一个器官:你可安好?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自己的不完美,是否部分由本能的生理反应所导致的呢?

第三篇讨论了人性中的偏见、嫉妒、孤独、赌运气、爱“装”,这些看似是缺点的特性如何影响人类的决策行为?总是去克服看似不足的缺点,呈现他人眼中的完美,是不是总是一个上佳决策?其实,人类在坦然接受自身的不足后,还会发现每一种暗黑的决策都有其光明的一面。

第四篇讨论了有关看似是傻瓜式、非理性的决策,其实是聪明式、理性的决策。福柯说:“正常人认为疯子是疯了;其实,疯子认为自己是正常的,正常人才疯了。”。虽然各类心灵鸡汤和励志图书都在鼓励人们去避免拖延、随大流、信任某种神奇的力量,但我希望表达的是,人类这个物种有时候需要坦然接受自身的不足,接受之,利用之,幸运的话,这些“傻瓜”式的决策有可能成为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第五篇关注行动的动机。动机是激励和维持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这个动因可能是以往所投入的努力、希望和他人的合作、唯恐失去的情感、免费的诱惑、避免被罚的企图,也可能是内心的某种不满、身处新起点的恐慌、心理距离的差异、做了又怕后悔的情感等。

第六篇是关于决策中的人性之善。尹淑雅教授说,她的每一个重要决策和行动都不是以金钱作为动机的,甚至很多时候,金钱都没有进入决策动机的前三名。学术界的教授如此,在社会生活中。很多普通人也是如此。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各种情感的交流,这不禁令人思考,哪些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呢?

好奇心驱使我用原始的眼光观看世界中的种种决策;受益于学术训练,我得以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表达出关于“人是如何决策”的观点。我所做的是,用一种严谨但不一定严肃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思考的问题,寻找解释的心路历程。

参差多态乃是世间本来面目,任何问题从来没有唯一的答案,“人是如何决策”的问题同样如此。基因的本质决定了人人都是非理性的,我想要探索的是,在何时何地,不完美的人性也能够展现出其光明的一面。我所面对的问题往往出自“我为什么要这样决策”的自觉,我必有偏执和愚钝,这就需要读者自己警觉了。

李娟

于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

2016年7月20日

内容推荐

人的决策行为是一类复杂的既具有智能性又具有社会性的自适应选择行为。对于“人的行为决策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不存在标准答案。

李娟著的《决策的基因》将最新科学研究结果与当今社会现象结合,用贴近生活与常识的方式解读行为决策,具体内容包括6个板块共40篇文章。书中探讨的理论与现象可以启发读者继续探索人的行为决策究竟是什么及其背后的动机。

本书适合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在读学生、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对行为决策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编辑推荐

李娟著的《决策的基因》是以认知心理学及其实验研究作为主线,同时兼顾了其他行为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方法、准实验研究方法、单被试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相关性研究等,向读者表达了以下两个核心学术观点:第一,认知心理学对决策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第二,认知心理学实验对于揭示和发现人的认知心理规律是极其重要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