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20年代,旧北京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的命运,最终失败并愈渐沉沦,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本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 书名 | 骆驼祥子/学生版老舍作品系列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老舍 |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20年代,旧北京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的命运,最终失败并愈渐沉沦,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本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内容推荐 学生版老舍作品系列是专门为中小学生准备的课余读物,题材包含了老舍先生经典的童话、小说、散文、话剧等,这一部部文学经典构成了色彩缤纷、悲欢离合的小世界,一代代小读者在其中阅读、生活、呼吸和成长。这些作品不但是一代代人童年和少年时代里难忘的阅读记忆,还是小读者们成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常读常新的必读篇目。 《骆驼祥子》为该丛书的其中一本。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试读章节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假若他的环境好一些,或多受着点教育,他一定不会落在“胶皮团”里,而且无论是干什么,他总不会辜负了他的机会。不幸,他必须拉洋车;好,在这个营生里他也证明出他的能力与聪明。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偶然,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与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地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P5-7 序言 老舍与儿童文学 老舍先生喜欢小孩,在他还是单身汉的时候就如此,到老了,还是这样。他是个和儿童文学有缘的人。 有一次,在青岛,那是1934年左右的事情,给中学生讲演,老舍先生说:“我比较满意的,要算《小坡的生日》,因为我的个性,喜欢小孩,现在虽然到中年,小孩的天真,还有些保留着,天真烂漫,写得较为真切。以后对这类作品,还多加努力。” 这段话,是了解老舍儿童文学的总纲。 老舍先生是学师范的,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相当于高中毕业,直接被派去当小学校长,以后,一直到1937年底,都是教书的,教小学、中学和大学,包括到英国去,也是教书,而不是留学。他的一生,有半辈子,是在学校里,和小孩子,和青少年们在一起。 1921年,他当了京师教育局的北郊劝学员,工资拿到每月二百元,收入非常丰厚,是一个富有的地方教育官,负责管理北京北郊的所有私塾。干了两年,突然主动辞职,跑到天津南开中学去教书,薪水降为每月四十多元,但他心甘情愿,因为整天可以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愉快、轻松、无忧无虑,自己也跟着显得朝气勃勃了。这个决策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至关重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舍先生热爱小孩子的个性。 这种特殊的天性导致老舍先生一辈子都在关心儿童文学,都在身体力行,为儿童创作作品,由第一篇作品开始,直至生命最后年月;虽然,他并没有被冠以“儿童文学作家”的头衔。 其实,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就也足可以让他的名字和那些最杰出的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名字并列。 还是在那篇给青岛中学的讲演中,他提到他的第一篇作品:“我在南开中学教书,因为同人中多喜欢写小说的,我也写过一篇,这是十二年前的事,那篇稿子早已丢了。”现在,在1922年《南开季刊》第2、3期合刊上,找到了署名“舍予”的短篇小说《小铃儿》。那是描写一位小学生为给在南京战死的父亲复仇,每天练拳脚,准备着长大以后打小日本,雪国耻。 老舍先生正规的大部头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前面提到的那部《小坡的生日》,那是1929年在新加坡开始创作的。在新加坡完成了四分之三,回到上海,住在郑振铎先生家完成的。他自己满意这部作品的原因是两个:一个是如他自己所说:“我自己把白话拿定了,能以最简单的言语写一切东西了。这本小说在文字上给我回国以后的作品打下了基础,我不再怕白话了;我明白了这点白话的力量。”另一个原因是老舍先生深喜自己还未全失去赤子之心,虽然那时,他已三十多岁了。他觉得写这样的书,使他年轻,使他快活,他愿永远做“孩子头儿”。 1934年,老舍先生在济南创作了一部名为《牛天赐传》的长篇小说,它的“书胆”是一个小孩儿,名牛天赐。这部小说是写小孩儿的,主人公是小孩儿,但并不是写给儿童看的,是写给大人们看的;不过,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关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的。这个主题是老舍先生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他说:“我对小孩子是非常感觉趣味,而且最有同情心的。对小孩子,我就一律的看待,小孩子都可爱。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其中的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替他呼冤,代他想办法。可是小孩子就更可怜,不但是无衣无食,就是打扮得马褂帽头像小老头的也可怜,牛天赐是属于后者的。” 抗战时期,老舍先生写过抗战儿歌,写过名字叫《小木头人》的童话,都是为了宣传抗战。 1949年底,老舍先生由美国回到北京,开始了他的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以写话剧剧本为主。他注意到,当时儿童文学比较弱,于是,他就和在中国作家协会当领导的作家同行们一起,向全国作家发起了一个运动,号召每位作家都要为儿童起码创作一部作品。他自己以身作则,写了一出三幕五场儿童剧,名字叫《宝船》,发表在1960年3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它是根据江苏铜山民间故事编的童话剧。这出戏先是由木偶剧团演出,后来于1962年6月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老舍先生多次去剧院朗诵剧本,坐在观众席里和小朋友一起观看演出。看见小观众在台底下笑,他也笑,看见小观众为台上的王小二、大白猫、大蚂蚁、大蜜蜂、仙鹤着急,他心中暗暗觉着得意,觉得他还有资格当“孩子头儿”。当时他还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儿童剧的语言》,强调作者要先体验儿童的心里状态,而后才能创造出浅明而有教育性的语言。 老舍先生晚年,除了话剧和曲艺之外,他还致力于歌剧的创作。他一气写了三部歌剧,其中1960年6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歌剧童话《青蛙骑手》,是根据藏族同名民间故事改编的。 纵观世界上的文学创作,有一条可以成为规律性的文学现象格外令人注目,那就是大作家们几乎无一例外,会给儿童写文学作品,如俄国的普希金和列夫·托尔斯泰,我国五四时期的一批先行者如鲁迅先生,陈独秀先生,也是如此。他们非常注意儿童的健康身心发展,注意儿童的早期教育,亲自写童话,编儿童教育课本,流行于世,成为经典。老舍先生是大作家,他就善于用大手笔写儿童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明显的毋庸置疑的好证明。 2015年1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