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波兰只是拉开二战帷幕的一个受害者,但波兰人后来在二战中的经历,你绝对想不到。
是一场民主对极权的正义战争,还是小国的利益可以被牺牲?
《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中,波兰后裔哈莉克·科汉斯基告诉你一个截然不同于你想象的二战!
| 书名 | 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英)哈莉克·科汉斯基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波兰只是拉开二战帷幕的一个受害者,但波兰人后来在二战中的经历,你绝对想不到。 是一场民主对极权的正义战争,还是小国的利益可以被牺牲? 《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中,波兰后裔哈莉克·科汉斯基告诉你一个截然不同于你想象的二战! 内容推荐 哈莉克·科汉斯基所著的《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是一本关于二战的长久以来缺失的作品。 波兰的二战经历迥异于任何其他国家,没有第二个国家被轴心国和盟军双方都侵略过:波兰的西部变为纳粹德国的附属,东部并入了苏联。书中以不同于以往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正义战争”来解读二战,而波兰人的观点可能更触及国际政治的本质。 目录 序言 致谢 缩写对照 定义 波兰和波兰人 前言 第一章 波兰的重生 第二章 波兰的外交政策,1920年—1939年 第三章 1939年9月的战役 第四章 1941年6月前德国和苏联对波兰的占领 第五章 流放苏联 第六章 逃离苏联 第七章 波兰对盟军的贡献,1940年—1943年 第八章 波兰境外的波兰平民,1939年—1945年 第九章 黑暗岁月:沦陷的波兰,1941年—1943年 第十章 大屠杀:1941年—1943年 第十一章 西科尔斯基的外交,1941年—1943年 第十二章 波兰流亡政府和地下政权的威胁 第十三章 波兰的困境:德军撤退和红军挺进 第十四章 波兰:麻烦的盟友 第十五章 英国指挥下的战斗,1943年—1945年 第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十七章 战争的后果 第十八章 最终章 附录一:波兰军队作战序列(1939—1945) 附录二:主要波兰人物 注释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波兰的重生 波兰一度是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雄极一时。公元966年,波兰国王梅什科一世带领自己的子民皈依了基督教的天主教派。如果当时他选择接受正教,波兰将会在日后与俄罗斯走得更近;如果他选择从日耳曼传教士那里接受基督教,波兰或将成为当时日耳曼人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然而,梅什科一世选择了直接从罗马教皇的特使那里接受天主教,从而踏出了波兰历史上重要的一步:这使得波兰在宗教上与西欧联系得更紧密,同时又能保持国家独立,摆脱了被神圣罗马帝国占领的命运。波兰在东欧的地缘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与条顿骑士团在格伦瓦尔德展开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格伦瓦尔德战役,阻止了条顿骑士团对东欧的入侵。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围攻维也纳,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带领大军赶到维也纳城下,指挥联军大败异教的土耳其人,拯救了整个基督教的欧洲。 1385年波兰和立陶宛联盟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国家的领土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这里居住着波兰人、立陶宛人、白俄罗斯人、日耳曼人、亚美尼亚人、卡舒比人、犹太人、鞑靼人等;居民们信奉罗马天主教、新教、东仪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当时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犹太人生活在波兰,’当犹太人在世界各国受到驱逐的时候,波兰却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统治时期,教育尤其受到重视。1364年在克拉科夫建立了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雅盖隆大学。18世纪时波兰的宪法堪称欧洲最自由的宪法。在此宪法体系下,常常选上外国人任波兰国王。而此宪法的背后体现的却是一种贵族的民主。在当时的波兰,贵族们在议会中享有被称之为“黄金自由”(Liberum Veto)的一票否决权,即贵族能够一票否决议会的任何提案。因此,当时的议会并未有何真正的作为。【1】 当波兰人安享平静生活时,他们并未察觉到周围的邻居——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正在不断走向统一和崛起。18世纪末,三强对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使波兰丧失了30%的领土和35%的人口。剩下的波兰领土也只享有名义上的独立。1791年,正是在这片残缺的土地上诞生了欧洲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废除了贵族的“黄金自由”。宪法宣布通过的那天——5月3日,则成为了现在波兰举国欢庆的国庆日。然而,这部现代的宪法却没能拯救波兰被野心勃勃的邻国吞噬的命运,相反地更激起了它们瓜分的欲望。宪法通过的第二年,波兰遭到了第二次瓜分。德国占领了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地区;俄罗斯则继续向西吞噬波兰领土。1795年的第三次瓜分最终把波兰这个国家从世界版图中彻底抹去了。当时的欧洲各国都疲于阻止法国大革命而无暇顾及波兰的灭亡,只有少数有意识的政治理论家对此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埃德蒙·伯克就认为这次瓜分“严重违背了欧洲现代政治秩序”。十年之后,许多波兰人成为了拿破仑·波拿巴的追随者,因为他们相信,拿破仑正是那个能够扭转欧洲格局的人。1812年,约9.8万名波兰人怀揣着他们的复国梦跟随着拿破仑的大军团远征俄罗斯。拿破仑失败后,欧洲各国政要齐聚维也纳商讨重建欧洲新格局。波兰问题也成为维也纳会议上争论的热点。列强讨论波兰问题不是要恢复波兰的独立,而是商讨成立了一个只有12.9万平方公里、330万人口的“波兰会议王国”。波兰会议王国虽享有相当的自主权,但实际上却是沙皇俄国的附属国,由沙皇兼任波兰国王。而在波兰的南部,原来的首都克拉科夫则成为了一个共和国。【2】其余的波兰领土仍由奥地利、沙俄和普鲁士占领。 波兰人也试图与被瓜分的命运抗争。1794年,在塔德乌什·科希丘什科的带领下爆发了全国性的起义。然而起义被却遭受沙俄镇压,以拉茨瓦维采战役的失败告终。1830年,部分小贵族又发动了“1830年起义”,企图暗杀沙俄派驻波兰的康斯坦丁大公。1831年2月,沙俄军队入侵波兰会议王国,同年底起义遭到镇压而失败。1848—1849年间,欧洲爆发了大规模革命,波兰人顽强地站起来抗击奥地利和普鲁士侵略者,然而革命又一次失败了。1863年1月爆发了一场范围更广的反抗沙俄政府的起义。沙俄政府镇压起义的暴行引起了西欧政治家的恐惧,然而此时他们更关心美国内战的局势,对沙俄的暴行只是听之任之。1863年起义是19世纪波兰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发动的最后一次起义。许多参与的贵族在起义失败后都被发配西伯利亚,他们的庄园土地则被沙俄政权没收。大多数波兰民众对瓜分者的行径只能:采取妥协的态度。 整个被瓜分的19世纪,波兰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流淌的是波兰民族的血液,自己的祖国则是一个丧失了国土的国家。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同样的命运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重演。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波兰人是一群无助的、没有希望的浪漫主义者: 在普通的西欧人眼里,波兰历史就像一座从未有人踏足谷底的大裂谷,人们只能在悬崖上欣赏风景,看到的也只是悬崖边零零星星的碎片。从这些碎片中所了解到的波兰民族骁勇善战、骑术高明、能歌善舞、酒性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却缺乏自我组织管理能力。而正是因为尴尬的地理位置和他们的无能,使其成为了历史的牺牲者。【3】 P27-30 序言 战后的一代人通常都会通过两种方式来了解他们父母经历的战争——公共资源(如图书、学校和电视节目等)以及私人回忆,即父母的自述。作为一对波兰夫妻的女儿,我在英国出生并接受教育。我父母对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鲜少提及,而我所学习的历史课本也奇怪地将大量的波兰二战史剔除掉了,这两个情况的同时发生令我感到惊讶。直到我父亲垂垂老矣,才在他子女们的纠缠不休下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我第一次接触波兰人在战时的经历是阅读伊恩·塞拉利尔撰写的《银剑》(The Silver Sword)。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本书讲述的是孩子们在德国占领的华沙挣扎求生的精彩故事。我还通过杰弗里·摩根和维斯瓦夫·拉索斯基写的《士兵熊》(Soldier Bear)知道了沃伊泰克,这是一头被波兰第二十二炮兵运补连在中东执行任务时收养的叙利亚幼熊,它还以列兵军衔被列入波兰第二军团的正式编制,并在意大利为波兰军队搬运弹药箱和炮弹,以换取啤酒和点着的香烟。[1] 随着我对战争史兴趣的逐渐增加,我决定仔细翻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详细史料,很快我就发现了大量有关这场战争的“历史故事”。最广为流传的版本便是英裔美国人所认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不错”的战争,因为人们通过斗争,成功地从纳粹德国的邪恶军队手中解放了欧洲。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代表正义的斗争,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鲜明对比,因为一战往往被认为是摧残了一代人命运的王朝斗争。因此,西方盟国解放诸如贝尔根-贝尔森、达豪和布痕瓦尔德这些德国集中营的事迹总是被强调及反复使用,以此证明整个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抹除纳粹主义、重新将欧洲建设成正常的、自由的大陆。 但波兰并不适用于这种近乎“舒适”的二战描述。德国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月对波兰的占领,展示了纳粹政策被应用并发挥到极端的情况。被定义为“劣等人”的波兰人对德国人来说只有用来扩充劳动力的价值。他们在纳粹企图在东欧创建德国“生存空间”的宏大阴谋中没有地位可言,一旦他们的劳动力失去利用价值,就会通过饥荒被消灭。波兰犹太人更是被认为毫无价值,因此被列入“劣等人”中优先消灭的对象,他们被送往位于波兰第二共和国战前领土的诸如海乌姆诺、索比堡、贝乌热茨、马伊达内克、奥斯维辛和特雷布林卡集中营这样的屠杀中心,以工业效率快速地屠杀。德国占领波兰期间发生的事件众所周知,也没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但相比之下,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或不愿意接受波兰人也被苏联人折磨的事实,其中主要发生在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苏联第一次占领波兰时期,以及苏联人再次进入波兰的1944年初和其后几年。 尽管有大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学资料,但波兰的二战史和波兰人民在此期间的遭遇却鲜为人知。整个波兰二战史仍然默默无闻,时常被大众误解;因为至今没有波兰二战史的完整研究,而是将其分割成了数个部分。例如,有德国统治下的波兰历史研究,也有苏联占领下的波兰历史研究,两者都发生在1939至1941年,以及1944年之后。也有许多叙述个人被驱逐家园、流放他乡和逃离苏联的资料。波兰人参与盟军作战,为之抛洒鲜血的经历也被记录下来,尤其是波兰人为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所作出的贡献,波兰飞行员在英国战场上的杰出表现,以及波兰军队夺取卡西诺山修道院的丰功伟业。但至今没有有关波兰共产党第一军团和其在东部前线打败德国人的英文文献研究。此外,有大量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文献,其中许多研究都值得称道,但它们都存在一个基础性的缺陷:它们都从单方面的角度看待波兰二战史,这使得这些研究存在大量错误的观念,因为没有人以完整的历史角度来推敲它们。 波兰人也的确出现在许多研究二战史谬误的历史资料里,这些资料存在大量错误观念和对事实的扭曲。其中最普遍的谬误之处莫过于讲述在1939年9月的行动中波兰骑兵冲向德国坦克的故事:事实的真相是波兰骑兵团成功袭击了一个德国步兵队伍,但却被演绎成了一个德国装甲部队。这个故事成了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最爱用的材料,他强调这证明了波兰人的落后。但由于大量电视节目使用德国新闻宣传影片资料的缘故,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且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事实,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标志性的电视纪录片《世界大战》中,由于德国宣传影片是唯一留存的资料,电视制片人被迫选用了这段视频。此外,波兰人总被看成是被一群蠢人统治的一个勇敢民族,温斯顿·丘吉尔曾经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第一章中说道:“一个几乎人人都具有英雄品质、富有天赋且魅力四射的民族,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政府管理的几乎所有方面都犯下如此多的错误,这对于欧洲历史来说是一个谜团,也是一场灾难。”[2]波兰失败政治家和将领的数量应该不会高于世界的平均数,但对于一个面对像1939年这样极具挑战的战略状况下的国家,以及这样一个被邻国瓜分,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的国家来说,波兰政治家们采取的行动应该得到更公正地看待。 波兰人对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态度也使得他们没有得到他人的同情。在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民众被一场技巧娴熟的宣传攻势所影响,他们脑中被植入了一个“约瑟夫叔叔”的斯大林形象:一个一边派遣其麾下军队忍受战争的冲击,一边援救英美伤员的好人。但对于波兰人来说,斯大林是抢占他们家园,将他们流放到苏联偏远地区,杀害波兰军队军官和知识分子的凶手。为了回报斯大林军队的卓越贡献,丘吉尔和罗斯福大方地将战前波兰的一半领土送给了斯大林,也没有阻止他强制波兰实行共产主义。这就是波兰人民相信波兰被背叛的症结所在。正如英国驻波兰大使欧文·奥马利所写:“波兰人与他们的盟友之间存在这些观念上的差异是正常的,因为波兰位于有猩猩和响尾蛇生活的丛林边上,而且波兰人认为他们比丘吉尔先生和罗斯福先生更了解自然法则以及这些动物的行为方式。”[3]更糟糕的是,这种背叛一直持续到冷战时期,苏联人1940年在卡廷犯下的罪行一直被英美政府成功地掩盖着。 对于波兰人的抱怨来说,有一个事实令他们尤其不悦。西方领导人在战争时期迁就斯大林,是出于非常充分的理由。波兰人至今都无法理解的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心理创伤,导致了法国与英国在1939年时非常自然地不愿意再承受与12年前相同级别的伤亡。连英国人自己都接受了这个令人不悦的事实。阿兰布鲁克将军在他的日记中严厉指责,且鄙视部分英国将领在战争初期的孱弱表现,质疑英国是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整整一代军事将领。[4]任何一个人都能想象当1942年8月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挑拨丘吉尔时他的懊恼之情:“你们英国人是害怕战斗的。你们不应该把德国人当成超人。你们迟早都必须加入战斗。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可能不战而胜。”[5]丘吉尔自己也承认,英国军队在沙漠中面对数量极其有限的德意联军时的战斗表现,难以与苏联军队力战希特勒指挥的德国陆军大部队时的表现相提并论。他在1942年11月提到了英国不愿意增加伤亡,以及因此而延缓军队推进的事实:“我从来都不希望英美联军陷在北非。那是一块跳水板,而不是一张沙发。”[6] 英国人最终当然还是与德国人开战了,他们首先取得了大西洋海战的胜利,这场胜利是开辟第二战线的先决条件,随后在意大利和北欧取得了一些胜利,他们还为富有争议的针对德国的战略性轰炸,以及之后的德国战败作出了贡献。只是他们没有为波兰人提供任何帮助。当1940年6月法国沦陷时,波兰总理兼总参谋长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访问伦敦,从英国多个政府部长那里震惊地得知,英国根本没有参战的任何准备。法国的沦陷和西方盟国之后三年期间在欧洲大陆上缺乏陆军的严酷事实,使得解放波兰必须由苏联军队来实现。由于当时波兰人不愿意接受这一难以忍受的现实,导致了诸如华沙起义这样的悲剧发生。对于波兰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接近于一次“不错的战争”:曾经瓜分波兰领土的三个国家战败并轰然倒台,导致波兰重新独立。相反,二战对于波兰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在战争结束后,波兰成为了唯一一个被盟友抛弃在铁幕之后的盟国。 波兰人还经常被误解为顽固不化的反犹分子,有人认为当德国在波兰领土上屠杀犹太人时,波兰人退缩了。伊斯特万·迪亚克发现在这场争论中,争论双方走向了两个令人不安的极端。一些犹太人声称,波兰人不但支持犹太人大屠杀,而且没有为他们提供任何帮助,甚至在犹太人躲到他们中间时,还背叛犹太人,协助德国人。为了回应这种说法,一些极端的波兰民族主义者声称,犹太人根本不值得被拯救,因为他们在战前极力支持共产主义,其中包括1939年至1941年苏联占领波兰东部省份的时期,以及1944年之后犹太人支持苏联的运动。这是波兰反犹分子与犹太共产主义者之间的症结所在。西蒙·维森塔尔在1988年他80岁生日时,总结了他对这场争论的观点:“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犹太人,不希望为犹太共产主义者背负责任,我不能因为数千名敲诈勒索犹太人的波兰人,而指责3600万波兰民众。”[7]一位历史学家理查德·卢卡斯评论道:“我们似乎在面对具有双重标准的一门学问。一谈起波兰和犹太人的战时关系,客观性原则就被抛弃了。如果要在编纂犹太人大屠杀历史时取一种更客观的观点的话,那么就少说波兰反犹分子的事情,而多强调德国占领波兰时,波兰基督教徒所遭遇的极大不幸。”[8]因此,这本书将把波兰犹太人的屠杀事件放到当时德国的对波政策的大背景之下。 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波兰反犹分子背叛犹太人,投靠德国人。其中一些人也的确参与到了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但还有大批的波兰人竭尽所能保护犹太人。只有在波兰,藏匿或是帮助一个犹太人就会被判死刑,但也只有在波兰,成立过一个专门帮助犹太人躲过德国人搜捕的团体——“热戈塔”(?egota)。在苏联第一次占领波兰时,犹太人的确因为波兰告密者而败露了行踪。在波兰共产党军队的犹太军官以及战后政府和安全机构中的犹太官员也的确与犹太人的数量不成比例。此外,波兰犹太人还饱受苏联占领的折磨,在被流放到苏联的经历中饱经沧桑和艰难。但这些事情都不及波兰犹太人是波兰在二战期间的“不公平的受害者”这一事实来的重要。共有600万波兰人在战争中丧生,尽管其中一半是波兰基督徒,另一半是波兰犹太人,但这些犹太人占到波兰战前犹太人口数量的90%。正如迪亚克总结的:“这种抢着声称自己受伤最深的不光彩的攀比还在继续进行着。”[9] 波兰和波兰人的二战史也因随之而来的冷战及展开的政治争论淡化。在共产主义统治波兰时期,刊出了明显与历史相悖的谬论。那些在西欧国家的波兰军队里抛头颅洒热血的波兰人的成就被诋毁及最小化。像瓦迪斯瓦夫·安德斯将军这样的波兰军队主要指挥官,都因此被剥夺了波兰公民身份,成为了一段歪曲历史的受害者。与此相反的是,那些与苏联人一起作战的波兰军队的成就被大肆宣扬。波兰地下军队——波兰家乡军受到了最多的诽谤:他们被扣上法西斯主义者的帽子,他们的成员在战争结束后被立即逮捕入狱。唯一被官方认可的波兰抵抗组织是影响力远不如前者的波兰人民军,因为他们效忠于波兰共产主义者。针对卡廷惨案的讨论也被禁止,除非是谎称德国在这桩惨案中应负责任。被驱逐到苏联境内的事情为人所知,但很少提及。由于像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将军这样的波兰共产党重要人士都被驱逐过,所以这一事实很难被完全否认。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被归入波兰在二战期间的整体损失,而没有被认为是一件特殊的惨案。那些经历二战的家庭会自然而然地在私底下与他们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战时经历,让他们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历史知识。 随着共产主义在波兰的终结,通过翻阅苏联档案和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 著名的克格勃的前身。]*的纪录,波兰的二战史得以重新回顾。例如,档案显示在雅尔塔会议时,斯大林绝对坚持要保证他对波兰的控制,并且无论西方外交家如何斡旋,都几乎没有可能改变他的决定。[10]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历史档案夹空空如也,里面是有关斯大林对波兰和华沙起义的政策。[11]这些逐渐从资料里被揭开的历史真相似乎令俄罗斯人不安。在2009年,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成立了一个历史委员会,其目的就是“从那些伪造历史、否认苏联为二战胜利作出贡献的人士手中保卫俄罗斯”。在2010年代想要拿到苏联档案已经比1990年代困难很多。 那么真实的波兰二战史到底是怎样的呢?波兰所经历的二战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波兰从战争打响的第一天开始,直到战争结束的最后一天,都被外国军队占领。1939年9月,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将波兰一分为二,瓜分了波兰的领土。部分波兰领土被纳粹德国占领,其东部省份则被划入苏联版图。在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并于当月末占领了战前波兰的完整领土。德国的占领一直持续到1944年初苏联军队跨过战前的波苏边界为止。并且这条边界线在德黑兰会议中被英、美、苏三巨头,在没有获得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同意的前提下,任意地改变。在1944年7月,苏联军队穿过了作为波兰与苏联新的边界线的西布格河,波兰随即在当年余下的日子里再一次被德国人和苏联人共同占领。直到1945年1月至2月期间,整个波兰才从德国占领下被彻底解放。但这并没有带来波兰的真正解放,因为它随即被苏联占领,并由苏联支持的波兰临时政府统治。在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波兰没有一个被三巨头承认的政府,其国界也没有划定。随后的国际社会协商以及国内不公正的选举导致波兰国境线向西缩减了约200公里,并且被共产党政府统治。 经过二战之后,波兰不仅重新划定边界,成立了新的政府,同时在人口构成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39年,波兰还是一个包含如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立陶宛人、德国人和犹太人等重要少数民族的民族多样化的国家;但到了1945年,波兰却变成一个种族单一的国家。作为战前犹太人在欧洲的最大家园,波兰在它的土地上见证了德国灭绝波兰及欧洲犹太人的行动。波兰战前的东部省份被苏联占领,也导致波兰损失了其战前拥有的大多数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和白俄罗斯人等少数民族,而其余的少数民族大多在战后几年里被立刻驱逐出境。波兰向西部和北部的前德国领土扩张的同时,也导致德国人口被驱逐。更有数百万波兰人现在生活在波兰以外的地方,他们有些是与西方盟友一起作战的波兰军队士兵,有些是为了逃离德国及其后苏联占领的难民,还有的则是那些在战时被驱逐到苏联境内,如今等待着被遣送回国的流放者,以及在战争期间大量流离失所、最终被迫定居德国的波兰人。 除了波兰人独特的二战经历外,波兰人对敌人的抵抗也是绝无仅有的。从没有任何国家曾经组建过四支不同的军队。第一支军队源于在1939年9月战斗中幸存的战败波兰军队,他们于1940年在法国战斗,随后参与了西部沙漠战役、诺曼底登陆和在阿纳姆的市场花园行动。第二支军队是波兰第二军团,他们是由在1940年和1941年被驱逐到苏联的波兰公民组建,这些波兰公民在苏联加入盟军后,根据“西科尔斯基-迈斯基协议”被释放。这支军团参加了在意大利的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卡西诺山战役。第三支波兰军队是被误称为波兰第一军团的部队,这是一支在波兰共产主义者支持下,随后在苏联成立的军队,一直在东部前线作战。第四支军队隐藏在波兰内部,它就是策划了著名的1944年华沙起义的波兰家乡军。波兰还组建了一个流亡政府,最初位于法国,于1940年迁移至伦敦。这个政府直到1945年1月都被所有同盟国认可为波兰的合法政府,但随后苏联决定转而支持以共产主义者主导的卢布林委员会。波兰流亡政府策划的活动与波兰境内组建的地下政府相呼应。这个地下政府不仅拥有波兰各个主要政党的代表,还创建了一个功能完整的文官政权的骨架,它随时准备在德国结束占领、波兰被解放时执掌这个国家。 这本书记录的不是一场私人的家庭内谈话,尽管我的家庭成员的经历可以帮助重现无数波兰人在二战时期的共同经历。我的家人经历了除犹太人大屠杀以外,波兰二战期间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占领,入狱,流放,饥荒,苦役,隐姓埋名,加入波兰家乡军和地下政府,在波兰共产主义军队和第二军团服役等等。他们经历了无数奇特遭遇:上一周还在与德国人作战,下周就自愿前往德国工作;从波兰逃亡瑞士,成为一名难民;搭船前往伦敦,在那里开始全新的生活;从波兰东部省份的家乡流放到苏联,随后又被遣返回波兰西部。他们和本书中其他人的种种经历,向我们描绘了波兰人在战时承受的压力极大的生活:那些必须做出的关键决定,那些面对微薄希望做出的令人不齿的事,以及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和结局。他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对于生存的单纯渴望。 本书并不是一本民族主义研究的著作,它不会毫无原则地维护波兰政府的政策或是一些个人的行为。本书的目的是呈现迄今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完整的波兰人和波兰的历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必须在大量极其复杂的历史资料中穿梭往来。首先我要呈现出史实和争论当时为人所见的面貌,然后才是后来的争议——因为波兰历史太常被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棱镜所扭曲,也因为在历史的关键节点,那些参与者是在极度缺乏信息的状态下作出的行动或决定。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去冒犯或诋毁他人,而是告知世人真相,挑战长久以来的先入之见,并且激发出关于这个极度多样、复杂和精彩的历史课题的全新讨论。 书评(媒体评论) 波兰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这成为二战史的一大空白……直到哈莉克·科汉斯基写出了全面的英文版波兰二战史,才成功填补了这个空白。 ——《经济学人》 一部杰出而宏大的作品……她能同时在个人的故事与更宏观的主题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 ——安妮·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 科汉斯基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波兰20世纪的历史故事,从1919年现代波兰的重生到1989年的苏联解体。……科汉斯基对身处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痛苦挣扎、备受折磨的战时波兰的描述是一大亮点。 ——丹尼尔·福特《华尔街日报》 一直以来,人们对战时的波兰有所误解,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让人望眼欲穿。哈莉克-科汉斯基的研究可谓正当其时……她的作品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广泛青睐。 ——诺曼·戴维斯《纽约书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