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角地咖啡馆/曹文轩画本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曹文轩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提升阅读领悟力,让孩子轻松读懂“深”文学,抛开批注,巧借插图,让孩子自己读懂“曹文轩”!

《三角地咖啡馆》是一个有关家庭与成长的故事。篇中的“我”十六岁,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自尊、自强、热爱生活、有艺术天赋、健康阳光,但遗憾的是他的家庭背景,父母恶劣的习性与弟弟妹妹巨大的拖累,将他推向了“生活”的前台。他要面对与处理“生活”本身。它是嘈杂的、混乱的、无序的,可能有的一点诗意也会被破坏、被撕扯掉。这就是“生活”,“常态”给予你的生活。在这其中,成人往往都会选择逃避,选择麻痹自己,因为他们没有力量去挣脱,他们缺失“生活”的能力。曹文轩就是想写出一个少年纯粹的“生活”能力,在赤课的现实中他的能力如何被唤醒,如何一点一点增长,最终又如何收获果实。

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内容推荐

曹文轩著的《三角地咖啡馆》是一个有关家庭与成长的故事。这个家庭坐落在两条街的交汇处,故称之为“三角地”。十六岁的主人公是这个家庭的长子,他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他自尊、自强、热爱生活、有艺术天赋、健康阳光,但遗憾的是他的家庭背景——父母恶劣的习性与弟弟们的巨大的拖累,将他推向了生活的前台,他不得不凭借一己之力单独面对生活本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主人公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努力使这个家庭变好,三角地最终回归幸福。这篇少年小说没有刻意追求诗意的叙事情调,而是忠于现实生活本身的状态,在艰难的生活情境中,真实地刻画了这个少年曲折有致的成长经历。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你说我爸他是不是孙子,一大早就喝得烂醉如泥。

这酒火辣辣的,到底有什么好喝呢?我整个一个不明白。他离了这玩意儿,就没命了。他都喝出毛病来了,走路摇摇晃晃,医生叫作“慢性酒精中毒”。他走路怕跌倒了,因此总是靠着墙走,一觉得腿不对劲,就赶紧像蝙蝠似的贴在墙上。他还偏爱骑车,那车在路上歪歪扭扭画“8”字,能把正在行路的人画得大呼小叫,四下里逃窜。被人家从路边、臭水沟里抬回来,这是家常便饭。醒过来,他都不带有半点儿内疚和懊悔的,喝得更凶。这人——没劲!

他醉成那模样吧,我妈都不带瞧他一眼的。说实在的,我妈也够孙子的。我爸喝酒,她赌钱,而且是跟一群人模狗样的男人混一堆儿赌。我爸喝得凶,她赌得凶,两人比赛似的。

听人说,我爸和我妈结婚后第二天就不和了。可也没像人家动手打过架,把脸皮抓破了,或把胳膊拧紫了。也许那样反而好。因为据我观察,凡是大打出手的,隔不几天就又嬉皮笑脸地和好了。我爸我妈只是冷冷地生活在一起,让人感到压抑与难受。放在我,早八辈子就打离婚了。

不,还生孩子!既然这样,干吗还要生孩子?我妈真有两下子,生孩子的本领一点儿不亚于赌钱的本领,你看她一口气生了五个(当然包括我)。

我是老大,十六岁。关于我这个人怎么样,以后再说。

大弟十四岁,一百个人加在一起也没有这小子聪明。学习可真棒,不拿满分,他就没命了。他还爱踢足球,常常一口气能把学校的玻璃窗踢碎一大片。他人走到哪儿,球滚到哪儿。说实在的,我不怎么喜欢他。他脾气太倔,大概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会喜欢他。

二弟十二岁,一百个人加在一起,也没这小子笨。学期结束,没一门功课爬上及格线的,像张狗皮膏药似的,他粘在三年级上三年不动了。可他会讨人喜欢。那张脸让人看了就顺心,笑眯眯的。一笑,两道眉毛弯成两个倒扣着的括弧。嘴甜得让人发腻,一天能叫你一百二十声哥哥。这满街上,就听他一个人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了。真没劲。人嘴两张皮,动动反正不费劲。天下人还有不愿听别人甜甜地叫他爷爷的?也不花一分钱。在他面前,我放一个屁也是香的,我让他干什么,他二话不说就去干。但十回有九回干不好。你要火了,他“大哥大哥”地喊得你心直发软。我好几回想生气,一见他那样子,也见了鬼了,没法发脾气。这小子是个小滑头。

三弟十岁,这家伙没法提。虽说才十岁,但小偷小摸的历史已足有三年。他先是偷家里的。一会儿我的钢笔没有了,一会儿大弟的足球鞋没有了,一会儿二弟的小白褂子不见了,我爸我妈的口袋里也经常少钱。我苦苦侦查了足半个月(他一开偷,就很狡猾),终于抓住了他,于是对他一顿猛揍。他也不经打,什么都招了:钢笔换糖吃了;球鞋给了废品站,才得一角四分钱,买三根冰棍还借了人家一分钱;小白褂子给了一个收旧衣服的老头,换了五角钱,买了四包瓜子,充大,给他那些同学嗑了。家里只有一个人的东西他不偷,那就是小妹。小妹太好,他不忍心下手。挨了打,他便由里向外了。我们家他最富、最阔,口袋里老有钱,嘴里老有糖呀什么的吃着,从来不闲。看样子,他不偷遍全世界是不会撒手的。

小妹八岁,全家人的心肝宝贝。我敢跟任何人打赌,世界上找不出一个比我小妹再好看、再讨人爱的小姑娘。那眼睛黑得世界上没有第二双。那牙齿白得世界上绝无仅有。还有鼻子、下巴,都不是一般的鼻子和下巴。关键她有两个小酒窝,不笑也有,一笑更大。那笑纹就从酒窝里像水波似的一层一层漾开去。我们四个男孩谁出去都愿意带着她。她像小尾巴似的跟着,叫你哥哥(可不像二弟那样装模作样),让你憋不住亲她一个嘴巴,把她扛到肩上去。就一点,她让人受不了——她常问人一些傻话,把你问得心慌慌的,觉得自己太丑、无地自容。

该说我了。一个字:浑。我没有什么大本领,但我是这个家庭的国王,除了那个喝酒的和赌钱的(我懒得叫他们“爸”和“妈”),我就是最高统治者。我最能惩罚他们,惩罚的手段别出心裁,一百个人也想不出来,而且一套一套的不重样(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知道一些)。大弟因为他的脾气,总要吃亏。二弟滑头,吃亏自然少些。三弟的行为自然使我大为不快,他别让我抓住,一旦抓住,重罚,绝不留情。小妹当然例外,我哄她都哄不过来呢。但要说我一点本领没有,那冤枉人。我能弹一手好吉他。说实在的,弹得真有水平。学校搞晚会,我一口气弹了十八首半曲子,还闭着眼用怪嗓子唱了几段。把他们一个个镇得目瞪口呆,放学回家差一点认不出回家的路了。也真孙子,要紧处把弦给弹断了,不然,兴许镇得他们认不清爹妈。我总弹一些忧伤的曲子,鬼知道我哪来的忧伤。

我家住在两条街的交会处,人们称之为:三角地。

P7-13

后记

少年的尊严与“生活”的能力

李利芳(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文轩这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少年小说很特别,因为它的语言风格全然不同于作家的其他作品。它没有去追求诗意与文学化的叙事情调,只是忠实于现实生活本身的样态,完全以一个处于艰难生活情境中的少年的真实感受,去“说”出他自己曲折有致的体验与经历。将文字自由交给“孩子”自己,让他们成为“叙事”的主人,以此来实现对少年主体性更深度的彰显,这是曹文轩如此展开文学实验的目的。

“儿童文学”存在着一种命定的悖论——由成人为孩子写作,由成人去书写孩子,但成人永远再无法成为孩子。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永远是被成人“书写”出来的儿童,是文化建构的产物,我们无法真实还原“客观”存在的儿童。但作家们一直在努力,努力去逼近对自己而言已经逝去了的存在,试图通过各种文学方法,去打开进入儿童精神世界的通道。自然,文学性再现的前提是作家的童年情结,他对童年同情理解的自觉意识,这尤其体现为他的心性与能力。

曹文轩在早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特别关注少年的成长,发挥他男性性别身份所长,他对男孩的成长心理与成长轨迹刻绘很深刻。本篇中的“我”十六岁,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自尊、自强、热爱生活、有艺术天赋、健康阳光,但遗憾的是他的家庭背景,父母恶劣的习性与弟弟妹妹巨大的拖累,将他推向了“生活”的前台。他要面对与处理“生活”本身。它是嘈杂的、混乱的、无序的,可能有的一点诗意也会被破坏、被撕扯掉。这就是“生活”,“常态”给予你的生活。在这其中,成人往往都会选择逃避,选择麻痹自己,因为他们没有力量去挣脱,他们缺失“生活”的能力。

曹文轩就是想写出一个少年纯粹的“生活”能力,在赤课的现实中他的能力如何被唤醒,如何一点一点增长,最终又如何收获果实。成长的过程是“诗意”被残酷掠去的过程,是容忍痛苦、战胜消极的过程,是不断唤醒自我、蓄积爱的能量并给予的过程。这个过程何其艰难!但幸福与诗意的重新获得也正蕴藏在这个过程中。这是多么令人惊异的事情啊!

从贫困、无助、被人唾弃到温馨浪漫的咖啡馆,三角地发生的故事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少年行走了多远,只有他自已心里知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