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成编著的《恪守正道传家久(家德篇)/家风和畅系列》从修身立德开始,认识道德的本质,再从仁爱、无私、忠勇、勤劳、节俭、团结一心以及现在社会所缺失的职业道德等方面逐步展开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回溯历史长河中先贤们对道德品质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借鉴他们对德育的观点及其影响,通过对圣贤原典的品读,展开透彻的说理分析,最后通过经典的古代故事,将原典的思想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故事中蕴藏的哲理直指人心,唤起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思想精髓真正地内化到每位读者的心里。这是一本道德传承的书,更是一本树立道德榜样的书。
姜正成编著的《恪守正道传家久(家德篇)/家风和畅系列》立足于修身立德,认识道德的本质,再从仁爱、无私、忠勇、勤劳、节俭、团结一心以及现代社会所缺失的职业道德等方面逐步展开对道德的阐述,回溯历史长河中圣典先贤们对道德品质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借鉴他们对德育的观点。故事中蕴藏的哲理直指人的内心,唤起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思想精髓真正内化到每位读者的心里。这是一本道德传承的书,更是一本树立道德榜样的书。
西汉龚遂在渤海(今河北沧州东南)太守上任了好几年,政绩突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这天,他忽然接到圣旨,皇帝要他进京接受召见。
龚遂在动身时,部下属吏王生提出愿意伴随他进京。此人素来喜欢酗酒,放荡不羁,龚遂本来不想带他,但又不忍心拒绝,只好答应了。
进京后,王生仍天天饮酒,并不理会龚遂。这天,轮到龚遂进宫面见皇帝,王生醉醺醺地从后面赶来,叫道:“太守大人,等等,我……我有话要说!”龚遂停了下来,转身问他想说什么。
王生说:“天子肯定要问你渤海郡是怎样治理好的。你不要罗列什么措施,应当说,都是陛下的圣德所致,归功于陛下的英明,并不是微臣的能力。”
见了汉宣帝后,汉宣帝果然询问他渤海郡是怎样治理的。龚遂想起了王生教他的话,便说:“臣不才,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托陛下的洪福。渤海能有今天的局面,都是由于陛下您的圣德啊!”
宣帝听了,觉得龚遂很谦虚,十分高兴,笑着说:“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这种谨慎厚道的话?一定有人教你吧?”“我并不懂得该这么说,”龚遂如实禀报道, “这是部下王生教我的。”汉宣帝决定奖赏他们二人,便任命龚遂为都尉,提拔王生为远相。
龚遂没有把取得的成绩说成是自己的功劳,而将其归功于皇帝的“圣德”,以此博得封赏,可说是拍马屁的高手,但是能拍得恰到好处,也是需要一番功夫的,他这一招也为后世不少人所运用。
精明义女巧救石迭开
太平天国后期,石达开见洪秀全、杨秀清胡作非为,并且打算诱杀自己,所以跟他们绝交,率领着手下兵马进入四川,一路上被清军追得势力日渐单薄。
当年,石达开去攻取广东时,曾救了一位少女,为她雪洗了妹妹和嫂嫂的冤情,还替她的生父生母建造了坟墓,少女感恩不尽,情愿以身相许,服侍枕席之旁,可是为他所拒绝。
他说:“既然我们以义父义女相称,我是不能背着道义,纳你为妾的,同时,我要求部下凡是奸淫的一律处死,我若是答应你,那将何以约束部下呢?我按理应为你选择一个好的夫婿!”
于是,他凡见到部下中有年轻的军官、长得英俊而尚未成家的,必指着让义女看,然后问说:“像那位军官,你肯嫁他么?”义女眼睛一扫,便摇摇头,时间过得很快,经过相当时日,少女还是找不到如意郎君。
有一次,石达开对她说:“青春不再来,赶紧选个乘龙快婿吧,别让岁月平白流逝!究竟你要选个何等人才,方才肯嫁呢?”适巧当时有一位书记站在旁边,少女便用手指着他说:“那个人像与我有缘!”
她这么一说,粉脸通红,害羞得不敢再说什么。石达开以为两人已有私情,于是便成全他们,选个好日子结婚,其实,书记和少女直到花烛之夜,才开口交谈。
等到石达开被清军追杀得走投无路,而准备自杀时,将所藏埋的珠宝全部送给义女,义女含着眼泪推辞说:“女儿早已料到有这么一天,所以别人我都不愿嫁,而嫁给书记,乃是因为书记的面貌长得非常像义父,一旦有急难,可以救急呀!”
于是她叫丈夫过来,把衣服和石达开对换过来,起先她丈夫还念念不忘她的美色,不肯干脆地答应,她便提起剑来要自杀。至此,她丈夫没有选择的余地,便把衣服脱下来,石达开为义女的大义深深感动,穿着书记的衣服,收集一些金银珠宝,就像金蝉脱壳一般地离去……
P16-17
家德,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家庭对美德的一种传承,而其真正的内涵不仅仅局限在家庭这个小的范围之内,因为小家是家,大家是国,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家德蕴含的美德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先贤的圣典中饱含了为家为国的美好品德,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美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品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德”在先秦时,含义也甚广,有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德”。“德”是指一物之所以生的原理,或者说是指万物的本性和生成状态。如管子说:“德者道之舍,物得而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
还有伦理学意义上的“德”。“德”是指人们坚持一定的行为原则所形成的高尚品质所达到的至高境界。“德”是人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如宋朝的朱熹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就是说,修道有所得。心中得道,行为合乎一定规则,就是有“德”。
一般来说,人们先从道德认识开始,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运用这种认识对事物进行善恶评价,引起感情上的爱憎,即产生道德情感;继之在道德实践中形成或强或弱的道德意志,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和障碍,坚持履行道德义务;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构成一定的道德信念,这是指导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道德行为反复多次,日积月累,便逐渐成为一种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自觉行动,这就是道德习惯。以上所说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是构成人们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但只有道德习惯形成之后,道德品质才算达到了完善的程度。
本书从修身立德开始,认识道德的本质,再从仁爱、无私、忠勇、勤劳、节俭、团结一心以及现在社会所缺失的职业道德等方面逐步展开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回溯历史长河中先贤们对道德品质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借鉴他们对德育的观点及其影响,通过对圣贤原典的品读,展开透彻的说理分析,最后通过经典的古代故事,将原典的思想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故事中蕴藏的哲理直指人心,唤起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思想精髓真正地内化到每位读者的心里。这是一本道德传承的书,更是一本树立道德榜样的书。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其次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人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自己的经历时,曾经多次谈及自己的淳朴家风。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家风家教的缺失,一些人走上社会之后容易失去底线,做出一些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导致家风缺失、世风日下。现在重提“家风”,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端正家风,弘扬传统教育文化,传承优秀的治家处世之道,正是我们策划本套书的意图所在。
本套书从历代各朝林林总总的家训里,摘取一些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特点并且对于今天颇有启发意义的格言家训,试做现代解释,与读者共同品味,陶冶性情。
在本套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文学系的众多老师、教授的大力支持,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尽心编写,在设计现场给予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特别感谢安徽省濉溪中学的一级教师田勇先生在本套书编写、审校过程中给予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