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赶上了;而控告我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富有活力,却被跑得较快的邪恶、腐败追上了。现在,我因被他们判处死刑而要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背叛了真理,犯了邪恶不公之罪。既然我接受处置,他们也应该接受判刑,这是理所当然之事。
下一步,我要向你们预言到底是谁判我有罪,及你们未来的命运如何。因为人在将死之际通常就成了先知,此时我正处于这种境况。同胞们!我告诉你们是谁置我于死地吧!而在我死后不久,天神宙斯将处罚你们,比你们加在我身上的更加残酷,虽然你们认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需要负责,但我敢保证事实正相反。控告你们的人会更多,而我此时在限制他们,虽然你们也将更愤怒。如果你们认为把别人处死就可以避免人们谴责你们,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这种逃避的方式既不可能也不光荣,而另有一种较光荣且较简单的方法,即是不去抑制别人,而注意自己,使自己趋向完善。对那些判我死刑的人,我预言了这么多,我就此告辞了。
但对于那些赞成我无罪的人,我愿意趁此时法官正忙着,我还在赴刑场之际,跟你们谈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我死前陪着我吧!同胞们!我们就要互道再见了!此时没有任何事情能阻碍我们之间的交谈,我们被允许谈话,我要把你们当成朋友,让你们晓得刚刚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是怎么一回事。公正的判官们!一件奇怪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因为在平常,只要我将做错事,即使是最微小的琐事,我的守护神就会发出他先知的声音来阻止我,但是此时,任何人都看到了发生在我身上之事,每个人都会认为这是极端罪恶的事,但在我早上离家出门时,在我来此赴审判时,在我要对你们做演讲时,我都没有听到守护神的警告。而在其他场合,他都常常在我说话说到一半时就阻止我再说下去;现在,不管我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他都不反对我。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告诉你们: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对我来讲反而是一种祝福;我们都把死视为是一种罪恶,那是不正确的,因为神的信号并没有对我发出这样的警告。
再者,我们更可由此归纳出:死是一种祝福,具有很大的希望。因为死可以表示两回事:一则表示死者从此永远消灭,对任何事物不再有任何感觉;二则,正如我们所说的,人的灵魂因死而改变,由一个地方升到另一个地方。如果是前者的话,死者毫无知觉,就像睡觉的人没有做梦,那么死就是一种奇妙的收获。假如有人选择一个夜晚,睡觉睡得很熟而没做什么梦,然后拿这个夜晚与其他的晚上或白天相比较,他一定会说,他一生经过的白日或夜晚没有比这个夜晚过得更好、更愉快的了。我想,不只是一个普通人会这样说,即使是国王也会发现这一点的。因此,如果死就是这么一回事的话,我说它是一种收获;因为,一切的未来只不过像一个无梦的夜晚罢!
反之,如果死是从这里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如果这个说法正确,那么所有的死人都在那里。判官啊!那又有什么是比这个更伟大的幸福呢?因为假如死者到了阴府,他就可以摆脱掉那些把自己伪装成法官的人,而看到真正的法官在黄泉当裁判——像弥诺斯、刺达曼堤斯、埃阿科斯、特里普托勒摩斯,以及其他一些半神半人,跟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难道说这种迁移很可悲吗?而且,还可见到像俄耳甫斯、穆赛俄斯、赫西俄德及荷马等人。(P28-29)
演讲是什么?
谈起演讲,我发现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人分不清“演讲”和“说话”的区别。作为一门口语表达艺术,演讲的确也是一种说话的形式,但它在具体的表现形态上,又对演讲者与听众的互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说”和“听”不是割裂的,演讲不是机械的信息传达,而是有机的思想结合,就像一盆炉火一样,须要具有炽热的温度,才能温暖听众。因此,如果给演讲下一个最直白的定义,我认为它更像一门思想动员课。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一些具体问题阐明观点,通过强有力的表达去征服听众?怎样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能和听众形成深人的互动,获得人们思想上的高度认同?这是很难做到的,即便你精心准备了一篇上好的演讲稿,无数次斟酌词句,临场发挥时也有很大的概率出问题,因为演讲从来不是对着一干人等照本宣科这么简单!
高级的演讲者感染听众,把“我”和“你们”变成“我们”;中级的演讲者说服听众,把“我认可的”变成“你们认可的”;初级的演讲者鼓动听众,把“我认可的”变成“你们知道的”;不人流的演讲者就只能自言自语,他的听众只有他自己,一开口就暴露内心的虚弱!
一、演讲是什么
关于“演讲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三个要素:
第一,要有一个中心主题。主题是你想传达的一些信息、就某个议题表达的鲜明的观点;主题承载了你的思想,没有它,演讲就不具备任何的价值。
第二,要有一定数量的听众。演讲是“说”和“听”的互动,没有听众的演讲就像镜子前面的美人鱼,只是孤芳自赏!
第三,你还需要一个场所。它可以是一间教室、一个广场,也可以是一个室内讲座。
仅记住这三个要素,你对演讲仍是一知半解,仍然没有领悟它的价值。除了这些基本的特点,演讲者本身还要具备非常优秀的条件,让这门高级的口语表达艺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社会功用、传达自己的思想、征服更多的人。
(1)演讲者的思维逻辑要非常缜密:
演讲者阐述他的观点时,思维逻辑必须严谨、有说服力,语言要富有条理性,内容要前后一致。第一步讲什么、第二步讲什么,讲究的是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辩证有力。你要让听众明白中心思想、接受你的论证逻辑,最起码要能够自圆其说。如果演讲结束了,听众还是一头雾水,就像在做智商测试,这就是最坏的演讲。
(2)演讲的内容要通俗易懂。
我向来认为,一场好的演讲绝对不应是晦涩难懂的“学术报告”,而应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情书”!让听众接受你的同时,还要让听众爱上你!演讲者在台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的同时,演讲的内容也必须做到通俗易懂,把艺术性、逻辑性和口语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
(3)演讲者要针对不同的受众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这就像去听老师讲课,显然都是提前做好功课、带着问号去的。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演讲者要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如果解答不了实际问题,或者说听众对这个话题没有任何的敏感性和需求,演讲就成了无用之物。我对演讲者的建议是:你先站在听众的角度“听”一遍自己的草稿,不要急着被自己的文采打动,而要先想想这是不是在无病呻吟,有没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听众感兴趣的问题),用最严苛的标准过滤一遍;如果没有,我建议你马上撕掉这些废纸,它们只是一堆穿着华美衣衫的行尸枯骨!关于这一点,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和残疾人演讲大师约翰·库提斯(John Coutis)的演讲是比较典型的正面案例。虽然他们的主题具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是教授人销售技巧,另一个是激励更多的人战胜困境,但他们都完美地解答了对应受众的问题。
(4)演讲还要仃强人的感染力和鼓动力。
有些人做书面的表达时轻松自如、语言极富张力,可一旦站到台上就开始语无伦次。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遑论听众?演讲的最终目的是打动和说服听众,要用风趣的语言和准确的用词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把“说者”和“听者”结合为一体,变成一个“我们”。不是“我”在试图说服“你”,而是“我们”一起理解、接受同一个主题、同一种思想。
好的演讲者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快速引发蝴蝶效应的“迷因”
……
为“我们”演讲。
马拉拉·尤素福(Malalah Yusafzay)是巴基斯坦的一位非常年轻的女权主义者。她出生于1997年,在只有十几岁时,就以争取当地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闻名。在她所生活的斯瓦特地区,塔利班禁止女性接受教育,但是她并不畏惧,她不仅自己继续学习,还给国外的媒体写信,为其他的妇女和儿童争取应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她遭到了塔利班的枪击,伤势严重,差点失去生命。幸运的是,经过及时的治疗,马拉拉逐渐恢复了健康。
2013年7月12日,在16岁生日这一天,马拉拉到了纽约,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做了一次震动世界的演讲:《书和笔是最有力的武器》。
亲爱的姐妹兄弟们,看到黑暗我们认识到光明的重要,在沉默中我们认识到声音的重要。同样地,当我们在巴基斯坦北部的斯瓦特,当我们见到枪械时我们认识到笔与书本的重要。“笔比剑锋”,这一睿语如是说。确实如此,极端主义者害怕书与笔,他们害怕教育的力量;他们害怕女性,他们害怕女性声音的力量……
就是在这次演讲中,马拉拉代表全世界的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大声地说出了内心的声音:“我们手中的书和笔,是最强大的武器!”这一天从此被联合国定为“马拉拉日”。第二年,她因为一直以来“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与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这一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我们为什么需要演讲?演讲可以把我们与这个世界深层次地连接起来!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困境、怎样的不公平,我们都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发出自己的声音,世界才能听到我们的需求,并给予回应。我们想获得救赎,善良的人想伸出援手。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站立起来的第一步,是处于不公正境遇之中的人做出的第一步反抗。
我们为什么演讲?我们为自己演讲!
张则正著的《力透时空的演讲(精)》以历史上数十篇最伟大的演讲词为线索。对演讲的技巧、演讲词的内涵和气韵做出详解与权威点评。
演讲美学及沟通力课程一直颇受青年学生的欢迎。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挑战,通过强有力的表达征服听众、获取认同,这是张则正教授想要通过课程教给学生的技能。
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犀利独到的眼光、深入浅出的解读,为读者奉上一堂最为经典、权威的演讲课。
风靡全球的耶鲁大学演讲课!戴尔、惠普、雅虎等全球500强联袂推荐。
TomWolf、柯维、赫拉利力荐读本!大师演讲之经典系列。
耶鲁大学受欢迎演讲课的收录,纵横捭阖,精选数十场缔造人类文明的伟大演讲。
张则正著的《力透时空的演讲(精)》浓缩张则正(VincentCheung)教授20余年专业研究与工作实践的经验,对演讲的技巧、演讲词的内涵和气韵做出详解与点评,是一场经典实用的演讲课程。
致成人:一个说话的技巧极容易忘记,一种话语的气度却终身受益;
致孩子:我们更缺少对说话的艺术教育,培养一生有用的话语美学素养,成为一个话中怀美的人。
演讲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话语美学的训练。对孩子来说,尽早接受演讲美学教育,对整个人生的话语形态及性格塑造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