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与文字
云放下了琐碎。迎朝阳而起。每日沿着青色小路骑行。岁月的香布满四周。
云爱课堂,另~种语言和另一种文心,文心是温馨。说得不夸张些,简直是久早逢甘霖。云尤其爱几个,如莎士比亚,如华尔华兹,等等。
别的先不说。
莎士比亚是不是一个人,一个曾经真实的人。谁知道。老魔鬼的想象,鬼精灵的笔,呼风唤雨,教四海龙王也无处就业安身哩。你到玉帝那里申冤?玉帝经得起他几分钟花言巧语?不是俗话说么,关公门前莫耍刀,莎翁眼前莫亮笔。
行了。我们说说他的鬼笔。
你用了千万语,他只一个字或者就一句,色香味全出。你想了千百回,他只消一个“挤眉弄眼”,情意痛快淋漓。他的语言绝何止于冥想,世间万物都是为他备的。花乌虫鱼、山山水水,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危言耸听、玩世不恭,勾心斗角、阴谋诡计。没有写不到,只有想不出。
云想,文字是我生命之需,却不直接在职业领域。但,人若勇敢爱其所爱,也没那些牵肠挂肚。
文字可定住云的心’隋。幽幽山林在周围落座,旋转。同一个地球上,神思交会于文字和语言。美是心心相印,无挂灰尘。你想,这里是神奇的西剑,神圣之所,智慧之源。最是,最是。云不常漫天漂游,愿意去山林幽幽,品茗赏月,静悄悄地。一口清香,润着身心,从毛孔丝丝漫流,不着痕迹。积压的多少负能和焦躁及忧郁,一扫而光呢。这让云想起一句话:生活是品阅的,烦恼是自找的;索求是丑陋的,分享是幸福的。想不起这是谁的佳句。又向山林幽幽飘去。
云啊云。云就是云。
桥上行·云
昨夜小楼,几度风。
云这几日颇为疲惫。早上起来晚了些,怕赶不及上课,饭也未吃,便急匆匆地上路了。一路骑行,幽幽地。
讲堂是思想传播的窗口。听一听,学一学,一则培养或者提高语感,一则吸收前沿学术思想。哪怕是打个盹,也沾着剑桥的仙气儿,毕竟与别处不同呢。剑桥本是神圣之所,智慧之源。康河漫步,固然必须。用心学习,乃为基本。
云投入其中。远远山林,让它自己呆着。
几堂课下来,仿佛思想河里游了一番,补充些食物。云就往回走。过了法律系的现代楼,往东南方向拐,再过文学系和东亚和中东系门前,直走出去便是西季威克路,左转向东几步,继而右转直进,长长一条羊肠老道,半墙黑砖,苔藓满身,少说也有60岁光景,透着老酒坛子的浓香,不过是西洋的味道。老道尽头,对望天堂牧园,一片开阔优美的公共草场,常引人驻足默默观赏。从南侧进入,一路走,便在康河穿梭,美景依依,桥水两开,草木净郁,又五颜六色。实在久看不厌。云行,若那流水。
过一座平桥,搭在河水上面,水里天鹅、野鸭一同嬉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偶尔走上岸来,一颠一颠地挪着肥臀,两个黑豆眼睛瞅着行人,好一幅憨态。人望着鸭鹅,知那是鸭鹅。谁知鸭鹅望人,又以人为何物。
继续行,斜挂上去,一座木制塔桥,两栏围拱,成半圆形。蜿蜒而下,直通满是稀泥的草地。云顺着逶迤小路,行。一旁冬草青青,一旁小溪静流。溪水出奇地净,仿佛一层透亮的雨衣,落在河底,也随着河底摇摇。河底是枯黄的草枝,和卵石叮咚。
云且行,舒_二口气,去尽了昨夜风。
生活的路就是静静前行。身体劳累不算什么,精神清爽则无处不轻。
云不是随风行,云是行风中。
风吹冷,云自可御寒。
风乱云,云凝住,不动。
风飘扬,云自桥上行。
……
P85-88
自序
英国剑桥之行,是一段文学朝圣之旅,更是心灵静修之旅。本书记录的是我化茧成蝶的心路历程。第一篇的“飘零浮云”,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初到剑桥时顾影自怜的那份心情和对过往境遇的打包清算;第二篇的“清澈轻云”,我用散文的形式书写剑桥的风景给我的感动和启示,大自然让我的心重获轻盈:第三篇的“飘逸行云”,我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从2013年5月访学出发前到2014年8月底两度挥别康桥,这其间每一个我认真体验的时刻;第四篇的“楚雨巫云”,虽然没有云雨交融的情爱描写,但试图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写下的“云凝与史今的故事”,捕捉了他们交往过程中几个重要的磨合瞬间,从中你也许可以明白,爱情的到来需要缘分,但更多的是彼此的扶持、妥协和包容。
其次,这还是一本游记。喜欢旅游的朋友,可以在第三篇里看到“行云”是如何在英伦四地(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和欧洲三国(德国、意大利、法国)漫游行走的,可以跟随作者的步伐体会那不一样的跟团游或自由行。细到线路的安排、行程的规划、签证的办理,粗到浮光掠影的感受,都与你慢慢道来。
我想“敝帚自珍”这个词最适合于形容我和这本书了,这里所收的实在不能称为创作,只是些随笔罢了。从未想过要把写下的文字出版-9大众分享,平日里只是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发-发算是有个存处。忽一日突然电脑故障,所有的文字不复存在,那一刻的焦急使我朗白,原来它们都是我的宝贝。于是心血来潮,决定让它们出来见见世面,白纸黑字的存在让内心里仿佛踏实了许多。另外也可算作是对那段访学经历的一个交代吧。
文字让情感恣意流淌,是我5作的初衷;文字便于保存和-9人分享的愉悦是我出版的初衷。书中取材,概未注明详细出处,只是简单提及来自网络数据,因为不是高文典册,自视无需小题大做。第四篇采用“云凝”和“史今”的笔名从第三人称叙述,无非也是想体现故事的客观性,不想带有作者太多个人情绪。但无奈写作功底还是欠缺,捕捉异域的浪漫感还是火候不到,更无经典小说最后的顿悟(epiphany)一刻。好在反正也从不求刻意,只是想怎么-5便怎么写,随它自然而然去了。-
由于我不是严谨细致之人,书中陋见谬见,恐在所难免,诸位不9我计较便是。倘若遇生活中不快之事,你从书架上翻下此书,能有些许启示或力量,又或者它让你打发了一个无聊闲暇的午后,那于我就是欣慰啦。正如作家朱自清所说:“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
蔡芳
201 5年6月
于南昌御锦城
《云之端(剑桥游学随笔集)》记录的是蔡芳化茧成蝶的心路历程。第一篇的“飘零浮云”,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初到剑桥时顾影自怜的那份心情和对过往境遇的打包清算;第二篇的“清澈轻云”,她用散文的形式书写剑桥的风景给我的感动和启示,大自然让作者的心重获轻盈:第三篇的“飘逸行云”,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从2013年5月访学出发前到2014年8月底两度挥别康桥,这其间每一个我认真体验的时刻;第四篇的“楚雨巫云”,虽然没有云雨交融的情爱描写,但试图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写下的“云凝与史今的故事”,捕捉了他们交往过程中几个重要的磨合瞬间,从中你也许可以明白,爱情的到来需要缘分,但更多的是彼此的扶持、妥协和包容。
《云之端(剑桥游学随笔集)》为作者蔡芳剑桥游学时的个人感悟随笔,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日记和小说,内容主要是作者游学期间对人生、工作、爱情等的个人感想,语言优美,文字鲜活生动,对想要了解英国文化的读者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本书获江西省高等学校访问学者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