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新春著的《金玉斗》讲述了由明初一段真实历史演绎而成的小说。从首都南京迁徙到边陲之地青海,从江南官宦士子的大户人家,一变而为戍边耕种的庄户农夫,其间多少磨难,多少沧桑,多少悲欢离合,小说把这一切写得清晰紧凑,扣人心弦。江南士族把儒家文化和医术带到边地,与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渐渐相交融,汉人和当地的蒙、藏、霍尔人、羌人等也从不相适应的冲突,渐渐找到了和谐相处之道,这种民族融合的过程,在小说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是一部南京人西迁青海的奋斗史诗;一段中原人戍边屯田的尘封轶事;一幅高原世居各族先民文化交融血脉相连的雄浑画卷。
明洪武年间,朝廷采取戍边屯田国策,一批批江南人被强制迁移到西部高原。而以“谋逆犯上”之罪被发配到青海河湟地区,如今被称为“青海人”的南京珠丝巷人就是当时其中的一批西迁移民。
仲新春著的《金玉斗》以此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珠丝巷洪氏家族为代表的“八大军户”西迁十六年当中所经历的悲惨遭遇为主线,讲述了当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段生与死的抉择、灵与肉的磨难以及离奇曲折、凄惨诡谲的故事。
第一章 祸临老街
1
明朝时,南京有一条老街,街口上,有个大场院,正中矗立着一个大牌坊,牌坊上面挂着一块金匾,上书“珠丝巷”三个大字,据说是大明开国元勋刘伯温所题。
老街不宽,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上,刚够一驾板车通过。街口在东,街尾在西,鸡犬之声相闻。街两边住着近千户人家。
明媚的阳光洒在春天的老街上,一条小河自西向东哗哗流过。河水清澈见底,游动着小鱼小虾。几只小鸭正凫在水面上相互追逐。河堤上,有柳树、桑树、桂树、香樟等。柳树伸出柔嫩的枝条,倒垂在水面上;桑树展开青翠的大叶片,迎着春光,在微风中招展;桂花树和香樟碧枝绿叶,香气飘满老街。早晨是鸟儿最繁忙的时候,喜鹊在树枝问飞来飞去、呼朋唤友;燕子正忙碌地在河沿边觅食,在人家屋梁上筑巢;布谷鸟的鸣叫声从远处田野传来,清脆而婉转。
市民们的家园缘河而建,有青砖瓦舍,也有茅屋土房。他们大多数都是宋元以来的老居民。有官宦人家,有商贾贩夫,有唱戏耍社火的,有舞枪弄棒的,也有经营花木菜田的。其中有几十户人家被称为“八大军户”。他们都是大明朝的功臣,当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九死一生,天下平定后,皇恩浩荡,统一被安置在珠丝巷定居,和洪老爷洪耀忠一样享受朝廷俸禄。但他们享受的俸禄都比洪老爷低,因为洪老爷属于将军级别的高官。
洪武二十四年仲春的一天早晨,一群威武凶悍的皂隶,穿过牌坊,沿着青石板街一边走,一边敲锣,喊声震天:“朝廷有令,珠丝巷人谋逆犯上,即日起发配西土,限五日内搬迁,违令者斩。”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老街里家家悲戚,人人落泪,撕心裂肺的哭声惊天地,泣鬼神。
街西口的一个小院内,众人围着社火头尚老六,指责、埋怨、詈骂声不绝。他生了一张黑炭脸,身穿青布短袄,头戴白布头巾。当年在淮西老家耍社火时,他是个社火头,每年正月十五,他扮演怀抱西瓜的马猴,倒骑在骆驼背上,在众人的簇拥下,一边随社火队游走在村道上,一边高呼:“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有一年淮西一带遭受涝灾,洪水吞没了他家房屋,淹死了他的双亲。所幸他在外乡给大户人家当佃农而幸免于难。因无钱买棺材,当时他只得将祖遗的几亩薄田典当出去,埋葬了双亲后,仍然流落外乡去当佃农。那年快到年关时,东家派他到城里办年货,正好遇上了名贯江南的洪福兴大掌柜洪耀忠,便跟随他当了伙计,从此走南闯北跑生意,后来又跟他参加了反元义军,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再后来天下太平,他也被安置在珠丝巷,终于过上了安定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今年过春节,他被众人推举为社火头,照例扮演了怀抱西瓜的马猴,倒骑在骆驼背上,口中也照例高呼“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谋逆犯上的罪人,连累了珠丝巷的街坊邻居。
“尚老六,你这个闯祸头儿,自己想造反,就去占山为王当你的强盗,为啥要连累我们众人?”一个头戴黑毡帽的莽汉骂道。(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