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烫伤别慌,学着这样做
烧伤和烫伤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意外伤害,它们随时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儿童常见,轻者给患儿带来痛苦,重者不仅能留下后遗症,带来终生伤害,还可能会危及患儿生命。因此,了解烧伤、烫伤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
【案例】
2015年某天,一名3岁儿童的父母准备给他洗澡,正当洗澡盆放到一半开水时,孩子自己坐进了洗澡盆,瞬间大哭,当其父母发现立即抱起小孩时,为时已晚,孩子臀部及背部已经出现大面积烫伤,皮肤剥脱,家长立即送其到医院救治。
2016年某天,一名2岁儿童在家玩耍,父母在茶桌上烧了一壶开水。父母一不留神,小孩就把那壶开水“拉”到了地上,开水直接烫伤小孩全身多处皮肤,父母立即把小孩送到医院救治,幸未造成重大伤害。
【原因】
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敢动敢玩,但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不能分辨危险事物,所以烧伤及烫伤的发生率要高于成人好几倍。
生活中,孩子不小心碰到热水瓶、热水杯,很容易被水烫伤。
洗澡前,如果父母不注意放水顺序,比如先倒热水,再取冷水,那么就容易出现孩子自己坐入盆中或打翻热水盆的情况,极易发生烫伤。
尊烧好的滚烫的菜汤放在桌上,小孩子自己用手去拿,导致菜汤翻下倒出也是烫伤的常见原因。
电熨斗用完后,未及时放到安全处,孩子觉得好玩,用手去碰,结果造成手部的烫伤。
【急救处理措施】
烫伤发生后,现场急救非常重要,关键的是要抢时间,这关系到烫伤的预后。
迅速避开热源,这是护理烫伤的第一步。
采取“冷散热”的措施,在水龙头下用冷水持续冲洗烫伤部位,这样可以使伤处迅速、彻底地散热,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渗出与水肿,缓解疼痛,减少水泡形成,防止创面形成瘢痕。这是烧烫伤后最佳的,也是最简单易行的处理方案。
将覆盖在伤处的衣裤剪开,以避免余热使皮肤的烫伤加重。
创面不要用红药水、紫药水等有色药液,以免影响医生对烫伤深度的判断,也不要用碱面、酱、酒、牙膏等乱涂敷,以免造成感染。
冲洗之后在伤面上涂抹烫伤膏,一般不需要包扎。
紧急处理后立即带儿童到医院诊治,尤其是烫伤发生在脸、手、腿、生殖器等部位。送医院途中,可以给患儿喝一些淡糖盐水,以补充体液,防止发生脱水。 触电!危险!
电击伤是指人体与电源直接接触后电流进入人体,造成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由于家庭或单位线路发生问题而造成的电击伤呈现上升的趋势。还有意外事故中电线折断掉落触碰到人体以及雷雨时在大树下躲雨或用铁柄雨伞而被闪电击中,都可引起电击伤。虽然儿童电击伤在生活中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则危害严重,甚至当场毙命。若儿童家长处理得当,就可挽救一个生命,因此了解电击伤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
【案例】
2016年某天,一名3岁儿童在家玩耍,在父母一不留神之际,小孩把手上的金属物品插人插座内,小孩大叫一声,当场晕倒在地,父母发现孩子手指都变黑了,立即将孩子送往医院就诊。
一名3岁男孩,模仿能力很强,也喜欢摆弄家中的电器。2016年某天,爷爷正在修电扇,当时男孩坐在一旁看着,当爷爷去接电话时,好奇的孩子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插上电源,将两根电线接起来,瞬间就发生了电线短路,孩子的双手被电击伤。看到孩子双手的食指变黑了,爷爷赶紧送其到医院诊治。
【原因】
儿童天真好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能分辨危险事物,容易发生电击伤。如今,家用电器多了,孩子调皮喜欢玩电线插座,或将镊子等金属器具插入电插座双孔内,因为短路,身体被强电流弹出。另外,随着手机的普及,不少孩子喜欢玩充电器,这些都是发生触电事故的隐患。
【危害】
临床上除表现在电击部位的局部损伤,还可引起全身性损伤,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
【预防】
平时加强教育,加强监管。比如打火机、电热器、充电手机等要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电源开关尤其是插座不要让儿童触摸。
家电的电源线不要乱接、乱拉。
家长选择电动玩具时需谨慎,特别要注意电动玩具设计的安全性。
家长和小孩应避免过于接近配电箱和高压电。
雷电天气时,不能在大树下躲雨,不用铁柄雨伞挡雨。
【应急措施】
脱离电源:一是切断总电源,前提是电源开关在现场附近。二是迅速设法使触电者脱离电器、电线。施救人员可利用现场附近的任何绝缘物,如干燥的扁担、竹竿、木棍、安全帽等塑料物品、橡胶制品等去挑开或分离电器、电线。切不可用手拉,防止施救人员触电。
呼叫120急救中心。第一时间告之现场具体位置、附近醒目建筑物或标志以及触电者大致的伤情,便于120急救中心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
迅速将触电者移至通风处。如果出现心脏骤停,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为医护人员赢得抢救的时间。
P22-26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令人痛心不已;一个个悲伤惨痛的教训,令人扼腕叹息。其实,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但社会、家庭、学校对儿童意外伤害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时疏忽,很容易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为了向全社会推广儿童意外伤害防范知识。东莞市儿童医院以“关爱儿童,防范意外伤害”申报2015年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大科普项目,并获得立项资助。一年来,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科普教育活动,既利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借助互联网、微信平台等新媒体进行宣传,从举办全市大型公益主题展览到走进各中小学校的健康课堂、小型展览等,我们都在不遗余力地传播儿童安全知识。一年来,我们已收集了大量儿童意外伤害的资料,为了今后继续做好这项有益于千家万户的工作,为了广大家长、老师以及医务人员有一套较完整的学习资料,我们组织了20多名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了本书的编撰,希望能通过对儿童各种常见意外伤害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及伤害出现后的急救处理方法的介绍,尽量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东莞市石龙镇人口计生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达诚挚的感谢!
由于我们经验尚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2月
童年,本该充满欢声笑语,充满七彩阳光,充满希冀梦想。但是,成长路上却满布陷阱,一不小心将会给孩子留下痛苦,甚至留下一生的遗憾。很多人都会觉得,儿童意外伤害离我们很遥远,几乎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际上,各种意外的风险披着平静的外衣,就躲在孩子的身边,几乎无声无息,几乎无处不在!
筷子插颅脑、木棍塞鼻腔、硬币卡喉咙、戒指吞下肚……触目惊心的一幕幕并非电视剧里的特效制作,而是我们亲眼看见的真实事例。当前,我们每个家庭都在努力为孩子的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然而,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生活条件、学习状况、体能发育等方面的时候,却往往容易忽视意外伤害的发生。
意外伤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各种事件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国际疾病分类(ICD-10)已将其单独列为一类,其中包括交通事故、溺水、窒息、中毒、烧(烫)伤、跌落、动物咬伤、自杀或他杀等。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遭到意外伤害而致伤残的儿童就更加不计其数了,而且有些伤害相当严重,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儿童意外伤害已成为0~14岁儿童死亡原因的首位,我国0~14岁儿童的意外伤害事故的死亡发生率是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且死亡人数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如此惨痛的教训,着实在警示我们: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刻不容缓!
儿童意外伤害事件频发一方面是由于儿童年纪尚小,思想幼稚,考虑问题简单,行动之前不考虑后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生于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麻痹大意的情况下,一些家长(监护人)可能忙着工作而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一些家庭或学校存在居室布局或物品放置使用、管理不合理的现象;一些家长(监护人)可能会告诉孩子意外伤害的严重性,却很少讲解预防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还有不少家长(监护人)或教师根本想不到孩子会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儿童意外伤害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家庭带来了灾难,更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能麻痹大意,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可能防止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本书的编写旨在提高全社会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意识,普及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知识和急救方法,推动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推进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
本书的编者是东莞市儿童医院长期从事儿童意外伤害防治和研究的儿科、儿童保健方面的专家,他们针对临床工作中常见而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儿童意外伤害问题,比如交通事故、溺水、窒息、中毒、烧(烫)伤、电伤、跌落、动物咬伤等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与危险因素、预防及急救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以向社会大众更好地普及健康防护知识,让广大儿童远离意外伤害,降低儿童意外风险,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让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和死亡得到有效控制,为儿童的健康、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本书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方面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2月
骆庆明主编这本《成长的陷阱--儿童意外伤害》旨在提高全社会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意识,普及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知识和急救方法,推动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推进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
全书共分五篇,第一篇为水、火、电伤害,介绍了烧伤和烫伤、电击伤、溺水、中暑。第二篇为交通、公共设施、行为伤害,介绍了交通意外、外伤性骨折、跌伤、坠落伤、辐条伤、牙外伤、窒息伤。第三篇为接触、吸入、食入性伤害,介绍了异物、化学伤害和动物伤害。第四篇为其他伤害。第五篇为急救及预防。
骆庆明主编的这本《成长的陷阱--儿童意外伤害》针对临床工作中常见而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儿童意外伤害问题,比如交通事故、溺水、窒息、中毒、烧(烫)伤、电伤、跌落、动物咬伤等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与危险因素、预防及急救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以向社会大众更好地普及健康防护知识,让广大儿童远离意外伤害,降低儿童意外风险,呵护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