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传说就像一根魔棒,让孩子慢慢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它们也丰富了孩子的生活,温暖了孩子的心灵,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培养了孩子的智力。
黄蓓佳的这本《中国童话》选录的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优秀故事,它们集中了天下父母的智慧、感情和艺术灵感,代代传承,历久弥新。这里有中国各民族为儿童所喜爱的人物,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情趣,集中了几千年来民间的创作和心血,更有编选者独具匠心的再创作。
| 书名 | 中国童话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黄蓓佳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童话、传说就像一根魔棒,让孩子慢慢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它们也丰富了孩子的生活,温暖了孩子的心灵,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培养了孩子的智力。 黄蓓佳的这本《中国童话》选录的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优秀故事,它们集中了天下父母的智慧、感情和艺术灵感,代代传承,历久弥新。这里有中国各民族为儿童所喜爱的人物,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情趣,集中了几千年来民间的创作和心血,更有编选者独具匠心的再创作。 内容推荐 童话是孩提时代枕边的梦。梦中既有金色的太阳,又有蓝色的天际;既有生离死别,也有常驻相依;既有贫困境地中的相扶相助,也有孤独落寞时的理解与相知……感动孩子的,不仅仅是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更是这些故事背后的力量。 黄蓓佳所著的《中国童话》是一本童话作品集,精选了中国脍炙人口、流传久远、颇有代表意义的童话。包括《牛郎织女》、《碧玉蝈蝈》、《亲亲的蛇郎》、《欢喜河娃》、《泸沽湖的儿女》、《住在橘子里的仙女》、《小渔夫和公主》等。 目录 牛郎织女 小渔夫和公主 碧玉蝈蝈 亲亲的蛇郎 欢喜河娃 含羞草 猎人海力布 美丽的壮锦 泸沽湖的儿女 住在橘子里的仙女 享受阅读——代后记 试读章节 牛郎在睡梦中被一股热烘烘的气息弄醒了。他在垫着破草席的地铺上翻了一个身,睁开眼睛,看见月光从牛棚的漏顶上撒下来,洁净的地面上洒着一层霜样的银白,屋角那一堆铡得整整齐齐的麦草反射出柔和动人的光亮。他从小喂大的黑额头的黄牛站在他身边,一条前腿轻轻拱着他的肩膀,毛茸茸的额顶在他的脸颊上蹭来蹭去,蹭来蹭去,把一股股热烘烘的气喷在他脸上。 牛郎一骨碌从地铺上跳起来:“哎哟,黑额牛,你是肚子饿了吗?你喊我添草的吗?” 黑额牛抬起头,“哞”的一声叫,湿漉漉的大眼睛使劲地盯住他,像是有什么事情要告诉他一样。 牛郎亲热地拍了拍它的脑袋:“你等着啊,我这就给你搂些青草去啊。” 牛郎披上一件破夹袄,用稻草绳子把腰眼扎一扎,就走出牛棚,到后院里给牛搂草去。牛棚里虽然备好了干麦草,可是在青草没有完全枯萎的季节里,牛郎总要想尽办法让黑额牛吃得新鲜可口些。 月光如水,寒气逼人,院子里黄泥夯出来的地面上结着一层冷冷的白霜,牛郎忍不住抱紧双肩,打了一个冷战。已经是初冬季节了,有钱人家的孩子早已经穿上棉袄棉鞋,帽子手套捂得严严实实了,牛郎却只有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夹袄,还短得遮不住屁股和手腕。夜里他睡在四面漏风的牛棚里,身下垫一张冰凉的草席,身上盖一张陈稻草的垫子。饶是这样,嫂子还嫌他占用的稻草多了。嫂子说:“小孩子屁股后头三把火,捂得太暖和了反倒要捂出毛病来。”可是对她自己的儿子呢,秋风刚起,就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捂得像个棉花球。有妈的孩子和没妈的孩子,生活中真是水火两重天啊。 好在牛郎自小过惯了苦日子,皮肉结实,经得住摔打折磨。谁叫他三岁就没了爹娘,又摊上一对心眼狠毒的哥嫂呢?温顺的黑额牛生下地就跟着牛郎,已经成了他寸步不离的伙伴。每到寒冬腊月的天气里,牛会懂事地卧在他身边睡,用自己的体温把牛郎温暖着,呵护着,让牛郎一觉醒来的时候,会觉得这世上有两个相亲相爱的生命偎依在一起,活着还有那么一点牵挂和快乐。 牛郎穿过天井往后院走,要经过正房哥嫂卧室的窗下。此刻是月明星稀的三更天,房间的窗纸上还有灯光,算盘珠子也劈里啪啦敲得脆响。秋收刚过,粮食卖出去了,精明的哥嫂在算一年的收入账。不把这笔账一分一毫地算清楚,他们会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牛郎跟这一切都没关系,哥嫂的日子哪怕过得流油淌蜜,在他也不过是三顿白饭一领破草席。他本来不想去听哥嫂凑在一块儿咬耳朵的话,可是哥嫂在叽叽咕咕的对话中总是提到他的名字,他不能不听上两耳朵。 先是嫂子乐滋滋地说:“照这样子做下去,不出三四年,我们又能给儿子盖上三间大瓦房了。” 然后,哥哥叭嗒叭嗒抽着烟袋,闷声闷气地答道:“可是牛郎眼见得长大成人了,要成家娶媳妇了,爹妈留下的家产是要有他一份的,给儿子盖房,不给牛郎盖房,左邻右舍会怎么说我们?怕是光唾沫星子就能把我们淹死。” 嫂子马上想出主意来:“好办啊!我们不等他长大成人,早早地跟他分家啊!随便给几样什么,把他分出去过,将来他成家娶媳妇就不关我们的事啦!” 哥哥想了想:“是个好主意。牛郎现在还小,分家的事情只能听我们的,到时候,房子、地一样都不给他,让他挑几样桌子板凳、钉耙锄头,打发了他拉倒。” 两夫妇在房间里说得高兴起来,叽叽咕咕地笑,脑袋的影子映在窗纸上,一点一点的,像两只不断啄米的鸡。 牛郎搂了一大抱青草回到牛棚里。他怕黑额牛吃太粗的草会扎了嘴,就搬来铡刀细细地把青草铡碎。草汁染绿了他的手,清新的草香味在牛棚里弥漫,熏得黑额牛连打了几个喷嚏。牛郎一边铡着草,一边想着哥哥嫂子的话,想到寒冬就要来临,可他很快就要被赶出门去,连这个可以遮风挡雨的牛棚都住不上,忍不住悲从心来,眼泪一滴滴地落在铡碎的草料上。P1-4 后记 从前,童话大多是讲出来的、口口相传的东西。记得很小的时候,夏天吃过晚饭,洗完澡,躺上竹榻,第一个要求便是:外婆讲个故事吧。外婆便一边摇扇子驱蚊,一边给我们讲起故事。牛郎织女啊,金鱼公主啊,王子仙女啊……许多经典的文学故事和人物,便是以这样的形式、在这样轻松悠闲的时刻,进入我的记忆和心灵的。 如果时代不变,旧日的生活方式永存,我会跟我的外婆一样,把那些流传了百年千年的童话接着再讲述给我的儿孙。 可是,躺在竹榻上乘凉的美妙时光不再重现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大大提前,主动性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几乎从五六岁初通人事开始,他们就不再被动地接受大人所讲述的一切,而是自己挑选图书,照单点菜一样,要求大人为他“读这个”、“读那个”。这是一个阅读的时代,而且是照图阅读的时代。五花八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搞笑的故事和直线条的人物,无厘头和无主题,加上铺天盖地引进的外国童书,构成了现阶段童年和少年的文学教育。 不免就觉得惆怅。明知惆怅是心态变老的表现,还是惆怅。 那些童年时代铭刻在心的、纯真的、美好的、忧伤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在各民族中世代流传下来的属于文学精华的东西,真的就要这么消失了吗? 我没有丝毫救世主的意识,只是为此惋惜。 去年秋天,译林出版社赠我一册刚刚由他们翻译出版的《意大利童话》。煌煌六百多页的巨著,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根据本国各地几个世纪以来用各种方言记录的民间故事资料,加以筛选整理,用现代通用意大利语改写而成的,是一本适合全意大利人民阅读,并且便于向全世界介绍的“全意大利的童话书”。我翻阅这本书后,彻夜未眠。不是为书中的内容,是为卡尔维诺所做的这件工作,他为弘扬本国文学和文字而甘愿奉献的精神。卡尔维诺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心中何等了不起的文学大师,而且还是最具现代性、作品有如迷宫一般挑战读者智力的大师,如此前卫的作家却写出这样一本有着传统阅读特征的本民族童话,除了归结为卡尔维诺对意大利民族的热爱,没有别的可以解释。 是夜,在辗转反侧之中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也要为全中国的孩子写一本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国童话》。如果说我这样的决定是“东施效颦”,那就让我做一次愚蠢的“东施”吧。我希望用我的笔让孩子们了解我们民族文化中美好的一个部分,值得让他们记住的一些东西。起码也要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中存在过这些动人的童话。 第二天,我给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郁敬湘打了电话,说出我的构想。郁敬湘是我前两本书的责编,我们彼此一向沟通得很好,这一次当然是一拍即合。并且小郁对我的想法相当重视,在最短时间内向苏少社的领导作了汇报。社长兼总编祁智先生非常配合,很快跟我签下合同,商定由我在半年之内为他们写出这本《中国童话》。 一星期之后,我交出了第一篇试写作品《亲亲的蛇郎》。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它结合了汉民族传统童话的诸多典型元素,而又不十分为人所熟知。20世纪50年代曾经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童话剧《马兰花》,内容与本篇有一些相似。 写作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做事真不能凭一时兴起,想像中有把握写好的东西,实际写起来很不容易。首先是内容,我本来的打算是要解构这些传统童话,用现代思想和观念将它们重新打造,开笔写作之后,觉得不能这么做,有一个声音在阻挡我:我不能为了讨读者的好、讨评论家的好、讨出版者的好,把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童话弄成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 我决定原汁原味地写。即便被看成是“守旧”,我也要冒这个风险。我想,我的趣味,应该是中国孩子普遍的趣味,此前我的几本儿童文学作品热销,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能够被我接受的,也应该能被孩子们接受;能让我感动的,也应该能让他们感动。其次是文字,选择用什么风格的文字来表达童话内容,也让我颇费斟酌。朴实憨拙的?轻松跳跃的?华丽浓重的?试想了几段开头之后,还是选择了最后一种。 想给孩子们的,就是一次华美的阅读享受。用饱满和浓烈的文字,引领他们走进民族的历史,走进人类在童真稚拙的年代里想像出来的天地,同时也领略到中国的汉文字之美。希望我的十个中篇童话,每一篇都是美文,都有可供在作文中抄录和模仿的华彩片段,或者可供父母们对孩子琅琅读出口来的章节。 真的很不容易,写作之中才知其艰难。不能够任由我尽情发挥,不能够脱离民族性、地方性、历史性,想像力被局限在一小块天地之中,从服饰描写到人物对话都不能任意编造。写出第一篇之后,我觉得费劲、憋屈、不爽。打电话给小郁,有点后悔做这件事。幸亏小郁善解人意,轻言慢语之中让我得到安抚,才鼓足力气再写下去。 漫长的冬天和乍暖还寒的春天,我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本《中国童话》上。 其间我的女儿在澳大利亚独自参加高考,我没有为她出过一点主意,更没有帮上一丁点儿忙。隔两日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放下电话又埋头忙自己的童话。幸亏女儿考上了她最满意的大学、最满意的专业,否则这份歉疚会永远压在我心里。我把这本书献给她,算是对她的精神补偿,也是对她高考成功的祝贺。 我先生跟我分居两地,每日打电话回家,说完国事家事,偶尔会想起来问一句:“最近在写什么呀?”我回答:“中国童话。”他就一声惊叫:“还在写那个东西呀!”搞得我很惶恐,也很自卑,仿佛我太笨,人家眼睛里那么简单的东西,怎么到我手里弄来弄去都弄不妥。 第一稿,每篇两万字上下,平均每三天写一篇。第二稿,拓展到每篇两万五千字上下,每四天才能改完一篇。改的时间比写的时间更长。此前我基本上没有改稿的习惯,写了三十年的小说,如此花力气改一部书稿,这是第一次。 谢谢郑硕人和顾乃晴两位先生。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编选过一本《中国童话》,我收藏了。书中收录的一百多篇呈原始风貌的民间童话,成了我此次创作的底本。我书中的内容很多是从他们编选的篇目中再精选加工的。有的延展了故事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强调了文学性;有的则把相似的故事组合起来,使之丰富和丰满。我的责编小郁希望我能多选一点中小学课本中的童话篇目,为此她替我弄来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全部语文教材。可是我翻了一下,内中真正称得上“中国童话”的只有一篇《牛郎织女》。我记得在我的小学课本中,童话的篇目好像要多很多,《猎人海力布》、《神笔马良》什么的,都能在课本中读到。小时候读过的东西,记忆非常深刻。阅读童话对儿童启蒙有很大作用,我不知道现在的语文教材为何舍不得多选。 《牛郎织女》算得上我小时候最熟悉和迷恋的一个童话了。最早是我外婆讲给我听的。十岁左右时,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我都惦记着四处去找葡萄架,想躺在下面偷听牛郎织女的私语。我在这篇作品中突出了景物描写,目的只是想营造出一个仙境一样的所在,好放进我的两个悲剧人物。纯美和至爱结合,读者感受到的会不会是心痛?王母娘娘这个人物是我加进去的,我在她身上赋予了比较复杂的人性,把虚幻的童话拉得跟现实生活更近一些。 《猎人海力布》,选它的原因是我在小学课本上读过,想忘都忘不了。原本的故事太简单,没法拓展出一个两三万字的中篇,我只好替故事加了一个“前传”,让海力布和小龙女成就一段好姻缘。在我们国家的童话元素中,有关“龙女”和“龙王”的故事很多,不应忽视,放在这个中篇里,也是物尽其用吧。 《欢喜河娃》算得上我这本书中的另类。中国童话中的人物以悲剧性格居多,读之总是沉重,我特意塑造出一个可亲可爱的“河娃”,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跟着轻松一下,会心地笑上一笑。 《小渔夫和公主》的结尾,我用了一些心思。按照中外童话的套路,小渔夫历尽艰辛娶到公主之后,应该“在王宫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不想钻进俗套,笔底下就故意拐了一个弯儿,让小渔夫惩罚了高傲的公主之后,潇洒回到渔村,半年后公主找到小渔夫村里,甘愿跟着他过平凡女人的生活。 《碧玉蝈蝈》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童话故事。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农业社会里,有关地主和长工、官府和乡民、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关系的段子多如瀚海,我选出这一篇,算是给《中国童话》一个完整性。 《含羞草》讲了一个负心郎的可悲下场,相对于孩子的阅读,它的内涵是不是太深了一点?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写。让孩子从童话中阅读出人性的复杂,早一点洞悉世态炎凉,我认为不是一件坏事。 《美丽的壮锦》、《住在橘子里的仙女》、《泸沽湖的儿女》都是属于中国少数民族的童话。少数民族的童话都很美,相比于汉民族,他们的想像力更加丰富大胆,空间来得更加自由,对爱情的讴歌也更加大胆浓烈。我非常喜欢这一类童话。限于篇幅,考虑到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新鲜性,我选了以上的三个。 作为改写者,我想奉献给读者的中国童话就是这些。如果有孩子愿意读一读它,有家长希望孩子读一读它,我的努力就算没有白费。如果孩子们读了之后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有更多的认识,还有兴趣做更多的探寻,我就要为我自己的创意而自豪了。 黄蓓佳 2004年3月20日 写于南京碧树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