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东临沂徐公砚(刘克唐)(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董占军//贺美艳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董占军、贺美艳著潘鲁生主编的《山东临沂徐公砚(刘克唐)(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手艺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持有、传承、传播主体,是传统手工技艺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也是最活跃的活态基因。董占军、贺美艳著潘鲁生主编的《山东临沂徐公砚(刘克唐)(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山东临沂徐公砚传承人刘克堂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薪火传承、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砚”之由来

第二章 人文与自然环境

 第一节 鲁砚的历史

 第二节 鲁砚的复兴

 第三节 自然环境

第三章 薪火传承

 第一节 技艺传承

一_一、从师学艺

二、传道授业

 第二节 工艺理念

一、制砚理念

二、砚作特色

第四章 手艺绝技

 第一节 工艺特色

一、石材自然天成

二、制作因材施艺

 第二节 手艺绝技

一、雕刻

二、砚铭

 第三节 制作流程

一、采石

二、选料

三、相石

四、上墨稿

五、雕刻

六、磨光

七、制铭

第五章 徐公砚作品赏析

一、姜书璞

二、刘克唐

三、张玉杰

四、徐峰

五、张建余

六、刘文远

第六章 刘克唐访谈及论著

 第一节 刘克唐访谈实录

一、起源与发展

二、师承与创新

三、传承与保护

 第二节 刘克唐论文著述

一、论文

二、著述

附录 刘克唐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砚,石滑也。”“砚”也作“研”,东汉刘熙《释名》: “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明代屠隆在《纸墨笔砚笺》一书《砚笺》中以“研”“养研”“涤砚”“试新墨”“藏砚”“冬月研”“朱研”“墨锈”条目叙述②(图1—1),“砚”“研”混用,二字通假,但在通假时“研”要从“砚”,读四声。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七,《器具》专门列有“研”类,述砚之种类、形制、特色、产地及使用等:

研以端溪为上,出广东肇庆府,有新旧坑、上下岩之辨,石色深紫,衬手而润,叩之清远,有重晕、青绿、小鸲鹆眼者为贵;其次色赤,呵之乃润;更有纹慢而大者,乃“西坑石”,不甚贵也。又有天生石子,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而不坏笔,真稀世之珍。有无眼而佳者,若白端、青绿端,非眼不辨。黑端出湖广辰、沅二州,亦有小眼,但石质粗糙,非端石也。更有一种出婺源歙山、龙尾溪,亦有新旧二坑,南唐时开,至北宋已取尽,故旧砚非宋者,皆此石。石有金银星及罗纹、刷丝、眉子,青黑者尤贵。漆溪石出湖广常德、辰州二界,石色淡青,内深紫,有金线黄脉,俗所谓“紫袍、金带”者是。洮溪研出陕西临洮府河中,石绿色,润如玉。衢研出衢州开化县,有极大者,色黑。熟铁研出青州。古瓦研出相州,澄泥研出虢州。研之样制不一,宋时进御有玉台、凤池、玉环、玉堂诸式,今所称“贡研”,世绝重之。以高七寸、阔四寸、下可容一拳者为贵,不知此特进奉一种,其制最俗。余所见宣和旧研有绝大者,有小八棱者,皆古雅浑朴。别有圆池、东坡瓢形、斧形、端明诸式,皆可用。葫芦样稍俗,至如雕镂二十八宿、鸟、兽、龟、龙、天马及以眼为七星形,剥落研质,嵌古铜玉器于中,皆入恶道。研须日涤,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泽,惟研池边斑驳墨迹,久浸不浮者,名日“墨锈”,不可磨去。研,用则贮水,毕则乾之。涤研用莲房壳,去垢起滞,又不伤研。大忌滚水磨墨,茶酒俱不可,尤不宜令顽童持洗。研匣宜用紫黑二漆,不可用五金,盖金能燥石。至如紫檀、乌木及雕红、彩漆,俱俗,不可用。

“砚”的出现非常久远,传说“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日:‘帝鸿氏之研”,也就是传说黄帝得了块大玉石,将其制成大砚,并刻上“帝鸿氏之研”几个字。砚台的发展基本上是伴随着墨的发展,作为文房四宝的重要器具,砚台的存在和发展经过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当时黄河流域的先民在烧制彩陶时,需把天然颜料研磨和上水,涂绘到陶器上。从考古挖掘中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可以作为砚的前身。如在陕西临潼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石质研磨器,上有盖,面向下凹,并有石头研磨棒和褐色、黑色颜料。

P2-3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经过近三年的搜集资料、现场采访,这本以徐公砚代表人物刘克唐为主要内容的书,几经修改,终于即将付梓。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书名为“山东临沂徐公砚·刘克唐”,但在写作上是把徐公砚置于“砚”历史文化视野下,从“鲁砚”历史发展脉络和现状视域中,探索刘克唐先生的艺术生涯,记录其制砚工艺源流与创新。因而,本书撰写是建立在搜集大量砚史文献及当代研究鲁砚的文献基础上的,所以这里首先感谢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杨桂婵女士,她为我们查阅历史文献提供很多的支持帮助。其次,田野调研是探究艺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这里特别感谢青年教师惠岩、张传寿、付连伟,以及研究生李少如、刘旭、亓晓飞,他们在田野调研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与刘克唐大师的面对面采访,是完成本书的关键,在做好文献整理和田野调研等基础上,我们专门对刘克唐进行了现场采访,刘克唐先生为我们进行了现场制砚演示,他还提供了大量作品照片,并在后期提供了补充资料,这是本书顺利完成的关键,所以在这里特别感谢刘克唐先生对我们工作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

本书在完成初稿后,齐鲁书社刘玉林先生承担了大量的修改和校订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