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玉雕(郭石林)(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明洁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孙明洁著潘鲁生主编的《北京玉雕(郭石林)(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手艺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持有、传承、传播主体,是传统手工技艺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也是最活跃的活态基因。孙明洁著潘鲁生主编的《北京玉雕(郭石林)(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北京玉雕承人郭石林从艺人文环境、手艺人生、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从艺环境

 第一节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影响

 第三节 北京玉雕行业发展

第二章 手艺人生

 第一节 少年禀赋

 第二节 艺术积淀

 第三节 磨砺生涯

 第四节 硕果累累

 第五节 返璞归真

第三章 手艺传承

 第一节 北京玉雕行业传承

 第二节 师从名师王树森

 第三节 传道授业兴利除弊

 一、传授方式

 二、徒弟情况

 三、兴利除弊

第四章 手艺绝技

 第一节 治玉工艺

 一、相玉问料

 二、构思设计

 三、画活描样.

 四、琢磨工序

 五、抛光工序

 六、制作工具

 七、常用雕刻技法

 第二节 艺术特色

 一、中国“玉雕龙第一人”

 二、玉雕人物形神兼备

 三、艺术文化底蕴深厚

 四、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五、运用对比相辅相成

第五章 佳作赏析

 第一节 玉雕龙作品

 第二节 玉雕人物作品

 第三节 其他

 第四节 设计图稿

第六章 访谈实录

 第一节 关于手艺人生

 第二节 关于玉雕技艺

 第三节 关于行业发展

 第四节 儿子眼中的父亲

附录 郭石林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国家一切事业围绕着经济恢复和生产建设进行。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向全国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全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迅速开展起来。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在恢复、抢救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组织手工艺人归队,恢复工艺美术生产,安排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接班人,并开展合作化运动。其中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工艺美术生产参与合作化运动的主要方式。1953年3月,北京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闻鸿书任社主任,社员20多名,潘秉衡、崇文启、王仲元等知名艺人都在此社担任设计。1955年,北京先后成立了六个玉器生产合作社,共有社员415人①。(图1—2)

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政治背景密切相关,是国家宏观政策的直接体现。在新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政府重视,这是因为当时中国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工艺品对这些国家的大量外销,工艺美术也因此成为新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在1950年至1956年间,工艺美术出口总额为3.3亿余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党和国家对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重视。此外,工艺美术在促进新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工艺美术在27个国家先后展览了61次,观众达3400万人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缅甸等国先后派遣实习生,来我国学习技艺,我国也派遣手工艺人赴国外进行技术援助活动。例如1961年下半年派琢玉专家赵立根赴朝鲜教授琢玉技艺,派李万镒去阿富汗传授技艺,这些做法均获得邻邦好评。

为了更好地发展工艺美术,政府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在合作社内倡导鼓励技艺较高的老艺人带青年学徒的方式来传授技艺;工艺美术联社不定期地组织短期技术培训班;北京、上海、南京、福州等工艺美术发展较好的重点城市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发展工艺美术的学校教育,北京市政府为提高和发扬工艺美术,在北京市委领导下,于1958年创办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即为郭石林奠定了深厚的造型基础和美术功底的母校。

1962年郭石林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进入北京市玉器厂从事玉雕生产、设计工作,他一干就是38年,直至退休。郭石林倾注青春年华与毕生心血的这家玉器厂,也是国家在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宏观社会背景下于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玉器厂由六家玉器生产合作社和一个公私合营的玉器厂合并组成,是我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的一家集体所有制的玉器生产企业。玉器厂机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职工队伍素质精良,不仅有健全的生产管理体系,还有自己的“玉器技工学校”,是我国最大的玉器生产企业。(图1-3、图1-4)

由此可见,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求直接影响着郭石林人生的发展方向。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工艺美术产业的大力发展,为郭石林人生中的两次重大转折——考学(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和就业(北京市玉器厂)提供了时代契机,这直接决定了郭石林一生的事业和命运,为郭石林走向琢玉的艺术道路铺垫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P3-4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玉雕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玉石质地坚硬,色泽晶莹,温润致密,能使人在视觉上、触觉上产生极大的美感,同时它的美又是内敛含蓄的,符合古人的审美准则与君子之道。所以,玉被用作礼器、饰品,更被儒家进一步人格化、道德化,玉从自然属性的美上升至理想人格之美,形成中华民族尚玉、爱玉、贵玉、德玉的文化传统。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石诚然美丽贵重,但是更需要经过能工巧匠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雕琢技术和艺术加工,才能成为精品珍作。这就要求手工艺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雕琢技艺,更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底蕴,赋予作品以灵魂。

郭石林就是这么一位赋予玉石灵魂、与玉相伴一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50余年的玉雕创作实践中,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玉雕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并集工艺技巧、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玉雕艺术风格,即作品题材广泛,形象逼真传神,画面细致完整,工艺纤巧娴熟,线条道劲流畅,尤其擅长龙和观音题材的创作,享有中国“玉雕龙第一人”的美誉。他玉德高尚、虚怀若谷,令业界同行仰慕称颂。他慈祥和善、温润如玉,令作者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他儒雅有礼、技艺精湛,令笔者钦佩和尊敬。70余岁的他,仍然在为玉雕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事业奉献着、前进着。

在成书之际,感谢郭石林大师在古稀之年一次次接受我们的采访;感谢大师的儿子郭迎伟和儿媳陈海霞,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图片资料及工作室的实地拍摄,以及对本书的校对;感谢北京市玉器厂的厂长张继光,以及连松智等部分北京市玉器厂职工提供场地拍摄和接受采访;感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给予此次撰写机会;感谢董占军教授在百忙之中一直给予的耐心指点与无私帮助,为文字把脉,使书稿得以顺利完成;感谢张传寿老师,为本书积极奔波与协调,帮助联络摄影摄像人员,为成书奠定了基础;感谢摄影师傅连伟、曹慕榕等人的摄影帮助;感谢我的学生曹卓、郝诗雨、王琳等同学辅助采访和整理资料;感谢所有提供帮助的人们!由于本人玉器专业水平有限,敬请专家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