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竹园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尧礼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王尧礼,布依族,贵州都匀人,一九六四生。《竹园集》包括:冬景、腊下、旧时灯影、四月八的吃食、端午、端午纪事、送瓜词、魔芋豆腐、老贵阳竹枝词、民间之美、如同回一趟老家、三年巡抚一部书、六年边地客,一册山水图、《巢经巢诗钞》家刻本、影山终成影、黄彭年复唐炯书、关于听诗斋剩稿、汉板十八圈、六十年前的一封信、黔故杂考三则、喧传有客过茅台、秧歌、叶浅予的转折点、顾氏族谱等。

内容推荐

书名曰“竹园集”,并非真有其园,只是“筑垣”的谐音,垣者城也,筑垣就是筑城。贵阳简称“筑”,而典籍也经常记作“竹”,如地方志的“金竹长官司”,如王阳明诗句“贵竹路从峰顶入”、“他年贵竹传异事”。《竹园集》由王尧礼编著。

目录

卷一

 冬景

 腊下

 旧时灯影

 四月八的吃食

 端午

 端午纪事

 送瓜词

 魔芋豆腐

 老贵阳竹枝词

 民间之美

 如同回一趟老家

卷二

 三年巡抚一部书

 六年边地客,一册山水图

 《巢经巢诗钞》家刻本

 影山终成影

 黄彭年复唐炯书

 关于听诗斋剩稿

 汉板十八圈

 六十年前的一封信

 黔故杂考三则

 喧传有客过茅台

 秧歌

 叶浅予的转折点

 顾氏族谱

 徐森玉安顺家书笺注

卷三

 山子杨龙友

 巢边笔记二则

 可怜相忆到而今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朱启钤的乡情

 狐死首丘,心有馀恨

 闲话吴前溪

 温暖的诗意

 山国之民

 大营巷馀梦

 在山斋书衣语存跋

卷四

 快意巢记

 从十步斋到五之堂

 葬蟹

 初冬三叶

 冰雪小札

 红豆

 空幻的树

 小车河

 乌桕

 土醪集序跋

 旧痕疏影小引

 诗的记忆

 锦屏琐记

 乌江行

 红寨闲笔

 台雄一夕

 七眼灶

 仙人洞

 游缙云寺

 雨中西湖

 游台笔记

卷五

 快意巢短简

 凤凰一爪

 蚁迹

 夜雨

 回乡

 飘香园林

 院里的花

 天晴了

 在自己的大树下

 自家的小庆

 生活的歌

 寂寞

 相思树下

 台湾传单

 布鞋

 后记

试读章节

冬景

清早起来,满地都是白霜,寒气浸骨,脚僵脸红。人家冒出的炊烟,在明净的空气里,丝丝缕缕,清晰如纻。近午,太阳已经。出来,好些人家用簸箕、筛子装着米花,端到当阳的地方晾晒。土堆上、草垛上、刺蓬上,花花绿绿,好看极了。新做的米花还冒着热气,吸引着馋嘴的孩子,主人一离开,就迅速地爬上去抓一两朵下来,躲在草堆中吃。

水塘边,一溜蹲着的,都是大姑娘、小媳妇,在洗衣服、蚊帐、被盖。隆冬就要到了,趁好日头,将所有要洗的东西都洗了,一天就可晒干。棒杵敲打着石板,砰砰嗙嗙,此起彼落,山鸣谷应。她们一边洗衣,一边说话,忽而轻言细语,忽而笑骂追拉,忽而腾笑喧天。水中觅食的鸭子,吓得钻到菖蒲丛中去。九公正在家门口的门槛上坐着晒太阳,听到喧闹,就吭吭地干咳两声,姑娘媳妇们就互相对望一眼,不敢着声了。九公辈高年老,整天板着脸,大人小孩都怕他。

忽然有人高喊:“爆米花的来了。”孩子们一下子聚拢了去。那个爆米花的挑着担子,一头是爆锅,一头是炉灶与风箱,还有一个大竹箩,摇摇晃晃地过了石桥、门楼,到九公家门口的敞坝上放下。不用吆喝,母亲们就端着糯米、苞谷与柴火来了。那人喊排好队、排好队,一家家的来。轮到哪家,就用哪家的柴火,爆一锅一角钱。那人穿着脏兮兮的工人劳保服,带着帆布手套。他把糯米或苞谷倒进炒爆器,关上盖板,旋紧,放平在炉灶上,慢悠悠地旋转爆锅、一手拉风箱,不时看看手摇柄上的计时表。十来分钟后,反方向转几分钟,就起锅了。他拎起爆锅,放到大竹箩口,旋开盖板,回头看一眼跟在后面的孩子们,喝斥一声,让开点。然后脚踏爆锅,打开盖板,砰的一声巨响,一股热气腾空而起,米花冲进了竹箩,也有不少飞撒出来,孩子们一拥而上,争抢起来。

寨西头,隔河的地方,水碾在不停地滚着,渠水灌进水车,冲冲冲,有节奏的响着。一个人坐在稿荐上抽叶子烟。他在碾糯米,准备打年粑用。旁边的乌桕树上,艳红的叶子已落尽,只剩零星的白果供八哥啄食。碾坊四周的草间茨蓬,到处都是麻雀,只要人一离开,它们就飞进来偷米,人来它们就噗的一声飞走。碾坊旁边,是大路,偶尔有驮马经过,马背上是柴火或木炭,是驮到场坝去卖的。从这里往南走十多里山路,就人平塘县境了,那里树木繁茂,可烧炭。

傍晚,米花爆完了,那人一脸的烟火色。他收拾好东西,又摇摇晃晃地,在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出门楼、过石桥而去。一边走,一边回头说:明年又来,明年又来。母亲们回到家,给孩子一人抓一把爆米花,就扎紧口袋,锁进柜子,过年才取出来。

晒米花的人家去收米花,发现少了几朵,就骂开了:哪个饿痨鬼,吃了要烂嘴!

丁亥腊月十七日夜  腊下

在我老家,一到腊下就忙,一直忙到三十夜。这十天要做的事很多,主要有两件,杀猪、打粑粑。

杀猪要选时间,杀单不杀双,单日杀,双日不杀。俗谓杀双猪倒栏,就是整圈的猪都死。信与不信,大家都这样遵守着这千百年来的规矩。杀猪是大事,一家人做不了,必须合本族而做。定好日子后,头一天晚上,族中长者于饭后邀各家来商量杀猪的次序,哪家先哪家后。第二天清早,天麻麻亮,第一家的猪就叫起来了。孩子们还在睡梦中,一听猪叫声,就一骨碌爬起来,去看热闹。一俟肉上案板,就纷纷拿起刀来,各割一块,放到火笼上烤吃。满屋都是油烟,满屋都是香味,满屋都是他们的叽喳声。每一家都要请合族老幼一次,请客的次序就是杀猪的次序。

打粑粑也不是一家人能独自完成的,需要两家合作。糯米蒸好,倒在石槽或木槽中,两个人就你一椎我一杵地舂起来。开始还轻松,未久糯米就粘起来了,费力越来越大,木杵半天抬不起来。一家要打十几槽粑粑,两家的粑粑打完,两个壮汉已累得不行了。家中无壮年人的,需要请人帮忙。旧时打粑粑,都在腊月十八以前,俗传十八以前打的粑不会开裂,但自我记事起,本寨人就没有守此旧例。七十年代的一个腊月十七,全公社的人都要去造大寨田,对门寨的王绍阳恪守旧俗,在家打粑粑,不去上工,结果被游斗全公社。他被两个民兵押着,颈悬大牌,上书“地主份子王绍阳,破坏农业学大寨,古历十七打粑粑。”每到一处,他就自己鸣锣,将牌子上的话高声读几遍。

这两件大事做完,就到了二十七八,赶年场了。家里没有的东西,要到场坝买。年场是一年场期中最热闹的一天,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聚拢到小小的场坝,拥挤不堪。狭小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猪崽、鸡鸭、萝卜、红薯、蔬菜、米酒、香烛、碗筷。供销社里则是百货,布匹、煤油、白糖、饼干、爆竹等,卖爆竹的柜台最红火,被一大群孩子围着。还有从城里赶来的小商贩,他们卖的是缩筋带、纽扣、鞋袜、丝线、发夹、雪花膏等小商品,围在这里的大都是姑娘们。还有一处热闹的地方,市场中间的年画摊,出卖的是领袖域像、工农兵大团结、样板戏剧照等宣传画。到了八十年代初,才有木板水印的门神、老鼠娶亲、鲤鱼跳龙门之类的传统年画卖。散场了,山道上挑担的、背口袋的、牵马的、醉酒的,络绎不绝。年青人一路走一路唱山歌,老远就能听见。

年场之后,路上的行人就少了,大家都在家准备过年的食物,打扫卫生,裱糊板壁,贴春联,铡草料。要到正月初一,又才热闹起来。

二零零八年一月三十一日P3-7

序言

这本十五万字的小册子,勉强算是我的第三本散文集,内容也大抵如前两本,都是谈贵州的人事景物,且多半离不开我工作生活的贵阳。客寓贵阳二十多年,时间超过在原籍都匀,自然要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了解得多一些,虽然感情未必更深厚。书名曰“竹园集”,并非真有其园,只是“筑垣”的谐音,垣者城也,筑垣就是筑城。贵阳简称“筑”,而典籍也经常记作“竹”,如地方志的“金竹长官司”,如王阳明诗句“贵竹路从峰顶入”、“他年贵竹传异事”。十多年前,我追随戴明贤、胡维汉、刘学洙三前辈在《安顺晚报》合开一个专栏,名字是戴师所命,就叫“竹园拾叶”,这个“竹园”就是筑垣之意,因为我们四位作者都居住在贵阳。现在要给自己的新集子命名,也像前两次一样为难。前两次名集得助于两位同窗,这次不好意思再麻烦他们,但自己也不想劳神,索性从老师那里偷个三竿两竿来,胡乱名之了事。当然竹也是我喜欢的植物,虽不必如王子猷的不可一日或无。

甲午孟春

后记

拙集能够出来,首先要感谢贵州人民出版社以及责任编辑黄冰女士。因为这本书不仅不会赚钱,还要赔本。

书中的文章,大多是近年所写,有的发表在报刊,有的只是贴在新浪博客上,没几篇是自己满意的,都不想再过目。所以请杨宛、胡海琴两位女士代为校勘。我与两位女士同出一所学校,杨君是我的同窗好友,胡君晚二十年,是小学妹。她们都写得一手好散文,文字感觉非常好,请她们校勘,也有就正之意。感谢她们。

编好这本小书,我已经步入知命之年。虽然身体:思想、爱好与以前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但自伤老大的心情是不可避免的。老友陈丹阳女士称我为“老大”,我说她是讽刺我“少壮不努力”,这本小书单薄谫陋,的确是老大无成的证据。

王尧礼

甲午五月十九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