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属于政治性很强的大型纪念建筑,它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帝陵体现着帝王神灵不朽、法统永存,而名墓、墓群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我国古代每个朝代修建坟墓的风气都很盛行,而且陵墓数量多、规模大,陵墓中发掘历史文物丰富、价值深远,一向为世人所瞩目。靖玉娟、陈小娟编著的《中国的陵墓(贝阙寿宫)》首先介绍了与陵墓相关的墓葬制度、陵墓建筑特点、盗墓与防盗等,然后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各个朝代的一些重要帝王之陵与著名的华夏名人墓及墓群。每一座帝陵、名墓、墓群都会以其不同的内容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震撼!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五千多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陵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而且陵墓数量多、规模大,陵墓发掘的历史文物丰富、价值深远,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靖玉娟、陈小娟编著的《中国的陵墓(贝阙寿宫)》首先介绍了与陵墓相关的墓葬制度、陵墓建筑特点、盗墓与防盗等,然后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各个朝代的一些重要帝王之陵与著名的华夏名人墓及墓群。每一座帝陵、名墓、墓群都会以其不同的内容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震撼!
陵墓溯源
现在的人死后会有丧葬礼制,表达活着的人的怀念和哀思。也许你并不知道,远古人对死者遗体的处置,没有特殊的尊重。他们常常弃尸荒野,甚至会分尸吃掉。那时候生活条件实在太恶劣了,为了生存,吃掉死者遗体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在原始社会,当人们梦见死去的人,梦见他们仍在生产、生活,仍在教导儿女、呼朋唤友,就以为他们肉体虽然死了,灵魂却仍然活着。
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还会存在,还能干预人间的事,给活着的人带来灾祸或带来幸福。丧葬习惯和风俗的产生、演变,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我国各个民族的灵魂观念不同。汉族一般认为每个人只有一个灵魂,生前为灵魂,死后为鬼魂;灵魂附着在活人的身体里,鬼魂附着在尸体里或者隐藏在坟墓里。与汉族不同的是,许多民族认为每个人不只有一个灵魂。比如彝族人用三个名字代表三个灵魂,他们认为人死后有一个灵魂到阴间i一个跟随尸体进入坟墓、一个附着在灵牌上由子孙供奉。彝族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请巫师作法乞鬼、驱魔。云南省的景颇族、佤族等少数民族认为,人的灵魂在人活着的时候就常常离开肉体,认为梦境是灵魂在外游荡经历的事情,人死后灵魂会单独存在。
这种对灵魂的信奉,不仅没有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淡出历史的舞台,而且像星星之火一样愈演愈烈。灵魂是不灭的,因此活着的人用墓葬的形式来祭奠死者,不仅仅是死亡的肉体,更重要的是死者的灵魂。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用不同的墓葬形式,演绎着活着的人对死者的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有了灵魂的信仰。既然人死了还有灵魂存在,那么怎样处理尸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呢?有些地方的人们认为死亡意味着灵魂的超脱,为了让灵魂不受已经死亡的肉体的束缚,于是就采用了天葬和水葬的形式。更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人死后还会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做他生前喜欢做的事情,为了让死者在那个世界生存得更好,干百年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修饰着那个幻想中的世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墓葬形式、墓葬制度的不断演进和完善。
最初的墓没有坟丘,只与地面平齐。东汉时期有位名叫崔实的人,在他的《政论》里写到:“古者墓而不坟,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之兆,于平地齐。”这就是说,殷周时代以前,墓是没有坟丘的,大多数是像土炕一样的墓室。
那么,现代常见的有坟丘的墓葬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在中原地区,有坟丘的墓葬出现在春秋晚期。孔子将父亲和母亲的尸体合葬在一起时就筑了一个坟丘。尽管孔子也知道墓藏不筑坟丘的习惯,但他常年离开家乡周游列国,为了防止回来后找不到埋藏父母的墓址,就把父母的墓筑高了四尺,这样就方便辨识了。这件事记载在《礼记·檀弓上》。
那么筑起坟丘仅仅是为了方便识别吗?
当然不是。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度的没落,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制度消失了,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也就跟着瓦解了,而新兴的地主家族制代替了这一切。过去奴隶主墓葬等级主要体现在地下的墓室中,这时人们要求体现新的等级制,不仅地下墓室,在地上能看见的墓藏外观上也要进一步体现,所以把这种地面上的区别看得更重。对活着的人来说,为死去的人筑好墓葬就成了显扬祖德、名扬后世的事,于是有关坟墓的创新文化产生了。
P10-11